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焦分离方法研究共热解时煤与生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对焦结构和CO2气化反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晓明 张红 +4 位作者 刘梦杰 智丽飞 白进 白宗庆 李文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97-907,I0001,共12页
煤与生物质的相互作用已被广泛研究。但是,其相互作用机制通常是基于混合焦样的物理化学结构和反应性而提出。在这项工作中,基于不同形状和粒度将无烟煤与生物质共热解后的混合焦分离,然后通过分析分离后煤焦的结构和反应性来揭示煤与... 煤与生物质的相互作用已被广泛研究。但是,其相互作用机制通常是基于混合焦样的物理化学结构和反应性而提出。在这项工作中,基于不同形状和粒度将无烟煤与生物质共热解后的混合焦分离,然后通过分析分离后煤焦的结构和反应性来揭示煤与生物质相互作用机制。在热解温度为600和900℃条件下,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制备了混合有不同比例的秸秆(CS)的无烟煤焦样。采用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和X射线衍射(XRD)对煤焦的AAEM浓度和微晶结构进行了检测。利用TGA设备分析了分离后的煤焦与CO 2的气化反应性。结果表明,随着掺混比例从0增加到80%,煤焦中活性K和Mg的浓度逐渐增加,并形成更为无序的碳结构。共热解过程中,更多的AAEM种类被混合物中的煤焦通过挥发分-焦相互作用捕获,而不是随生物质挥发分逸出。同时,热解温度的升高引起了K和Na挥发和失活,也导致石墨化度的降低。而且,CS的添加和更低的热解温度均可提高煤焦的气化反应性。此外,在煤焦的碱性指数AI与反应性指数R 0.5之间建立了较好的线性关系(R 2=0.9009),表明在煤与生物质共气化过程中,AAEMs对提高煤焦气化反应活性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与生物质的相互作用 焦分离 共热解 气化反应性 碱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生物质细胞壁半纤维素-纤维素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婉靖 卢燕 +2 位作者 商赛男 彭锋 边静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98-304,共7页
木质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廉价的可再生资源,利用其生产生物质材料、能源及化学品是当前生物质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木质生物质细胞壁的主要组分,纤维素的高值化应用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半纤维素-纤维素相互作用是影响纤维素结... 木质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廉价的可再生资源,利用其生产生物质材料、能源及化学品是当前生物质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木质生物质细胞壁的主要组分,纤维素的高值化应用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半纤维素-纤维素相互作用是影响纤维素结构的重要因素,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为纤维素高值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简述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结构,归纳了半纤维素对纤维素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总结了影响半纤维素-纤维素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重点综述了当前研究半纤维素-纤维素相互作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实验吸附法、仪器分析法、分子模拟计算法、模型物法以及基因改造法,梳理了各方法的原理、表征技术及其优缺点。最后,本文展望了半纤维素-纤维素相互作用的研究策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前景,以期为木质生物质利用及林木基因改良育种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生物质 半纤维素 纤维素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与煤流化床混烧过程污染物排放及成灰特性试验研究
3
作者 许慧 张子皓 +4 位作者 赵瑞东 陈天举 武景丽 方龙 吴晋沪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0-167,共8页
