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铁矿和黄铁矿的热电阻特征及找矿启示:以白云鄂博铁矿区和安徽黄屯铜金矿区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竞元 申俊峰 +10 位作者 赵永健 杨永强 王昭静 陈强 卿敏 胡凯 陈满 王浩阳 林浩 唐赧钰 郑新栋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0-587,共18页
磁铁矿和黄铁矿是金属矿床广泛存在的典型矿物,其电阻属性特别是恒定活化温度下的电阻值目前在找矿方面的应用少有研究。采用BHMR-08型变温热电阻仪,在内蒙古白云鄂博铁矿区和安徽黄屯铜金矿区分别针对磁铁矿和黄铁矿开展了电阻率测试... 磁铁矿和黄铁矿是金属矿床广泛存在的典型矿物,其电阻属性特别是恒定活化温度下的电阻值目前在找矿方面的应用少有研究。采用BHMR-08型变温热电阻仪,在内蒙古白云鄂博铁矿区和安徽黄屯铜金矿区分别针对磁铁矿和黄铁矿开展了电阻率测试。结果表明:在白云鄂博铁矿区的东部深部,存在与金属硫化物相关的磁铁矿电阻率低值区,该区磁铁矿电阻率多数小于9×10^(-4)Ω·m,且主要为岩浆成因磁铁矿,结合前人研究,认为该区可能存在岩浆通道,是岩浆型磁铁矿富集区,深部具有较大找矿潜力。安徽黄屯铜金矿区的角砾岩筒内黄铁矿与角砾岩筒外黄铁矿电阻率差异明显。其中,角砾岩筒内黄铁矿的电阻率值相对较大且分布范围宽泛,最高值可达20~40Ω·m;而角砾岩筒外的黄铁矿电阻率值相对较小且分布范围较窄,多小于10Ω·m。因此,黄铁矿电阻率值是有效区分角砾岩筒内部和外部黄铁矿的重要物性标型特征,可为进一步找寻金矿起到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特征 磁铁矿 黄铁矿 白云鄂博矿区 安徽黄屯铜金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栾川鱼库Mo矿床黄铁矿热电性特征及成矿规律 被引量:2
2
作者 贾文娟 王功文 +10 位作者 韩江伟 燕长海 宋要武 刘传权 冯源 王宏卫 杨帆 孔亮 郭娜娜 张旭晃 李军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09-1218,共10页
栾川鱼库钼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岩浆-矽卡岩热液成矿作用有关,是近年来发现的大型隐伏钼多金属矿床。对鱼库矿区骨干剖面的深部钻孔(〉1 000 m)中黄铁矿开展热电性标型特征分析,发现样品中黄铁矿以N型为主,总... 栾川鱼库钼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岩浆-矽卡岩热液成矿作用有关,是近年来发现的大型隐伏钼多金属矿床。对鱼库矿区骨干剖面的深部钻孔(〉1 000 m)中黄铁矿开展热电性标型特征分析,发现样品中黄铁矿以N型为主,总含量达96%。根据黄铁矿导型及热电性参数变化特征推测出矿体向深部有一定规模的延伸。根据热电性实验数据计算出成矿温度范围在270~332℃之间,结合矿床矿石特征判断该矿床属于浅成中温热液成矿。并利用地质统计学知识,运用Arc GIS对计算出来的成矿温度进行克里格插值分析,探讨矿区深部成矿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热电特征 成矿预测 鱼库Mo矿床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二道沟金矿床黄铁矿热电性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温佳伟 史鹏亮 +5 位作者 刘彦兵 张静 屈海浪 李元申 胡博心 缪广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0年第6期812-824,共13页
辽宁二道沟金矿为赋存在中生代陆相火山岩中的岩浆热液型矿床,矿脉严格受构造控制。为了预测1号和3号脉深部的延伸规模、成矿环境和矿化情况,通过系统采集分析450^-305 m大部分中段的黄铁矿样品,对成矿温度、剥蚀率、黄铁矿热电性、热... 辽宁二道沟金矿为赋存在中生代陆相火山岩中的岩浆热液型矿床,矿脉严格受构造控制。为了预测1号和3号脉深部的延伸规模、成矿环境和矿化情况,通过系统采集分析450^-305 m大部分中段的黄铁矿样品,对成矿温度、剥蚀率、黄铁矿热电性、热电性参数(XNP)均值以及P型黄铁矿不同标高的出现率和离散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号和3号脉成矿温度集中在130~280℃之间,属于中低温热液矿床;1号和3号脉剥蚀率等值线向深部分别为低值区和高值区,且均未封闭,热电导型分别以P型、P-N型和P-N型、N-P型为主,在-305 m中段深部XNP均值分别为83.33(矿脉上部)和-8(矿脉中部),在-215 m中段深部P型黄铁矿出现率分别增加和减少,综合说明-305 m中段分别处于1号脉的中上部和3号脉的中部偏下位置,1号脉深部延伸较大,3号脉深部仍有部分延伸;在1号脉-215 m中段深部金的成矿环境逐渐稳定且矿化很好,在3号脉-260 m中段深部金的成矿环境由动荡转为稳定且矿化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热电特征 剥蚀率 离散度 成矿温度 P型黄铁矿出现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光条件下太阳电池的热电特性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吴玉庭 朱宏晔 +1 位作者 任建勋 梁新刚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7-340,共4页
为了为进一步开发聚光光伏发电系统提供指导和依据,建立了聚光光伏发电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对不同聚光光伏发电系统方案的热电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了串联内阻和换热系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特定的串联内阻下,太阳电池的峰值... 为了为进一步开发聚光光伏发电系统提供指导和依据,建立了聚光光伏发电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对不同聚光光伏发电系统方案的热电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了串联内阻和换热系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特定的串联内阻下,太阳电池的峰值功率首先随光强的升高而直线升高,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曲线变得平缓。曲线的拐点随串联内阻的降低而升高。换热系数越高,系统的性能越好,而且随着光强的升高,换热系数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聚光 热电特征 串联内阻 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