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西南次海盆扩张期热液循环与洋壳增生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慧慧 许鹤华 +2 位作者 姚永坚 邵佳 纪顺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927-2941,共15页
洋壳厚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前人大多关注地幔温度、地幔源成分等岩石圈深部因素,很少关注岩石圈浅层的热液循环对洋壳厚度的影响。利用基于有限元的数值模拟手段,对扩张期不同背景(洋中脊、拆离断层)、不同扩张速率的热液循环与洋壳... 洋壳厚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前人大多关注地幔温度、地幔源成分等岩石圈深部因素,很少关注岩石圈浅层的热液循环对洋壳厚度的影响。利用基于有限元的数值模拟手段,对扩张期不同背景(洋中脊、拆离断层)、不同扩张速率的热液循环与洋壳增生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洋壳增生达到稳定前,热液循环导致理论洋壳厚度发生阶段性减薄,减薄量随时间改变,并且推迟了上地幔中熔融体出现的时间;当洋壳增生达到稳定后,热液循环下产生的理论洋壳厚度反而比无热液循环的更厚。结合洋壳增生过程中对流热通量的变化分析,在洋壳增生前期的上地幔温度低,驱动热液循环的热源小,产生的对流热通量相对较小且不稳定,热液循环缓慢冷却上地幔顶部的温度,进而推迟上地幔初始熔融的时间,减弱上地幔的熔融,并造成一定时间阶段内的生成理论洋壳比正常理论洋壳厚度更薄;当洋壳增生达到稳定后,对流热通量达到最大并稳定,热液循环持续快速的冷却上地幔顶部温度,导致上地幔深部的热向上地幔顶部补给,反而增大了上地幔顶部的温度和熔融量,进而增大了理论洋壳厚度。随着扩张速率的增大,理论洋壳厚度增大,对流热通量增大,热液循环导致的洋壳阶段性减薄的最大减薄量也增大,阶段性减薄的时间缩短。结合南海西南次海盆的洋壳结构特征分析:两条横跨南海西南次海盆的地震剖面显示,海盆内存在异常薄的洋壳区域,并且两条地震剖面的最薄洋壳厚度相差0.85 km,推测海盆内异常薄洋壳和不同扩张时期的最薄洋壳厚度差异受到扩张期热液循环阶段性减薄洋壳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循环 洋壳增生 洋壳厚度 数值模拟 南海西南次海盆 扩张速率 地幔熔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脊龙旂热液区蚀变岩岩石学特征及对热液流体循环的指示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媛 李怀明 +5 位作者 董传万 于增慧 陶春辉 李伟 岳羲和 吕士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7-94,共18页
慢速-超慢速扩张洋脊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多出露类型多样的蚀变岩石,记录了地壳深部的流体与围岩的相互作用,为研究深部热液流体特征以及循环过程提供了样本。本研究选取了中国大洋第30、34和40航次在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脊龙旂热液区(A区... 慢速-超慢速扩张洋脊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多出露类型多样的蚀变岩石,记录了地壳深部的流体与围岩的相互作用,为研究深部热液流体特征以及循环过程提供了样本。本研究选取了中国大洋第30、34和40航次在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脊龙旂热液区(A区、B区和C区)利用电视抓斗采集的蚀变玄武岩、蚀变辉长岩、蚀变辉石岩和蛇纹岩等蚀变岩样品,利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开展了岩相学和矿物化学分析。岩相学结果表明,龙旂热液区蚀变岩石样品约95%发生了地壳浅部的脆性变形作用,靠近龙旂1号热液区(A区)约有5%的蚀变岩石混合发育了脆性变形及脆性-塑性变形特征。研究区岩石蚀变属于中-低温变质作用,变质相近似绿片岩相,变质矿物组合为绿泥石-绿帘石-钠长石-阳起石-榍石。其中,A区的蚀变岩中的绿泥石形成温度(201~341℃)以及蛇纹石、阳起石、绿泥石等蚀变矿物的Fe元素含量(17.5%~27.5%)都高于龙旂3号热液区(B区和C区)的绿泥石形成温度(239~303℃)和Fe元素含量(16.8%~26.5%),这也与在该区观测到高温的热液喷口相符合。本研究认为龙旂热液区所在洋脊段发育的拆离断层为热液流体的向上运移提供了通道,洋壳扩张后期轴部的岩浆熔体在轴侧区域的岩浆侵入或喷发活动可能为热液循环提供了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旂 西南印度洋脊 热液循环 蚀变岩石 拆离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研究模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兴涛 翟世奎 +1 位作者 杜同军 季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65,共6页
关键词 海底活动 模型分析 现代 热液循环 多金属硫化物 限定条件 活动模型 多喷口 流量 弥散 流体 喷发 地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黑烟囱热液系统及巨羽流形成的基本数学模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珑龙 翟世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3-60,共8页
