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醇醚用于稠油乳化降粘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世虎 田仲强 +6 位作者 杜永欣 麻金海 郭省学 赵明宸 朱军 李晓龙 孙克己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9,共3页
实验原油为胜利某油田高胶质(47.99%)高沥青质(9.13%)、凝点18℃的脱水脱气特稠油,3.4s-1下30℃粘度3.6×105mPa·s,50℃粘度1.6×104mPa·s,给出了粘温曲线。稠油乳化降粘实验条件如下:油水体积比7∶3,温度50℃,水相... 实验原油为胜利某油田高胶质(47.99%)高沥青质(9.13%)、凝点18℃的脱水脱气特稠油,3.4s-1下30℃粘度3.6×105mPa·s,50℃粘度1.6×104mPa·s,给出了粘温曲线。稠油乳化降粘实验条件如下:油水体积比7∶3,温度50℃,水相中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醇醚浓度5g/L。实验结果表明:作为稠油乳化降粘剂,该嵌段聚醚在烷基链长为C8~C18时均可使用,C8~C12时效果较好,C9的效果最好,形成的稠油乳状液粘度280mPa·s,稳定时间240min;壬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醇醚(EP EO PO)中EO加成数占EO+PO加成数的50%~95%时,乳状液粘度小于400mPa·s;用Davies法计算的HLB值在13~17时,使用4g/LEP EO PO形成的乳状液粘度小于300mPa·s;在水相中有2.0×104mg/LCa2++Mg2+存在时该乳化降粘剂可耐浓度≤2.0×105mg/L的NaCl;在有8.0×104NaCl和2.0×104mg/LCa2++Mg2+存在下,温度从35℃升高到80℃时,乳状液粘度和稳定时间均下降,90℃时乳状液发生反相,EP EO PO的使用温度为35~80℃。图4表3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醇醚 壬基酚乙烯聚氧丙烯醇醚 乳化降粘剂 稠油 乳化降粘 结构 性能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硅氧烷-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原油破乳剂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周立川 李欣 +2 位作者 白光月 杨凤彦 王玉洁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1期57-59,共3页
用乙氧基二甲基聚硅氧烷(ethoxydimethyl-polysiloxane)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polyoxyethylene-polyoxyproplene)为原料,合成了系列聚硅氧烷-聚氧乙烯原油破乳剂,并... 用乙氧基二甲基聚硅氧烷(ethoxydimethyl-polysiloxane)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polyoxyethylene-polyoxyproplene)为原料,合成了系列聚硅氧烷-聚氧乙烯原油破乳剂,并针对吉林油田的原油进行了破乳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聚硅氧烷链一定时,原油破乳率与聚醚对乙氧基聚硅氧烷中乙氧基的取代率有关,在聚醚链中引入聚氧丙烯链有利于提高破乳率.具有适当取代比和聚醚链为嵌段共聚物的破乳剂,破乳率高于SP1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聚氧丙烯 原油 破乳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伸展型表面活性剂辛基聚氧丙烯(9)聚氧乙烯(6)硫酸酯钠/磺酸钠的合成及其性能 被引量:9
3
作者 金光勇 何志强 +2 位作者 方云 陈骥 夏咏梅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0-315,共6页
以异辛醇为原料合成了伸展型表面活性剂辛基聚氧丙烯(9)聚氧乙烯(6)硫酸酯钠(P9E6S),并通过对P9E6S进行亚硫酸盐磺化得到新型伸展型表面活性剂辛基聚氧丙烯(9)聚氧乙烯(6)磺酸钠(P9E6SO)。用FTIR方法表征了P9E6S和P9E6SO的结构;研究了P9... 以异辛醇为原料合成了伸展型表面活性剂辛基聚氧丙烯(9)聚氧乙烯(6)硫酸酯钠(P9E6S),并通过对P9E6S进行亚硫酸盐磺化得到新型伸展型表面活性剂辛基聚氧丙烯(9)聚氧乙烯(6)磺酸钠(P9E6SO)。用FTIR方法表征了P9E6S和P9E6SO的结构;研究了P9E6S合成P9E6SO的适宜条件;考察了P9E6S和P9E6SO的表面活性、耐高温水解性和界面活性,并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P9E6SO适宜的合成条件为:w(P9E6S)=38.0%、n(Na2SO3)∶n(P9E6S)=4∶l、反应温度170℃、反应时间6 h,在此条件下P9E6S的磺化率为51.4%,水解率为12.4%。P9E6S和P9E6SO均具有良好的低温溶解性,乳化力为SDS的5倍以上;P9E6SO具有极好的耐高温水解性,可适用的油藏矿化度范围较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型表面活性剂 辛基聚氧丙烯(9)乙烯(6)硫酸酯钠 辛基聚氧丙烯(9)乙烯(6)磺酸钠 三次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加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戴乐蓉 陈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46-150,共5页
