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罗伊氏乳杆活菌和热灭活菌对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于海宁 娄毛闪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16,共14页
为了探究罗伊氏乳杆活菌与灭活菌对小鼠肠道菌群失衡引起的抑郁样行为的作用及作用机制,采用头孢曲松钠(Ceftriaxone sodium,CRO)处理构建肠道菌群失衡小鼠抑郁模型,并用罗伊氏乳杆活菌(Live Lactobacillus reuteri,Live LR)和热灭活菌(... 为了探究罗伊氏乳杆活菌与灭活菌对小鼠肠道菌群失衡引起的抑郁样行为的作用及作用机制,采用头孢曲松钠(Ceftriaxone sodium,CRO)处理构建肠道菌群失衡小鼠抑郁模型,并用罗伊氏乳杆活菌(Live Lactobacillus reuteri,Live LR)和热灭活菌(Heat-killed Lactobacillus reuteri,HK LR)进行干预。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5-羟色胺、5-羟基吲哚乙酸、色氨酸和皮质酮质量浓度;通过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形态;通过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肠道微生物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ive LR和HK LR干预缓解了小鼠抑郁样行为,修复了CRO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并减少了结肠组织炎细胞浸润。两种益生菌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Live LR侧重于肠道菌群的重塑,而HK LR则通过其代谢产物直接发挥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失调 罗伊氏乳杆 罗伊氏乳杆热灭活菌 抑郁 炎细胞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乳杆菌活菌体和热灭活菌体对IPEC-J2细胞的黏附和黏附拮抗效应 被引量:5
2
作者 俞涵丽 方华 +1 位作者 蔡旋 徐建雄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01-1607,共7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嗜酸乳杆菌活菌体和热灭活菌体在体外模拟条件下对IPEC-J2细胞的黏附和黏附拮抗效应。用嗜酸乳杆菌活菌体和热灭活菌体处理IPEC-J2细胞,染色后观察细菌对细胞的黏附性。另外,采用嗜酸乳杆菌活菌体和热灭活菌体,通过竞争... 本试验旨在研究嗜酸乳杆菌活菌体和热灭活菌体在体外模拟条件下对IPEC-J2细胞的黏附和黏附拮抗效应。用嗜酸乳杆菌活菌体和热灭活菌体处理IPEC-J2细胞,染色后观察细菌对细胞的黏附性。另外,采用嗜酸乳杆菌活菌体和热灭活菌体,通过竞争抑制、排阻抑制和替换抑制3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抑制大肠杆菌在IPEC-J2细胞上的黏附,利用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检测嗜酸乳杆菌对大肠杆菌黏附的抑制率。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活菌体和热灭活菌体都能很好地黏附到IPEC-J2细胞上,每个细胞上黏附的热灭活菌数[(40±2)CFU]高于黏附的活菌数[(20±2)CFU]。2种状态的嗜酸乳杆菌都能很好地抑制大肠杆菌在IPEC-J2细胞上的黏附。在竞争抑制和替换抑制试验中,活菌体的抑制率显著高于热灭活菌体(P<0.05)。然而,在排阻抑制试验中,热灭活菌体的抑制率显著高于活菌体(P<0.05)。由此可知,嗜酸乳杆菌的活菌体和热灭活菌体都能很好地黏附到IPEC-J2细胞上,抑制大肠杆菌对细胞的黏附和入侵,热灭活菌体可能主要通过竞争黏附位点来抑制大肠杆菌的黏附,而活菌体可能不只这一机制,还会在代谢过程中产生一些抑菌物质,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乳杆 热灭活菌 大肠杆 黏附 抑制黏附 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屎肠球菌活菌和热灭活菌对RAW264.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平衡以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任亚雪 郭乾鹏 +2 位作者 李媛媛 向明 黄怡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345-4357,共13页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试验研究益生菌屎肠球菌活菌和热灭活菌免疫调节作用的差异。试验分为2部分:1)研究屎肠球菌的类型、剂量和作用时间对RAW264.7细胞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平衡的影响。试验共设12个组,每个组...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试验研究益生菌屎肠球菌活菌和热灭活菌免疫调节作用的差异。试验分为2部分:1)研究屎肠球菌的类型、剂量和作用时间对RAW264.7细胞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平衡的影响。试验共设12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采用3因素2水平设计试验方案。因素1及水平:屎肠球菌类型,活菌或热灭活菌;因素2及水平:剂量,106或108 CFU/mL;因素3及水平:作用时间,3或6 h。在3和6 h作用时间下分别设置阴性对照(DMEM细胞基础培养液)和阳性对照[脂多糖(LPS),2μg/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和IL-10含量,据此计算TNF-α/IL-10的比值。2)研究屎肠球菌活菌或热灭活菌对由LPS引起RAW264.7细胞的TNF-α/IL-10失衡的调节作用。试验共设8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对照组用DMEM细胞基础培养液处理细胞3 h,LPS组用LPS(2μg/mL)处理细胞3 h;LB-LPS或HB-LPS组先用屎肠球菌活菌或热灭活菌处理细胞3 h,再用LPS处理3 h;LPS-LB或LPS-HB组先用LPS处理细胞3 h,再用屎肠球菌活菌或热灭活菌处理3 h;LPS+LB或LPS+HB组用屎肠球菌活菌或热灭活菌与LPS同时共处理细胞3 h。