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状模型来模拟普通黑烟囱体的热液循环系统,分别用达西方程、湍流方程、Ergun方程和“浮压力差”方程来描述热液循环不同关键环节处的动力学系统,用一个温度场的对流一扩散方程来描述反应区的热能交换及系统的温度变... 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状模型来模拟普通黑烟囱体的热液循环系统,分别用达西方程、湍流方程、Ergun方程和“浮压力差”方程来描述热液循环不同关键环节处的动力学系统,用一个温度场的对流一扩散方程来描述反应区的热能交换及系统的温度变化规律.在联立几个方程并用有效的数值算法及Matlab语言编程求解后,得出了系统中温度、压力及物质流速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对黑烟囱体内部的动态热平衡和压力平衡进行了分析.在普通黑烟囱体系统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巨型羽状流(巨羽流)生成的数学模型.选择胡安·德富卡(Juan de Fuca)洋脊热液喷口对巨羽流的形成进行了模拟,其结果与Baker根据实测数据估算的近似值吻合很好.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巨羽状流形成的一系列条件及主要参数对巨羽流生成周期、温度和最大物质流速等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巨羽流系统可以由普通黑烟囱系统发展演化而成,其实际过程是普通黑烟囱流系统活动所形成的热液沉积在一定程度上会堵塞热液喷溢通道(相当于形成盖层),造成热液在海底之下积蓄和升温,从而导致浮压力差增大,经过2~3a(浮压力差达到盖层破裂极限值)则可形成巨羽流系统,巨羽流产生时的热源温度必须超过500℃,喷出热液的最高温度为413℃左右(与实际观测到的海底热液的最高温度一致).当反应区热源温度增大时,产生巨羽流的临界时间明显变短(可能不到1a),而临界温度(巨羽流生成时的温度)及巨羽流的最大物质流速几乎不随其变化;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巨羽流的最大物质流速也随之增大,但其增速随渗透率的进一步增大而变缓,并逐渐趋向一个相当于下渗流无摩擦阻力时的极限稳定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黑烟囱流 巨羽流 数学模型 热液循环系统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速洋中脊3类大地构造单元及其热液成矿特征
5
作者 李兵 李滔 +2 位作者 石学法 叶俊 杨耀民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653-654,共2页
在全球总长为64000 km的洋中脊系统中,慢速扩张洋中脊约占其中的60%(Mark Hannington,2011)。慢速扩张洋中脊发育的热液系统相对稳定,往往较易形成大规模的硫化物矿床(Fouquet,1997;Hannington et al.,2005),据估算,大约有85%的洋中脊... 在全球总长为64000 km的洋中脊系统中,慢速扩张洋中脊约占其中的60%(Mark Hannington,2011)。慢速扩张洋中脊发育的热液系统相对稳定,往往较易形成大规模的硫化物矿床(Fouquet,1997;Hannington et al.,2005),据估算,大约有85%的洋中脊硫化物资源集中发育在慢速扩张洋中脊(Mark Hannington,2011)。然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中脊 慢速扩张 成矿特征 大地构造单元 扩张脊 多金属硫化物 流体 岩浆作用 热液循环 深海丘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中脊龙旂热液区(49°39′E)的地震波各向异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6
作者 张佳政 周建平 +1 位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1-81,共11页
龙旂热液区(49°39′E)是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上发现的首个活动热液喷口,也是我国开展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和走向深海大洋的重点研究区域。前期三维层析成像研究成功地揭示了该区的深部结构特征,但仅仅是提供了静... 龙旂热液区(49°39′E)是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上发现的首个活动热液喷口,也是我国开展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和走向深海大洋的重点研究区域。前期三维层析成像研究成功地揭示了该区的深部结构特征,但仅仅是提供了静态信息,相比之下,地震波各向异性研究是揭示其深部动力学机制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龙旂热液区开展的主动源和被动源海底地震仪(OBS)探测实验,并初步分析了前期三维层析成像的走时残差数据,发现其与方位角之间存在显著的余弦函数关系,表明该区速度结构存在各向异性,但其各向异性来源尚不明确。探索各向异性来源将有望揭示该区的热液循环机制,为认识超慢速扩张SWIR热液区形成的动力学演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本文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利用主动源和被动源OBS地震数据,通过纵波方位各向异性和横波分裂联合分析的方法,重点研究地壳和地幔各向异性特征,并结合三维速度模型与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对获得的快波方向和快、慢波到时差参数进行深入分析,阐明地壳内裂隙分布、应力场变化和地幔流动特征,从而揭示龙旂热液区的热液循环机制、岩石圈形变和深部动力学过程等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中脊 龙旂 地震波各向异性 热液循环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下渗海水稀释作用的海底热液活动系统数学模型
