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意味的“停顿”——焦菊隐对契诃夫戏剧的独特接受
1
作者 翟月琴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61-168,共8页
在焦菊隐的译介对象中,契夫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理解契诃夫所刻画的生活,“停顿”是关键。“停顿”可以在静与动的对衬关系中制造“紧张的静默”,由内而外地产生情感节奏,以无声与有声的对话创造协和的整体。焦菊隐对契诃夫“停顿”的评... 在焦菊隐的译介对象中,契夫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理解契诃夫所刻画的生活,“停顿”是关键。“停顿”可以在静与动的对衬关系中制造“紧张的静默”,由内而外地产生情感节奏,以无声与有声的对话创造协和的整体。焦菊隐对契诃夫“停顿”的评介,挪用与创造,体现出他在中外戏剧交织融合之中独创的剧场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菊隐 契诃夫 “停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媒介视域下的情感流动与意象生成——重审焦菊隐的诗意戏剧美学观
2
作者 郭羽思 《美育学刊》 2024年第4期55-63,共9页
焦菊隐的诗意戏剧观,意谓导演在舞台上描绘出蕴含深厚情感的戏剧形象,本质上是一种由浪漫主义通向象征主义的美学观念。我们可将“诗意”视为焦菊隐一以贯之的美学理念,而将“戏剧”视为实现这一理念的艺术手段。焦菊隐在青年时代创作... 焦菊隐的诗意戏剧观,意谓导演在舞台上描绘出蕴含深厚情感的戏剧形象,本质上是一种由浪漫主义通向象征主义的美学观念。我们可将“诗意”视为焦菊隐一以贯之的美学理念,而将“戏剧”视为实现这一理念的艺术手段。焦菊隐在青年时代创作象征主义诗歌,未能为诗情寻得典型意象;“戏校时期”逐渐形成跨媒介的戏剧观;“心象”概念的提出,揭示了象征主义诗学、契诃夫剧作与斯氏体系原理的内在契合;“话剧民族化”的形式实验,继续秉持横跨不同媒介为戏剧人物情感寻求意象表现的创作思维。焦菊隐的诗意戏剧美学观,使他毕生渴望为情感流动捕捉具体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菊隐 诗意戏剧 美学观 情感 意象 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菊隐“心象说”与斯氏体系关系二题 被引量:3
3
作者 邹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18,共7页
有学者称焦菊隐的"心象说"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存在误解,"心象说"应该看作焦菊隐综合体验、表现及中国传统戏曲理论的结果,然而,通过考察焦菊隐研读斯氏著作的史实,并将焦菊隐所论与斯氏相关著述对读,可以看... 有学者称焦菊隐的"心象说"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存在误解,"心象说"应该看作焦菊隐综合体验、表现及中国传统戏曲理论的结果,然而,通过考察焦菊隐研读斯氏著作的史实,并将焦菊隐所论与斯氏相关著述对读,可以看出:焦菊隐所说"在你生活于角色之前,首先使角色生活于你"虽非斯氏原话,但也不是随意杜撰;而焦菊隐对斯氏《演员自我修养》第二部有关"性格化"的理解,恰与斯氏手稿之言不谋而合。焦菊隐的"心象说"并未违背斯氏体系精神,只是在方法层面上有所不同,故与其说焦菊隐的"心象说"是综合三家之说的产物,不如说是斯氏表演体系的中国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菊隐 心象说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性格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焦菊隐戏剧—诗观念的发展及其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邹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0-68,共9页
焦菊隐的戏剧—诗观念是其导表演理论的重要基石,也是他对中国现当代话剧理论,特别是导演理论的重要贡献。从焦菊隐戏剧思想的发展来看,其戏剧—诗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20年代至30年代为第一阶段,40年代至50年... 焦菊隐的戏剧—诗观念是其导表演理论的重要基石,也是他对中国现当代话剧理论,特别是导演理论的重要贡献。从焦菊隐戏剧思想的发展来看,其戏剧—诗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20年代至30年代为第一阶段,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为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以后为第三阶段。焦菊隐戏剧—诗观念的意义在于强调了戏剧与诗的内在关联,将诗性的呈现视为戏剧导表演的终极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菊隐 戏剧—诗 话剧理论 导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关照 直译传神——论焦菊隐的直译观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思永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34-38,共5页
焦菊隐的翻译思想长期以来被中国翻译理论界所忽视,对其直译观作了尝试性的梳理和阐释。焦菊隐的直译观是辩证的,并不排除意译的翻译方法。他所认为的理想的翻译应是直译和意译的结合,只是把论述的重点放在什么是真正的直译而已,为的是... 焦菊隐的翻译思想长期以来被中国翻译理论界所忽视,对其直译观作了尝试性的梳理和阐释。焦菊隐的直译观是辩证的,并不排除意译的翻译方法。他所认为的理想的翻译应是直译和意译的结合,只是把论述的重点放在什么是真正的直译而已,为的是消除人们对直译的误解或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菊隐 直译观 翻译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菊隐“整体观”翻译思想现代阐释——格式塔心理学视角
6