生物质与煤混烧可降低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和碳排放,但二者混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和成灰特性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仍缺乏系统的对比研究。采用小型流化床装置研究了稻壳(RH)和烟煤(SC)混烧特性,考察了燃烧温度、反应气氛和掺混比例等对混烧过... 生物质与煤混烧可降低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和碳排放,但二者混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和成灰特性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仍缺乏系统的对比研究。采用小型流化床装置研究了稻壳(RH)和烟煤(SC)混烧特性,考察了燃烧温度、反应气氛和掺混比例等对混烧过程NO和SO_(2)排放规律及成灰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燃烧温度升高,混烧过程NO排放质量浓度先升高后降低,SO_(2)排放质量浓度则逐渐升高,高温会促进灰中矿物发生相互作用,生成Na_(2)Al_(2)SiO_(6)等物质,降低混烧灰熔点;贫氧气氛下提高O_(2)体积分数会导致NO和SO_(2)排放质量浓度升高,富氧气氛下随O_(2)体积分数增大,NO排放质量浓度逐渐降低,而SO_(2)排放质量浓度则先升高后降低,反应气氛对混烧灰主要组成和晶体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小;添加RH能够有效降低混烧过程的NO和SO_(2)排放,随RH掺混比例增大,灰中Ca_(3)Al_(2)O_(6)易与SiO_(2)等形成低熔点化合物,导致灰出现明显的熔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混烧 污染物 成灰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酸羧基对低阶煤–水界面弱相互作用的影响机理
4
作者 刘泽晨 董宪姝 +2 位作者 樊玉萍 廖寅飞 曹亦俊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50-3160,共11页
复合捕收剂中脂肪酸的羧基数量对于低阶煤浮选影响机理的研究仍然有限。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Zeta电位,研究了不同羧基数量的脂肪酸(正癸酸和癸二酸)分别与十二烷组成的复合捕收剂在低阶煤–水界面的分子间... 复合捕收剂中脂肪酸的羧基数量对于低阶煤浮选影响机理的研究仍然有限。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Zeta电位,研究了不同羧基数量的脂肪酸(正癸酸和癸二酸)分别与十二烷组成的复合捕收剂在低阶煤–水界面的分子间弱相互作用。DFT计算结果表明有着2个羧基的癸二酸分子与苯甲酸/苯酚/水分子的氢键作用、电荷转移及相互作用能均强于有着一个羧基的正癸酸分子,而且癸二酸分子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要强于与苯/苯甲酸的相互作用,说明含有较多羧基数量的羧酸分子与低阶煤表面的相互作用受水的影响很大。FTIR和Zeta电位结果表明羧基数量对低阶煤疏水位点的吸附影响不大,具有2个羧基数量的复合捕收剂与低阶煤之间的氢键作用强度较强,同时对煤样表面的电位影响较小,表明部分癸二酸分子的羧基基团与水分子间发生氢键作用,导致煤样表面吸附较少的含有癸二酸的复合捕收剂。同时,使用含有癸二酸的复合捕收剂可获得较低的精煤灰分,但是牺牲了更多的精煤产率,而含有正癸酸的复合捕收剂在兼具捕收性能同时有着较好的选择性。说明在实际的浮选过程中,癸二酸与水较强的氢键作用以及静电相互作用削弱了其复合捕收剂对于低阶煤的捕收性能,这也证实了DFT、FTIR、Zeta的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 浮选 复合捕收剂 羧基数量 密度泛函理论 界面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段式沉降炉内生物质与煤掺烧的NO_(x)生成规律
5
作者 侯岩 杨富鑫 +2 位作者 谭厚章 熊小鹤 陈发林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5-1324,共10页
生物质与煤耦合利用是燃煤机组降碳技术之一。生物质掺烧位置对耦合利用过程NO_(x)的排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探究掺烧位置和温度对生物质与煤耦合时NO_(x)排放的影响,利用两段式沉降炉,分别对生物质从主燃区预混掺烧和燃尽区分... 生物质与煤耦合利用是燃煤机组降碳技术之一。生物质掺烧位置对耦合利用过程NO_(x)的排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探究掺烧位置和温度对生物质与煤耦合时NO_(x)排放的影响,利用两段式沉降炉,分别对生物质从主燃区预混掺烧和燃尽区分级掺烧时NO_(x)生成规律进行研究,并分析生物质从燃尽区分级掺烧时燃料N的迁移特性。结果表明:生物质从主燃区和燃尽区掺烧,NO_(x)排放行为存在显著差异。主燃区预混掺烧时,随掺烧比例从0增加到40%,任意温度的NO_(x)排放呈现出降低趋势;且随着燃尽风比例增加,在燃尽风比例为0.33时,NO_(x)排放最低。