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槲皮素与β-乳球蛋白B的结合机制及其溶解性能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晓雷 郑丽丽 +4 位作者 艾斌凌 郑晓燕 杨旸 杨劲松 盛占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8-16,共9页
为解决槲皮素水溶性差的问题,采用β-乳球蛋白B作为载体,基于多光谱、等温滴定量热仪和分子模拟等实验手段,探究槲皮素和β-乳球蛋白B的结合机制,以及结合后β-乳球蛋白B的二级结构和槲皮素溶解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槲皮素可与β-乳球蛋... 为解决槲皮素水溶性差的问题,采用β-乳球蛋白B作为载体,基于多光谱、等温滴定量热仪和分子模拟等实验手段,探究槲皮素和β-乳球蛋白B的结合机制,以及结合后β-乳球蛋白B的二级结构和槲皮素溶解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槲皮素可与β-乳球蛋白B结合,该结合过程中氢键和范德华力起主要作用;三维荧光、同步荧光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槲皮素的结合使β-乳球蛋白B的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圆二色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表明,槲皮素的结合诱导该蛋白中部分α-螺旋转变为β-折叠;分子模拟结果表明,槲皮素在β-乳球蛋白B上的结合位点位于一个由α-螺旋与β-转角所形成的空穴中,在该结合位点中有8个氨基酸残基参与了与槲皮素的结合,其中第125位的苏氨酸残基提供了较强的氢键,其余残基则提供了范德华力;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发现在与β-乳球蛋白B结合后,槲皮素的溶解度增大至原来的1 844倍左右。综上所述,以β-乳球蛋白B为载体结合的槲皮素水溶性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β-乳球蛋白B 结合机制 二级结构变化 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纳米W-20Cu复合粉末的液相烧结机制 被引量:16
2
作者 范景莲 朱松 +1 位作者 刘涛 田家敏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587-1593,共7页
采用溶胶-喷雾干燥及氢还原工艺制备超细/纳米W-20 Cu复合粉末;将粉末压制成形,在1 340~1 420℃烧结5~180 min,并研究其致密化行为及晶粒长大机制。结果表明:烧结温度对液相烧结致密化起主要作用,W-20Cu复合粉末在液相烧结早期发生了... 采用溶胶-喷雾干燥及氢还原工艺制备超细/纳米W-20 Cu复合粉末;将粉末压制成形,在1 340~1 420℃烧结5~180 min,并研究其致密化行为及晶粒长大机制。结果表明:烧结温度对液相烧结致密化起主要作用,W-20Cu复合粉末在液相烧结早期发生了显著的致密化,在1 420℃烧结5 min时,致密度可达到89%以上;随烧结时间的延长,致密度增加,在1 420℃烧结90 min时,相对密度最高,达到99.1%。液相烧结时,W晶粒不断长大并逐渐球化,且其晶粒大小G与时间烧结t符合G3=G 03+kt关系,服从溶解-析出机制。烧结温度对W晶粒长大影响显著,当温度从1 340℃上升到1 420℃时,其晶粒长大动力学系数从1.59×10-2μm3/min增大到2.47×10-2μm3/min,这说明液相的形成、颗粒重排、溶解-析出及W晶粒长大使得细晶W-Cu坯体获得近全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纳米W-20Cu 烧结机制 晶粒长大 溶解-析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特性对MgO·3B_2O_3-18%MgSO_4-H_2O过饱和溶液析出固相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建国 闫长领 +2 位作者 卢雁 夏树屏 高世扬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335-1338,共4页
The supersaturated solution of MgO· 3B2O3 18% MgSO4 H2O was prepared and then reacted under hydrothermal condition at 120℃ . The solid phases of the different time were identified by means of chemical analysis, ... The supersaturated solution of MgO· 3B2O3 18% MgSO4 H2O was prepared and then reacted under hydrothermal condition at 120℃ . The solid phases of the different time were identified by means of chemical analysis, XRD, FT IR, S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lid phases