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0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硅氮烷热裂解过程中的有机-无机转化特性
1
作者 张潇 陈建军 +2 位作者 李晓鸿 张梦娜 陆俊冲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34-41,共8页
为了探究聚硅氮烷(Polysilazane, PSZ)热裂解过程中的有机-无机转化特性,以甲基氢二氯硅烷和二甲基二氯硅烷为原料,通过氨解、热聚合制得PSZ;利用FT-IR、TG-DTA、PY/GC/MS等测试手段对PSZ的热裂解性能进行表征分析,并探讨不同热解温度下... 为了探究聚硅氮烷(Polysilazane, PSZ)热裂解过程中的有机-无机转化特性,以甲基氢二氯硅烷和二甲基二氯硅烷为原料,通过氨解、热聚合制得PSZ;利用FT-IR、TG-DTA、PY/GC/MS等测试手段对PSZ的热裂解性能进行表征分析,并探讨不同热解温度下PSZ的组成结构及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结果表明:PSZ以Si—N—Si为骨架,Si—H、N—H及Si—CH_(3)键为侧基,随着温度的升高,有机基团的吸收峰减弱。根据TG-DTA、PY/GC/MS的测试结果可以将PSZ热分解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4~395℃,质量损失20.80%,该阶段包含了大部分化学反应及挥发性裂解产物的逸散,主要发生了的交联反应、重排反应及环化反应等,产生了NH_(4)、C_(6)H_(21)N_(3)Si_(3)及C_(8)H_(28)N_(4)Si_(4)等气体物质,350℃时PSZ中已基本完成交联反应;第二阶段为395~800℃,质量损失17.80%,在400℃时主要为大分子气体产物的挥发,500℃时PSZ中的有机官能团分解断裂成小分子物质逸出,并发生热解重排,正在逐渐向无机物转化,800℃时样品完成无机转变。研究结果可为聚硅氮烷纤维热分解工艺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对高性能陶瓷材料的制备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氮烷 先驱体 热裂解 有机-无机转化 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酸镍/亲水碳布微波吸收复合材料及其热裂解特性研究
2
作者 田恐虎 杨航 +2 位作者 高凯鹏 疏瑞文 王静 《材料研究与应用》 2025年第1期91-97,共7页
随着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电磁辐射污染问题愈发严峻,开发新型高性能微波吸收材料已成为当下新材料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由于微波吸收材料的吸波性能在高温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因此,针对高温环境下微波吸收材料的吸波性能变化及... 随着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电磁辐射污染问题愈发严峻,开发新型高性能微波吸收材料已成为当下新材料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由于微波吸收材料的吸波性能在高温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因此,针对高温环境下微波吸收材料的吸波性能变化及热裂解特性展开研究。采用简易水热法与高温煅烧相结合的工艺,将钴酸镍(Nickel cobalt oxide,NiCo_(2)O_(4))成功负载于亲水碳布(Hydrophilic carbon cloth,HCC),获得具有优异热稳定性和微波吸收性能的NiCo_(2)O_(4)/HCC复合材料。通过SEM、XRD和XPS对NiCo_(2)O_(4)/HCC复合材料进行了微观结构与材料成分分析,通过VNA和TGA-IR对NiCo_(2)O_(4)/HCC复合材料进行了吸波性能和热裂解特性测试。结果表明,针状NiCo_(2)O_(4)均匀地负载于HCC表面,这为NiCo_(2)O_(4)/HCC复合材料引入了磁损耗。与纯HCC基体相比,针状NiCo_(2)O_(4)与HCC形成的异质界面结构使NiCo_(2)O_(4)/HCC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能力得到显著提升。XRD和XPS分析结果表明,NiCo_(2)O_(4)/HCC复合材料中的NiCo_(2)O_(4)为尖晶石结构。当填充的NiCo_(2)O_(4)质量分数为25%及厚度为4.98 mm时,NiCo_(2)O_(4)/HCC复合材料的反射损耗(RL)高达-50.00 dB。TGA-IR分析结果表明,NiCo_(2)O_(4)/HCC复合材料在25—800℃范围的质量损失率主要源于HCC上功能基团和NiCo_(2)O_(4)的分解。经25—800℃的高温热裂解后,NiCo_(2)O_(4)/HCC复合材料的RL为-48.67 dB,较热裂解前的RL强度损失率小于5%,表明该复合材料在高温环境下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微波吸收性能。制备的NiCo_(2)O_(4)/HCC复合材料有望成为高温微波吸收材料的潜在选择之一,为指导该材料在高温场景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酸镍 亲水碳布 微波吸收 复合材料 反射损耗 有效吸收带宽 热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类加热边界条件下超临界正癸烷的流动换热和热裂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胡希卓 徐诗 +1 位作者 朱剑琴 程泽源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7-165,共9页