燃尽区分级掺烧时,在燃尽温度为1000℃时,随掺烧比例从0增加到40%,NO_(x)排放持续降低;而在燃尽温度为1200、1400℃时,NO_(x)排放在10%掺烧比例时最低。燃尽区分级掺烧时,燃料N向中间产物HCN和NH_(3)的转化存在显著差异。任意燃尽温度下,燃尽区掺烧时的燃料N向HCN的转化率随掺烧比例增加始终增加;而燃料N向NH3的转化在燃尽温度为1000℃时随掺烧比例增加而增加;在燃尽温度为1200、1400℃时,10%掺烧比例下NH3的转化率最高。燃尽区分级掺烧模式下,在主燃1200℃、燃尽1400℃时,燃尽区掺烧的燃料N有94%左右转化为了N_(2)和灰分N,大约5%转化为了NO_(x),而只有不到1%的燃料N转化为了HCN和NH_(3)。生物质与煤掺烧相比于纯煤燃烧可以降低燃料N向NO_(x)的转化,但随着掺烧比例的增加,燃料N向NO_(x)和灰分N的转化率增加,向N_(2)的转化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掺烧 两段式沉降炉 NO_(x)排放 燃料氮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配生物质灰催化煤焦气化反应性及其赋存形态迁移规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晓 董睿 +5 位作者 朱超超 张如梦 黄婷婷 刘开蓉 张兴闯 李佩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1,共12页
本工作通过复配生物质灰的实验方法,重点考察典型生物质灰中关键组分对煤焦气化反应性的影响,分析了气化过程生物质灰的赋存形态迁移规律及煤焦结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气化温度及Si元素含量是影响煤焦气化反应性的关键因素,当煤中S... 本工作通过复配生物质灰的实验方法,重点考察典型生物质灰中关键组分对煤焦气化反应性的影响,分析了气化过程生物质灰的赋存形态迁移规律及煤焦结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气化温度及Si元素含量是影响煤焦气化反应性的关键因素,当煤中Si/K质量比为0.5及1.0时,复配煤样气化反应性强于原煤,而Si/K质量比为1.5时,气化反应性则比原煤差。实验条件下Si/K质量比为0.5、Ca/K质量比为0.4的样品气化反应性最强,反应性指数约为原煤的1.35倍。相比含钾矿物质,含钙矿物质有着更高的反应活性,容易与硅酸盐结合生成含钙硅酸盐,如钙沸石(CaO·Al_(2)O_(3)·2SiO_(2)·4H_(2)O)等,进而避免了含钾矿物质与硅酸盐的反应,使钾能够充分地发挥其催化作用。动力学分析表明,复配生物质灰催化脱灰煤的气化过程采用收缩核模型拟合较为适宜,当Si/K质量比为0.5、Ca/K质量比为0.4时,复配煤样的气化反应活化能缩减为174.39 kJ/mol,相比原煤降低了14.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催化气化 碱金属/碱土金属 气化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热解过程中煤与生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张玉洁 王焦飞 +3 位作者 白永辉 宋旭东 苏暐光 于广锁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693-3702,共10页
煤炭与生物质共热解是实现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共热解可改善煤炭单独热解产生的污染问题和生物质单独利用时能源密度低、季节性供应不平衡的问题,不仅能提高煤炭转化效率,还能获得更高品质油品。本文从煤与生物质共热解的... 煤炭与生物质共热解是实现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共热解可改善煤炭单独热解产生的污染问题和生物质单独利用时能源密度低、季节性供应不平衡的问题,不仅能提高煤炭转化效率,还能获得更高品质油品。本文从煤与生物质共热解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和共热解过程中组分间相互作用等方面出发,对近期国内外煤与生物质共热解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了生物质种类、热解工艺参数和热解反应器的类型对煤与生物质共热解过程的影响规律以及煤与生物质在共热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过程,即半焦与挥发分间的相互作用、挥发分间的相互作用、生物质中碱金属对共热解的催化作用,并针对如何进一步认识煤与生物质相互作用机理、提高共热解效率等问题和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共热解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与生物质在热溶剂提质萃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英文) 被引量:8
8
作者 坚一明 李显 +9 位作者 朱贤青 芦田隆一 WORASUWANNARAK Nakorn 胡振中 罗光前 姚洪 钟梅 刘景梅 马凤云 三浦孝一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2,共9页