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和IL-10含量,然后计算TNF-α/IL-10的比值,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磷酸化p38(p-p38)以及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屎肠球菌类型、剂量、作用时间中的1个或多个因素极显著影响TNF-α或IL-10含量(P<0.01),或者TNF-α/IL-10比值(P<0.01),3个因素的两两或三者之间的交互效应因细胞因子而异。屎肠球菌热灭活菌对TNF-α分泌的诱导作用极显著弱于活菌(P<0.01),对IL-10含量的影响与活菌相似(P>0.05),对TNF-α/IL-10比值的影响小于活菌(P<0.05或P<0.01),且低剂量(106 CFU/mL)热灭活菌在作用时间较短(3 h)时能维持TNF-α/IL-10平衡。2)屎肠球菌活菌和热灭活菌分别通过促进IL-10分泌(P<0.01)和抑制TNF-α释放(P<0.01)来抵抗LPS对TNF-α/IL-10平衡的破坏作用,经热灭活菌预处理的细胞能够保持TNF-α/IL-10平衡不受LPS干扰。此外,屎肠球菌活菌和热灭活菌预处理细胞对LPS活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热灭活菌预处理细胞极显著促进了LPS活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P<0.01)。综上可知,屎肠球菌的类型和剂量是影响TNF-α/IL-10平衡的主要因素,而且屎肠球菌的类型与剂量、剂量与作用时间之间都有交互效应,低剂量热灭活菌且作用时间短才有利于维持TNF-α/IL-10平衡。活菌与热灭活菌以不同方式减轻LPS引起的TNF-α/IL-10失衡,但它们对MAPK信号通路的确切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屎肠球 热灭活菌 脂多糖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0 MAPK信号通路 RAW264.7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灭活鼠李糖乳杆菌HN001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保护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东旭 尹成男 +1 位作者 叶华 郭元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30-35,共6页
为探讨热灭活鼠李糖乳杆菌HN001(HK-HN001)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实验性小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通过观察结肠长度、疾病活动指数、结肠病理改变、结肠组织氧化应激及促炎因子(IL-1β、IL-6和TNF-α)表达以及... 为探讨热灭活鼠李糖乳杆菌HN001(HK-HN001)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实验性小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通过观察结肠长度、疾病活动指数、结肠病理改变、结肠组织氧化应激及促炎因子(IL-1β、IL-6和TNF-α)表达以及结肠通透性、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和E-cadherin)的基因表达,系统研究了HK-HN001(200 mg/kg体质量)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保护效果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HK-HN001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具有明显的保护效果。其能够有效缓解结肠长度缩短,降低疾病活动指数,减轻结肠组织的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减轻结肠黏膜损伤,同时降低血清脂多糖水平以及恢复二胺氧化酶活力。进一步研究发现,HK-HN001能够抑制结肠组织的氧化逆境和促炎因子表达,以及调节紧密连接蛋白的转录表达水平。HK-HN001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有良好的保护作用,HK-HN001具有抗炎性肠病营养食品开发及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 鼠李糖乳杆HN001 结肠炎 葡聚糖硫酸钠盐 氧化逆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对棒曲霉素的脱除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扬扬 张晓瑞 +1 位作者 郭玉蓉 赵向萍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0-44,共5页
将3株乳酸菌(A1-5、ATCC19434、DSM7134)的活菌、热灭活菌分别作用于棒曲霉素,作用不同时间后用HPLC对其脱除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表明,3株乳酸菌对棒曲霉素均有脱除作用,A1-5菌株作用10 h效果最好,脱除率为52.86%;ATCC19434菌株作用48 h... 将3株乳酸菌(A1-5、ATCC19434、DSM7134)的活菌、热灭活菌分别作用于棒曲霉素,作用不同时间后用HPLC对其脱除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表明,3株乳酸菌对棒曲霉素均有脱除作用,A1-5菌株作用10 h效果最好,脱除率为52.86%;ATCC19434菌株作用48 h时效果最好,脱除率为74.28%;DSM7134菌株作用48 h脱除效果最好,脱除率为58.96%。在相同作用时间下,同一菌株的活菌比热灭活菌的脱除效果好,说明这3株乳酸菌对棒曲霉素既有吸附作用亦有代谢降解作用,均可用于棒曲霉素的脱除。ATCC19434菌株吸附脱除效果最佳,A1-5菌株则代谢降解能力最强,进一步对A1-5菌株进行鉴定,明确其为植物乳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 棒曲霉素 热灭活菌 脱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