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角度评价焦化污染土壤生物堆修复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性
1
作者 史涛 原慧聪 +3 位作者 桑义敏 王清玥 刘畅 张文毓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5,共7页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生物堆修复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水平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生命周期评价软件eFootprint和工程案例,从环境影响角度评价了某焦化土壤生物堆修复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性。结果表明:焦化土壤生物堆修复技术绿色可持续...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生物堆修复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水平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生命周期评价软件eFootprint和工程案例,从环境影响角度评价了某焦化土壤生物堆修复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性。结果表明:焦化土壤生物堆修复技术绿色可持续性总体较好,人体毒性(HT)、水资源消耗(WU)、生态毒性(ET)、全球增温潜势(GWP)、可吸入无机物(RI)、非生物质资源消耗潜值(ADP)、酸化潜值(AP)、初级能源消耗(PED)、竞争-土地使用(CLU)、富营养化潜值(EP)对环境影响相对较高且差别不大(贡献率为94.90%~100%),臭氧层消耗(ODP)对环境影响稍弱(贡献率为68.53%);影响环境(HT,WU,ET,GWP,RI,ADP)的主要物料清单因素为气体通入量、CO_(2)产生量、尿素投加量和风机耗电量。选择营养全面、含水率(w)大于10%的焦化场地,优化最小风量设计以及配备合适风机型号等措施可提升焦化土壤生物堆修复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性。研究结果可为有机污染土壤生物堆修复技术绿色可持续性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污染土壤 生物堆修复 生命周期评价 绿色可持续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化污染土壤中降解甲苯的厌氧反硝化菌群结构
2
作者 王建伟 李亚男 +4 位作者 张国凯 饶竹 王国英 王迪 岳秀萍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52,共8页
近年来煤炭加工给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治理污染土壤得到了极大关注。利用甲苯或苯甲酸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物质作研究对象,在硝酸盐作电子受体还原条件下,厌氧富集焦化污染土壤菌液,分析菌液中甲... 近年来煤炭加工给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治理污染土壤得到了极大关注。利用甲苯或苯甲酸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物质作研究对象,在硝酸盐作电子受体还原条件下,厌氧富集焦化污染土壤菌液,分析菌液中甲苯或苯甲酸降解过程以及硝酸盐浓度的变化,同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厌氧反硝化菌液中甲苯降解菌和苯甲酸降解菌的菌群结构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实验证明,甲苯或苯甲酸与硝酸盐反应的物质的量比分别为1∶8.7和1∶5.9,这个数据和理论计量学比率在合理程度上可认为相近。在120 d厌氧脱氮富集焦化污染土壤菌液过程中,焦化土壤中的主要菌门为Proteobacteria,反硝化菌液中降解甲苯的优势门为Firmicutes,而降解苯甲酸菌液中的优势门为Proteobacteria.α-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Bacilli是降解甲苯土壤中的优势纲,而降解苯甲酸土壤中优势纲为β-proteobacteria.Firmicutes门中Exiguobacterium是甲苯降解菌液的优势菌属,而在苯甲酸土壤菌液中Azoarcus为优势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污染土壤 甲苯 苯甲酸 硝酸根还原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焦化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淋洗修复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忠旺 韩玮 +2 位作者 陈雨龙 郭晓方 张桂香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90-695,共6页
异位土壤淋洗是一种高效修复污染土壤技术。以孝义市某焦化厂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批处理实验,探究表面活性剂曲拉通-100(TX-100)、吐温80(TW80)、烷基糖苷(APG)作为淋洗剂对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淋洗效果,并以TW80为代表,考... 异位土壤淋洗是一种高效修复污染土壤技术。以孝义市某焦化厂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批处理实验,探究表面活性剂曲拉通-100(TX-100)、吐温80(TW80)、烷基糖苷(APG)作为淋洗剂对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淋洗效果,并以TW80为代表,考察了淋洗剂浓度、淋洗时间、pH以及淋洗方式对污染土壤中PAHs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TW80、TX-100和APG对土壤中16种PAHs的总去除率分别为25.67%、18.89%和16.77%。TW80作为淋洗剂,3环PAHs的去除率低于高环(>3环)PAHs,主要与焦化污染土壤中以3环PAHs为主有关;高环PAHs随着环数的增加,去除率降低。焦化污染土壤中PAHs的去除在240min达到平衡;大部分PAHs去除率随TW80浓度的增加而增大;pH可不作调整;在TW80用量相同情况下,建议采用单次淋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污染土壤 多环芳烃 淋洗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化厂不同粒径土壤中PAHs的赋存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魏萌 夏天翔 +3 位作者 姜林 姚珏君 贾晓洋 刘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63-869,共7页