作者前期工作中提出了一种针对生物质废弃物或低阶煤的热溶提质萃取方法,该方法可以在350℃下实现生物质或低阶煤的提质及多级分离,获得高附加值的萃取物。与生物质的热溶提质萃取比较,低阶煤的萃取物收率较低。本研究提出对生物质和低... 作者前期工作中提出了一种针对生物质废弃物或低阶煤的热溶提质萃取方法,该方法可以在350℃下实现生物质或低阶煤的提质及多级分离,获得高附加值的萃取物。与生物质的热溶提质萃取比较,低阶煤的萃取物收率较低。本研究提出对生物质和低阶煤混合物进行热溶提质萃取,通过两者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来提高其萃取收率。研究结果表明,对两者混合物热溶剂提质分离得到萃取物的产率及元素组成与理论计算结果略有不同,理论计算结果是假设生物质与煤之间无交互作用而得到的。煤中的矿物质对生物质热分解起催化作用,导致收率有所增加。煤、生物质及其混合物通过热溶剂提质分离得到的萃取物的元素组成、分子量分布、化学结构、热分解和热塑性非常相似。总体而言,低阶煤与生物质在热溶剂提质萃取过程的交互作用较小。但是,本研究证明了热溶提质萃取方法不仅适用于煤或生物质,也适用于它们的混合物。这意味着热溶剂提质萃取法可以在不改变任何工艺条件参数的情况下,以煤、生物质及其混合物作为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 生物质 混合物 热溶剂萃取 提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Y-GC/MS的生物质组分间相互作用的热解实验 被引量:9
9
作者 朱玲莉 仲兆平 +2 位作者 王佳 王恒 顾佳雯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879-3884,共6页
为研究生物质三组分间热裂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利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联用的方法,对纤维素、木聚糖(半纤维素的模化物)和木质素进行单独热裂解及两两组分混合热裂解实验。单组分实验结果表明,在热解温度600℃、热解... 为研究生物质三组分间热裂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利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联用的方法,对纤维素、木聚糖(半纤维素的模化物)和木质素进行单独热裂解及两两组分混合热裂解实验。单组分实验结果表明,在热解温度600℃、热解时间10s条件下纤维素的热解产物主要以左旋葡聚糖为主,木聚糖以乙酸和糠醛为主,而木质素主要以酚类物质为主。组分混合热裂解实验结果表明,纤维素促进了木聚糖热裂解生成更多的乙酸和糠醛,而木聚糖和木质素对纤维素热解生成左旋葡聚糖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纤维素和木聚糖的存在大大促进了木质素热裂解生成酚类物质,而木质素抑制了木聚糖热裂解生成乙酸和糠醛。此外,研究还发现混合组分热解的相互作用受到热解温度和停留时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热解 热烈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与油浆共热解产物分布及相互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伟 郝泽光 +5 位作者 张乾 高增林 张宏文 彭泽宇 杨凯 梁丽彤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80-488,共9页
生物质作为一种全生命周期碳近零排放的可再生资源,从生物质中提取轻质燃料和化学品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终极方向。将化石能源与生物质共转化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寻求化石能源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的可行之路。以玉米秆(CS)与催化裂... 生物质作为一种全生命周期碳近零排放的可再生资源,从生物质中提取轻质燃料和化学品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终极方向。将化石能源与生物质共转化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寻求化石能源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的可行之路。以玉米秆(CS)与催化裂化油浆(FCC)为原料,研究了2者共热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生物质内在矿物质对产物分布和产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的CS与FCC油浆共热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聚合反应为主,导致所得半焦产率均有所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增强了热解焦油中含氧化合物的脱除,促进了烃类物质的生成,提高了焦油产物的品质。