为深入理解不同类型热边界条件下碳氢燃料流动换热和裂解特性,对第三类加热边界条件下圆通道内超临界正癸烷的流动换热和热裂解特性开展了数值研究,并与等热流和等壁温加热条件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管内对流换热热阻的沿程变... 为深入理解不同类型热边界条件下碳氢燃料流动换热和裂解特性,对第三类加热边界条件下圆通道内超临界正癸烷的流动换热和热裂解特性开展了数值研究,并与等热流和等壁温加热条件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管内对流换热热阻的沿程变化和管道内外温差的缩小会造成不均匀的壁面热流分布和壁温分布。通过将第三类加热边界条件下的结果与等热流加热条件下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第三类加热条件下换热恶化程度更低,最高壁面温度由1 219 K降低到1 175 K;与等壁温加热条件下的结果相比,第三类加热条件下壁面热流密度变化规律相似但变化范围和幅度更小,在加热段后半段,其转化率和压降均低于等壁温加热条件,出口处两种条件下的转化率相差约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冷却 碳氢燃料 流动换 热裂解 边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融法甲烷热裂解耦合化学链燃烧技术低碳联产工艺
4
作者 谢娜 张政 +1 位作者 诸林 彭昭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56,共8页
目的开发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熔融法甲烷热裂解耦合化学链燃烧技术联产氢气、电、碳材料新工艺。方法利用Aspen Plus对联产工艺进行建模计算,并从经济效益方面分析了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讨论了热裂解反应甲烷转化率、热裂解反应温度和变压... 目的开发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熔融法甲烷热裂解耦合化学链燃烧技术联产氢气、电、碳材料新工艺。方法利用Aspen Plus对联产工艺进行建模计算,并从经济效益方面分析了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讨论了热裂解反应甲烷转化率、热裂解反应温度和变压吸附分离效率等主要因素对系统的影响。结果在600 kmol/h进料条件下,氢气和碳材料产量分别为956 kmol/h和503 kmol/h,系统发电量为9.43 MW,CO_(2)捕集量为208 kmol/h,捕集率达到99.75%。制氢效率、制碳材料效率和产电效率分别为41.059%、31.453%和4.532%,系统总效率达到77.044%。结论提高甲烷转化率和变压吸附效率、降低热裂解反应温度有助于提高产品产量和系统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融催化 甲烷热裂解 耦合 化学链燃烧 碳材料 氢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偏最小二乘法鉴别地理标志产品镇江香醋
5
作者 吴世玉 古丽君 +3 位作者 林长虹 林振华 韩诗帆 吴锐腾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23期11-17,共7页
目的建立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pyrolysi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Py-GC-MS)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鉴别地理标志产品镇江香醋的方法。方法利用Py-GC/MS采集106个食醋样本的总离子流图,挑选21个... 目的建立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pyrolysi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Py-GC-MS)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鉴别地理标志产品镇江香醋的方法。