本文对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Pluronic的加溶性质和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仅有合适的HLB值的样品才具有加溶作用.L64的水溶液对芳烃有加溶作用,对烷烃几乎没有.随温度升高,发生加溶作用的L64最小浓度下降.此外,水也能被加溶在L6... 本文对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Pluronic的加溶性质和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仅有合适的HLB值的样品才具有加溶作用.L64的水溶液对芳烃有加溶作用,对烷烃几乎没有.随温度升高,发生加溶作用的L64最小浓度下降.此外,水也能被加溶在L64的二甲苯溶液中.加溶有水的反胶团的大小比加溶有二甲苯的正胶团要大得多.紫外光谱与核磁共振谱的研究表明,对于PPO-PEO嵌段共聚物,被加溶的二甲苯插在胶团内部的PPO链段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聚氧丙烯 嵌段共 加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醚链结构丁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魏俊富 孙波泉 +1 位作者 徐进云 王平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08期60-62,76,共4页
丁醇聚醚性能主要由与引发剂烷氧基直接相连的基团种类 (EO或PO)决定 ,而不是末端嵌段类型。与无规聚醚相比 ,PO嵌段与丁氧基相连的全嵌段聚醚BPE的润湿速度、乳化力、泡沫消失速度和凝固点分别提高 30倍、1倍、4倍和 36℃ ,浊点、表面... 丁醇聚醚性能主要由与引发剂烷氧基直接相连的基团种类 (EO或PO)决定 ,而不是末端嵌段类型。与无规聚醚相比 ,PO嵌段与丁氧基相连的全嵌段聚醚BPE的润湿速度、乳化力、泡沫消失速度和凝固点分别提高 30倍、1倍、4倍和 36℃ ,浊点、表面张力、形成泡沫高度和热稳定性分别降低 32 5℃、8 2mN/m、1 5倍和 5 5 %。聚醚分子链中EO和PO单元集中并形成嵌段 ,集中程度的提高 ,PO的集中以及PO嵌段与引发剂烷氧基直接相连 ,都可以提高聚醚的润湿速度、乳化力、凝固点和流动温度 ,降低浊点、表面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醚链结构 丁醇乙烯 聚氧丙烯 性能 研究 嵌段 无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系列及其聚氧丙烯醚(3)封端物的构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黄中瑞 吕嘉乐 +3 位作者 康文倩 曹文丽 王利民 车飞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20-223,247,共5页
对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上的环氧乙烷数(EO数)及用3个环氧丙烷数(3PO数)对其封端后的构效关系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对不同的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及3PO封端的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的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润湿性质、泡沫性质... 对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上的环氧乙烷数(EO数)及用3个环氧丙烷数(3PO数)对其封端后的构效关系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对不同的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及3PO封端的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的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润湿性质、泡沫性质、乳化力及浊点进行了测试,发现随着EO数的增加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的最低表面张力(γcmc)、临界胶束浓度(cmc)、稳泡力、起泡力、润湿时间及浊点均增大。PO封端后,相较于封端前,其表面张力增大;临界胶束浓度、稳泡力、起泡力、乳化力及浊点均降低;EO数大于9时,封端后的润湿力相较于封端之前有所提高。最终结果表明聚醚的不同结构对其性能有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构十三醇乙烯 异构十三醇乙烯聚氧丙烯 乙烷 丙烷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氧乙烯烷基酚磷酸酯对展宽低界面张力区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周英兵 吴肇亮 +1 位作者 纪书玲 汪云鹏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3期96-100,共5页