其中,酚类物质含量明显降低,芳香烃中3~4个环的稠环芳烃增加较多,脂肪烃中碳原子数量大于13的烃类含量有所增加。当添加30%FCC时,共热解油中酚类物质较计算值减少约7%,芳香烃和脂肪烃含量分别高出约2%和9%。与脱矿CS相比,未脱矿的CS与FCC油浆共热解促进了焦油的生成,抑制了半焦和气体的产生。矿物质的存在对2者的相互作用具有增强效果,不仅促进了油浆的裂解,增强了生物质的脱氧反应,产生更多的烃类,而且减缓了自由基的聚合反应,改善了共热解体系中稠环化合物的缩聚程度。焦油中蓖系物含量减少,脂肪烃含量增加。热重实验评价表明,共热解所得的半焦气化反应活性明显提高,有利于后续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FCC油浆 共热解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煤与水微观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多尺度分子模拟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玉花 李荣花 +6 位作者 张茜 高红凤 朱美霖 刘彩珠 吴建波 张慧 白红存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60,共13页
煤与水的表面相互作用是洁净煤技术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然而,褐煤与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其微观机制在原子尺度和电子结构方面仍不明确。尤其缺乏褐煤中不同官能团与水之间相互作用能量、稳定性结构特征、相互作... 煤与水的表面相互作用是洁净煤技术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然而,褐煤与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其微观机制在原子尺度和电子结构方面仍不明确。尤其缺乏褐煤中不同官能团与水之间相互作用能量、稳定性结构特征、相互作用本质的系统考察。基于多尺度分子模拟研究了褐煤与水微观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基于量子化学计算重点考察典型褐煤模型结构中不同官能团与单分子水的相互作用,获得水分子在褐煤不同位点吸附的局域极小构象,以及稳定吸附构象的几何结构特征。基于独立梯度模型的直观绘景阐释了褐煤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主要为范德华作用和氢键。借助能量分解分析方法定量描述并确定了静电作用是稳定煤-水相互作用的最主要因素。此外,还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不同数量褐煤分子与大量水分子相互作用的组装行为和演化特征,阐明了褐煤分子结构在大量水中的团聚现象。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同样印证了褐煤和水分子主要以静电作用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表面相互作用 非共价相互作用 分子模拟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与污泥粉混烧的颗粒物生成特性和无机成分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宏方 盛昌栋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5-823,共9页
针对2类典型的非木质生物质燃料(秸秆)和城镇污水污泥的混烧行为,基于沉降炉燃烧实验研究秸秆(麦秸和稻草)以不同质量分数(5%、10%、20%和30%)掺烧污泥时颗粒物的生成特性,探讨不同生物质无机成分成灰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2... 针对2类典型的非木质生物质燃料(秸秆)和城镇污水污泥的混烧行为,基于沉降炉燃烧实验研究秸秆(麦秸和稻草)以不同质量分数(5%、10%、20%和30%)掺烧污泥时颗粒物的生成特性,探讨不同生物质无机成分成灰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秸秆掺烧污泥均有利于减少颗粒物特别是亚微米颗粒生成质量浓度,其原因是污泥的铝硅酸盐成分捕集碱金属的气-固相互作用及碱金属硫酸盐化的气-气相互作用。麦秸和稻草掺烧污泥时亚微米颗粒PM_(1)生成量分别降低41.14%~59.48%和6.88%~32.36%,超微米颗粒PM_(1-10)生成量分别降低31.87%~36.92%、30.99%~57.84%。由于混烧相互作用,秸秆掺烧污泥时亚微米颗粒和小尺寸的超微米颗粒的元素组成相应发生变化,导致颗粒物中的K、Cl及S质量浓度随污泥掺比增加而降低,因此掺烧污泥不仅减少可沉积的颗粒物量,而且减轻可沉积颗粒物的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粉混烧 秸秆 污泥 颗粒物生成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炭末与生物质混配成型颗粒的共热解特性与动力学分析
13