作者 张思永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8期19-24,共6页
焦菊隐的"整体观"翻译思想在中国传统译论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对其进行现代阐释,吸收其中蕴含的理论营养,必将对现代翻译理论的建设大有裨益。文章分别从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异质同构和图形—背景原理讨论了焦菊隐《论直译... 焦菊隐的"整体观"翻译思想在中国传统译论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对其进行现代阐释,吸收其中蕴含的理论营养,必将对现代翻译理论的建设大有裨益。文章分别从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异质同构和图形—背景原理讨论了焦菊隐《论直译》一文中提出的"相对的价值"、"意念的联立"和"思想的过程"。研究发现,焦菊隐提出的3个方面都体现出一种整体观的翻译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菊隐 整体观 格式塔 翻译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菊隐与北京人艺的“话剧变法”
7
作者 梁秉堃 《中国文艺评论》 2015年第3期64-66,共3页
北京人民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的原总导演、副院长、著名导演艺术家焦菊隐先生是剧院的创建者,也是'话剧变法'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他离开我们已经有近40个春夏秋冬。为此,谈论这个话题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大和深远... 北京人民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的原总导演、副院长、著名导演艺术家焦菊隐先生是剧院的创建者,也是'话剧变法'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他离开我们已经有近40个春夏秋冬。为此,谈论这个话题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大和深远了。如果再不能把这个命题探讨得清楚一些,并继续为之奋斗下去,那就无法向老人家作出交代,而深深地愧对于他了。那么,何为'话剧变法'呢?其来源和目的又是何在呢?我以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剧 剧院 戏曲 剧种 文化机构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北京人艺 焦菊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求与建构:论焦菊隐的戏剧翻译
8
作者 李鑫 熊辉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3期69-77,共9页
戏剧翻译是焦菊隐戏剧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他戏剧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的戏剧理论发展和戏剧导演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焦菊隐的戏剧翻译整体上与时代特征相契合,顺应了"五四"以来社会文化的变迁和... 戏剧翻译是焦菊隐戏剧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他戏剧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的戏剧理论发展和戏剧导演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焦菊隐的戏剧翻译整体上与时代特征相契合,顺应了"五四"以来社会文化的变迁和抗战时期民族艺术的发展。此外,焦菊隐的戏剧翻译反映了他的审美倾向和艺术追求,从翻译目的、译剧选择和翻译方法三个层面呈现了他的戏剧翻译观,并对其现实主义导演风格的实践和话剧民族化思想的转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菊隐 戏剧翻译 现实主义 话剧民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立“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艺术大师 纪念焦菊隐诞辰一百周年
9
作者 杨景辉 刘厚生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18,共3页
焦菊隐是当代中国最有贡献、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他精通中外话剧艺术,又对民族戏曲深有研究他是艺术创造的实践家,又是文艺理论豪他有大量的著作,是作家,又有许多翻译作品,是翻译家。同时,他还是著名的教育家,办过学校,做过校... 焦菊隐是当代中国最有贡献、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他精通中外话剧艺术,又对民族戏曲深有研究他是艺术创造的实践家,又是文艺理论豪他有大量的著作,是作家,又有许多翻译作品,是翻译家。同时,他还是著名的教育家,办过学校,做过校长和教授。当然,焦菊隐最突出的成就、最深刻的贡献,是他的话剧导演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菊隐 艺术大师 北京人艺 学派 演剧 纪念 话剧艺术 当代中国 艺术创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菊隐导演学派的形成及其意义
10
作者 刘雅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1-23,共3页
每一门艺术的形成到成熟一定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洗练与磨砺,每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至成熟也必然经历了长久地思索与奋斗,每一个艺术学派的创造到成型势必经过了上上下下不断求索,通过长久地积淀,然后才达到融和、统一。