制备了三种不同EO数的聚氧乙烯烷基酚磷酸酯(OPP-n),考察了它们对正烷烃/石油磺酸盗-异丁醇-盐水体系的界面张力行为。结果表明,这类磷酸酯与前人所用的KlearfacAA-270对盐浓度有相似的展宽的效益。对克拉... 制备了三种不同EO数的聚氧乙烯烷基酚磷酸酯(OPP-n),考察了它们对正烷烃/石油磺酸盗-异丁醇-盐水体系的界面张力行为。结果表明,这类磷酸酯与前人所用的KlearfacAA-270对盐浓度有相似的展宽的效益。对克拉玛依原油/ASP复合体系,亦有展宽作用,OPP-10使界面张力向高盐度区单调下降,而OPP-4可使低张力区在较低盐度区展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烷基酚 磷酸酯 化学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的性能
8
作者 徐蒙蒙 尹朝辉 +10 位作者 阳范文 张雅欣 高月敏 魏悦姿 邱康寿 王晨光 梁毓 田秀梅 陈晓明 王治伟 周苗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0-45,共6页
采用熔融共混制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增塑聚乳酸,研究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用量对聚乳酸/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流变性能、力学性能、热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当添加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 采用熔融共混制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增塑聚乳酸,研究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用量对聚乳酸/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流变性能、力学性能、热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当添加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的质量分数为20%时,聚乳酸/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的熔体流动速率为15.6g/(10min),比未增塑时提高约9倍,断裂伸长率为341.86%,撕裂强度为23.7N/cm,拉伸强度为44.5MPa,玻璃化转变温度从纯聚乳酸的60.1℃降到26.9℃。随着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用量的增加,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先下降后升高,断裂伸长率呈上升趋势,撕裂强度先下降后上升最后渐趋于稳定,聚乳酸链段的活动能力增强,增塑效果明显。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当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质量分数≥12%时,共混体系脆冷断面的褶皱、粗糙度和裂纹明显增加,吸收能量能力增强,表现为断裂伸长率和撕裂强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 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 共混 增塑 力学性能 流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聚硅氧烷原油破乳剂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6
9
作者 郑淑华 郭睿 +2 位作者 乔宇 王安琪 窦尹辰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09-1013,共5页
以异丙醇为溶剂、氯铂酸为催化剂,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甲基醚(HMS)、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醋酸酯(AEPC)与含氢硅油经硅氢化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聚硅氧烷原油破乳剂,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原料中硅氢键与碳碳双键的摩尔比、反... 