are spherical and sheet szaibelyit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non hydrothermal condition. On these grounds we suggested the crystallization mechanism of szaibelyite under the hydrothermal condition and then discussed the effects of hydrothermal properties on the crystallization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特性 MgO·3B2O3-18%MgSO4-H2O 过饱和溶液 析出 硼镁石 结晶机制 硼酸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Gd-Y合金中与β'相粗化相关的析出结构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林林 孙鹏阳 +1 位作者 孙威 刘翠秀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4-175,共12页
为了研究Mg_(97)Gd_(2)Y_(1)合金中β'相的粗化过程以及相关析出结构的形成和演变机制,使用原子分辨的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igh angle annular dark field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HAADF-STEM)... 为了研究Mg_(97)Gd_(2)Y_(1)合金中β'相的粗化过程以及相关析出结构的形成和演变机制,使用原子分辨的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igh angle annular dark field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HAADF-STEM)成像技术表征了合金不同时效阶段形成的析出结构,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分析了它们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相关的β_(F)'、β_(M)和β″相主要在β'相粗化过程的早期形成,它们的形成与β'相相界面周围存在较高的错配应变场密切相关;随着β'相粗化过程的进行,β_(M)和β″相的尺寸和数量逐渐减少,而由β'与β_(F)'相交替组成的竹节状析出物增多,成为合金基体中主要的析出结构;当错配应变足够大时,β_(F)'相内部出现位错,β相在位错处可以形核,并逐渐长大成为基体中主要的平衡析出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GD-Y合金 析出 微观结构 粗化 演变机制 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条件下方解石-磷灰石转化机制影响因素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师城 陆现彩 +1 位作者 蔡元峰 何宏平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63,共6页
磷灰石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和各种地质体中,其形成机制随物理化学条件变化而变化。本文采用Raman光谱、扫描电镜和X射线谱仪等技术研究了水热条件下,方解石向羟基磷灰石转变过程中矿物物相的变化,探讨了羟基磷灰石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 磷灰石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和各种地质体中,其形成机制随物理化学条件变化而变化。本文采用Raman光谱、扫描电镜和X射线谱仪等技术研究了水热条件下,方解石向羟基磷灰石转变过程中矿物物相的变化,探讨了羟基磷灰石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弱酸性环境下,方解石中的碳酸根离子先被溶液中的磷酸氢根离子交代,形成二水合磷酸氢钙(DCPD),随后部分DCPD经过脱水脱氢作用逐步转变为羟基磷灰石(HAP),还有部分磷酸氢钙溶解在水溶液中;但在碱性环境下,仅有少量的方解石转变为HAP。由此可知,磷酸盐流体中,羟基磷灰石替代方解石的生长是一种溶解-沉淀耦合的过程。低温条件下,酸性缓冲溶液条件首先生成DCPD,而后转变为HAP,碱性条件直接生成HAP。温度升高能加速方解石向HAP的转变,并且未发现DCPD的中间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方解石 水热反应 相变 溶解-沉淀耦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温水热条件下黄铁矿与Cu (Ⅰ)-Cl 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阳 蔡元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97-1009,共13页