方法利用Py-GC/MS采集106个食醋样本的总离子流图,挑选21个共有峰,并通过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质谱数据库(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Mass Spectral Database,NIST MS)对其进行定性分析。21个共有峰的峰面积组成样品的基本矢量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通过“去N法”筛选模型特征变量,并利用经典的PLS算法构建地理标志产品镇江香醋鉴别模型。结果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建模集食醋样品(71个)的正确识别率为94.4%,验证集食醋样品(106个样品)的正确识别率为96.2%,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可靠的地理标志产品镇江香醋鉴别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江香醋 热裂解 气相色谱-质谱法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类热裂解和催化裂解技术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田畅畅 马振洲 +1 位作者 尹丽 侯旭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77-1694,共18页
烃类热裂解和催化裂解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满足日益增长的石油化工产品需求。介绍了烃类裂解技术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热裂解和催化裂解的技术特点。阐述了烃类热裂解反应机理、烃类热裂解过程模拟、金属氧化物和分子... 烃类热裂解和催化裂解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满足日益增长的石油化工产品需求。介绍了烃类裂解技术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热裂解和催化裂解的技术特点。阐述了烃类热裂解反应机理、烃类热裂解过程模拟、金属氧化物和分子筛催化剂特性、以及烃类催化裂解过程模拟等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烃分子结构与热裂解反应的构效关系、分子筛催化剂与烃类催化裂解的构效关系。归纳总结了石油烃热裂解、催化裂解技术的核心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为改善烃类热裂解、催化裂解制石油化工产品工艺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类 热裂解 催化 反应机理 过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木木质素热裂解产物香气成分分析
7
作者 郑昊 沃晓妍 +4 位作者 陈淑君 姚彬彬 赵先炎 胡文效 邱磊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97,共8页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法国橡木、美国橡木、蒙古栎中的木质素进行香气成分分析,检测出酚类、酚醛类、酯类及其它类共4类组分53种香气成分。其中,美国橡木木质素香气含量最高(8270.90μg·kg^(-1)),蒙古栎木质素次之(822...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法国橡木、美国橡木、蒙古栎中的木质素进行香气成分分析,检测出酚类、酚醛类、酯类及其它类共4类组分53种香气成分。其中,美国橡木木质素香气含量最高(8270.90μg·kg^(-1)),蒙古栎木质素次之(8224.70μg·kg^(-1)),法国橡木木质素最低(6608.70μg·kg^(-1))。香韵特征分析和热图分析结果显示,3种橡木木质素的香气成分存在显著区别,美国橡木木质素能提供更多的挥发性酚类物质,带有明显的木香、甜香味道。法国橡木木质素则是具有更多的丁香酸、4-甲基愈创木酚和糠醛,提供相对柔和的木香、甜香味道。蒙古栎木质素有最多的酚醛类物质能带来浓郁的花香、果香味道,但在木香、甜香味道上有所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香气成分 橡木 热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汽油模型化合物热裂解过程的大分子生成趋势
8
作者 韩璐 任强 +4 位作者 李娜 郭莘 王春璐 陶志平 周涵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0-930,共11页
