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烯胺复配剂与密度对带状间作大豆茎叶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文雪 杨立达 +8 位作者 王珺斓 龚牙会 袁晓婷 林萍 罗凯 漆信同 李洋 雍太文 杨文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9-969,共11页
为解决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模式下大豆旺长的问题,通过筛选可调控大豆良好株型的烯效唑、胺鲜酯复配剂(以下简称烯胺复配剂SD),为合理密植、实现大豆控旺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齐黄34为材料,设置10.2×10^(4)株·hm^(-2)... 为解决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模式下大豆旺长的问题,通过筛选可调控大豆良好株型的烯效唑、胺鲜酯复配剂(以下简称烯胺复配剂SD),为合理密植、实现大豆控旺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齐黄34为材料,设置10.2×10^(4)株·hm^(-2)(D1)、13.0×10^(4)株·hm^(-2)(D2)和15.9×10^(4)株·hm^(-2)(D3)3个密度,选用烯胺复配剂1(SD1,浓度比例为23∶30)、烯胺复配剂2(SD2,浓度比例为40∶30)、烯胺复配剂3(SD3,浓度比例为56∶30),烯效唑(S3307)、胺鲜酯(DA-6)5种调节剂和清水(CK)分别喷施大豆和玉米,研究大豆种植密度和烯胺复配剂对大豆茎叶生长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大豆株高、平均节间长度、倒伏率在密度处理间表现为D3>D2>D1,茎粗、分枝数、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表现为D1>D2>D3。不同密度下,SD3处理的大豆株高和倒伏率最低,其次是SD2,且S3307优于DA-6;SD2处理的茎粗和分枝数高于其它调节剂处理,DA-6处理的叶片SPAD值高于S3307处理;各调节剂处理均提高了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以SD2最佳。大豆荚果的干物质分配率以SD2处理最高,D3密度下较CK增加了35.65%。相同调节剂下,大豆产量在密度间为D2>D3>D1,SD2显著增加了大豆分枝粒数、玉米单穗粒数及千粒重,D2密度下大豆增产36.30%,玉米产量及系统产量各增加了12.41%、17.88%。因此,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系统中,在大豆密度为13.0×10^(4)株·hm^(-2)下,喷施浓度比例为40:30的烯效唑和胺鲜酯复配剂能够更好地降低大豆倒伏率、增加分枝数、改善光合特性、促进干物质积累分配、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间作 烯胺复配剂 密度 茎叶生长 干物质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