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冷数据中心余热驱动的“热泵-跨临界CO_(2)发电”卡诺电池热力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谭鋆 丁若晨 +4 位作者 周晓宇 蔺新星 苏文 徐波 吴宏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71-1480,共10页
为回收液冷数据中心余热并促进可再生能源下的绿色数据中心发展,本工作提出了一种液冷数据中心余热驱动的“热泵-跨临界CO_(2)发电”卡诺电池热力系统,并建立了相应的热力学模型,以评估不同工况下系统的热力性能。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 为回收液冷数据中心余热并促进可再生能源下的绿色数据中心发展,本工作提出了一种液冷数据中心余热驱动的“热泵-跨临界CO_(2)发电”卡诺电池热力系统,并建立了相应的热力学模型,以评估不同工况下系统的热力性能。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当储能容量为100 kW×5 h,热泵工质采用R245fa时,热泵COP可达5.23,基于热泵供热的发电效率达13.28%,卡诺电池的往返效率为67.64%。进一步,本工作研究了关键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系统的往返效率随热泵蒸发器过热度的增加而提升,随高低温水箱温度、发电循环泵出口压力和冷凝温度的增加而下降。其中,当发电循环的冷凝温度低于18℃时,系统的往返效率可超过100%。此外,本工作还对系统运行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发电循环冷凝温度对系统往返效率的影响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诺电池 临界CO_(2)发电 液冷数据中心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2
作者 徐肖肖 何智梅 +2 位作者 郝云樱 张申 骆名文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14-922,共9页
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循环系统由两个耦合子循环组成,具有高度非线性特性,且喷射器对工况变化敏感,独特的热力学行为导致该系统动态响应较为复杂.针对上述问题,建立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的动态模型,模型中换热器采用有... 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循环系统由两个耦合子循环组成,具有高度非线性特性,且喷射器对工况变化敏感,独特的热力学行为导致该系统动态响应较为复杂.针对上述问题,建立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的动态模型,模型中换热器采用有限体积法构建空间离散化模型,喷射器采用基于实际气体的计算模型.并对该动态模型进行了验证,稳定后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其误差小于5%.通过MATLAB/Simulink求解计算,研究了内部参数(蒸发温度)及外部参数(冷却水流量)阶跃变化扰动下的系统各参数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相较于外部参数变化引起的动态响应,系统对内部参数的变化更为敏感,且响应初期系统压力出现逆向响应现象.当内部参数蒸发温度降低时喷射系数快速降低后达到稳定,升压比在蒸发温度较低时波动较大,随着蒸发温度提高,波动较小.蒸发温度从-0.45℃降至-4.80℃,喷射系数较初始工况降幅可达45.95%.而外部参数(冷却水流量)阶跃变化扰动对系统的制热系数(COPh)影响更为明显,当外部参数(冷却水流量)增加时,系统压力均下降,喷射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系统制热系数增加.冷却水流量从3.3 L/min增至4.6 L/min时,系统制热系数增幅达13.86%.系统各部分耦合作用强烈,在相同操作工况下模型趋于稳定后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的趋势一致,为改进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控制策略、增强系统稳定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器 CO_(2) 临界循环 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车辆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主要性能提升方法对比
3
作者 杨梦莹 丁静雯 +3 位作者 谢宏生 宋昱龙 曹锋 戴向阳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7,共10页
