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有意味的“停顿”——焦菊隐对契诃夫戏剧的独特接受 |
翟月琴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24 |
0 |
|
2
|
跨媒介视域下的情感流动与意象生成——重审焦菊隐的诗意戏剧美学观 |
郭羽思
|
《美育学刊》
|
2024 |
0 |
|
3
|
焦菊隐“心象说”与斯氏体系关系二题 |
邹红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4
|
略论焦菊隐戏剧—诗观念的发展及其意义 |
邹红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
|
|
5
|
整体关照 直译传神——论焦菊隐的直译观 |
张思永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1 |
2
|
|
6
|
焦菊隐“整体观”翻译思想现代阐释——格式塔心理学视角 |
张思永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1 |
0 |
|
7
|
焦菊隐与北京人艺的“话剧变法” |
梁秉堃
|
《中国文艺评论》
|
2015 |
0 |
|
8
|
寻求与建构:论焦菊隐的戏剧翻译 |
李鑫
熊辉
|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
2020 |
0 |
|
9
|
创立“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艺术大师 纪念焦菊隐诞辰一百周年 |
杨景辉
刘厚生
|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0
|
焦菊隐导演学派的形成及其意义 |
刘雅
|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
2003 |
0 |
|
11
|
中国话剧的现实性焦虑——以焦菊隐、林兆华等戏剧实践为例 |
张杭
|
《艺术广角》
|
2018 |
0 |
|
12
|
焦菊隐对发展中国话剧舞台艺术的重大贡献 |
杨景辉
|
《扬子江(评论)》
|
2007 |
0 |
|
13
|
焦菊隐:以民族化为核心的话剧理论 |
古远清
|
《戏剧之家》
|
2003 |
0 |
|
14
|
公正批评与科学直译——焦菊隐的翻译批评观与直译观浅析 |
张芸芸
|
《海外英语》
|
2018 |
0 |
|
15
|
周作人与《燕大周刊》 |
王翠艳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6
|
论“心象说” |
敖登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
2013 |
3
|
|
17
|
论曹禺作为北京人艺院长的功绩 |
陈军
|
《扬子江(评论)》
|
2010 |
0 |
|
18
|
诗情画意——谈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对话剧的影响 |
王甦
|
《人文天下》
|
2015 |
0 |
|
19
|
话剧《蔡文姬》的剧本创作及修改始末 |
熊国平
|
《郭沫若学刊》
|
2017 |
1
|
|
20
|
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相结合——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 |
顾骧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