汽油机尾气颗粒物排放是城市大气中颗粒物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除汽油机本身发动机技术和后处理技术之外,汽油本身的组成对汽油机尾气颗粒物排放的影响尤为显著。以5种不同结构的汽油C_(8)分子进行热裂解反应分子动力学研究,考察汽油分... 汽油机尾气颗粒物排放是城市大气中颗粒物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除汽油机本身发动机技术和后处理技术之外,汽油本身的组成对汽油机尾气颗粒物排放的影响尤为显著。以5种不同结构的汽油C_(8)分子进行热裂解反应分子动力学研究,考察汽油分子结构对含苯环大分子产物生成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对反应过程的分析,从反应机理角度探究大分子产物生成的原因。结果表明,对二甲苯生成的含苯环自由基会在体系内稳定存在一定时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生成大分子芳烃产物。烷烃、烯烃和环烷烃需要在体系内生成苯环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生长为大分子芳烃产物。参与生成苯环的反应数量越多、发生时间越早,则在反应过程中生成芳烃产物的数量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分子结构 多环芳烃 热裂解 反应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快速热裂解试验研究及分析 被引量:41
9
作者 廖艳芬 王树荣 +4 位作者 骆仲泱 谭洪 余春江 周劲松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82-587,601,共7页
纤维素快速热裂解试验在石英管反应器内进行,试验发现辐射源低于400℃时纤维素由于受热不足导致不完全反应;400~450℃时以炭化为主;450℃后由于受热增强,生成生物油的反应加强,并在600℃左右得到78%的最高产率;气相挥发份的二次反应使... 纤维素快速热裂解试验在石英管反应器内进行,试验发现辐射源低于400℃时纤维素由于受热不足导致不完全反应;400~450℃时以炭化为主;450℃后由于受热增强,生成生物油的反应加强,并在600℃左右得到78%的最高产率;气相挥发份的二次反应使生物油产量明显降低而轻质气体产量大大提高.二次反应主要以二次裂化为主,而环化重整生成焦炭的概率很小,这可以从二次焦炭生成相当之少来说明.随着氮气流量的增加,二次裂化反应受到部分抑制,生物油产量增大,不可凝气体产量降低,但其影响程度远不如温度剧烈.纤维素热解生成的气体主要为CO、CO2、CH4、C2H4以及少量的H2,各成分变化趋势与整体气体变化规律一致.通过GC-MS检测,生物油主要成分为一些含甲基、乙基、甲氧基、羟基等官能团的酮、苯酚及醛、醇类化合物.其中左旋葡聚糖质量分数在600℃左右达到生物油的72%,并随温度升高或氮气流量降低而降低,相应乙醛、甲醇等小分子组分含量则有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快速热裂解 热裂解机理 生物油 左旋葡聚糖 石英管反应器 甲基 乙基 甲氧基 生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热裂解过程动力学的试验分析研究 被引量:49
10
作者 廖艳芬 王树荣 +3 位作者 骆仲泱 周劲松 余春江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2-176,189,共6页
尽管针对纤维素热裂解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已开展得比较广泛 ,但其表观动力学的确定仍是一具有争论性的问题 ,从而对纤维素热裂解机理的描述也就各不相同 .本文试图通过纤维素的热裂解动力学研究 ,对此种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并给出相应的... 尽管针对纤维素热裂解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已开展得比较广泛 ,但其表观动力学的确定仍是一具有争论性的问题 ,从而对纤维素热裂解机理的描述也就各不相同 .本文试图通过纤维素的热裂解动力学研究 ,对此种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并给出相应的机理描述 .纤维素热裂解随温度的升高经历了五个不同的阶段 ,其中第三阶段是整个过程的主要部分 ,期间大量挥发分析出并造成明显失重 .试验发现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 ,热滞后现象的加重致使纤维素热裂解各个阶段向高温侧移动 ;同时高升温速率对炭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 ,但有利于挥发分的生成 .通过对热裂解主反应区的热重分析 ,采用微商法求得对应的反应动力学参数 ,以 6 0 0 K作为分界点 ,低温段的活化能约在2 6 7k J/ m ol,较高温度段则体现为 174 k J/ mol左右的低活化能 .纤维素热裂解是一传热传质现象 ,与化学动力学机制相互影响、控制的过程 ,试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表观反应动力学 热裂解机理 热裂解动力学 生物质能 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吸附-热裂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气态汞方法验证
11
作者 唐永洪 侯雪燕 +2 位作者 鲁飞 童益 伍丽娟 《中国标准化》 2024年第24期227-231,共5页