为了提升新能源车辆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的性能,针对回热器、膨胀机、涡流管、喷射器和多蒸发温度补气5种技术方法,采用一维理论计算,在新能源车辆运行工况下得到各系统性能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性能提升方法的系统均需... 为了提升新能源车辆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的性能,针对回热器、膨胀机、涡流管、喷射器和多蒸发温度补气5种技术方法,采用一维理论计算,在新能源车辆运行工况下得到各系统性能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性能提升方法的系统均需考虑排气压力的优化,制冷模式下系统COP均得到一定程度提升。膨胀机在综合工况下具有最佳效果,喷射器在设计工况下表现良好,回热器在制冷模式下效果明显,涡流管和多蒸发温度补气全工况适应性较好。结果可为各个性能提升方法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一定参考,促进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车辆 临界CO_(2) 空调系统 性能提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热器结构对高速动车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谢宏生 白刚 +2 位作者 杨梦莹 宋昱龙 曹锋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3,共8页
为研究高速动车上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中换热器结构对系统性能、整体功耗的影响,以达到提升性能、减少功耗的目的,基于AMEsim仿真平台搭建了数值仿真模型。结果表明:在高速动车热泵空调系统中,气体冷却器结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大于... 为研究高速动车上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中换热器结构对系统性能、整体功耗的影响,以达到提升性能、减少功耗的目的,基于AMEsim仿真平台搭建了数值仿真模型。结果表明:在高速动车热泵空调系统中,气体冷却器结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大于蒸发器结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而在换热器的结构选择上,制冷模式下室外换热器采用逆流、室内换热器采用顺流(对应制热模式下采用室外换热器顺流,室内换热器逆流)的结构为最优结构,其在额定制冷工况35℃下,比室外换热器顺流布置时的COP提升20.38%,额定制热工况7℃下,比室内换热器顺流布置时的COP提升68.04%。综合考虑逆流程度和风机功耗,在“充分换热状态”,系统COP会随着逆流程度的增大而升高,在“风量过小状态”,系统COP会随着逆流程度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空调 高速动车 器顺逆流 最优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循环特性对热泵干燥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敏霞 马一太 +1 位作者 卢苇 王景刚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共5页
对CO2跨临界循环的超临界放热特性和运行规律进行了分析,根据这些特性,对其应用于干燥热泵系统进行了探讨,并对蒸发温度、过热度及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对系统除湿率的影响做出分析。研究表明CO2跨临界循环放热段存在大的温度滑移,气体冷... 对CO2跨临界循环的超临界放热特性和运行规律进行了分析,根据这些特性,对其应用于干燥热泵系统进行了探讨,并对蒸发温度、过热度及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对系统除湿率的影响做出分析。研究表明CO2跨临界循环放热段存在大的温度滑移,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低有利于系统运行,这些特点非常适合干燥系统,而且干燥系统除湿率也受到这些特性的影响,系统存在最优运行压力和最佳的蒸发温度与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临界循环 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循环水源热泵变工况特性 被引量:9
6
作者 马一太 王景刚 +2 位作者 魏东 查世彤 王侃宏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7-161,共5页
对CO2 跨临界循环水源热泵的变工况运行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 ,研究了外部热源条件和运行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根据实验数据拟合了CO2 压缩机的绝热效率公式 ,分析了气体冷却器和蒸发器的热交换完善程度以及对系统的运行动态... 对CO2 跨临界循环水源热泵的变工况运行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 ,研究了外部热源条件和运行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根据实验数据拟合了CO2 压缩机的绝热效率公式 ,分析了气体冷却器和蒸发器的热交换完善程度以及对系统的运行动态特性的的影响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开展了CO2 跨临界循环水 -水热泵性能的理论分析 ,并探讨了运行调节的基本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 变工况 002临界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跨临界CO_2热泵热水器系统循环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陈琪 佟杨 +3 位作者 李矛 朱治江 唐黎明 陈光明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903-1909,共7页