作者 张乃心 朱虹宇 +3 位作者 郎林 刘华财 阴秀丽 龚斌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8-689,共12页
通过掺混不同比例的兰炭末与中药渣原料制备生物质基兰炭型煤,实现兰炭末的高效低碳热转化利用。采用热重分析方法研究兰炭末与生物质在不同掺混比例和升温速率下的共热解特征,揭示兰炭末与中药渣共热解的协同促进效应。兰炭末和中药渣... 通过掺混不同比例的兰炭末与中药渣原料制备生物质基兰炭型煤,实现兰炭末的高效低碳热转化利用。采用热重分析方法研究兰炭末与生物质在不同掺混比例和升温速率下的共热解特征,揭示兰炭末与中药渣共热解的协同促进效应。兰炭末和中药渣的机械混配成型过程能部分解聚天然纤维素大分子的原生晶体结构,降低型煤样品的纤维素含量和结晶度,有利于降低其热解活化能。利用Starink等转化率法进行共热解动力学分析,计算热解反应活化能,并采用修正的反应机理函数Dn模型,结合主曲线法,获得反应级数n和指前因子A等动力学参数。研究发现,随着兰炭末占比的适度增加,共热解活化能有所降低,当中药渣与兰炭末混配比例为2∶1时,混配成型颗粒的热解活化能仅为162.2 kJ/mol,既大幅低于兰炭末原料的热解活化能(386.2 kJ/mol),也明显低于中药原料的热解活化能(174.9 kJ/mol);且在所有掺混比下,实验所得共热解活化能均小于理论计算值,表明兰炭末与中药渣共热解过程发生协同作用。当兰炭末占比≤50%时,升温速率对共热解协同效应的影响更为显著,升温速率越高,共热解特征指数越大。最后,考察生物质基兰炭型煤的成型颗粒和热解半焦颗粒的抗压强度随兰炭末占比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制备生物质基兰炭型煤时中药渣与兰炭末的最佳掺混比为4∶1,其成型颗粒和热解半焦颗粒的强度最高,分别达到715.5和158.3 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动力学 共热解 兰炭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与生物质耦合燃烧的协同效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巍 王浩帆 +5 位作者 熊晟熙 蒋思磊 何晓燕 马晓春 娄春 姚斌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9-287,共9页
生物质燃料是替代化石燃料的重要能源,在燃煤机组上掺烧生物质是当下生物质能利用的主要途径。由于煤和生物质耦合燃烧过程中存在协同效应,生物质燃料与煤耦合燃烧性能与二者单独燃烧的燃烧性能差异无法通过化学成分或相关性质算术平均... 生物质燃料是替代化石燃料的重要能源,在燃煤机组上掺烧生物质是当下生物质能利用的主要途径。由于煤和生物质耦合燃烧过程中存在协同效应,生物质燃料与煤耦合燃烧性能与二者单独燃烧的燃烧性能差异无法通过化学成分或相关性质算术平均来确定,与此同时,生物质中富含的碱金属K也会加重受热面结渣倾向。为研究煤与生物质混合燃烧过程中协同效应,选取神府烟煤与板栗壳作为试验样品,通过混合、研磨与压制,制备成圆饼形颗粒并在Hencken平焰燃烧器上进行燃烧试验。利用高速摄像机结合图像处理技术计算着火延迟时间,利用光谱仪结合自发辐射理论测量燃烧过程中火焰温度、气相K浓度。探讨耦合燃烧着火特性、燃烧特性与气相碱金属释放特性协同效应及其原因。最后,结合灰分分析结果计算各工况结渣指数,获得燃烧气相碱金属释放量与结渣指数相关性关系。结果表明:煤与生物质耦合燃烧着火延迟时间低于理论值,证明耦合燃烧着火存在协同效应,表现为促进着火。受纤维素热解与碱金属元素催化共同影响,生物质质量分数为50%时,着火延迟时间与理论值之差达到最大1.91 s,协同效应最大;耦合燃烧释放的碱金属低于理论值,说明耦合燃烧气相碱金属释放协同效应表现为抑制气相碱金属释放,由挥发分-焦炭相互作用与无机反应共同控制,无机反应中Si、Al元素与K反应占主导;随气相K释放量增大,碱酸比与硅比数值增大,结渣倾向升高,结渣指数与气相K释放量间相关性系数均大于95%,说明气相K释放量与结渣指数高度相关,可见在线监测获得的气相K释放浓度具有判别结渣特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生物质共燃 着火特性 K释放 结渣特性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与生物质共热解协同效应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5
作者 党红艳 贺新福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4-1218,共5页
总结了我国低阶煤和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现状,阐述了煤与生物质共热解的协同效应机理,系统对煤与生物质共热解过程中升温速率、热解温度、生物质种类、混合比例、反应器类型、载气流量及热解气氛对协同效应的影响进行了归纳,并分析展望了... 总结了我国低阶煤和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现状,阐述了煤与生物质共热解的协同效应机理,系统对煤与生物质共热解过程中升温速率、热解温度、生物质种类、混合比例、反应器类型、载气流量及热解气氛对协同效应的影响进行了归纳,并分析展望了煤与生物质共热解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协同效应的研究方向。煤与生物质共热解可将两者单独热解的优点结合起来,在热解过程中发挥协同效应以提高热解产物的产率和品质。也可缓解低阶煤和生物质大量燃烧污染环境、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因此国内外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探究共热解协同效应机理以及不同因素对协同效应的影响,以助力低阶煤的清洁利用和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共热解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破碎对离子交换扩张床吸附中生物质与吸附剂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16
