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8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矿设备全寿命周期健康管理与智能维护研究综述 被引量:4
1
作者 曹现刚 段雍 +8 位作者 王国法 赵江滨 任怀伟 赵福媛 杨鑫 张鑫媛 樊红卫 薛旭升 李曼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4-714,共21页
近年来,随着煤矿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煤矿设备全寿命周期健康管理与智能维护技术作为实现煤矿设备运行健康状态智能感知、智能识别和维护决策,保障煤矿设备高效可靠运行的重要手段,相关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目前煤矿仍然以事后维... 近年来,随着煤矿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煤矿设备全寿命周期健康管理与智能维护技术作为实现煤矿设备运行健康状态智能感知、智能识别和维护决策,保障煤矿设备高效可靠运行的重要手段,相关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目前煤矿仍然以事后维修、预防维修等方式为主,难以满足煤矿设备的高可靠性需求。基于此,综述了煤矿设备全寿命周期健康管理与智能维护的研究进展以推动其在煤矿的应用,阐释了煤矿设备全寿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与智能维护内涵,给出了煤矿设备健康管理与智能维护总框架。从煤矿设备大数据管理方法、健康状态评估方法、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方法、智能维护决策方法4个方面分析了煤矿设备健康管理与智能维护方法研究现状。在煤矿设备大数据管理方面,总结了煤矿设备多源信息感知、大数据清洗、大数据集成及存储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对比了相关方法的应用情况,指出了现阶段煤矿设备大数据管理存在的挑战。在煤矿设备健康状态评估方面,从煤矿设备监测信号特征提取、健康状态等级划分、健康状态评估模型构建3个方面出发探讨了煤矿设备健康状态评估关键方法最新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该领域面临的难题。在煤矿设备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方面,分析了统计模型方法、物理模型方法和数据驱动方法在煤矿设备剩余使用寿命预测上的优缺点,指出了煤矿设备剩余使用寿命方法存在的问题。在煤矿设备智能维护决策方面,明确了煤矿设备预测性维护决策主要步骤,对比分析了煤矿设备智能维护方法最新研究成果及其优缺点,归纳了现阶段煤矿设备智能维护方法研究的不足。结合煤矿设备全寿命周期健康管理与智能维护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要求,从煤矿设备大数据管理方法、时变工况下设备健康评估方法、多因素影响下设备剩余使用寿命方法、煤矿设备多目标智能维护决策方法、健康管理与智能维护算法集成及系统开发等方面对煤矿设备健康管理与智能维护提出了展望,指明了煤矿设备健康管理与智能维护关键理论、方法的研究方向,为提升煤矿设备健康管理及智能维护水平,促进煤炭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设备 大数据管理 健康状态评估 剩余使用寿命预测 智能维护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深部巷道碎胀大变形灾害控制及大变形灾变环境下TBM快速成巷技术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泉声 刘滨 +14 位作者 唐彬 康永水 卢海峰 朱元广 黄兴 潘玉丛 邓鹏海 孙磊 唐永志 卢兴利 张程远 余宏淦 李培涛 雷一鸣 贾浩男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4-244,共21页
随着浅部煤炭资源逐步枯竭,煤炭开采不断向深部发展,我国东部矿区和中西部部分矿区已经进入深部开采阶段。然而,由于深部岩体的高地应力环境及采掘过程的强扰动效应,深部巷道大变形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深部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发。如... 随着浅部煤炭资源逐步枯竭,煤炭开采不断向深部发展,我国东部矿区和中西部部分矿区已经进入深部开采阶段。然而,由于深部岩体的高地应力环境及采掘过程的强扰动效应,深部巷道大变形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深部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发。如何有效控制巷道围岩稳定及提升掘进效率已成为深部煤炭开发面临的重大技术挑战,主要体现在:对深部巷道米级大变形灾变的机理认识尚不清晰;缺乏适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灾害控制的理论与技术;缺乏适应大变形灾变环境的快速成巷技术。针对以上问题,围绕中东部典型矿区深部巷道米级大变形灾变机理、深部巷道大变形灾害控制理论及技术体系、大变形灾变环境下的快速成巷技术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进展:提出了深部巷道围岩应力场和变形破裂导致的围岩结构扰动演化过程的探测表征方法,发展了深部巷道大变形灾变过程模拟分析的FDEM方法,揭示了深部巷道米级大变形灾害孕育形成的破裂碎胀-大位移运动机理;提出了由“应力恢复、围岩增强、固结修复、应力转移-承载圈控制”四项控制原理构成的深部围岩稳定性分步联合控制理论,建立了精准介入围岩结构与扰动应力场演化过程、多重手段分步协同的灾害控制理论与技术体系;研发出深部巷道大变形灾变环境下TBM安全高效掘进关键技术,发展了TBM掘进过程挤压变形卡机灾害预测控制方法,建立了深部煤系地层TBM系统适应性设计理论与评价决策体系。研究成果实现了典型矿区深部巷道碎胀大变形灾害的有效控制和安全高效掘进,解决了深部矿井采掘接替的技术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深部巷道 碎胀大变形灾害 灾变机理 控制理论与技术 TBM快速成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废弃/关闭煤矿瓦斯抽采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