在自行研制的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实验台上,通过调节冷却水流量和节流阀开度设定实验工况,测试不加喷射器的跨临界CO2热泵系统(TRCS)与加喷射器的跨临界CO2热泵系统(TRCS-EJEC)的循环性能,并分析喷射器的工作性能。在测试工况内的结果表... 在自行研制的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实验台上,通过调节冷却水流量和节流阀开度设定实验工况,测试不加喷射器的跨临界CO2热泵系统(TRCS)与加喷射器的跨临界CO2热泵系统(TRCS-EJEC)的循环性能,并分析喷射器的工作性能。在测试工况内的结果表明,TRCS-EJEC的排气温度与压缩机压比都要比TRCS低,跨临界CO2热泵系统内加入喷射器后可以增大制热系数,TRCS-EJEC的制热系数比TRCS提高的幅度最大可达13.9%。喷射器的工作完善度越高,喷射器对系统性能提高的作用就越大,高效喷射器是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器 co2 临界循环 喷射器效率 系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准二级循环提高跨临界CO_2热泵热水器性能 被引量:2
8
作者 朱兴旺 张朝晖 +1 位作者 仇富强 龚毅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6-69,共4页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应用于热泵热水器的准二级跨临界CO2热泵循环。对其分析研究表明该循环可以有效降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提高热泵热水器的制热效率。这种热泵热水器尤其适用于寒冷地区。
关键词 水器 准二级临界co2循环 排气温度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双级压缩采暖热泵理论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马一太 洪芳军 +1 位作者 王景刚 苏维诚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5-8,共4页
分析了制约 CO2 跨临界单级循环在采暖热泵中应用的主要因素 ;研究了双级压缩回热循环的可行性 ,对其在两种不同供水温度水平下的应用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分析 ,并分别和锅炉供热以及 R1 34 a热泵进行了比较 .
关键词 采暖 热泵/co2跨临界循环 双级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循环水源热泵系统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龚毅 梁志礼 +2 位作者 侯峰 王哲 宋英峰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4期41-44,共4页
为研究CO2在热泵领域的应用,设计并搭建了CO2跨临界循环水源热泵系统试验台,研究系统在不同工况下运行的性能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源温度为30℃,初始水温度为25℃,蒸发温度为10℃,终止水温度为60℃和65℃,蒸发器侧的水热源流量为0.6 m... 为研究CO2在热泵领域的应用,设计并搭建了CO2跨临界循环水源热泵系统试验台,研究系统在不同工况下运行的性能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源温度为30℃,初始水温度为25℃,蒸发温度为10℃,终止水温度为60℃和65℃,蒸发器侧的水热源流量为0.6 m3/h条件下,系统COPH随着高压侧压力的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大COPH为4.4,与其相对应的高压侧压力为最优高压侧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临界循环 水源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槽式太阳能耦合CO_(2)跨临界朗肯循环发电系统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俊兰 李梦希 +2 位作者 韩一飞 王天宇 张凯钰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8-495,共8页
为研究太阳能热在朗肯循环发电系统中的利用,将双级压缩中间再热CO_(2)跨临界朗肯循环(DSRRC)、联合抽气回热/内回热CO_(2)跨临界朗肯循环(CRIRC)以及自冷凝CO_(2)跨临界朗肯循环系统(SCRC)分别与太阳能集热与储热子系统进行耦合,建立... 为研究太阳能热在朗肯循环发电系统中的利用,将双级压缩中间再热CO_(2)跨临界朗肯循环(DSRRC)、联合抽气回热/内回热CO_(2)跨临界朗肯循环(CRIRC)以及自冷凝CO_(2)跨临界朗肯循环系统(SCRC)分别与太阳能集热与储热子系统进行耦合,建立热力学模型,分析运行参数对发电系统热力性能的影响。结合该文系统及所给条件表明,3个系统在热效率最大处存在最优汽轮机入口压力,分别为15.0、21.5和23.0 MPa;3个系统的热效率和系统效率随着汽轮机入口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大;与CRIRC和SCRC相比,DSRRC的最大净输出功率随汽轮机入口压力的增加分别提高了34.0%和68.5%;分流比从0.1增加至0.5会使DSRRC的净输出功率较CRIRC和SCRC分别提高35.4%和7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力学分析 CO_(2)临界循环 朗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临界CO_(2)热泵单/双级切换性能优化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亚飞 陈洁 +2 位作者 袁建新 夏鸿洲 贺誉京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88,共7页