以异丙醇为溶剂、氯铂酸为催化剂,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甲基醚(HMS)、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醋酸酯(AEPC)与含氢硅油经硅氢化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聚硅氧烷原油破乳剂,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原料中硅氢键与碳碳双键的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对含氢硅油中活性氢转化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硅氢键与碳碳双键的摩尔比1∶1.20,n(HMS)∶n(AEPC)=1∶1,催化剂用量(基于反应物的总质量)30μg/g,溶剂用量(基于反应物的总质量)30%,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5 h。在此条件下,活性氢转化率达到93.5%。通过FTIR和1H NMR方法对产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破乳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合成的聚硅氧烷原油破乳剂对原油具有较好的破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硅油 烯丙基乙烯聚氧丙烯甲基醚 烯丙基乙烯聚氧丙烯醋酸酯 原油破乳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uronic嵌段共聚物F127和P123胶束对萘、蒽、芘的增溶 被引量:16
10
作者 郑玉婴 江琳沁 +1 位作者 赵剑曦 许秀枝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17-621,共5页
35℃时 F1 2 7和 P1 2 3在 ccm后可生成内核 PO成分分别为 92 .7%和 94 .5%的胶束 ,后者胶束内核体积为前者的 2 .8倍 .稠环芳烃和空胶束的第一步缔合平衡常数 K1值均随萘、蒽、芘顺序逐渐增大 .萘、蒽、芘在每个 F1 2 7和 P1 2 3胶束... 35℃时 F1 2 7和 P1 2 3在 ccm后可生成内核 PO成分分别为 92 .7%和 94 .5%的胶束 ,后者胶束内核体积为前者的 2 .8倍 .稠环芳烃和空胶束的第一步缔合平衡常数 K1值均随萘、蒽、芘顺序逐渐增大 .萘、蒽、芘在每个 F1 2 7和 P1 2 3胶束中的增溶量均随胶束内核体积增大而线性增加 ,每个 PO基团对应的增溶量比十二烷基磺酸胶束内核中相同体积对应的增溶量约大近 2倍 .Pluronic胶束除与稠环芳烃间具有强相互作用力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uronic嵌段共 胶速增溶 稠环芳烃化合物 F127 P123 乙烯 聚氧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O_XPO_YEO_X)型嵌段共聚物反胶团形成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1
作者 施长云 王运东 +1 位作者 戴猷元 Quan Gan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3-268,共6页
通过 (EOXPOYEOX)型嵌段共聚物有机溶液的水增溶实验研究 ,探讨了溶剂、聚合物结构、离子强度和温度对增溶水量及临界胶团浓度 (CMC)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正辛醇的加入不仅提高了嵌段共聚物 /对二甲苯体系的最大增溶水量 (Wo ,max) ,... 通过 (EOXPOYEOX)型嵌段共聚物有机溶液的水增溶实验研究 ,探讨了溶剂、聚合物结构、离子强度和温度对增溶水量及临界胶团浓度 (CMC)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正辛醇的加入不仅提高了嵌段共聚物 /对二甲苯体系的最大增溶水量 (Wo ,max) ,而且也增大了体系的CMC值 .lg(1/cmc)随聚合物分子单边EO数X增大而线性递增 ,表明亲水基EO的内聚能变在胶团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实验研究范围内 ,溶液离子强度小于 1时 ,对反胶团的增溶作用有利 ,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胶束粒径 .反胶团临界浓度的自然对数lnXCMC与温度T成线性关系 .胶团化过程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段共物反胶团 增溶水量 合物 结构 离子强度 胶团化过程 乙烯 丁烯基 聚氧丙烯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EO-嵌段共聚物的结构剖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邢书荣 庞宝才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1990年第4期84-87,共4页
本文阐述了PO-EO-嵌段共聚物(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共聚)的结构剖析方法。其中包括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和光谱分析。采用核磁共振(NMR)可以简单而准确地确定PO-EO-嵌段共聚物的聚合度,根据聚合度可以求出平均分子量。同时,这些方法对... 本文阐述了PO-EO-嵌段共聚物(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共聚)的结构剖析方法。其中包括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和光谱分析。采用核磁共振(NMR)可以简单而准确地确定PO-EO-嵌段共聚物的聚合度,根据聚合度可以求出平均分子量。同时,这些方法对指导生产和应用以及对未知同类产品的剖析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氧丙烯 乙烯 嵌段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R4/F127混合水溶液的凝胶结构 被引量:6
