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煤矿动力地质灾害的构造背景与风险区带划分
被引量:41
- 1
-
-
作者
曹代勇
占文锋
李焕同
李小明
刘德民
魏迎春
-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
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
-
出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376-2388,共13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77215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20YJSDC09)。
-
文摘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水、冲击地压、冒顶等煤矿动力地质灾害对煤炭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加强煤矿动力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研究是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煤矿动力地质灾害是静态地质环境与开采扰动耦合作用的结果,区域构造背景通过构造变形产物、构造形成过程和构造应力场等方式决定煤矿床赋存方式和动力环境,从而影响煤矿动力地质灾害的发生。通过实例研究和理论分析,把致灾构造因素归纳为断层构造、褶皱构造、构造复杂程度、构造活动性、煤变形-变质特征、煤层赋存深度等六大类,各类构造因素对不同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不同。研究表明,受煤田构造格局的控制,中国煤矿动力地质灾害具有东强西弱、北强南弱的基本特点;规模大、损失严重的煤矿动力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煤田构造域,尤其是大兴安岭—太行山二级构造带以东的东北赋煤构造区中东部、华北赋煤构造区东部和华南赋煤构造区中部,以及受特提斯地球动力学体系与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复合作用控制的华南赋煤构造区西部。根据致灾构造因素和动力地质灾害特征,结合煤系赋存特点和煤炭开发现状,将基于区域构造背景控制的煤矿动力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分为Ⅰ级(低风险)、Ⅱ级(中风险)和Ⅲ级(高风险)等3个等级。从中国煤田构造格局的时空差异性出发,在中国赋煤构造单元框架内进行煤矿主要动力地质灾害风险区带划分,东北、华北、华南和西北四大赋煤构造区共划分煤矿动力地质灾害Ⅲ级区带11个、Ⅱ级区带7个,其余地区属于Ⅰ级区带或未评价区域。
-
关键词
煤矿动力地质灾害
致灾构造因素
煤田构造
区域构造背景
风险区带划分
-
Keywords
dynamic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coal mines
disaster-causing structure factors
coalfield structure
regional tectonic setting
risk zones dividing
-
分类号
P694
[天文地球—地质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