在诸如沉积型层状铜矿、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与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等中常出现黄铁矿、铜(铁)硫化物、铁氧化物等矿物的共生现象,研究这些矿物组合的形成机制对于认识这一系列矿床中矿石矿物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矿物—... 在诸如沉积型层状铜矿、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与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等中常出现黄铁矿、铜(铁)硫化物、铁氧化物等矿物的共生现象,研究这些矿物组合的形成机制对于认识这一系列矿床中矿石矿物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矿物—流体相互作用伴随物质溶解—再沉淀为理论基础,在水热条件下,以黄铁矿为初始矿物,Cu(Ⅰ)—Cl为溶液中Cu的形态,通过设置不同的p H、反应温度、Cu(Ⅰ)—Cl浓度研究了这些矿物组合的形成规律。实验结果表明:1黄铜矿、斑铜矿等铜铁硫化物主要出现在弱酸性环境中,蓝辉铜矿等铜硫化物可出现在弱碱性环境中;2温度较低时(约100℃)黄铁矿主要转变为赤铁矿等铁氧化物。不同实验条件下形成的矿物组合与已知矿床中发现的矿物组合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可以用特定矿物组合的实验条件模拟和反演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水热实验 铜铁硫化物交代产物 溶解-再沉淀耦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X12CrMoWVNbN10-1-1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刘越 郭浩 +1 位作者 马煜林 古金涛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46-950,共5页
对X12Cr Mo WVNb N10-1-1耐热钢进行了300-600℃之间的高温力学试验,利用OM,SEM与TEM观察分析各温度下材料的微观组织及断口形貌,研究了温度对材料组织及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300~400℃,析出的脆性M3C相的数量和... 对X12Cr Mo WVNb N10-1-1耐热钢进行了300-600℃之间的高温力学试验,利用OM,SEM与TEM观察分析各温度下材料的微观组织及断口形貌,研究了温度对材料组织及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300~400℃,析出的脆性M3C相的数量和尺寸不断增加,且出现偏聚,析出强化和形变强化作用逐渐增强,塑性变形中,脆性相M3C处更容易出现应力集中,裂纹的产生、扩展更快,更易断裂,材料的塑性随之下降.400-600℃,碳化物发生转变,M3C相快速重熔分解,M7C3及M23C6开始析出,使得析出相的数量和尺寸下降,强化作用减弱;同时,动态回复作用越来越强,材料的强度快速下降,塑性快速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12CrMoWVNbN10-1-1钢 力学性能 显微组织 析出 原位转变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农药植物角质层-水分配系数的LSER模型 被引量:2
8
作者 祁晓娟 李雪花 +3 位作者 黄杨 肖子君 蔡喜运 陈景文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9-255,共7页
植物角质层-水分配系数(Kcw)对评价农药的渗透及残留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验方法难以高效且经济地测定多种农药的Kcw值,因此有必要发展一种快速预测农药Kcw值的模型。作者收集了23种农药在不同植物中的64个log Kcw实测值,构建了预测农药... 植物角质层-水分配系数(Kcw)对评价农药的渗透及残留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验方法难以高效且经济地测定多种农药的Kcw值,因此有必要发展一种快速预测农药Kcw值的模型。作者收集了23种农药在不同植物中的64个log Kcw实测值,构建了预测农药log Kcw值的线性溶解能关系(liner solvation energy relationship,LSER)模型。所建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R^2adj,tra=0.79,RMSEtra=0.38)、稳健性(Q^2BOOT=0.78)和预测能力(Q^2ext=0.81)。该模型可用于预测含有-X(Cl,F,I)、>N-C(O)-NH2、-OCH2COOH、-NH-、-NH2、>C=O、-O-C(O)-NH-、-CN、-S-及-S(O)(O)-等官能团的农药的log Kcw值。机理分析结果表明:疏水相互作用(平均相对贡献率为48%)和n/π电子对相互作用(平均相对贡献率9%)对农药进入植物角质层为正贡献,而氢键受体相互作用(平均相对贡献率26%)和极性相互作用(平均相对贡献率17%)对农药进入角质层为负贡献。本研究构建的pp-LFER模型可用于预测新农药的log Kcw值,并且有助于理解农药在植物角质层与水相间分配的相互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减量增效 预测模型 角质层-水分配系数(Kcw) 线性溶解能关系模型 分配机制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水界面交换研究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224Ra/228Th新体系 被引量:4