作者 董建南 林东强 姚善泾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637-1642,共6页
以E.coliDH5α为模型生物质,StreamlineDEAE为典型阴离子交换扩张床吸附剂,通过生物质脉冲响应法获得生物质穿透指数(BTI)作为生物质/吸附剂间相互作用的定量评价参数,考察细胞破碎方法对扩张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细胞破碎程度的... 以E.coliDH5α为模型生物质,StreamlineDEAE为典型阴离子交换扩张床吸附剂,通过生物质脉冲响应法获得生物质穿透指数(BTI)作为生物质/吸附剂间相互作用的定量评价参数,考察细胞破碎方法对扩张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细胞破碎程度的加剧,碎片粒径减小,碎片zeta电位绝对值也减小,BTI增大,生物质与吸附剂间相互作用减弱.从静电相互作用理论出发,建立了BTI与生物质zeta电位(ζB)、离子交换介质zeta电位(ζA)和生物质颗粒大小(dB)三者乘积(-ζAζBdB)间良好的线性关系.当-ζAζBdB<100mV2·μm时,BTI>0.9,该关系可用于预估生物质的影响,简化扩张床吸附的过程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床吸附 生物质脉冲响应法 细胞破碎 静电相互作用 ZETA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灰对煤焦气化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丁亮 张旭 +4 位作者 魏佳乐 李文远 李伟鹏 王志青 房倚天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83,共12页
生物质灰富含碱金属及碱土金属(AAEM),可作为天然催化剂应用于煤催化气化。生物质灰对煤焦气化反应促进作用也是生物质与煤共气化协同作用的本质原因。然而,生物质灰中AAEM在煤气化过程中会失活,失去部分催化作用。通过固定床热解及气... 生物质灰富含碱金属及碱土金属(AAEM),可作为天然催化剂应用于煤催化气化。生物质灰对煤焦气化反应促进作用也是生物质与煤共气化协同作用的本质原因。然而,生物质灰中AAEM在煤气化过程中会失活,失去部分催化作用。通过固定床热解及气化试验,结合XRD、Raman、XRF及BET等手段,分析了生物质灰种类、添加量、气化温度等因素对煤焦气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灰对煤焦气化反应催化作用与AAEM含量及存在形态相关。煤焦气化反应速率随小麦秸秆灰添加量增大而增大,小麦秸秆灰添加量达40%时,煤焦气化反应速率变化趋于平缓。气化反应前期,小麦秸秆灰对煤焦气化反应存在抑制作用;随转化率升高,在相同转化率下,温度越高,小麦秸秆灰催化作用越弱。为抑制小麦秸秆灰中K的失活,以蛋壳作为添加剂,探究了小麦秸秆灰与蛋壳的混灰对煤焦气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5%小麦秸秆灰与5%蛋壳的混灰,可进一步增强小麦秸秆灰对煤焦气化反应催化作用。添加小麦秸秆灰使煤焦在气化过程中比表面积增大,孔隙结构丰富,石墨化程度减弱,无定形碳含量增加,气化反应活化能降低,气化反应速率增大。煤焦及添加小麦秸秆灰煤焦气化反应采用随机孔模型模拟效果最好。研究结果为生物质灰在煤催化气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催化气化 碱金属失活 钙基添加剂 气化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生物质共热解非催化协同效应特征及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钮志远 刘桂建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6-295,共10页