7
作者 刘珑龙 翟世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0-86,共7页
在简单巨羽流生成模型基础上,考虑下渗海水对循环热液的稀释作用设计建立了管状模型,旨在讨论下渗海水(在海底普遍存在)对热液循环系统的影响。在保持原模型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代表下渗低温海水稀释作用的D区。模型着重对D区中的... 在简单巨羽流生成模型基础上,考虑下渗海水对循环热液的稀释作用设计建立了管状模型,旨在讨论下渗海水(在海底普遍存在)对热液循环系统的影响。在保持原模型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代表下渗低温海水稀释作用的D区。模型着重对D区中的低温下渗海水(未经反应区加热)与释放区热液的混合,从而对实现热液稀释的作用进行分析。首先建立系统中两个循环体的控制方程,然后在有限条件下对模型求解,并对求解的结果进行实际意义的分析。主要结论包括下渗区D区作为释放区时,D区释放流体的物质流速已明显大于C区中流体的物质流速,下渗区成为另一个喷溢区;如果在烟囱体下部有裂缝或者其外壳的渗透率较高时,对系统所释放流体的温度、物质通量等指标的估算不能再按常规方法单纯地考虑烟囱体的喷口,因为周围的"高渗区"可能是更大的释放区;对于巨羽流系统,由于释放区C区的压力较小,所以不太可能发生上述情况;具有明显低温流的天然系统不可能位于本模型的参数空间;对热液系统发育的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热液循环 下渗海水稀释 分支循环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筒热流体循环的数学模型及其解析解 被引量:12
8
作者 赵刚 马远乐 鲁港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57-61,共5页
井筒热流体循环是适用于开采高凝固点、高粘度原油的一种实用技术。它的数学模型是具有半隐式边界条件的常微分非线性方程组。通常使用的打靶法和共轭函数法不太适合于求解该方程组。在研究中,我们得到了其解析解,并讨论了参数处理和... 井筒热流体循环是适用于开采高凝固点、高粘度原油的一种实用技术。它的数学模型是具有半隐式边界条件的常微分非线性方程组。通常使用的打靶法和共轭函数法不太适合于求解该方程组。在研究中,我们得到了其解析解,并讨论了参数处理和程序设计等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本方法可用于油田开发方案设计和将低温核供热堆应用于油田的可行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凝原油 稠油 数学模型 井筒 热液循环 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止清蜡热液渗入地层的新型井下阀装置
9
作者 刘韶英 高朋林 冷仁春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8-52,共5页
防止清蜡热液渗入地层的新型井下阀装置主要由阀门、阀座、活塞、弹簧和连杆等组成。整个装置接在丢手封隔器下端,由井筒中清蜡热液液柱压力自动控制关闭与打开。热洗清蜡开始,当油套管环空液面升到一定高度时,阀门关闭;热洗结束后... 防止清蜡热液渗入地层的新型井下阀装置主要由阀门、阀座、活塞、弹簧和连杆等组成。整个装置接在丢手封隔器下端,由井筒中清蜡热液液柱压力自动控制关闭与打开。热洗清蜡开始,当油套管环空液面升到一定高度时,阀门关闭;热洗结束后,当环空液面降到一定高度时,阀门打开。阀通径大,生产时井液阻力小,在保证井中液柱高度小于使阀关闭时的液柱高度时,井下工具或仪器可通过阀下入井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蜡 热液循环 井下工具 油井清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热流机制浅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官保 李乃胜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7-61,共5页
冲绳海槽是一个高热流区 ,平均热流值极高 ,但不均匀 ,实测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三个数量级以上。结合海槽地区的构造和地球物理特征 ,探讨了导致这一高而分散热流特征的多种因素 ,包括异常壳幔结构、海底热液循环以及地下水对流等 。
关键词 冲绳海槽 机制 壳幔结构 热液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热泉的探索
11
作者 李兆龙 《海洋科学》 CAS 1985年第2期59-60,共2页
地球上有许多热泉和溫泉,但过去只知道陆地上的热泉和溫泉,对海洋中是否也存在着同样的热泉和溫泉却所知甚少。七十年代中期,由于深海测试技术的改进,应用诸如海底电视、深海钻探、大洋拖曳遙感仪器。