9
作者 洪清泉 史向明 +2 位作者 魏琳 蔡平河 米萍萍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27-840,共14页
本课题组建立了天然放射性同位素新体系——^224Ra/^228Th不平衡法,用于研究沉积物一水界面物质交换。本文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和现状,及其在沉积物-水界面溶解物质交换通量与机制、定量评估沉积物与水体间不同尺度传输方式(孔隙水... 本课题组建立了天然放射性同位素新体系——^224Ra/^228Th不平衡法,用于研究沉积物一水界面物质交换。本文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和现状,及其在沉积物-水界面溶解物质交换通量与机制、定量评估沉积物与水体间不同尺度传输方式(孔隙水交换和海底地下水排放)等方面的应用;探讨其潜在应用前景,指出近岸和陆架沉积物-水界面铁通量及其对冰期一间冰期大气CO2周期变化的影响、沉积物作为水生环境“二次污染源”风险的定量评估是其潜在应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4Ra/^228Th不平衡法 沉积物-水界面 溶解物质交换通量 交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0016的溶栓作用机制
10
作者 董六一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82-82,共1页
目的 探讨RT0 0 1 6的溶栓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家兔动 -静脉旁路血栓法检测RT0 0 1 6对血栓的溶解作用 ,并测定其对血液纤溶和凝血系统相关参数指标的影响 ,同时研究并分析了RT0 0 1 6对离体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以及对血小板静息状态... 目的 探讨RT0 0 1 6的溶栓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家兔动 -静脉旁路血栓法检测RT0 0 1 6对血栓的溶解作用 ,并测定其对血液纤溶和凝血系统相关参数指标的影响 ,同时研究并分析了RT0 0 1 6对离体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以及对血小板静息状态胞浆内游离钙的影响 ,结果 ①RT0 0 1 6(3 75、7 5 0、1 5 0MIU/kg)静脉注射给药 ,对家兔动 -静脉旁路所形成的血栓有明显的溶解作用 ,可明显减轻血栓干、湿重量 ,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②RT0 0 1 6(3 75、7 5 0、1 5 0MIU/kg)可明显降低纤溶酶原含量 ,使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转呈阳性反应 ,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并能延长血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提示RT0 0 1 6可促进血液纤溶系统活性和抑制凝血系统活性。③RT0 0 1 6(1× 1 0 7、3× 1 0 6、1× 1 0 6IU/L)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可产生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④RT0 0 1 6(1× 1 0 7、3× 1 0 6、1× 1 0 6IU/L)可明显降低血小板静息状态的 [Ca2 + ]i,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结论 RT0 0 1 6具有明显的血栓溶解作用 ,可促进血液纤溶系统活性和抑制凝血系统活性 ;RT0 0 1 6可明显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并明显降低血小板静息状态的[Ca2 + ]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0016 溶栓作用机制 -静脉旁路血栓法 检测 血栓溶解 血液纤溶 凝血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合成(Ti,W)C的形成过程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劲风 张昭 +1 位作者 郑子樵 徐协文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6,共6页
