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烯胺复配剂与密度对带状间作大豆茎叶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
1
1
作者
朱文雪
杨立达
+8 位作者
王珺斓
龚牙会
袁晓婷
林萍
罗凯
漆信同
李洋
雍太文
杨文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9-969,共11页
为解决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模式下大豆旺长的问题,通过筛选可调控大豆良好株型的烯效唑、胺鲜酯复配剂(以下简称烯胺复配剂SD),为合理密植、实现大豆控旺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齐黄34为材料,设置10.2×10^(4)株·hm^(-2)...
为解决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模式下大豆旺长的问题,通过筛选可调控大豆良好株型的烯效唑、胺鲜酯复配剂(以下简称烯胺复配剂SD),为合理密植、实现大豆控旺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齐黄34为材料,设置10.2×10^(4)株·hm^(-2)(D1)、13.0×10^(4)株·hm^(-2)(D2)和15.9×10^(4)株·hm^(-2)(D3)3个密度,选用烯胺复配剂1(SD1,浓度比例为23∶30)、烯胺复配剂2(SD2,浓度比例为40∶30)、烯胺复配剂3(SD3,浓度比例为56∶30),烯效唑(S3307)、胺鲜酯(DA-6)5种调节剂和清水(CK)分别喷施大豆和玉米,研究大豆种植密度和烯胺复配剂对大豆茎叶生长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大豆株高、平均节间长度、倒伏率在密度处理间表现为D3>D2>D1,茎粗、分枝数、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表现为D1>D2>D3。不同密度下,SD3处理的大豆株高和倒伏率最低,其次是SD2,且S3307优于DA-6;SD2处理的茎粗和分枝数高于其它调节剂处理,DA-6处理的叶片SPAD值高于S3307处理;各调节剂处理均提高了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以SD2最佳。大豆荚果的干物质分配率以SD2处理最高,D3密度下较CK增加了35.65%。相同调节剂下,大豆产量在密度间为D2>D3>D1,SD2显著增加了大豆分枝粒数、玉米单穗粒数及千粒重,D2密度下大豆增产36.30%,玉米产量及系统产量各增加了12.41%、17.88%。因此,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系统中,在大豆密度为13.0×10^(4)株·hm^(-2)下,喷施浓度比例为40:30的烯效唑和胺鲜酯复配剂能够更好地降低大豆倒伏率、增加分枝数、改善光合特性、促进干物质积累分配、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间作
烯胺复配剂
密度
茎叶生长
干物质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烯胺复配剂与密度对带状间作大豆茎叶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
1
1
作者
朱文雪
杨立达
王珺斓
龚牙会
袁晓婷
林萍
罗凯
漆信同
李洋
雍太文
杨文钰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作物带状复合种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出处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9-969,共11页
基金
四川省育种攻关项目(2021YFYZ0005)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04-PS21)。
文摘
为解决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模式下大豆旺长的问题,通过筛选可调控大豆良好株型的烯效唑、胺鲜酯复配剂(以下简称烯胺复配剂SD),为合理密植、实现大豆控旺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齐黄34为材料,设置10.2×10^(4)株·hm^(-2)(D1)、13.0×10^(4)株·hm^(-2)(D2)和15.9×10^(4)株·hm^(-2)(D3)3个密度,选用烯胺复配剂1(SD1,浓度比例为23∶30)、烯胺复配剂2(SD2,浓度比例为40∶30)、烯胺复配剂3(SD3,浓度比例为56∶30),烯效唑(S3307)、胺鲜酯(DA-6)5种调节剂和清水(CK)分别喷施大豆和玉米,研究大豆种植密度和烯胺复配剂对大豆茎叶生长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大豆株高、平均节间长度、倒伏率在密度处理间表现为D3>D2>D1,茎粗、分枝数、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表现为D1>D2>D3。不同密度下,SD3处理的大豆株高和倒伏率最低,其次是SD2,且S3307优于DA-6;SD2处理的茎粗和分枝数高于其它调节剂处理,DA-6处理的叶片SPAD值高于S3307处理;各调节剂处理均提高了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以SD2最佳。大豆荚果的干物质分配率以SD2处理最高,D3密度下较CK增加了35.65%。相同调节剂下,大豆产量在密度间为D2>D3>D1,SD2显著增加了大豆分枝粒数、玉米单穗粒数及千粒重,D2密度下大豆增产36.30%,玉米产量及系统产量各增加了12.41%、17.88%。因此,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系统中,在大豆密度为13.0×10^(4)株·hm^(-2)下,喷施浓度比例为40:30的烯效唑和胺鲜酯复配剂能够更好地降低大豆倒伏率、增加分枝数、改善光合特性、促进干物质积累分配、提高作物产量。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间作
烯胺复配剂
密度
茎叶生长
干物质分配
产量
Keywords
soybean-corn strip intercropping
mixture of uniconazole and diethyl aminoethyl hexanoate
den-sity
stem and leaf growth
dry matter distribution
yield
分类号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烯胺复配剂与密度对带状间作大豆茎叶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朱文雪
杨立达
王珺斓
龚牙会
袁晓婷
林萍
罗凯
漆信同
李洋
雍太文
杨文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