关键词 海底 热液循环 东太平洋海隆 洋底 水深 水文要素 硫化锌 锌化合物 硫化物 硫化合物 超重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豆-小笠原(博宁)-马里亚纳弧的热流
12
《海洋地质动态》 1992年第11期21-22,共2页
1984-1989年在伊豆-小笠原(博宁)-马里亚纳弧获得218个新热流值。测量的目的是评价热液活动的潜力和更好地了解该区的构造。主要目标地区是:1、须美寿裂谷,小笠原弧北部弧后活动裂谷之一。2、西岛海槽,小笠原弧中部渐新世(?)的古裂谷,... 1984-1989年在伊豆-小笠原(博宁)-马里亚纳弧获得218个新热流值。测量的目的是评价热液活动的潜力和更好地了解该区的构造。主要目标地区是:1、须美寿裂谷,小笠原弧北部弧后活动裂谷之一。2、西岛海槽,小笠原弧中部渐新世(?)的古裂谷,它与现代弧的走向斜交。3、20°-24°4的马里亚纳海槽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里亚纳 马里亚纳海槽 热液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扩张期岩浆流体对洋壳厚度的影响: 数值模拟
13
作者 张慧慧 许鹤华 +2 位作者 邵佳 姚永坚 何丽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5-629,共15页
扩张期洋中脊热液循环系统的热排出与岩浆系统的热注入共同控制着洋壳厚度的生成,而岩浆流体是热液循环系统的流体成分之一,往往与下渗海水混合参与各圈层能量和物质传递,但其能量传递对洋壳厚度的影响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利用有限元的数... 扩张期洋中脊热液循环系统的热排出与岩浆系统的热注入共同控制着洋壳厚度的生成,而岩浆流体是热液循环系统的流体成分之一,往往与下渗海水混合参与各圈层能量和物质传递,但其能量传递对洋壳厚度的影响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利用有限元的数值模拟手段,对扩张期热液循环系统中岩浆流体与洋壳厚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相较于只有海水参与的对流循环,含有岩浆流体的热液循环造成的洋壳厚度的减薄量更大、热液喷口温度更高.(2)岩浆流体对洋壳厚度的二次减薄作用随其含量的增大而减弱,热液喷口温度随其含量的增大而升高.(3)南海岩浆水、地幔水含量和洋壳厚度的分布具有非均质性,东部次海盆的地幔水、岩浆水含量高于西南次海盆,前者的平均洋壳厚度也大于后者,并且在海盆残余扩张脊附近存在异常薄洋壳.结合模型结果分析认为,残余扩张脊附近的薄洋壳可能受到扩张期热液循环或后期岩浆流体的影响,而东部、西南次海盆的洋壳厚度差异可能是由于前者的岩浆流体含量高于后者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循环 岩浆流体 洋壳厚度 数值模拟 洋壳增生 南海 异常薄洋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台金矿床的成因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尹承忠 罗卫 《黄金科学技术》 2007年第3期41-46,共6页
河台金矿床产于燕山早期左行直剪作用下形成的韧性剪切带和糜棱岩带中,其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都较为特殊,成矿作用过程复杂。分析了成矿物质来源、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成矿物理化学条件、金的迁移、沉淀机制和成矿作用阶段等成因... 河台金矿床产于燕山早期左行直剪作用下形成的韧性剪切带和糜棱岩带中,其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都较为特殊,成矿作用过程复杂。分析了成矿物质来源、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成矿物理化学条件、金的迁移、沉淀机制和成矿作用阶段等成因特征,认为:河台金矿床的定位受韧性剪切带等构造因素的控制;成矿物质来源是多源的,但主要来源于震旦系C组地层,其次是来源于深源岩浆热液;矿床成因类型归纳为韧性剪切带中有深源叠加的层控型热动力变质+热液循环富集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台金矿 矿床 成因特征 韧性剪切带 热液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煤变质类型
15
作者 关世桥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76-76,共1页
传统的煤变质理论认为,引起煤变质的地质作用通常为深成变质、动力变质、接触变质、区域岩浆热变质等。但是,青海煤田地质公司在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同研究青海热水煤田煤变质问题时,发现上述煤变质类型均无法解释该区煤变质现象。
关键词 煤田地质 接触变质 变质现象 变质程度 大地 煤级 溶蚀孔 次生加大 地层压力 热液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洋壳的冷却
16
作者 John Maclennan 徐明芝 《海洋地质动态》 2006年第1期14-16,18,共4页
关键词 洋壳 冷却 热液循环 结晶作用 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 概念模式 熔融物 扩张 岩石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二叠系栖霞组准同生期砂糖状白云岩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5
17
