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显微组分分离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共远 吴国光 李启辉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2-54,共3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煤显微组分分离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介绍了煤岩分析在炼焦工业、煤液化工业、煤燃烧研究和水煤浆工业中的应用情况;阐明了研究煤显微组分及其分离技术对煤炭科学技术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 煤显微组分分离技术 研究进展 应用 煤显微组分 分离技术 炼焦工业 科学技术发展 研究成果 组分分离 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还原程度煤显微组分组表面结构XPS对比分析 被引量:72
2
作者 常海洲 王传格 +3 位作者 曾凡桂 李军 李文英 谢克昌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9-394,共6页
对煤岩组分、煤级相近而还原程度不同的平朔煤与神东煤的镜质组及惰质组的表面结构特征进行了XPS分析,揭示碳、氧、氮、硫等元素在它们表面结构中的存在形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碳在表面结构中存在四种形态C—C或C—H、C—O、C O、COO,... 对煤岩组分、煤级相近而还原程度不同的平朔煤与神东煤的镜质组及惰质组的表面结构特征进行了XPS分析,揭示碳、氧、氮、硫等元素在它们表面结构中的存在形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碳在表面结构中存在四种形态C—C或C—H、C—O、C O、COO,镜质组的C—C或C—H质量分数较惰质组高,而还原程度较强的平朔煤与还原程度较弱的神东煤相比,其显微组分中C—C或C—H质量分数均较同类型的显微组分高;氧、氮、硫的赋存形态在所有的煤样中差异不大,氧的赋存形态以酚羟基氧为主,神东煤显微组分吸附氧的能力明显高于平朔煤,这是因为神东煤易自燃及燃点较低;氮以吡咯型及吡啶型氮为主,而硫以噻吩型硫为主。因此,还原程度对镜质组及惰质组的表面结构均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C—C或C—H质量分数的差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程度 煤显微组分 表面结构 X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变质程度煤显微组分结构的^(13)C-NMR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罗陨飞 李文华 陈亚飞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0-543,共4页
利用13C-NMR核磁共振技术对中低变质程度煤显微组分(镜质组和惰质组)的分子结构进行了研究,计算了5种煤9个显微组分的13C-NMR结构参数,获得了样品的结构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惰质组结构中芳构化程度要高于镜质组;脂碳数量则少于镜... 利用13C-NMR核磁共振技术对中低变质程度煤显微组分(镜质组和惰质组)的分子结构进行了研究,计算了5种煤9个显微组分的13C-NMR结构参数,获得了样品的结构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惰质组结构中芳构化程度要高于镜质组;脂碳数量则少于镜质组,芳环上的烷烃侧链也没有镜质组长;随着煤变质程度的提高,煤分子中芳构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惰质组的芳香度随变质程度变化的规律明显不如镜质组;在中低变质阶段,对煤化进程起主导作用的的是芳构化作用而不是环缩合作用,但在惰质组中脂碳断裂形成芳环的现象不明显。惰质组中含氧官能团的总量要低于同等变质程度的镜质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显微组分 ^13CNMR 变质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变质程度煤显微组分大分子结构的XRD研究 被引量:54
4
作者 罗陨飞 李文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8-341,共4页
利用X-射线衍射法(X-RayDiffraction,简称XRD)对中低变质程度的不同煤显微组分(镜质组和惰质组)的大分子结构进行研究分析,计算了5种煤9个显微组分的XRD结构参数,获得了样品的结构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低变质程度煤的物理结构具... 利用X-射线衍射法(X-RayDiffraction,简称XRD)对中低变质程度的不同煤显微组分(镜质组和惰质组)的大分子结构进行研究分析,计算了5种煤9个显微组分的XRD结构参数,获得了样品的结构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低变质程度煤的物理结构具有非晶结构特征,随着煤变质程度的提高,煤中脂族结构减少,芳香结构增多,且芳核在横向上和纵向上进行芳环的缩聚反应;与镜质组相比,惰质组中芳构化程度更高,芳香层片在空间的排列更规则,相互定向程度也优于镜质组,但惰质组芳构化程度随变质程度升高的规律不如镜质组那样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显微组分 变质程度 大分子结构 X-射线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马家塔煤显微组分中氧的赋存形态 被引量:9
5
作者 罗陨飞 李文华 陈亚飞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66-369,共4页