3
作者 华心祝 秦浩 +4 位作者 郝定溢 石必明 林柏泉 赵志根 张苗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8,共14页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我国能源结构迎来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淘汰落后煤炭产能10亿t,废弃/关闭煤矿数量快速增加,据研究预计到2030年,我国废弃/关闭矿井将达到1.5万处,其中赋存非常规天然气近5000亿m3。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我国能源结构迎来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淘汰落后煤炭产能10亿t,废弃/关闭煤矿数量快速增加,据研究预计到2030年,我国废弃/关闭矿井将达到1.5万处,其中赋存非常规天然气近5000亿m3。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亟需加大我国对废弃/关闭煤矿遗留瓦斯的抽采与开发力度。系统性地总结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废弃煤矿瓦斯地面抽采理论、技术及工艺设备的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关键方向与潜在热点。首先,总结了废弃/关闭煤矿瓦斯赋存规律,归纳对比了遗留瓦斯资源量评估方法,分析了废弃煤矿地面抽采过程中瓦斯渗流及运移规律。其次,总结了2种常见的废弃/关闭煤矿瓦斯地面抽采技术,以及采用的钻井抽采工艺设备,对比分析了与生产矿井地面钻井瓦斯抽采工艺的异同。然后,从废弃/关闭煤矿瓦斯抽采理论、技术和工艺设备等方面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①瓦斯资源赋存空间和机理不明;②瓦斯资源量评估不精准;③瓦斯次生运移及动态积聚规律不清;④瓦斯抽采渗流及运移规律研究不充分;⑤瓦斯抽采关键技术不成熟;⑥地面钻井工艺设备不全面;⑦瓦斯抽采系统不完善。最后,凝练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揭示不同影响因素下的遗留瓦斯资源赋存特征与运移机理,构建废弃煤矿瓦斯储量与资源精准预测理论模型,阐明遗留瓦斯次生运移聚集范围分布特征及演化过程,丰富完善地面抽采过程中遗留瓦斯渗流及运移规律研究理论,逐步优化废弃煤矿地面瓦斯抽采技术体系,系统升级废弃煤矿瓦斯地面钻井工艺设备,逐步实现废弃煤矿地面钻井工艺智能化,深入改进废弃煤矿地面瓦斯抽采工艺设备。废弃/关闭煤矿瓦斯资源的精准与安全开发研究,对于提升废弃/关闭煤矿安全水平、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关闭煤矿 遗留瓦斯 赋存特征 瓦斯抽采 工艺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矿井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关键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
4
作者 薛罡 刘建奇 +3 位作者 强志斌 王永刚 郭尧 陈红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煤矿矿井水水量大且水质污染相对较轻,可作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然而,煤矿矿井水普遍存在资源化利用率低的现实问题。从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及标准体系3个层面剖析了制约其资源化利用的关键问题。针对含悬浮物、含... 煤矿矿井水水量大且水质污染相对较轻,可作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然而,煤矿矿井水普遍存在资源化利用率低的现实问题。从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及标准体系3个层面剖析了制约其资源化利用的关键问题。针对含悬浮物、含铁锰、高矿化度及酸性矿井水处理,论述并分析了混凝沉淀强化及微滤和超滤直接过滤去除悬浮物、生物法除铁除锰、纳滤膜脱盐回用等低碳、低成本技术发展方向。总结了矿井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减量化、资源化技术特征及进展。针对煤矿矿井水在企业内难以完全消纳、企业外部利用途径不明的问题,探讨了通过集中处理厂实现企业内外结合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初步分析了矿井水制备优质饮用水的前景及可行性。在厘清煤矿矿井水排放及综合利用标准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制定煤矿矿井水专一性排放标准,补充制定煤矿矿井水资源化及综合利用、污泥处理处置和资源化技术规范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矿井水 综合利用 污泥处置 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岩巷TBM快速掘进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5