为分析典型焦化污染场地不同粒径土壤中PAHs的累积及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TOC)、比表面积(SA)等土壤性质的相关性,对北京焦化厂长期受PAHs污染的土壤进行粒度分级[P1(0.5~1.0 mm)、P2(0.25~0.5 mm)、P3(0.15~0.25 mm)、P4(0.1... 为分析典型焦化污染场地不同粒径土壤中PAHs的累积及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TOC)、比表面积(SA)等土壤性质的相关性,对北京焦化厂长期受PAHs污染的土壤进行粒度分级[P1(0.5~1.0 mm)、P2(0.25~0.5 mm)、P3(0.15~0.25 mm)、P4(0.106~0.15 mm)、P5(0.075~0.106 mm)、P6(〈0.075 mm)],测定了各粒径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土壤中USEPA优先控制的16种PAHs的浓度,探究PAHs在不同粒径土壤中的累积特征,并通过PAHs质量分数及土壤部分理化性质的曲线拟合结果分析PAHs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各粒径土壤中16种PAHs均有检出,其最高质量分数大多出现在P1粒径土样,最低质量分数出现在P4、P5中。各粒径土壤中2~3(低)环PAHs、ΣPAHs16质量分数变化趋势相似,均为P1〉P2〉P3、P4、P6〉P5(P〈0.05),4(中)、5~6(高)环PAHs趋势类似,均为P1、P2〉P3〉P6〉P4、P5(P〈0.05)。比表面积(SA)、总有机碳(TOC)、可溶解性有机碳(DOC)与各类PAHs的质量分数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各类PAHs质量分数随SA的增大呈先增大随后减小趋势,最大质量分数所对应的SA为38~41 m2.g-1,随TOC的增加呈先减小随后增大趋势,最小质量分数所对应的TOC为7.0~8.7 g.kg-1。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基于污染物毒性当量因子(TEF)的等效质量分数与污染物实际质量分数变化趋势并不相同,ΣPAHs16实际质量分数变化趋势为P1〉P2、P3、P4、P6〉P5(P〈0.05),而其等效质量分数则为P1、P2、P3、P4、P6〉P5(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PAHs) 焦化污染土壤 粒径 比表面积(SA) 总有机碳(T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化土壤中降解苯酚的厌氧反硝化菌群结构 被引量:3
5
作者 王迪 王国英 +1 位作者 李亚男 王建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10,78,共6页
文章通过以苯酚(Phe)或对羟基苯甲酸(4HBA)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建立硝酸根还原条件下的焦化土壤富集菌液,分析焦化污染土壤中苯酚或对羟基苯甲酸的生物降解与硝酸根还原过程,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硝酸根还原条件下降解苯酚或对羟基苯... 文章通过以苯酚(Phe)或对羟基苯甲酸(4HBA)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建立硝酸根还原条件下的焦化土壤富集菌液,分析焦化污染土壤中苯酚或对羟基苯甲酸的生物降解与硝酸根还原过程,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硝酸根还原条件下降解苯酚或对羟基苯甲酸的厌氧反硝化菌群结构多样性。发现苯酚和对羟基苯甲酸降解与硝酸根还原的实际摩尔比分别为1:6.4和1:5.3,与理论计量学比率在合理程度上相近。经过90 d富集后,硝酸根还原条件下土壤富集菌液中降解苯酚的优势门为Proteobacteria、Armatimonadetes和Planctomycetes,而降解对羟基苯甲酸的优势门为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Betaproteobacteria为优势纲,总相对丰度为46%,Azoarcus分别在降解2种基质的富集菌液中相对丰度最高将近30%,Armatimonadetes_gp5在苯酚为基质的土壤富集菌液中的相对丰度仅次于Azoarcus,推测其很可能是土壤中硝酸根还原条件下降解苯酚的另一优势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污染土壤 苯酚 对羟基苯甲酸 硝酸根还原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化类污染场地堆式燃气热脱附工程示范与效果评估 被引量:3
6
作者 盛王超 焦文涛 +5 位作者 李绍华 岳勇 顾海林 詹明秀 张博 徐旭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810-2818,共9页
近年来,有机污染土壤堆式燃气热脱附技术因具有二次污染可控、污染物去除率高以及修复成本低等优势得到快速发展,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该技术的工程示范与效果评估仍有待研究.针对我国北方某退役焦化厂污染土壤,开展了2000 m^(3)的堆式燃... 近年来,有机污染土壤堆式燃气热脱附技术因具有二次污染可控、污染物去除率高以及修复成本低等优势得到快速发展,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该技术的工程示范与效果评估仍有待研究.针对我国北方某退役焦化厂污染土壤,开展了2000 m^(3)的堆式燃气热脱附工程试验,系统分析热脱附过程中土壤的温湿度变化规律、修复效果以及能源消耗等情况,并提出堆式燃气热脱附技术的应用条件和优化方法.结果表明:当加热运行至35 d时,堆体测温点平均温度达175℃,抽检的12组土壤样品中污染物浓度均远低于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第一类用地筛选值,修复达标率为100%;运行至39 d时,收集水量共计310.4 m^(3),土壤体积含水率从25.8%降至10.3%左右;同时,该试验采用的烟气余热再利用技术将排烟温度降至300℃以下,使修复能耗降低约11.5%,即每修复1 m^(3)污染土壤消耗约49.5 Nm^(3)天然气和16 kW∙h电量;此外,采用COMSOL软件模拟堆体的温度和湿度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小于7.36%和7.49%,具有较好的吻合性.研究显示,热脱附修复过程中堆体的底层平均温度处于较低水平,需提高底层加热管温度,或铺设岩棉板进行隔热保温措施,以提高堆体底层土壤的修复效率,研究结果可为有机污染土壤堆式燃气热脱附技术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式燃气热脱附 焦化污染土壤 数值模拟 热脱附效率 节能降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