The forms of oxygen in inertinite and vitrinite of Majiata coal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The type and content of the oxygen were determined through analysis of spectrum for oxygen and... The forms of oxygen in inertinite and vitrinite of Majiata coal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The type and content of the oxygen were determined through analysis of spectrum for oxygen and carbon.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main type of oxygen forms in Majiata coal and its macerals is single-bond including ether link C-O and hydroxyl group O-H,then is carbonyl group and carboxyl group.Both the total oxygen content and the content of single-bond oxygen in inertinite are lower than those in vitrinite.The content of carbonyl group and carboxyl group in inertinite is higher than that in vitrin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光电子能谱 中氧 煤显微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显微组分组成对配煤镜质体反射率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磊 刘文礼 +1 位作者 门东坡 韩笑 《矿业科学学报》 2017年第1期90-98,共9页
为了探究煤显微组分组成对配煤镜质体反射率分布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基于配合单煤镜质体反射率分布、镜质组含量及配入比例的配煤镜质体反射率分布的预测方法,同时以开滦矿区4种不同变质程度烟煤(R_(o,ran)介于0.88%~1.30%)为研究对象,... 为了探究煤显微组分组成对配煤镜质体反射率分布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基于配合单煤镜质体反射率分布、镜质组含量及配入比例的配煤镜质体反射率分布的预测方法,同时以开滦矿区4种不同变质程度烟煤(R_(o,ran)介于0.88%~1.30%)为研究对象,利用软件Design-Expert 8.0进行配煤镜质体反射率分布影响因素及其显著性分析。三因素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镜质组含量和配入比例,参与配煤的单煤镜质体反射率是影响配煤镜质体反射率分布的显著性因素;当各配合单煤镜质体反射率确定时,两因素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镜质组含量和配入比例均是影响配煤镜质体反射率分布的显著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质体反射率分布 煤显微组分组成 显著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显微组分结构特征及其与热解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传格 张妮 陈燕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16,共6页
利用XRD和FTIR对平朔煤和神东煤的惰质组和镜质组结构进行了测试,并利用TG/MS对其热解脱挥发分行为进行了升温速率为20℃/min条件下的在线测试.通过XRD测定,揭示了煤的类石墨结构特征,计算了样品的晶格结构参数:d002,dγ,Lc,La,Me和fa... 利用XRD和FTIR对平朔煤和神东煤的惰质组和镜质组结构进行了测试,并利用TG/MS对其热解脱挥发分行为进行了升温速率为20℃/min条件下的在线测试.通过XRD测定,揭示了煤的类石墨结构特征,计算了样品的晶格结构参数:d002,dγ,Lc,La,Me和fa.利用FT-IR测定,计算了表征煤结构特征的三个重要参数:脂氢与芳氢比率、脂肪侧链的链长和芳香氢取代情况,揭示了样品的富氢程度、脂肪链的连接及芳核氢的取代情况.样品的热失重和挥发分析出行为与其结构特征相关,重点分析了C1~C4轻质烃类、氢气、苯和苯基的析出行为及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显微组分 XRD FTIR 热解 生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型钼基催化剂在煤显微组分与催化裂化油浆共加氢反应中的应用
8
作者 涂椿滟 秦鹏伟 +1 位作者 刘昌伟 黄伟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7-83,共7页