作者 严红 吴林 +1 位作者 李桂臣 宋维斌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基于TBM在岩巷掘进中的显著优势,分析了我国煤矿岩巷TBM发展阶段分类及总体特点,归纳了2015—2024年煤矿岩巷TBM应用特征,包括主要应用省份、岩巷类型、刀盘直径和生产集团;分别从超前探测和预测预报技术、矿井生产地质条件适应性技术... 基于TBM在岩巷掘进中的显著优势,分析了我国煤矿岩巷TBM发展阶段分类及总体特点,归纳了2015—2024年煤矿岩巷TBM应用特征,包括主要应用省份、岩巷类型、刀盘直径和生产集团;分别从超前探测和预测预报技术、矿井生产地质条件适应性技术和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三个方面分析了煤矿岩巷TBM掘进技术现状;最后从深部岩巷围岩稳定性控制、超前探测和掘进参数、装备构件适应性和快速组装工艺三个方面对煤矿TBM后续研究提出展望,对于煤矿TBM设计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断面掘进机(TBM) 岩巷 快速掘进 围岩控制 智能化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陕北煤矿区采动地裂缝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及其侵蚀效应 被引量:2
6
作者 宋世杰 成星 +4 位作者 王双明 刘露 李源红 张家杰 陈宝灯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4-1248,共15页
破解黄河中游煤矿区采动地裂缝的水土流失效应,对于陕北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柠条塔井田北翼典型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内宽度0~10、10~20、20~30 cm的采动地裂缝周围土壤(水平距离80 cm以内、垂直深度20 cm以... 破解黄河中游煤矿区采动地裂缝的水土流失效应,对于陕北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柠条塔井田北翼典型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内宽度0~10、10~20、20~30 cm的采动地裂缝周围土壤(水平距离80 cm以内、垂直深度20 cm以浅)为研究对象,利用定水头法和仪器分析法分别测定土壤入渗速率、累积渗透量、饱和导水率(K_(s))、有机质、机械组成、>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揭示了采动地裂缝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RUSLE2模型计算阐明了考虑入渗特性的采动地裂缝小空间尺度上的土壤侵蚀效应。结果表明:①采动地裂缝周围土壤的入渗速率随时间变化而呈现出瞬变(0~3 min)、渐变(3~60 min)及稳定(60~110 min)3个阶段的动态变化过程;②采动地裂缝发育提高土壤K_(s)的效应最显著,平均增幅为60.63%,该效应随采动地裂缝宽度的增大和距裂缝水平距离的减小而增强;③土壤累积入渗量和K_(s)与极细砂粒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黏粒、有机质则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也呈显著负相关(p<0.05);④考虑入渗特性计算的可蚀性K值变化幅度比不考虑时增大了1.12~2.13倍;基于指数函数构建了不同宽度采动地裂缝影响周围土壤入渗速率和可蚀性K值作用范围的预测模型,发现当距采动地裂缝水平距离分别超过226、157 cm时,采动地裂缝增大周围土壤入渗速率及可蚀性的效应基本消失,其可作为黄河中游陕北黄土采动地裂缝发育区水土流失效应的精准防控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地裂缝 土壤入渗特性 土壤侵蚀效应 RUSLE2模型 陕北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环境适应性的基于SLAM的煤矿井下机器人定位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江松 崔智翔 +3 位作者 代碧波 饶彬舰 何润丰 王浩宇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9-361,共13页
在智慧矿山建设的背景下,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日益成为矿山智慧化改造的主要内容,用于巡检、危险区域勘测等任务的煤矿井下智能机器人运行依赖于数字地图构建和机器人自身定位,但大多数传统的定位方法在煤矿井下出现了低效甚至失效的情况,... 在智慧矿山建设的背景下,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日益成为矿山智慧化改造的主要内容,用于巡检、危险区域勘测等任务的煤矿井下智能机器人运行依赖于数字地图构建和机器人自身定位,但大多数传统的定位方法在煤矿井下出现了低效甚至失效的情况,同步定位与建图技术(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成为了煤矿井下智能机器人定位方法的较优选择。然而,受制于激光雷达的高成本,以及相机在井下的低光照环境性能不佳,需要设计一种兼顾低成本和具有井下低光照环境适应性的SLAM定位方法,故提出了一种具有井下暗光照适应性煤矿井下机器人定位方法。首先,采集了陕西省宝鸡市凤县某煤矿井下的实景图像和SLAM所需的相机与IMU数据,根据图像制作了非匹配的暗光与正常光数据集,经过数据扩增达到3560张图像。设计了结合自注意力模块的EnlightenGAN图像增强网络,在不依赖配对数据集的情况下兼顾图像不同区域的依赖关系应对图像光照不均区域。在ORB-SLAM3框架的基础上,引入全局部图像检测对输入图像进行筛分,引入基于解析解的IMU初始化改进策略提高初始化速度,并引入了改进的图像增强网络对低光照以及光照不均的图像进行增强处理。在EuRoC数据集上的试验表明,基于图像增强的煤矿井下智能机器人定位方法能够在低光照环境下降低13.7%的ERMS和15.24%的ESD。在2个实际煤矿巷道场景中,系统能够识别低光照环境、增加SLAM系统提取的特征点数量,减少定位轨迹的漂移现象,最终改善系统在巷道低光照区域的定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建图与定位 井下煤矿 煤矿机器人 图像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陕北煤矿区不同宽度的采动地裂缝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宋世杰 阮豪 +4 位作者 王双明 陈宝灯 李源红 刘露 张家杰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2-395,共14页