13
作者 谢宇 吕中元 +3 位作者 孙昭艳 安立佳 李秀宏 吴忠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21-1526,共6页
结合流变学频率扫描和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SAXS),研究了17R4(PO14-EO24-PO14)含量和温度对17R4/F127(EO99-PO65-EO99)混合水溶液凝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胶、软凝胶和硬凝胶分别对应无序结构、无序与立方相共存结构以及立方相结构... 结合流变学频率扫描和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SAXS),研究了17R4(PO14-EO24-PO14)含量和温度对17R4/F127(EO99-PO65-EO99)混合水溶液凝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胶、软凝胶和硬凝胶分别对应无序结构、无序与立方相共存结构以及立方相结构.对于F127水溶液体系,可以将F127形成的胶束看作硬球,随着温度的升高,胶束的硬球半径和胶束中F127链的聚集数随之减小,这是因为17R4在较低温度下很难形成胶束,当温度升高时,17R4链参与胶束的形成,从而使胶束数目增加,因此每个胶束中的F127链数也随之减小.当17R4含量较高时,胶束外壳中F127部分的PEO链段数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胶束外壳变得更软,因此,当17R4/F127摩尔比为2∶1时,混合溶液在高温下呈现面心立方(fcc)到体心立方(bcc)的结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结构 小角X射线散射 流变 乙烯-聚氧丙烯-乙烯 聚氧丙烯-乙烯-聚氧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O-PPO-PEO水溶液体系胶束化及凝胶化行为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7
14
作者 谢宇 吕中元 +1 位作者 孙昭艳 安立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54-1459,共6页
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DPD)模拟方法研究了三嵌段共聚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EO-PPO-PEO)的胶束化和凝胶化行为.通过模拟得到了F127(EO99PO65EO99)水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和临界凝胶浓度.结果发现,在... 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DPD)模拟方法研究了三嵌段共聚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EO-PPO-PEO)的胶束化和凝胶化行为.通过模拟得到了F127(EO99PO65EO99)水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和临界凝胶浓度.结果发现,在298 K、质量分数低于40%时,F127水溶液中形成的胶束形状均为球形.此外,进一步研究了亲水嵌段长度对胶束结构及凝胶形成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亲水嵌段越短,越有利于长椭球状胶束的形成,而临界凝胶浓度随着亲水嵌段PEO长度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束化 凝胶化 乙烯-聚氧丙烯-乙烯 耗散粒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S和OPC系列稠油乳化降黏剂的研制 被引量:7
15
作者 葛际江 张贵才 李德胜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0-33,74,共5页
以工业品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n(n=4,6,8,10,15)为起始原料,合成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乙酸盐OPC-n和磺酸盐OPS-n两个系列的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酸值和黏度不同的胜利单家寺和陈庄稠油为实验油样。将OPC-n和OPS-n溶于矿化度5811 mg/kg... 以工业品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n(n=4,6,8,10,15)为起始原料,合成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乙酸盐OPC-n和磺酸盐OPS-n两个系列的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酸值和黏度不同的胜利单家寺和陈庄稠油为实验油样。