关键词 焦菊隐 导演 学派 话剧 《龙须沟》 现实主义 《茶馆》 《蔡文姬》 《关汉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话剧的现实性焦虑——以焦菊隐、林兆华等戏剧实践为例
11
作者 张杭 《艺术广角》 2018年第4期40-46,共7页
1关于话剧中的中国化、现实性,我想先从林兆华近年的探索说起。排出《建筑大师》之后几年,林兆华与其工作室的新作受到诟病,被坊间批评为"允许自己失败的人"。我看过的当年引起口碑差评的作品包括林兆华工作室"三言二拍"系列的《一... 1关于话剧中的中国化、现实性,我想先从林兆华近年的探索说起。排出《建筑大师》之后几年,林兆华与其工作室的新作受到诟病,被坊间批评为"允许自己失败的人"。我看过的当年引起口碑差评的作品包括林兆华工作室"三言二拍"系列的《一鸟六命》,以及林兆华执导的《隆福寺》等,这些在2013年前后由林兆华工作室出品的戏,林兆华本人实际参与度有多有少,旁人并不十分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话剧 林兆华 现实性 焦菊隐 焦虑 实践 戏剧 工作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菊隐对发展中国话剧舞台艺术的重大贡献
12
作者 杨景辉 《扬子江(评论)》 2007年第3期71-76,共6页
20世纪初,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将西方戏剧(中国称为话剧)的种子撒在祖国的大地上,经过一代代戏剧家的精心培育,使它发芽、生根,茁壮成长,成为参天大树,屹立于世界戏剧之林。百年来,中国话剧的舞台艺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出现了一大批... 20世纪初,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将西方戏剧(中国称为话剧)的种子撒在祖国的大地上,经过一代代戏剧家的精心培育,使它发芽、生根,茁壮成长,成为参天大树,屹立于世界戏剧之林。百年来,中国话剧的舞台艺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舞台艺术家。其中,有两颗最耀眼的巨星:一位是洪深,一位是焦菊隐。如果说洪深是开创中国话剧舞台艺术的宗师;那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菊隐 舞台艺术 中国话剧 现实主义 蔡文姬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西方戏剧 话剧民族化 茶馆 传统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菊隐:以民族化为核心的话剧理论
13
作者 古远清 《戏剧之家》 2003年第4期30-32,共3页
焦菊隐自1922年开始文学活动,早期以诗歌创作为主,1934年在巴黎大学专攻戏剧,有《中国现代戏剧》等数种论文在法国出版。1952年起他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20多年中他导演了中外名剧数十种,著有《焦菊隐文集》,其中戏... 焦菊隐自1922年开始文学活动,早期以诗歌创作为主,1934年在巴黎大学专攻戏剧,有《中国现代戏剧》等数种论文在法国出版。1952年起他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20多年中他导演了中外名剧数十种,著有《焦菊隐文集》,其中戏剧理论4卷。另有《焦菊隐戏剧散论》和《焦菊隐戏剧论文集》。焦菊隐是著名的戏剧家,也是优秀的教育家、翻译家。他献身文艺事业50多年,留下了100多万字的戏剧理论著作,形成了自己的导演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菊隐 戏剧理论 民族化 共同创造 中西戏剧 观众 话剧艺术 中国现代戏剧 总导演 欣赏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正批评与科学直译——焦菊隐的翻译批评观与直译观浅析
14
作者 张芸芸 《海外英语》 2018年第3期138-139,共2页
中国著名戏剧导演艺术家、翻译家焦菊隐先生不仅为中国文学界贡献了多部著名的翻译作品,其在译论方面也是颇有研究和建树。该文就焦菊隐先生的翻译批评观和直译观进行了探讨,以期引起更多人对其公正科学的翻译理论的重视,且对未来译者... 中国著名戏剧导演艺术家、翻译家焦菊隐先生不仅为中国文学界贡献了多部著名的翻译作品,其在译论方面也是颇有研究和建树。该文就焦菊隐先生的翻译批评观和直译观进行了探讨,以期引起更多人对其公正科学的翻译理论的重视,且对未来译者们开展翻译批评和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菊隐 翻译批评 直译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作人与《燕大周刊》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翠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51-59,共9页
《燕大周刊》1创刊于1923年2月26日,终刊于1927年6月8日,系一份由燕京大学学生主办、同时面向校内外发行的综合性刊物(发行量最高时约有两千余份)。《周刊》创立的宗旨是"以科学的精神讨论学术"2,但由于创始人熊佛西(第一任总编辑... 《燕大周刊》1创刊于1923年2月26日,终刊于1927年6月8日,系一份由燕京大学学生主办、同时面向校内外发行的综合性刊物(发行量最高时约有两千余份)。《周刊》创立的宗旨是"以科学的精神讨论学术"2,但由于创始人熊佛西(第一任总编辑)3、张采真4及继任的三位总编辑董绍明5、焦菊隐6、姜公伟7均为文艺爱好者,使得刊物"办起来无形中偏向了文艺"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伟 燕京大学 焦菊隐 小泉八云 自己的园地 张采 熊佛西 国文系 《新潮》 教会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心象说” 被引量:3
16
作者 敖登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46-51,共6页