采动地裂缝作为黄河中游陕北煤矿区显著且最具代表性的采动损害形式,引发的水土流失效应已经不容忽视。为研究采动地裂缝发育对周围土壤抗冲性的影响,选取陕北柠条塔北翼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内宽度为0~10、10~20、20~30 cm的采动地裂缝作... 采动地裂缝作为黄河中游陕北煤矿区显著且最具代表性的采动损害形式,引发的水土流失效应已经不容忽视。为研究采动地裂缝发育对周围土壤抗冲性的影响,选取陕北柠条塔北翼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内宽度为0~10、10~20、20~30 cm的采动地裂缝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周边水平距离0~80 cm的表层土壤,测定土壤机械组成、>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等5个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土壤抗冲性影响因子和土壤抗冲系数,揭示采动地裂缝周围土壤理化特性指标及抗冲系数的变化规律,构建陕北采动地裂缝发育区表层土壤抗冲系数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采动地裂缝周围表层土壤在冲刷作用下产生的泥沙流失量会随冲刷时间的增加呈现“速增(0~1 min)、缓增(1~3 min)、稳持(3~10 min)”3阶段的变化过程,冲刷产生的泥沙流失量主要来自于3 min以内,其贡献率超过90%;采动地裂缝会产生大幅降低周围表层土壤抗冲性的效应,最大降幅为32.1%,且采动地裂缝宽度越大,越靠近地裂缝,该效应越明显;土壤抗冲系数与砂粒质量分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黏粒、>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砂粒、有机质、>0.25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可作为陕北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土壤抗冲性的主控因素;以采动地裂缝宽度、距裂缝水平距离为变量,构建了采动地裂缝发育区表层土壤抗冲系数预测模型,计算发现当水平距离超过158 cm时,采动地裂缝对周围表层土壤抗冲性的影响基本消失,其可作为陕北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土壤水蚀性防控的靶向区域。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中游陕北矿区水土流失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地裂缝 土壤抗冲性 土壤侵蚀 原状土 陕北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煤矿瓦斯全浓度区间梯级利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韩颖 单非凡 +1 位作者 张飞燕 宋金星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104,共9页
在“双碳”总体目标的要求下,如何切实提高瓦斯利用率并有效降低瓦斯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是我国煤炭开采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煤矿瓦斯全浓度区间梯级利用技术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目前,我国已经形成... 在“双碳”总体目标的要求下,如何切实提高瓦斯利用率并有效降低瓦斯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是我国煤炭开采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煤矿瓦斯全浓度区间梯级利用技术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高浓度瓦斯直接利用、低浓度瓦斯及乏风瓦斯提纯增浓技术为主的阶梯式综合利用体系,其中,高浓度瓦斯主要用于发电、民用燃料、工业燃料、合成化工产品、提纯生产CNG或LNG,低浓度瓦斯主要采用内燃机发电、直燃和提纯增浓等技术加以利用,而乏风瓦斯主要采用蓄热/催化氧化、热逆流氧化、热逆流催化氧化和乏风助燃等技术加以利用。基于此,指明了下一步的重点研究工作,即研究对高浓度瓦斯利用过程中产生的CO_(2)进行有效捕集、利用和封存,攻克低浓度及乏风瓦斯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发电机组效率低、提纯技术推广难、直燃技术安全性争议大、蓄热氧化装置能耗高等诸多难题,有效提升瓦斯转化与利用装备的智能化、高效性和安全性,进而构建以煤矿瓦斯全浓度区间梯级利用为核心的近零碳排放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煤矿瓦斯 全浓度区间 梯级利用技术 低浓度瓦斯 乏风瓦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煤矿智能化建设推动煤炭工业协同转型 被引量:4
10
作者 林伯强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5,共10页