研究了W /(Ti+W ) =0 .4 0 ,0 .5 4两种配比的Ti-W -C体系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的燃烧合成产物相组成及燃烧块断面组织 ;结合燃烧前沿激冷淬熄法 ,分析了其燃烧前沿高温动态反应过程。研究表明 ,体系燃烧过程中存在两种反应模式。熔化 -溶... 研究了W /(Ti+W ) =0 .4 0 ,0 .5 4两种配比的Ti-W -C体系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的燃烧合成产物相组成及燃烧块断面组织 ;结合燃烧前沿激冷淬熄法 ,分析了其燃烧前沿高温动态反应过程。研究表明 ,体系燃烧过程中存在两种反应模式。熔化 -溶解 -析出机制 :燃烧高温使燃烧前沿Ti粉熔化 ,W、C溶解于熔融Ti中 ,而后 (Ti,W)C从Ti-W -C熔体中析出。扩散 -固溶机制 :当燃烧温度不足以使燃烧前沿Ti粉熔化时 ,C沿燃烧过程中形成的Ti颗粒裂纹快速扩散 ,与固态Ti核反应形成TiC ;同时通过C的扩散 ,W与C反应先形成W2 C ,然后转变成WC ;而后WC固溶至TiC中 ,形成 (Ti,W)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合成 熔化-溶解-析出机制 扩散-固溶机制 碳化钛 碳化钨 石实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电站坝址渗流微观动态研究综述 被引量:4
12
作者 宋汉周 霍吉祥 +1 位作者 王建平 朱旭芬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2-479,共8页
从水电站坝址地下水水质与渗水析出物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水-岩相互作用地球化学模拟等方面对运行工况下水电站坝址渗流微观动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包括:水质异常变化... 从水电站坝址地下水水质与渗水析出物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水-岩相互作用地球化学模拟等方面对运行工况下水电站坝址渗流微观动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包括:水质异常变化所具有的化学损伤效应;渗水析出物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性及其指示意义;考虑细观结构改变的液-固相间多组分反应-运移多尺度模型及其应用;水-岩(还包括工程材料)间相互作用地球化学模拟不确定性及其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址水-岩相互作用 地下水水质 渗水析出 形成机制 试验模拟 数值模拟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NPAN晶体的生长
13
作者 高绍康 陈维钧 陈建中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475-478,共4页
测定了N-(4-硝基苯)-N-甲基-2-氨基乙腈(简 称NPAN)晶体在某些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研究了 NPAN在这几种有机溶剂中溶液的热力学性质及溶质 与溶剂的相互作用,根据界面熵因子α值,讨论了在不同溶剂中不同晶面的晶体生长机制.选择丁酮为... 测定了N-(4-硝基苯)-N-甲基-2-氨基乙腈(简 称NPAN)晶体在某些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研究了 NPAN在这几种有机溶剂中溶液的热力学性质及溶质 与溶剂的相互作用,根据界面熵因子α值,讨论了在不同溶剂中不同晶面的晶体生长机制.选择丁酮为生长溶剂,进行单晶生长实验,在35~25℃温度区间内,用溶液降温法成功地培养出尺寸为40mm×7.0mm×7.0 mm、柱状透明的单晶,并讨论了NPAN晶体的生长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4-硝基苯)-N-甲基-2-氨基乙腈 有机晶体 晶体生长 生长机制 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钛磁铁矿床的透岩浆流体成矿模型——来自马达加斯加扎卡岩体的证据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大天 周永恒 +3 位作者 赵院冬 周久龙 许逢明 邵俭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7-754,共18页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赋存于镁铁-超镁铁杂岩体中的钒钛磁铁矿床的成因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类矿床的资源勘查造成了困惑。因此,阐明镁铁-超镁铁侵入体中成矿物质大规模聚集的机理依然是矿床学界和勘查学界面临的重要科...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赋存于镁铁-超镁铁杂岩体中的钒钛磁铁矿床的成因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类矿床的资源勘查造成了困惑。因此,阐明镁铁-超镁铁侵入体中成矿物质大规模聚集的机理依然是矿床学界和勘查学界面临的重要科学前缘问题。