将OPC-n和OPS-n溶于矿化度5811 mg/kg的胜利标准盐水和NaCl、CaCl2盐水中作为水相,按油、水质量比7∶3在50℃用玻棒搅拌混合,观察是否形成水包油乳状液并测黏度进行确认。在胜利标准盐水溶液中,OPC-n和OPS-n乳化稠油所需的最低质量分数,随稠油、表面活性剂类型及氧乙烯链节数n而变,一般而言,OPC-n系列中的OPC-8和OPS-n系列中的OPS-4乳化稠油的性能最好,该最低质量分数值分别为0.05%或0.025%和0.025%。在NaCl盐水溶液中,OPC-n的该最低质量分数值与稠油和n有关,均随盐含量增加而增大,在盐含量≤15%时,抗盐性最好的OPC-8和OPC-10的该值≤0.05%;OPS-n的抗盐性好于OPC-n。OPC-n的抗钙性良好,钙盐含量为2%时该最低质量分数≤0.1%;OPS-n的抗钙性更好,钙盐含量为2%和3%时该最低质量分数仅为0.025%或0.05%。表6参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乳化降黏 乳化降黏剂 烷基酚乙烯醚乙酸盐 烷基酚乙烯磺酸盐 乳化性能 耐盐性 耐钙盐性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盐对APEC(Na)微乳相图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宜坤 赵福麟 杨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0-53,共4页
为寻求可用于高温高盐油藏提高采收率的表面活性剂,在30℃,60℃和90℃下研究了4种无机盐分别对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羧酸盐APEC(Na)形成微乳液相图的影响。APEC(Na)中烷基为辛基,氧乙烯基数为6。实验用水相体积5mL,含APEC(Na)0.4g,异丁醇0.8... 为寻求可用于高温高盐油藏提高采收率的表面活性剂,在30℃,60℃和90℃下研究了4种无机盐分别对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羧酸盐APEC(Na)形成微乳液相图的影响。APEC(Na)中烷基为辛基,氧乙烯基数为6。实验用水相体积5mL,含APEC(Na)0.4g,异丁醇0.8g及一种无机盐,油相为相同体积的煤油。得到了4个油水体系在3个温度下的相图共12幅。在30℃时4个体系均不形成中相微乳液。在60℃时在很宽的盐含量范围形成中相微乳液,对于含NaCl、KCl、CaCl2、MgCl2的油水体系,最佳含盐量分别为130、115、230、182g/L,在低含盐量下出现下相微乳液。在90℃时形成中相微乳液的体积分数增大,含盐量范围变窄,最佳含盐量分别为100、85、100、75g/L,在低和高含盐量下分别出现下相微乳液和上相微乳液。这一结果说明APEC(Na)具有优异的抗Na+、K+、Ca2+、Mg2+的能力,可耐受的温度应在90℃以上,因而可用作高温高盐高硬度油藏驱油的表面活性剂。根据本实验结果,在测绘微乳液相图时温度是一个必须考察的因素。图12参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酚乙烯羧酸盐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 微乳状液 相图 无机盐 最佳盐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S_(mn)系列表面化学性质与胶束化作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正武 李英 +1 位作者 李干佐 顾明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816-820,共5页
通过表面张力的测定,研究了十二烷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LSmn)系列表面活性剂LS36、LS45、LS54在溶液表面吸附和形成胶束的热力学函数随温度的变化.给出了它们在水溶液中的二组分相图.结果表明,LS36、LS45、LS54的表面活性都较高.在25... 通过表面张力的测定,研究了十二烷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LSmn)系列表面活性剂LS36、LS45、LS54在溶液表面吸附和形成胶束的热力学函数随温度的变化.给出了它们在水溶液中的二组分相图.结果表明,LS36、LS45、LS54的表面活性都较高.在25~50℃范围内,临界胶束浓度(cmc)和平衡表面张力分别在4.44×10-6~17.3×10-6mol·L-1和30.1~33.5mN·m-1之间,表面吸附和形成胶束的自由能分别在-40.0~-49.5kJ·mol-1和-27.2~-33.1kJ·mol-1之间.不论是在溶液表面吸附还是形成胶束均为熵驱动过程.其中LS36由于含具有亲水能力较强的聚氧乙烯基团(EO)成分较低,因此不论其浊点还是其表面吸附和形成胶束的热力学函数均与LS45、LS54具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乙烯聚氧丙烯醚(LSmn)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表面张力 相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代氟里昂液晶清洗剂用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玉香 马骏 刘建强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08期73-76,共4页