本文采用HJ 917—2017《固定污染源废气气态汞的测定活性炭吸附-热裂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气态汞的测定进行验证研究,验证主要内容包括:全程序空白试验、标准曲线试验、检出限和测定下限试验、精密度试验、准确度... 本文采用HJ 917—2017《固定污染源废气气态汞的测定活性炭吸附-热裂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气态汞的测定进行验证研究,验证主要内容包括:全程序空白试验、标准曲线试验、检出限和测定下限试验、精密度试验、准确度试验和实际样品测定。以上测定指标结果表明:全程空白的测定值均低于方法检出限;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4;检出限为0.04μg/m^(3);测定下限为0.16μg/m^(3);精密度为0.13%~0.66%;准确度为-2.90%~1.02%;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9%~113%;穿透率为12.7%~18.6%。以上性能指标验证结果均能满足方法标准中要求,本实验室具备采用活性炭吸附-热裂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气态汞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汞 活性炭吸附-热裂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方法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生物降解塑料制品中PBAT含量的方法
12
作者 郗丹 范秀凯 +5 位作者 唐孔科 齐永润 徐正 赵英杰 李林林 潘庆燕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81-86,共6页
采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生物基降解塑料制品中生物基降解材料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定性定量分析;选用二氯甲烷为生物降解塑料材料制品的溶剂,通过对生物降解材料PBAT的热裂解温度,气质试验参数,标准物质筛选,特征... 采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生物基降解塑料制品中生物基降解材料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定性定量分析;选用二氯甲烷为生物降解塑料材料制品的溶剂,通过对生物降解材料PBAT的热裂解温度,气质试验参数,标准物质筛选,特征碎片的确定及多组分检测干扰因素排查,确定了PBAT裂解特征产物1,6-二氧杂环十二烷-7,12-二酮和苯甲酸,采用二者峰面积之和进行定量。在10~500 mg·L^(-1)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在10、50、250 mg·L^(-1)3种添加水平下的回收率在90.7%~97.9%,相对标准偏差在10%以内,稳健度符合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生物可降塑料及制品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裂解工艺对石油焦资源化利用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马琦 贾亚东 +1 位作者 秦海军 王学成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23-25,共3页
文章首先概述了石油焦的性质和组成,然后分析了热裂解工艺的原理和方法,最后根据热裂解工艺对石油焦资源化利用的影响,提出了应用热裂解工艺促进石油焦资源化利用的途径。
关键词 热裂解工艺 石油焦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热裂解工艺裂解气急冷技术研究
14
作者 支世涛 庞亚杰 王文文 《现代盐化工》 2024年第4期90-91,共2页
以热带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反应过程为发酵→催化→裂解,经多重生物化学长炭链和短炭链变化反应,经相对低温60℃发酵催化,进入反应釜经160~340℃裂解蒸馏出单烷基脂溶液即生物质液体燃料,继而将裂解后产生的生物炭进行化学活化,制备高性... 以热带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反应过程为发酵→催化→裂解,经多重生物化学长炭链和短炭链变化反应,经相对低温60℃发酵催化,进入反应釜经160~340℃裂解蒸馏出单烷基脂溶液即生物质液体燃料,继而将裂解后产生的生物炭进行化学活化,制备高性能材料。裂解气急冷技术能够抑制热裂解反应中的副反应,提高目标产品的产率,并且能够有效回收和利用废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项研究为催化热裂解工艺的优化和工业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 热裂解 带农林废弃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多糖的热裂解及其在卷烟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全 周肇峰 +3 位作者 陆建南 李江宁 黄文忠 陆炳高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38-41,共4页