煤矿智能化建设已成为驱动煤炭工业协同转型的关键引擎。中国煤矿智能化建设面临建设进度不一、持续运行能力较弱、数据互联互通受阻、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尚待创新突破、人工智能与煤矿管理双端人才支撑不足等关键问题。推进煤炭产业向高... 煤矿智能化建设已成为驱动煤炭工业协同转型的关键引擎。中国煤矿智能化建设面临建设进度不一、持续运行能力较弱、数据互联互通受阻、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尚待创新突破、人工智能与煤矿管理双端人才支撑不足等关键问题。推进煤炭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平稳转型,需要政府与煤炭生产企业协同努力、精准施策,具体路径包括促进产业整体发展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上下游协同优化;加强智能化技术研发应用与跨领域技术合作共享,全面提升煤矿智能化技术创新与应用水平;构建适应煤矿智能化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为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智能化 煤炭工业 协同转型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点云特征提取和配准算法改进与激光SLAM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薛光辉 张钲昊 +1 位作者 张桂艺 李瑞雪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1-312,共12页
激光SLAM在狭长局促的煤矿井下非结构化环境中面临退化问题的挑战,在特征很少或者特征复杂的情况下,位姿估计不准确,导致建图失真甚至失败。针对煤矿井下非结构退化环境中激光点云特征提取与配准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FPFH和ICP算... 激光SLAM在狭长局促的煤矿井下非结构化环境中面临退化问题的挑战,在特征很少或者特征复杂的情况下,位姿估计不准确,导致建图失真甚至失败。针对煤矿井下非结构退化环境中激光点云特征提取与配准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FPFH和ICP算法的二阶段点云特征提取及配准的方法,首先构建源点云和目标点云的kd-tree结构,利用统计滤波和体素滤波降低点云数量,提取点云表面法线并计算关键点云的快速点特征直方图特征描述子,再利用采样一致性初始配准算法进行粗配准,然后采用ICP算法进行精配准,以提升点云配准的准确性和位姿估计的精度;改进了LIO-SAM算法的特征提取和配准算法以及后端回环因子图优化算法,提升其关键局部特征识别与配准能力,利用Scan Context全局描述符闭环因子改善其闭环检测性能,以获得精确的全局一致性地图。利用M2DGR公开数据集测试了改进算法的性能,开展了2种煤矿井下典型场景的模拟SLAM试验,验证改进算法在特征提取和配准方面的有效性。测试和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LIO-SAM算法相比,改进算法的位姿估计和点云配准精度更高,相对位姿误差的平均误差改善了6.52%,绝对位姿误差的最大误差降低了18.84%,构建的地图无明显失真,建图误差均在1%以内,可实现非结构化退化环境的高精度全局一致性地图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井下 即时定位与建图 LIO-SAM 退化环境 点云配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YOLOv8的煤矿安全帽和安全背心检测算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程磊 张俊展 +1 位作者 景国勋 王蒙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1,共7页
为了预防煤矿作业中因个人防护装备缺失导致的安全事故,提升工人安全帽和安全背心佩戴情况的智能检测能力。基于YOLOv8提出1种改进的目标检测算法SMT-YOLOv8s,该算法引入尺度感知调制模块(scale-aware modulation transformer,SMT)用于... 为了预防煤矿作业中因个人防护装备缺失导致的安全事故,提升工人安全帽和安全背心佩戴情况的智能检测能力。基于YOLOv8提出1种改进的目标检测算法SMT-YOLOv8s,该算法引入尺度感知调制模块(scale-aware modulation transformer,SMT)用于增强图像特征提取,设计跨通道增强通道注意力模块(cross-channel enhanced channel attention,C2ECA)以突出目标特征的表征能力,并提出增强型完全交并比(improved enhanced complete intersection over union,IE-CIoU),用于更精确地计算预测框与真实框之间的位置偏差。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SMT-YOLOv8s算法相较于YOLOv8s模型在自建数据集上的mAP50和mAP50-95分别提高3.7百分点和2.7百分点。与其他算法相比,SMT-YOLOv8s兼具较高精度和计算效率。研究结果可为煤矿个人防护装备智能检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OLOv8 卷积神经网络 安全帽检测 安全背心检测 煤矿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煤矿数据治理方法论体系与实施框架 被引量:3
13
作者 谭章禄 王美君 叶紫涵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4-295,共12页