以C6~ 14 为起始剂 ,合成脂肪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聚醚 (A) ,其n(EO)∶n(PO) =10∶3,浊点为 5 5~ 6 0℃ ,HLB =10~ 13,渗透性能好 ,泡沫低 ,表面活性高 ,临界胶束浓度为 3× 10 -6mol/L ,但乳化能力不高。若以P2 O5对聚醚 (A... 以C6~ 14 为起始剂 ,合成脂肪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聚醚 (A) ,其n(EO)∶n(PO) =10∶3,浊点为 5 5~ 6 0℃ ,HLB =10~ 13,渗透性能好 ,泡沫低 ,表面活性高 ,临界胶束浓度为 3× 10 -6mol/L ,但乳化能力不高。若以P2 O5对聚醚 (A)磷酸酯化加以改性 ,n(P2 O5)∶n(A) =1∶(2~ 4 ) ,反应温度控制在 6 0~ 80℃ ,反应时间 2 5h ,这时磷酸双酯的质量分数最高 ,其水溶性大大提高 ,渗透性能和乳化分散性能得到改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替代氟里昂 液晶清洗剂 合成 性能 研究 脂肪醇乙烯 聚氧丙烯嵌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质沉积抑制剂和清除剂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赵凤兰 鄢捷年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0-312,309,共4页
根据溶液对350nm紫外光的相对吸收率测定加入抑制剂引起的渤海SZ36 1油田稠油沥青质甲苯/正庚烷溶液中沥青质的浓度变化,评价抑制剂对沥青质沉积的抑制率。加量为8mg/L时的室温抑制率,YZ 06高达52%,油酸正丁酯为18%,其余(十二烷基苯磺... 根据溶液对350nm紫外光的相对吸收率测定加入抑制剂引起的渤海SZ36 1油田稠油沥青质甲苯/正庚烷溶液中沥青质的浓度变化,评价抑制剂对沥青质沉积的抑制率。加量为8mg/L时的室温抑制率,YZ 06高达52%,油酸正丁酯为18%,其余(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木质素磺酸盐、丙三醇、DA 80)在30%左右;抑制率随加量增大而增大,DA 80在加量24mg/L时达80%,YZ 06在加量32mg/L时达100%。YZ 06和DA 80为工业品抑制剂,分别含有正电性聚醚多元醇和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在60℃用正庚烷沉淀出含胶质的沥青质,与去油油砂粉混合,模拟井下沥青质沉积物。在室温下,甲苯和二甲苯在2h内可将其中的沥青质完全溶解;L 01的室温溶解率随用量增大而增大,用量为200mL/g(含胶质沥青质)时达83 8%,用量75mL/g时溶解率随温度升高(20~80℃)而增大。在室温下甲苯和二甲苯的溶解率最高(78 1%和74 7%),L 01和L 02分别为53 5%和40 4%。L 01和L 02为工业品有机垢清除剂,除甲苯二甲苯混合物和分散剂外,还含有降粘剂、石油磺酸盐(L 01)或盐酸、乳化剂(L 02)等,综合性能良好。图2表5参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沉积 抑制剂 清除剂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木质素磺酸盐 油酸正丁酯 聚氧丙烯 醚多元醇 石油磺酸盐 抑制率 溶解率 浓度变化 乙烯 温度升高 综合性能 正庚烷 工业品 二甲苯 增大 室温 吸收率 紫外光 丙三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敏电阻法测量表面活性剂在CO2中的浊点压力 被引量:1
20
作者 宫厚健 吕威 +2 位作者 桂文宇 李亚军 董明哲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4-67,72,共5页
浊点压力是描述CO2复合体系相行为的重要参数,目前确定浊点压力的主要方法是目测法,但是由于体系由澄清变浑浊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因此目测法存在很大误差。该文利用光敏电阻的阻值与感光强度成反比的特性,通过光敏电阻监测CO2体系的... 浊点压力是描述CO2复合体系相行为的重要参数,目前确定浊点压力的主要方法是目测法,但是由于体系由澄清变浑浊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因此目测法存在很大误差。该文利用光敏电阻的阻值与感光强度成反比的特性,通过光敏电阻监测CO2体系的透光强度,得到电阻值随体系压力的变化曲线,通过曲线的拐点可以准确地确定体系的浊点压力。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为读数时的误差。同时,利用该方法评价了烷基聚醚表面活性剂在CO2体系中的浊点压力,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组成及烷基链长度对浊点压力的影响,可为亲CO2-亲油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和设计及CO2体系浊点压力的测试提供重要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点压力 CO2 烷基醚表面活性剂 光敏电阻 聚氧丙烯(PO) 乙烯(E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