为研究枸杞多糖的热裂解行为及其对卷烟感官质量的影响,利用水提醇沉法对枸杞多糖进行了提取分离,应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枸杞多糖在不同裂解氛围,即无氧条件(N2)和有氧条件(10% O2和90% N2),以及不同温度(300℃... 为研究枸杞多糖的热裂解行为及其对卷烟感官质量的影响,利用水提醇沉法对枸杞多糖进行了提取分离,应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枸杞多糖在不同裂解氛围,即无氧条件(N2)和有氧条件(10% O2和90% N2),以及不同温度(300℃,600℃,750℃ 和 900℃)下的热裂解产物,利用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枸杞多糖在卷烟中起到了掩盖杂气、去除刺激、改善余味的作用,使香气细腻程度有所提升,烟气状态、圆润感及香气的谐调性较好;枸杞多糖在卷烟中的适宜添加量为(5-10)x10-6 g;枸杞多糖在热裂解过程中可以释放出小分子的醛类、酮类物质等具有特殊香味的化合物,可产生花香、烘烤香、甜香、奶香、果香等香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多糖 热裂解 卷烟感官评价 热裂解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质热裂解、临氢热裂解和临氢催化裂解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迎宪 危凤 李达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53-759,共7页
实验考察了1种正戊烷不溶解的沥青质在703K下的热裂解、临氢热裂解和由NiMo/γ-Al2O3催化的临氢裂解反应。3种沥青质转化反应都能较好地吻合二级反应动力学,得到的表观速率常数分别为1.704×10-2、2.435×10-2和9.360×10-... 实验考察了1种正戊烷不溶解的沥青质在703K下的热裂解、临氢热裂解和由NiMo/γ-Al2O3催化的临氢裂解反应。3种沥青质转化反应都能较好地吻合二级反应动力学,得到的表观速率常数分别为1.704×10-2、2.435×10-2和9.360×10-2。建立三集总动力学模型,用于求解沥青质裂解转化生成液体油反应速率常数(k1)和与之平行的生成焦炭+气体反应速率常数(k3),以及由液体产物继续转化生成焦炭+气体的反应速率常数(k2)。对沥青质热裂解、临氢热裂解和临氢催化裂解反应,速率常数k1分别为1.697×10-2、2.430×10-2和9.355×10-2,k2分别为3.605×10-2、2.426×10-2和6.347×10-3,k3分别为6.934×10-5、5.416×10-5和4.803×1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热裂解 临氢热裂解 临氢催化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潜香类化合物N-(2,3-吡嗪二甲酰基)-丙氨酸甲酯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来苗 包晓容 +1 位作者 姬小明 赵铭钦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87-892,共6页
采用在线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y-GC-MS)分析了潜香吡嗪类化合物N-(2,3-吡嗪二甲酰基)-丙氨酸甲酯的热裂解行为。首先通过对2,3-吡嗪二羧酸酰胺化反应合成了新型目标化合物N-(2,3-吡嗪二甲酰基)-丙氨酸甲酯,其结构经X射线单晶... 采用在线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y-GC-MS)分析了潜香吡嗪类化合物N-(2,3-吡嗪二甲酰基)-丙氨酸甲酯的热裂解行为。首先通过对2,3-吡嗪二羧酸酰胺化反应合成了新型目标化合物N-(2,3-吡嗪二甲酰基)-丙氨酸甲酯,其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XRD),1H NMR,13C NMR,IR和HR-MS证实,然后在空气氛围中,对目标化合物分别在300,600,900℃下进行热裂解,并通过GC-MS对其挥发性热裂解产物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裂解形成了包括具有香味特征的吡嗪类、大茴香醇和大茴香醛在内的裂解产物共48种。不同温度下挥发性热裂解产物的类型和相对含量不同,300℃和600℃时相对含量最高的均为乙酸,而900℃时相对含量最高的为吡嗪,且与300℃和600℃裂解条件相比所形成的吡嗪类衍生物种类较多,相对含量较高。