由焦菊隐先生所创立的"心象说"是对中国话剧乃至世界演剧理论宝库的一大贡献。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谈到焦菊隐先生分四个阶段在艺术创作实践中提出并完善了"心象说";第二部分主要从"心象... 由焦菊隐先生所创立的"心象说"是对中国话剧乃至世界演剧理论宝库的一大贡献。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谈到焦菊隐先生分四个阶段在艺术创作实践中提出并完善了"心象说";第二部分主要从"心象说"与"视象说"、"模范说"和"理想的范本"的异同谈起,论述出"心象说"的内涵;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如何将"心象说"运用到艺术实践创作中。总之,"心象说"的提出,科学地解决了演员与角色矛盾的重大难题,在实践中发挥了演员大胆创作鲜明的有个性特色的舞台形象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菊隐 心象说 民族化 模仿 内心视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曹禺作为北京人艺院长的功绩
17
作者 陈军 《扬子江(评论)》 2010年第2期87-92,共6页
1982年,曹禺在为院庆三十周年出版的画册写下的《序言》中说:"在三十周年的纪念日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一半的生命与这个剧院紧紧连在一起。"①确实,终其一生,曹禺把自己大半个生命都奉献给了北京人艺。
关键词 北京人艺 曹禺 焦菊隐 艺术家 演员 话剧艺术 院长 艺术探索 回忆说 戏剧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情画意——谈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对话剧的影响
18
作者 王甦 《人文天下》 2015年第22期15-17,共3页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特殊称谓。与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相比,中国的戏曲成熟较晚,直至12世纪才得以形成完整的形态。戏曲历经八百年的坎坷,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三百余个剧种,古往今来的剧目更是不计其数。关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戏...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特殊称谓。与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相比,中国的戏曲成熟较晚,直至12世纪才得以形成完整的形态。戏曲历经八百年的坎坷,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三百余个剧种,古往今来的剧目更是不计其数。关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戏曲界和文艺界也多有讨论和探索,比如阿甲认为:"戏曲的艺术特征是分场(上下场)的舞台方法,虚拟的动作,唱做念打的表现手段。"焦菊隐认为:"戏曲的艺术特征表现为程式化、舞蹈化、节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古希腊戏剧 焦菊隐 中国传统戏剧 上下场 梵剧 田本相 古乐府 剧诗 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剧《蔡文姬》的剧本创作及修改始末 被引量:1
19
作者 熊国平 《郭沫若学刊》 2017年第2期41-45,共5页
话剧《蔡文姬》借鉴传统戏曲美学精神与外在表现形式,完美的融入到话剧舞台上,是话剧民族化的代表之作。该剧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情和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的导演构思融于一炉,创造出了一台具有中国气派的舞台精品。然而从剧本创作到剧目... 话剧《蔡文姬》借鉴传统戏曲美学精神与外在表现形式,完美的融入到话剧舞台上,是话剧民族化的代表之作。该剧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情和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的导演构思融于一炉,创造出了一台具有中国气派的舞台精品。然而从剧本创作到剧目排演历经坎坷,多次修改。本文通过对郭沫若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往来信件及相关艺术档案的梳理,力图将该剧剧本创作过程中一个阶段的历史与文化面貌呈现出来,并进一步探讨焦菊隐与郭沫若在戏剧创作中多次合作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虎符 蔡文姬 焦菊隐 话剧民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相结合——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 被引量:3
20
作者 顾骧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65-73,共9页
作为中国第一流话剧院、世界上最优秀的话剧院之一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它40年的历程中,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具有着自己的艺术传统,以它长期的艺术实践与美学理论积累,创建了话剧的中国学派,这已被戏剧界广泛承认了。其间“现... 作为中国第一流话剧院、世界上最优秀的话剧院之一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它40年的历程中,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具有着自己的艺术传统,以它长期的艺术实践与美学理论积累,创建了话剧的中国学派,这已被戏剧界广泛承认了。其间“现实主义”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说起“人艺风格”,人们往往首推现实主义,说它是构成“人艺风格”的主要因素;对北京人艺的话剧中国学派的特征,最简要的概括就是“现实主义与民族化相结合”。50年代初,焦菊隐、欧阳山尊、夏淳三位导演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北京人艺 话剧艺术 焦菊隐 再现与表现 艺术风格 话剧院 中国话剧 艺术传统 蔡文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