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居住区景观绿化格局改善热环境变化的遥感监测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高凯 秦俊 胡永红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64-469,共6页
以上海中心区域同地段的独立小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技术对影响居住区内热环境改善方面的几个主要关键因子(居住区面积、建筑容积率、绿化覆盖率、乔木配置和斑块破碎率)进行了分析模拟,以期为解决居住区热环境状况,提供准确、有效的... 以上海中心区域同地段的独立小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技术对影响居住区内热环境改善方面的几个主要关键因子(居住区面积、建筑容积率、绿化覆盖率、乔木配置和斑块破碎率)进行了分析模拟,以期为解决居住区热环境状况,提供准确、有效的科学数据。结果表明,在区域平均气温达35℃时,居住区绿化覆盖率每增加10%,可降温0.15℃;居住区乔木面积比每增加10%,可降温0.17℃;居住区平均斑块面积每增加100 m2,可降温0.1℃。总体上,居住区的热岛效应随着绿化率、乔木比例和平均斑块面积的增加而降低,居住区温度与着绿化率、乔木比例和平均斑块面积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通过这3个指标拟合建立的居住区"热环境指数",可以为航片拍摄获取每个居住区的热环境状况而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区 绿化景观 热环境指数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BERS-02 IRMSS和MODIS数据的地表温度反演与热环境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季青 余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8-81,87,共5页
应用中巴资源卫星热红外遥感数据(CBERS-02 IRMSS)和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反演福州市的地表温度。反演过程中使用同时相的MODIS数据在像元尺度上获取的大气水汽含量替换标准大气模拟值,参考气候资源评价中人体舒适度指数模型,建立基于地温... 应用中巴资源卫星热红外遥感数据(CBERS-02 IRMSS)和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反演福州市的地表温度。反演过程中使用同时相的MODIS数据在像元尺度上获取的大气水汽含量替换标准大气模拟值,参考气候资源评价中人体舒适度指数模型,建立基于地温的热环境评价模型,并对福州城市热环境进行评级。结果表明:中巴资源卫星热红外数据对城市热岛和热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多源遥感数据的结合可以提高地表温度的反演精度,而基于遥感反演参数的热环境指数评价方法能够较好地描述城市热环境的空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评价 CBERS-02 IRMSS 地表温度 大气水汽含量 热环境指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土地利用的热环境效应研究--以宁波城区为例 被引量:23
3
作者 谢苗苗 周伟 +1 位作者 王仰麟 常青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15-821,共7页
选取宁波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的QUICKBIRD多光谱影像数据与Landsat ETM+热红外波段数据探求城市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热环境效应。采用剖面分析方法表征宁波城区的热环境空间分异状况;通过热环境效应总体贡献指数与面积加权贡献... 选取宁波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的QUICKBIRD多光谱影像数据与Landsat ETM+热红外波段数据探求城市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热环境效应。采用剖面分析方法表征宁波城区的热环境空间分异状况;通过热环境效应总体贡献指数与面积加权贡献指数定量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热环境的正负效应。结果表明宁波城区存在热岛效应,建设用地内部地表温度差异明显;工矿仓储用地、平房住宅、交通运输用地、未利用地与公共建筑用地对宁波城区热环境效应具有正向贡献,其中工矿仓储用地最为明显;水域、农用地、生活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对于城市热环境效应具有减缓作用,其中水域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表辐射温度 环境效应贡献指数 宁波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平原城市群夏季城市热岛特征及驱动力 被引量:30
4
作者 胡李发 谢元礼 +3 位作者 崔思颖 周鹏 李云梅 孙韶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842-3852,共11页
以2001~2017年夏季长时间序列的MODIS地温产品及相关数据为基础,使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与Sen’s斜率分析法揭示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地表热环境的时空变化趋势,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城市热环境指数(UTEI)来表征地区热环境的优劣,借助... 以2001~2017年夏季长时间序列的MODIS地温产品及相关数据为基础,使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与Sen’s斜率分析法揭示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地表热环境的时空变化趋势,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城市热环境指数(UTEI)来表征地区热环境的优劣,借助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地表温度(LST)的主要因子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平原城市群2001~2017年间夏季白天平均LST为29.3℃,夜晚为18.3℃,白天和夜晚LST的变化率分别为-0.053和0.026℃/a,白天的降温幅度略高于夜间的增温幅度.地表热岛强度(SUHII)在17a间呈上升趋势,白天的增长速率大于夜间,老城区的SUHII大于新建城区.UTEI与LST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白天(P<0.05,R^(2)=0.850)和夜晚(P<0.05,R^(2)=0.624)都表现为二次曲线关系.因子探测分析表明,地表干度指数(NDBSI)、高程(DEM)与增强植被指数(EVI)是白天LST空间分异的主控因子(q>0.6),夜晚LST受夜间灯光、DEM与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影响更大(q>0.4).交互探测结果显示,DEM与NDBSI之间的交互效果在白天最好,DEM与夜间灯光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夜间最大,任意双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优于单一因子的作用效果.本研究对于加强关中平原城市群地表热环境的监测与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 主成分分析 城市 城市热环境指数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