对近年来煤-生物质共热解研究中判定是否发生协同效应及协同效应发生强度的4个指标,即温度范围、热重曲线、表观活化能及热解产物的产率及组成进行总结,并概括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对煤-生物质共热解非催化协同效... 对近年来煤-生物质共热解研究中判定是否发生协同效应及协同效应发生强度的4个指标,即温度范围、热重曲线、表观活化能及热解产物的产率及组成进行总结,并概括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对煤-生物质共热解非催化协同效应的影响,对煤-生物质共热解非催化协同效应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简要评述。最后提出未来煤-生物质共热解非催化协同效应特征和机理研究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燃料油 液化 共热解 非催化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粉锅炉大比例直燃耦合生物质的影响研究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光鹏 曾洁 +3 位作者 冉燊铭 李小荣 张秀昌 郭光亮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37-242,共6页
生物质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将它与煤掺烧或纯烧,有利于减少CO_(2)排放。通过计算660 MW超临界对冲燃煤锅炉分别耦合小麦、玉米、水稻、芦竹和木头等5种生物质(耦合比例0~50%),并结合某一锅炉机组直燃耦合生物质的试验数据,分析耦合... 生物质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将它与煤掺烧或纯烧,有利于减少CO_(2)排放。通过计算660 MW超临界对冲燃煤锅炉分别耦合小麦、玉米、水稻、芦竹和木头等5种生物质(耦合比例0~50%),并结合某一锅炉机组直燃耦合生物质的试验数据,分析耦合燃烧后对锅炉运行参数的影响规律,包括对烟气量、理论燃烧温度、炉膛出口烟温、空预器出口烟温、污染物排放、飞灰可燃物以及锅炉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掺烧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及芦竹时产生的烟气量增加,理论燃烧温度降低,而掺烧水稻和木头时的变化趋势相反。当芦竹掺烧比例达到50%时,烟气量增加了8.87%,可能需要对原引风机系统进行改造。掺烧芦竹时理论燃烧温度下降了146℃,掺烧水稻和木头时理论燃烧温度分别增加了48、54℃。因此,芦竹更适用于高温腐蚀严重的高硫煤锅炉,水稻和木头更适用于未燃尽碳损失较大的贫煤或无烟煤锅炉。随着生物质耦合比例的增加,炉膛出口烟温下降,但下降幅度不明显,其中耦合木头时下降最快,掺烧50%时仅下降了17℃。由于进入空预器换热的冷风变少,因此空预器出口烟温升高了19~38℃、锅炉热效率下降了1.18%~2.5%,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提高生物质的输送风温。生物质中硫的质量分数低,耦合燃烧后SO_(2)排放减少,但NO_(x)排放与燃料成分、炉膛氧量以及燃烧组织方式有关,改造时需根据锅炉具体情况选择生物质的送入位置。可通过锅炉燃烧系统优化、受热面改造、余热利用等措施,来适应燃煤锅炉大比例直燃耦合生物质的需求。当掺烧40 t/h的生物质燃料时,每年预计可减排27万tC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粉锅炉 耦合发电 影响研究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和生物质水热碳化特性及水热炭功能化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宋瑞珍 杨晓阳 +1 位作者 张鹏 王宝凤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5,共14页
低阶煤中大量含氧官能团赋予其强亲水性,导致孔隙表面吸收大量水分,从而增加运输成本,能源转化效率降低,因此低阶煤的清洁低碳高效转化备受关注。水热碳化反应能耗较低,可直接处理高含水率有机固体物质,是一种绿色低碳高效经济的低阶煤... 低阶煤中大量含氧官能团赋予其强亲水性,导致孔隙表面吸收大量水分,从而增加运输成本,能源转化效率降低,因此低阶煤的清洁低碳高效转化备受关注。水热碳化反应能耗较低,可直接处理高含水率有机固体物质,是一种绿色低碳高效经济的低阶煤提质技术;而生物质作为可代替化石燃料的可再生能源,水热碳化也可大幅提高其利用率。低阶煤与生物质共水热碳化时,二者会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相较于单一水热碳化具有更高的产率和碳保留率。对水热炭进行功能化改性,可以进一步丰富其孔隙结构,增加材料表面的官能团,进而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功能性炭材料,用于CO_(2)和SO_(2)等气体吸附。综述了低阶煤和生物质单独水热碳化及共水热碳化特性,分析生物质水热碳化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对水热炭活化改性和掺杂改性方法进行了总结,比较了氮、硫掺杂及硫氮共掺杂方式、掺杂机制及改性水热炭应用范围。此外,还对改性水热炭对CO_(2)和SO_(2)吸附性能等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多孔炭表面吸附CO_(2)和SO_(2)的机理;最后对低阶煤和生物质共水热碳化以及水热炭低成本制备气体吸附剂等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 生物质 水热碳化 水热炭改性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