作者 芦飞凡 谭秀成 +7 位作者 钟原 罗冰 张本健 张亚 李明隆 肖笛 王小芳 曾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34-1148,1173,共16页
针对四川盆地西北部二叠系栖霞组的砂糖状白云岩储集层,对其特征、形成时间和成因进行了判识和分析。通过钻井岩心和野外剖面的详细描述及显微镜下分析,发现其具有区别于其他白云岩的典型特征:①白云石晶粒级别一般为中-粗晶,且常与粉-... 针对四川盆地西北部二叠系栖霞组的砂糖状白云岩储集层,对其特征、形成时间和成因进行了判识和分析。通过钻井岩心和野外剖面的详细描述及显微镜下分析,发现其具有区别于其他白云岩的典型特征:①白云石晶粒级别一般为中-粗晶,且常与粉-细晶白云岩和岩溶系统充填物白云岩伴生;②在向上变浅序列中上部发育典型的早成岩期岩溶识别标志;③中-粗晶砂糖状白云岩被早成岩期岩溶组构切割,表现为白云石具溶蚀边,孔洞中充填渗流白云石粉屑,中-粗晶白云石晶间为后期海侵期黏土充填。分析认为,这类中-粗晶白云岩形成时间为早成岩期岩溶之前。结合砂糖状白云岩具亮色环带的阴极发光特征、较高的包裹体温度、显著负偏移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和类似海水的稀土元素配分形态分析,这类偶具雾心亮边的砂糖状白云岩经历了蒸发海水回流渗透和坡折带地形控制的准同生期海水循环热液白云石化两期白云石化过程。研究结果不仅更新了对栖霞组白云石化时间的认识,说明在海水循环热液叠加的准同生期也可形成中-粗晶的砂糖状白云岩,同时表明东吴期张裂活动始于早二叠世,也因坡折带地形和丘滩叠置迁移控制的砂糖状白云岩具有规模带状分布特征,而为拓展该类储集层的勘探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糖状白云岩 准同生期白云石化 海水循环 早成岩期岩溶 栖霞组 二叠系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生锡矿床成矿理论的研究
18
作者 刘国平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138-140,143,共4页
阐述并分析了前人在锡矿床研究领域中的实际资料和研究成果,对锡矿床成矿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回顾,探讨了当前锡矿床研究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及锡矿床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途径,提出了可望在近期取得突破的若干研究课题.
关键词 锡矿床 成矿理论 综述 花岗岩 对流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scillation heat transfer dynamic model for new type oscillation looped heat pipe with double liquid slugs
19
作者 鄂加强 朱蓉甲 +2 位作者 陈健美 龙艳 胡小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1期3194-3201,共8页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oscillation heat transfer dynamics of closed loop oscillation heat pipe (CLOHP) with two liquid slugs,analysis on the forces and heat transfer process of the partial gas-liquid phase system inv...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oscillation heat transfer dynamics of closed loop oscillation heat pipe (CLOHP) with two liquid slugs,analysis on the forces and heat transfer process of the partial gas-liquid phase system involving multiple parameters was carried out,and a new type oscillation heat transfer dynamic model of the CLOHP was set up based on conservation laws of mass,momentum and energy.Applic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its oscillation heat transfer dynamics features depend largely on the filling rate,pipe diameter and difference in temperature.Besides,oscillation intensity and transfer performance can be improved to a large extent by increasing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properly and enlarging the pipe diameter within a certain range under a certain filling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cillation heat pipe physical model numerical sol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