2在具有香味特征的裂解产物中,大茴香醇的相对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而大茴香醛和苯甲醛的相对含量则呈现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基于目标化合物的热裂解产物的定性及定量变化情况,初步探讨了该物质可能的裂解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潜香化合物 N-(2 3-吡嗪二甲酰基)-丙氨酸甲酯 热裂解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吩水热裂解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蔡佳鑫 林日亿 +2 位作者 马强 郭彬 梁金国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0-85,90,共7页
针对注蒸汽开采稠油过程中出现的H_2S现象,以稠油中含硫化合物噻吩为研究对象,在室内耐高温高压反应釜中开展了热裂解和水热裂解实验。通过检测反应后的气相产物和液相产物组成,探讨了噻吩热裂解和水热裂解反应的反应路径、断键机理。... 针对注蒸汽开采稠油过程中出现的H_2S现象,以稠油中含硫化合物噻吩为研究对象,在室内耐高温高压反应釜中开展了热裂解和水热裂解实验。通过检测反应后的气相产物和液相产物组成,探讨了噻吩热裂解和水热裂解反应的反应路径、断键机理。结果表明:噻吩水热裂解的主要烃类产物是甲烷和丁烷;噻吩水热裂解的液相中除了大量未反应的噻吩,还包括极少量的烷基噻吩、噻吩基噻吩等噻吩衍生物。质子化作用、一次水解以及二次水解在噻吩水热裂解生成H_2S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C-S键断裂是噻吩水热裂解反应和热裂解反应的重要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裂解 噻吩 反应路径 热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热裂解(CPP)制取烯烃技术的开发及其工业试验 被引量:59
19
作者 谢朝钢 汪燮卿 +1 位作者 郭志雄 魏强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7-10,共4页
开发了以蜡油、蜡油掺渣油或常压渣油等重油为原料直接生产乙烯和丙烯的催化热裂解 (CPP)工艺技术。在一套由DCC工业装置改造成的 80kt/aCPP工业装置上进行了工业试验。工业试验结果表明 ,以大庆常压渣油为原料 ,在多产丙烯的操作条件... 开发了以蜡油、蜡油掺渣油或常压渣油等重油为原料直接生产乙烯和丙烯的催化热裂解 (CPP)工艺技术。在一套由DCC工业装置改造成的 80kt/aCPP工业装置上进行了工业试验。工业试验结果表明 ,以大庆常压渣油为原料 ,在多产丙烯的操作条件下 ,乙烯、丙烯和丁烯产率分别达到 9.77%、2 4 .60 %和 13 .19% ;在兼顾乙烯和丙烯生产的操作条件下 ,乙烯、丙烯和丁烯产率分别达到 13 .71%、2 1.4 5 %和 11.3 4 % ;而在多产乙烯的操作条件下 ,乙烯、丙烯和丁烯的产率分别达到2 0 .3 7%、18.2 3 %和 7.5 2 % ,是一条以重质原料发展石油化工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热裂解 乙烯 丙烯 技术改造 工业规模 工业试验 C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的多组分热裂解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43
20
作者 文丽华 王树荣 +4 位作者 骆仲泱 王琦 施海云 方梦祥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7-252,共6页
热重试验结果表明组分不同的生物质的差分失重曲线存在明显差异,用传统的单组分热裂解动力学模型不能解释此现象,结合生物质的组分建立相关的动力学模型来阐述这种差异.花梨木由于其较高的半纤维素质量分数使得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热失... 热重试验结果表明组分不同的生物质的差分失重曲线存在明显差异,用传统的单组分热裂解动力学模型不能解释此现象,结合生物质的组分建立相关的动力学模型来阐述这种差异.花梨木由于其较高的半纤维素质量分数使得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热失重峰出现明显分离,导致其差分失重曲线在到达失重率最大值前存在一个明显的“肩状峰”, 而水曲柳和杉木的半纤维素质量分数相对较低使得差分失重曲线较为光滑.基于生物质的组分独立热分解的假设建立了多组分反应动力学模型,并依据花梨木的试验数据得到了优化后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热裂解动力学参数.利用该模型对杉木和水曲柳的热失重行为进行模拟,得到了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的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热裂解 重分析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