采用正辛基三甲基氯化铵与四硫代钼酸铵(MS)反应法合成了正辛基三甲基硫代钼酸铵(OT-MS)。由OT-MS催化剂前躯体形成的MoS_(2)催化剂比表面积高且MoS_(2)片晶长度集中在3~6 nm、堆叠层数主要为1~3层。以凉水井原煤(LSJR)及其惰质组富集物... 采用正辛基三甲基氯化铵与四硫代钼酸铵(MS)反应法合成了正辛基三甲基硫代钼酸铵(OT-MS)。由OT-MS催化剂前躯体形成的MoS_(2)催化剂比表面积高且MoS_(2)片晶长度集中在3~6 nm、堆叠层数主要为1~3层。以凉水井原煤(LSJR)及其惰质组富集物(LSJ-I)和镜质组富集物(LSJ-V)为原料煤,催化裂化(FCC)油浆为原料油,研究煤显微组分与重油共加氢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与MS相比,OT-MS在LSJR与FCC油浆共加氢反应中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干基无灰煤转化率提升至77.1%,固体残渣收率降低至8.3%;对于OT-MS催化的煤油共加氢反应体系,随着原料煤中镜质组含量的增加,反应的转化效率和液体收率明显增大,液体产物中饱和分含量逐渐增加,胶质、沥青质含量减少;当采用LSJ-V与重油进行反应时干基无灰煤转化率达到90.3%,固体残渣收率低至3.4%,共加氢液体产物中沥青质含量最低,H C原子比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油共加氢 煤显微组分 MoS_(2) 四硫代钼酸铵 正辛基三甲基硫代钼酸铵 催化裂化油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南龙潭煤系煤岩显微组分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烃潜力 被引量:3
9
作者 陈纯芳 张爱云 曲美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17-421,共5页
本文通过对湘中南龙潭煤系煤岩显微组分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生烃潜力的综合研究,指出其气、肥煤中的壳质组是具有很高的生烃潜力的生烃母质;镜质组,特别是发荧光的基质镜质体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惰质组的生烃潜力最小,且以生气为... 本文通过对湘中南龙潭煤系煤岩显微组分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生烃潜力的综合研究,指出其气、肥煤中的壳质组是具有很高的生烃潜力的生烃母质;镜质组,特别是发荧光的基质镜质体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惰质组的生烃潜力最小,且以生气为主,但其中孔隙发育,对于烃的储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潭 煤显微组分 生烃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的岩相显微组分对水煤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6
10
作者 尉迟唯 李保庆 +2 位作者 李文 陈皓侃 王志忠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15-419,共5页
通过对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岩相显微组分分析,考察了煤的岩相显微组分对水煤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近的灰分含量下,对于烟煤较高的镜质组、较低的丝质组含量有利于煤的成浆性和稳定性。从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来看,镜质组和丝质组的含量... 通过对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岩相显微组分分析,考察了煤的岩相显微组分对水煤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近的灰分含量下,对于烟煤较高的镜质组、较低的丝质组含量有利于煤的成浆性和稳定性。从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来看,镜质组和丝质组的含量对煤浆成浆性和流变性的影响较为明显,稳定组分的含量对水煤浆性质的影响较小。丝质组含量对稳定性作用明显,当煤中丝质组含量低于30%时,煤浆产生软沉淀的时间一般都在15d以上。煤的平均最大镜质组反射率与煤的成浆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成浆性随煤的最大镜质组反射率增加而增加,因此可以用最大镜质组反射率来预测煤的成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显微组分 成浆性 流变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部早、中侏罗世富油煤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7
11
作者 宁树正 张莉 +2 位作者 徐小涛 张建强 邹卓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4-254,共11页
新疆北部富油煤资源丰富,约占全国富油煤资源的一半左右,富油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我国煤制油气用煤资源的重要补充。以往对本区煤炭资源的研究忽视了其油气资源属性,对其富油煤质特征和成因规律认识不清。在系统整理新疆北部6个赋... 新疆北部富油煤资源丰富,约占全国富油煤资源的一半左右,富油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我国煤制油气用煤资源的重要补充。以往对本区煤炭资源的研究忽视了其油气资源属性,对其富油煤质特征和成因规律认识不清。在系统整理新疆北部6个赋煤带富油煤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补充采样测试数据137组,分析早、中侏罗世富油煤的煤岩煤质特征和分布规律,进一步探讨了富油煤形成的控制因素。通过对焦油产率的研究发现,新疆北部地区东北部、西部、中部部分地区焦油产率相对较高,东北部地区八道湾组高油煤呈不连续带状分布。按照煤的焦油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巴里坤–三塘湖赋煤带、准南赋煤带、伊犁赋煤带、准北赋煤带、吐哈赋煤带和准东赋煤带。新疆北部地区早、中侏罗世富油煤的形成主要受到成煤沉积环境、煤化程度和煤的显微组分等主要控制因素的影响。覆水还原环境为富油煤的富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富油煤主要形成于相对覆水还原的泥炭沼泽环境,还原性越强,越利于富油煤生成和富集。