数据治理是支撑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底层技术,是煤矿智能化系统实现协同集控的关键保障。针对智能化煤矿数据治理缺乏顶层设计和方法论支撑的问题,从“理论基础、概念模型、基本原则、过程和程序、方法和工具、评估准则”6个方面构建智能... 数据治理是支撑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底层技术,是煤矿智能化系统实现协同集控的关键保障。针对智能化煤矿数据治理缺乏顶层设计和方法论支撑的问题,从“理论基础、概念模型、基本原则、过程和程序、方法和工具、评估准则”6个方面构建智能化煤矿数据治理方法论体系,系统阐明有效实现智能化煤矿数据治理目标的依据和原则,为智能化煤矿数据治理的顶层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撑;参考相关技术标准,开发智能化煤矿数据治理实施框架,为智能化煤矿数据治理的管理实施提供具体路径和管理方法;基于分层架构思想,设计智能化煤矿数据治理技术架构,为智能化煤矿数据治理的技术实现提供技术方法和工具。研究结论如下:①复杂系统理论、数据战略管理理论、数字连续性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协同创新理论、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和PDCA循环理论共同构成智能化煤矿数据治理的理论基础。②智能化煤矿数据治理的概念模型由理念、目标、主体、客体、流程和工具5个核心概念维度构成,遵循业务导向、协同治理、文化驱动、技术赋能、流程嵌入、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③智能化煤矿数据治理实施框架自顶向下阐释智能化煤矿数据治理的管理过程和关键程序,包括“统筹与规划、构建与运行、监控与评价、改进与优化”4个循环迭代的关键环节。④智能化煤矿湖仓一体技术架构阐述智能化煤矿数据治理平台的系统结构和技术选型,为智能化煤矿数据治理的技术实现提供方法和工具,关键在于数据中台5大核心层级的开发。⑤智能化煤矿数据治理能力成熟度模型为智能化煤矿数据治理提供评估准则框架和能力提升路径,由“能力成熟度等级、数据治理能力、数据治理实践”3个维度耦合而成,遵循“项目化管理—流程化管理—标准化管理—定量化管理—标杆化管理”的渐进式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煤矿 数据治理 数据管理 数据标准 数据质量 数据安全 湖仓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变分模式分解的煤矿通风机振动信号特征提取 被引量:1
14
作者 陶珑 郭燕飞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煤矿通风机振动信号是一种非平稳多分量信号。传统的非平稳信号特征信号提取方法存在自适应性差、对通风机早期故障的微弱特征辨识能力有限等问题,基于广义变分模式分解的特征提取方法的信号处理速度难以满足通风机振动信号特征快速提... 煤矿通风机振动信号是一种非平稳多分量信号。传统的非平稳信号特征信号提取方法存在自适应性差、对通风机早期故障的微弱特征辨识能力有限等问题,基于广义变分模式分解的特征提取方法的信号处理速度难以满足通风机振动信号特征快速提取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变分模式分解的煤矿通风机振动信号特征快速提取方法。在广义变分模式分解算法的基础上,采用乘子交替方向法迭代求解,将约束优化问题转换为无约束优化问题。应用改进变分模式分解算法对信号进行等效分解,得到匹配目标信号特征的等效滤波器,通过内积变换原理快速提取通风机振动信号特征分量。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变分模式分解算法对不同强度的特征分量提取效果均较好,准确性和抗噪性良好,处理通风机实测振动信号的耗时为0.008165 s,与广义变分模式分解算法相比,特征提取速度大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通风机 振动信号 非平稳信号特征提取 变分模式分解 等效滤波器 内积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基质对煤矿区土壤理化性质的优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花 刘娜 +2 位作者 姚晓倩 刘拉香 李强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90-100,共11页
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破坏,为了改良矿区土壤,以榆林市某煤矿区土壤为试样,设置空白对照(CK1)、5%煤气化渣(CK2)、5%煤气化渣与平菇菌渣配施、5%煤气化渣与玉米秸秆生物炭配施、5%煤气化渣+平菇菌渣+玉米秸秆生物炭配施,... 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破坏,为了改良矿区土壤,以榆林市某煤矿区土壤为试样,设置空白对照(CK1)、5%煤气化渣(CK2)、5%煤气化渣与平菇菌渣配施、5%煤气化渣与玉米秸秆生物炭配施、5%煤气化渣+平菇菌渣+玉米秸秆生物炭配施,共计13个处理,测定处理后土壤的理化性质,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改良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矿区土壤改良的有效配方。结果表明,与CK1相比,CK2处理的土壤毛管持水性、孔隙度、pH值、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12.32%、0.92%、21.41%、12.89%,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含盐量分别显著降低76.52%、39.56%、26.85%、25.12%。与CK2处理相比,5%煤气化渣与平菇菌渣配施、5%煤气化渣与玉米秸秆生物炭配施、5%煤气化渣+平菇菌渣+玉米秸秆生物炭处理均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其中,矿区土壤中施入5%煤气化渣+30%平菇菌渣+10%生物炭后,土壤容重、密度和土壤含盐量均显著降低;土壤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碱解氮含量显著增加。主成分分析发现,5%煤气化渣+30%平菇菌渣+10%生物炭处理对煤矿区土壤改良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渣 食用菌菌渣 生物炭 主成分分析 煤矿区土壤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边坡雷达变形监测预警与风险管控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洪梁 苗朝 田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93-2300,共8页