马达加斯加中北部Alaotra湖地区的扎卡岩体是一个赋存有超大型钒钛磁铁矿床的典型镁铁质层状侵入体,已探明铁矿石远景资源量8亿t(含333),伴生钛6000万t,伴生钒230万t,为阐明钒钛磁铁矿床的成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报道了扎卡岩体的地质学、矿体地质学、岩相学、矿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得出以下认识:(1)扎卡岩体发育韵律性火成层理,为一个典型的镁铁质层状岩体,但伟晶岩可构成独立的侵入单元;(2)矿体主要赋存在层状岩体中,可划分为整合型、不整合型和伟晶岩型等3种不同的类型;(3)辉长岩具有橄榄石→斜长石→单斜辉石或橄榄石→斜长石+单斜辉石的结晶顺序,暗示扎卡岩体为一浅成层状岩体,岩浆侵位深度约3 km;(4)矿石矿物与硅酸盐矿物呈热力学不平衡关系,且与含水暗色矿物平衡共生,暗示成矿作用发生在岩浆演化晚期的富含挥发分环境;(5)致密块状铁矿石的REE四分组效应也表明成矿过程伴随着富F、Cl等组分的流体活动。据此,本文提出扎卡岩体中钒钛磁铁矿床的形成与透岩浆流体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钛磁铁矿床 镁铁-超镁铁岩 透岩浆流体 溶解-沉淀机制 马达加斯加扎卡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材废粉制备具有自增韧结构莫来石陶瓷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燕春 詹琴梅 +2 位作者 刘国璋 刘柯江 陈晓虎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12,共3页
以福建南安花岗岩石材废粉和工业氧化铝为原料,通过机械激活和高温烧结制备了具有自增韧结构的莫来石陶瓷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不同配比烧结体的成分与显微结构。结果表明,石粉所含长石可为棒状莫来石... 以福建南安花岗岩石材废粉和工业氧化铝为原料,通过机械激活和高温烧结制备了具有自增韧结构的莫来石陶瓷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不同配比烧结体的成分与显微结构。结果表明,石粉所含长石可为棒状莫来石晶粒的生长提供较为适宜的液相环境,莫来石的形成可由溶解-析出机制较好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来石 自增韧结构 石材废粉 溶解-析出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水对铝酸钙水泥水化产物之间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阳 李东红 +4 位作者 王毅 张岩岩 叶国田 陈留刚 田学坤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35-438,共4页
为确定CAH_(10)向C_(3)AH_(6)和AH_(3)的转化机制是固态脱水分解还是溶解-沉淀,将铝酸钙水泥浆体在10℃分别养护1和3 d生成CAH_(10),再分别于60℃有水和无水条件下养护3 d,然后通过真空冷冻干燥法终止浆体水化,最后采用XRD和SEM研究水... 为确定CAH_(10)向C_(3)AH_(6)和AH_(3)的转化机制是固态脱水分解还是溶解-沉淀,将铝酸钙水泥浆体在10℃分别养护1和3 d生成CAH_(10),再分别于60℃有水和无水条件下养护3 d,然后通过真空冷冻干燥法终止浆体水化,最后采用XRD和SEM研究水化产物的物相组成和显微形貌。结果发现:CAH_(10)在60℃养护过程中,有水存在时转化成C_(3)AH_(6)和AH_(3),无水存在时则未转化成C_(3)AH_(6)和AH_(3)。这表明,CAH_(10)向C_(3)AH_(6)和AH_(3)的转化属于溶解-沉淀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酸钙水泥 水化 水化产物 转化 溶解-沉淀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盐环境下热障涂层新材料Mg2SiO4的高温腐蚀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思 周鑫 +1 位作者 张豪 曹学强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534-1538,1570,共6页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Mg2SiO4陶瓷粉末,冷压成型后烧结成陶瓷块材。盐涂法制备V2O5涂覆的样品,利用马弗炉在950℃空气气氛下保温不同时间。对热腐蚀后的样品进行表面形貌、截面特征的表征,并对Mg2SiO4的高温熔盐腐蚀机制进行分析研...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Mg2SiO4陶瓷粉末,冷压成型后烧结成陶瓷块材。盐涂法制备V2O5涂覆的样品,利用马弗炉在950℃空气气氛下保温不同时间。对热腐蚀后的样品进行表面形貌、截面特征的表征,并对Mg2SiO4的高温熔盐腐蚀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熔融的V2O5对Mg2SiO4陶瓷试样产生两种形式的腐蚀降解作用,即溶解-沉淀机制形成腐蚀产物Mg2V2O7和SiO2以及沿晶界腐蚀为主的渗透腐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障涂层 Mg2SiO4 溶解-沉淀机制 晶界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