煤的焦油产率随着镜惰比(V/I)的增加呈现升高的趋势,并且与挥发分和镜质组呈现正相关关系。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在生油高峰之前与焦油产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随着煤化程度的升高,煤的焦油产率逐渐增加。煤的显微组分中含量相对较高的镜质组对焦油产率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富氢镜质组为富油煤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 焦油产率 显微组分 化程度 镜惰比 富氢镜质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台早二叠世太原组和山西组煤沉积模式与生烃关系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程克明 熊英 +1 位作者 马立元 李新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2-146,共5页
在华北地台东部(鲁西)、中部(晋中)和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太原组煤系形成于海侵体系域成煤环境,山西组煤系则主要形成于陆相高位体系域的三角洲成煤环境。这两种环境下形成的煤在硫含量及其赋存形态、有机显微组分组成等地球化学特征方... 在华北地台东部(鲁西)、中部(晋中)和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太原组煤系形成于海侵体系域成煤环境,山西组煤系则主要形成于陆相高位体系域的三角洲成煤环境。这两种环境下形成的煤在硫含量及其赋存形态、有机显微组分组成等地球化学特征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太原组煤中总硫含量比山西组煤高,太原组煤中硫的赋存形态以黄铁矿硫为主,山西组煤以硫酸盐硫为主。有机显微组分中,太原组煤的镜质组平均含量高,且以基质镜质体为主,惰性组平均含量低;山西组煤的镜质组平均含量相对低,且其中的基质镜质体平均含量远低于太原组,惰性组平均含量却比太原组煤高。太原组煤的凝胶化指数值较大,而植物结构保存指数值较小;山西组煤则凝胶化指数值较小而植物结构保存指数值较大。从煤成烃角度出发,太原组煤系优于山西组,太原组煤系应是华北地台最有利的生烃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体系域 高位体系域 沉积模式 煤显微组分 凝胶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平煤系树皮煤生油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周松源 徐克定 +3 位作者 杨斌 蒋维三 彭军 刘家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13,i0020,共5页
江西省东北乐平地区的上二叠统龙潭组煤层因富含树皮体而称之树皮煤,为了明确龙潭组煤成油的机理和勘探前景,文章用有机岩石学方法获得树皮煤显微组分以树皮体为主,同时富含基质镜质体、小孢子体等富氢组分;用生烃模拟实验方法得到树皮... 江西省东北乐平地区的上二叠统龙潭组煤层因富含树皮体而称之树皮煤,为了明确龙潭组煤成油的机理和勘探前景,文章用有机岩石学方法获得树皮煤显微组分以树皮体为主,同时富含基质镜质体、小孢子体等富氢组分;用生烃模拟实验方法得到树皮煤的产烃率很高,是迄今已知的最好的煤成油烃源岩;通过单组分生烃模拟实验证实树皮体最有利于生成液态烃;树皮煤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潮间带(部分潮上带)泥炭坪,成煤物质来自于红树林—半红树林植物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东北 乐平 晚二叠世 树皮 成油 烃源岩 煤显微组分 生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出煤的微观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红日 王传云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1-33,共3页
借助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对煤样的观察 ,阐述了突出煤的煤岩特征及微观破坏痕迹 ,对组分和微结构、微构造进行了定量分析 ,并论述了微观特征对突出的影响 ,为具有突出倾向的煤层提供了预报参数。
关键词 显微结构 煤显微组分 瓦斯突出 突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鉴定煤中有机硫类型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陈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174-181,共8页
应用XPS (X射线光电子能谱 )法研究了几种煤中有机硫在脱硫过程中的存在形态 .通过模型化合物中硫的 2P层电子的XPS结合能 ,用来估算煤中硫的归属 ,如硫醇、硫醚有噻吩类硫 ;并研究了兖州煤显微组分中有机硫的存在形态 :稳定组中含有大... 应用XPS (X射线光电子能谱 )法研究了几种煤中有机硫在脱硫过程中的存在形态 .通过模型化合物中硫的 2P层电子的XPS结合能 ,用来估算煤中硫的归属 ,如硫醇、硫醚有噻吩类硫 ;并研究了兖州煤显微组分中有机硫的存在形态 :稳定组中含有大量的硫砜、硫醚含硫化合物 ;镜质组中硫砜、硫醚及脂肪族矿化物含量相当 ;惰性物中噻吩型硫约占有机硫的一半 .应用硫分子特征光谱 ,设计了无火焰光化学检测仪 ,对 4个煤样进行了检测 .结果表明 ,该方法能对有机硫类型进行判定和定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组分 有机硫 X射线光电子能谱 硫光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