露天煤矿边坡作为重大风险源,是矿山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万源露天煤矿为例,在详实调查边坡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变形破坏模式,开展边坡雷达变形监测,建立预警模型,搭建监测预警平台,实现风险管控。研究... 露天煤矿边坡作为重大风险源,是矿山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万源露天煤矿为例,在详实调查边坡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变形破坏模式,开展边坡雷达变形监测,建立预警模型,搭建监测预警平台,实现风险管控。研究结果显示,万源露天煤矿边坡涉及反向、横向、顺向岩质采场边坡和排土场土质边坡,其变形破坏模式分别为拉裂-倾倒、楔形体破坏、滑移-弯曲和蠕滑(-拉裂)。在采动、爆破、降雨或不合理堆砌等因素影响下,存在失稳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为实现边坡无盲区监测,在矿山采场东北和西南侧稳定基岩处各安装边坡雷达一套,将边坡安全等级划分为蓝(<3 mm/h)、黄(3~8 mm/h)、橙(8~15 mm/h)、红(>15 mm/h)4个等级;结合矿山企业组织架构,构建了从边坡雷达变形监测数据-预警模型-预警平台-风险管控的边坡安全管理体系,可为区域煤矿安全生产能力建设提供技术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边坡 雷达 监测预警 风险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黑岱沟露天煤矿抛掷爆破地方性震级与炸药量的经验关系
17
作者 王桂林 刘芳 +14 位作者 王韬 翟浩 舒雷 贾彦杰 韩晓雷 周煊超 魏建民 郭伟 苏日亚 赵艳红 张茜 尚立坚 贾昕晔 吴卫远 戴怡茹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0-176,共7页
利用黑岱沟露天煤矿的爆破资料,开展黑岱沟煤矿抛掷爆破地方性震级与炸药量的关系的研究。为了避免矿山地震台网地震仪在长期观测中传递函数、归一化因子、放大倍数等参数出现错误,开展同址台站对比分析,实时监控、修订参数。实测结果显... 利用黑岱沟露天煤矿的爆破资料,开展黑岱沟煤矿抛掷爆破地方性震级与炸药量的关系的研究。为了避免矿山地震台网地震仪在长期观测中传递函数、归一化因子、放大倍数等参数出现错误,开展同址台站对比分析,实时监控、修订参数。实测结果显示,同址两台站记录到的爆破波形特征非常一致;使用矿山地震台网资料,采用5 km以内的地方性震级M_(L)的量规函数,测定了2023年5-8月4次爆破的地方性震级M_(L);联合使用矿山台网和内蒙古地震台网记录到的44次爆破的数据,采用正交回归方法,得到黑岱沟煤矿抛掷爆破地方性震级M_(L)与炸药量Y之间的经验公式为:M_(L)=3.15lg Y-6.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岱沟露天煤矿 抛掷爆破 地方性震级 炸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内涵及普查要点辨析
18
作者 连会青 王旭 +8 位作者 尹尚先 夏向学 曹敏 李启兴 吴晓明 张斌 王阳雨 张庆 王国安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9-110,共12页
【背景】为系统规范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于2024年颁布了《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规范》。当前煤矿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隐蔽致灾因素内涵界定模糊、普查范围宽泛、实施阶段不明确、勘查与普查脱节、结论表述... 【背景】为系统规范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于2024年颁布了《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规范》。当前煤矿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隐蔽致灾因素内涵界定模糊、普查范围宽泛、实施阶段不明确、勘查与普查脱节、结论表述不当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方法】回顾了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研究历程,梳理总结了各发展阶段的主要技术成果,剖析存在问题,凝练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展望业界未来所面临的挑战,指出迎接挑战的关键技术及理论方向。【进展】在此基础上,界定隐蔽致灾因素内涵仅包括地质类因素和采矿类因素,进一步划分为5大类,煤层储存条件、地质体、地质构造、采矿及其他因素;普查实施阶段应摒弃传统的“3年周期普查”模式,采用建井前区域探查、生产前补充勘探、采区设计前精细勘查、采掘前综合探治、采掘过程中动态补充的递进式普查治理方法,突出隐蔽致灾因素普查与治理的动态演化特征,实现灾害防控与采掘工程的动态协同;建立隐蔽致灾因素资料评估机制,即已经查明直接引用、部分存疑局部验证、尚未查明全面探查,实现勘查与普查的高效协同,避免重复探查;提出“一般规定−资料分析−现场探查−危险性评价−结论建议”的标准化普查流程。【展望】我国复杂的地质构造决定了隐蔽致灾因素在采掘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未来隐蔽致灾领域将跟随科学脚步,面向智能、透明化矿山需求,构建“区域−矿井−煤层”的隐蔽致灾评估体系,推动灾害防控和采掘活动的动态协同,为煤矿安全开采提供地质保障,为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提供科学指导,对提升矿山灾害防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隐蔽致灾 因素分类 普查难点 动态探查 普查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不同环境区域水体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环境响应
19
作者 张海涛 许光泉 +5 位作者 陈晓晴 李旭 李子璇 张延喜 张刚 贺江辉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6-1293,共18页
为探究煤矿井下不同环境区域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以安徽淮南谢桥煤矿为研究对象,在涉及矿井水来源、形成和汇集全过程的8个井下区域(井筒、岩巷、煤巷、采煤工作面、采空区、水仓、砂岩水出水点和灰岩水疏放点)中采集... 为探究煤矿井下不同环境区域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以安徽淮南谢桥煤矿为研究对象,在涉及矿井水来源、形成和汇集全过程的8个井下区域(井筒、岩巷、煤巷、采煤工作面、采空区、水仓、砂岩水出水点和灰岩水疏放点)中采集了24份水样,进行水化学成分和微生物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检测,并利用多元统计等方法进行序列数据处理。结果表明:①井筒水的水化学类型为Cl-Na·Ca型,砂岩水和采空区为HCO_(3)·Cl-Na型,其余区域均为Cl-Na型。在不同环境区域水体中,Na^(+)、Cl^(−)、SO_(4)^(2-)、HCO_(3)^(-)、NO_(2)^(-)、NO_(3)^(-)和Fe含量存在显著变化。②井下水仓水中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而岩巷水中最低。24个样本共检测到55个菌门和621个菌属,其中Pseudomonadota、Bacteroidota和Nitrospinota为优势菌门,Hydrogenophaga和Pseudomonas为优势菌属。Pseudomonadota在岩巷水中丰度最高,在灰岩水中丰度最低;Bacteroidota在水仓水中丰度最高,在岩巷水中丰度最低;Nitrospinota在灰岩水中丰度最高,在岩巷水中丰度最低。Hydrogenophaga在各区域水体中的丰度均较高,Pseudomonas主要分布在岩巷水中。③该煤矿井下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分布受pH影响最强,其次还与营养元素(如C、N和S)、Temp、DO、ORP、Fe、Mn和Sb等氧化还原敏感物质有关。④FAPROTAX分析显示,该煤矿井下微生物群落普遍具有化学异养和需氧化学异养的功能。不同环境区域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表现出多样的生态功能,涵盖了从基本的代谢活动(如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到复杂的环境修复过程(如污染物降解和水质改善)。这些功能不仅维持了煤矿井下水体的生态平衡,还在生态系统的调节和修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井下 微生物群落 水化学成分 环境响应 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软岩泥化巷道梯级强化控制原理与技术
20
作者 李桂臣 郝浩然 +4 位作者 孙元田 李菁华 杨森 邵泽宇 沃小芳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0-823,共14页
煤系沉积岩层普遍泥性显著、富水性强、岩性软弱,软岩泥化巷道围岩稳定控制难题日益突显。以淮北矿区典型软岩泥化巷道为工程背景,根据工程地质条件调研与实测,分析了黏土矿物成分与宏细观破坏特征,明确了富水环境和应力环境是诱发泥质... 煤系沉积岩层普遍泥性显著、富水性强、岩性软弱,软岩泥化巷道围岩稳定控制难题日益突显。以淮北矿区典型软岩泥化巷道为工程背景,根据工程地质条件调研与实测,分析了黏土矿物成分与宏细观破坏特征,明确了富水环境和应力环境是诱发泥质巷道变形破坏的重要因素,围岩泥化失稳体现为泥质岩体水化作用、锚固结构承载失效、围岩泥态垮冒渐进破坏模式,实现应力−渗水耦合作用下巷道围岩承载结构稳定控制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软岩泥化巷道梯级强化控制原理,即在保障“支护−围岩”相互作用关系中高预紧力、高刚度、高强度锚杆(索)支护承载闭环结构的前提下,根据泥岩水化程度判断工程失稳控制方法,形成了锚注一体泥质围岩性质改良、旋喷注浆浅表桩群结构强化、逐层锚喷泥化岩体强力置换3项重要技术路径;于芦岭煤矿西轨大巷应用了自主研发的矿用新型多钢绞线组合中空注浆锚索束进行底鼓治理,首次在涡北煤矿8204机巷开展了井下高压旋喷注浆工程实践,采用了人工构筑岩体强力置换泥态围岩的方式解决了朱仙庄矿Ⅱ水平第二皮带大巷泥化围岩失稳难题,巷道围岩变形量、支护围岩成型情况与钻孔窥视结果表明,研究成果较好地解决了软岩泥化巷道控制问题,多层次强化了泥质巷道围岩承载能力,保障了围岩长期安全稳定,为软岩泥化巷道围岩控制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控制理念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 泥化 梯级强化 围岩控制 煤矿巷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