为提高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在不同地区采暖的能效和经济性,提出STSHPS(单、双级切换的热泵系统),并与BASE(单级压缩热泵系统)和TSHPS(双级压缩热泵系统)进行对比,通过建立各循环系统的热力学、环境性以及经济性模型,从不同角度进行分... 为提高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在不同地区采暖的能效和经济性,提出STSHPS(单、双级切换的热泵系统),并与BASE(单级压缩热泵系统)和TSHPS(双级压缩热泵系统)进行对比,通过建立各循环系统的热力学、环境性以及经济性模型,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设计工况下,环境温度为3℃时,双级压缩系统的C_(OP)(制热性能系数)大于单级压缩系统,即环境温度为3℃可作为单双级切换的条件;在乌鲁木齐采用STSHPS碳排放所造成的成本与BASE相比降低22%;STSHPS在单级压缩运行时采用2台压缩机交替运行的方式,初始成本经过折算与TSHPS相比降低26.9%—66.7%;在设备运行15 a后,3个城市的累计总费用,STSHPS与TSHPS和BASE相比降低5.3%—16.8%和1.8%—13.5%。STSHPS的能效、环保性能以及经济性均是3个系统中最好的,优势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 单/双级切换 力学 环境性 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临界CO_(2)热泵空间应用研究展望 被引量:1
13
作者 牛子天 付振东 +3 位作者 苗建印 杨琦 吴琪 杨乐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3,共11页
随着中国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建立月球基地成为未来载人航天活动的趋势,采用基于跨临界CO_(2)热泵的热控系统可以实现高效散热,具备降低辐射器面积和热控系统重量的应用潜力。对跨临界CO_(2)热泵空间应用具备的优势进行了总结,包括实现... 随着中国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建立月球基地成为未来载人航天活动的趋势,采用基于跨临界CO_(2)热泵的热控系统可以实现高效散热,具备降低辐射器面积和热控系统重量的应用潜力。对跨临界CO_(2)热泵空间应用具备的优势进行了总结,包括实现辐射器高效散热、热泵系统更高性能系数、压缩机体积更小等。同时指出了跨临界CO_(2)热泵空间应用存在的难题,包括现有热力学模型无法适应空间应用、热泵在低/微重力下油气分离效率低等。基于现存的难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以指导跨临界CO_(2)热泵的后续研究及空间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 月球基地 COP 航天器控制 油气分离 低/微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高温热泵干燥系统优化设计
14
作者 颜利波 王志朋 +4 位作者 张晧 张宁 曾海源 李敏霞 田华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31,共6页
干燥工艺在工、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但耗能巨大,通过CO_(2)热泵干燥技术有望降低其能耗并减缓环境问题。文中在CO_(2)跨临界基本热泵干燥系统的基础上,提出CO_(2)跨临界复叠式热泵干燥系统和CO_(2)跨临界双级压缩并联加热热泵干燥系统... 干燥工艺在工、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但耗能巨大,通过CO_(2)热泵干燥技术有望降低其能耗并减缓环境问题。文中在CO_(2)跨临界基本热泵干燥系统的基础上,提出CO_(2)跨临界复叠式热泵干燥系统和CO_(2)跨临界双级压缩并联加热热泵干燥系统。并且通过建立热力学模型将其最优性能系数C_(OPh)和单位能耗除湿率R_(SME)与R134a双循环热泵干燥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它们相较于CO_(2)基础系统性能均有提升,尤其是双级并联加热系统,其C_(OPh)与R_(SME)均超过R134a系统。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增加蒸发温度、降低气冷器出口温度对CO_(2)跨临界热泵干燥系统的性能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文中也探究了补气系数和干燥出风温度对CO_(2)跨临界热泵干燥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优化改进的CO_(2)跨临界热泵干燥在高效节能方面表现出色,展现了替代R134a热泵干燥系统的潜力,同时也为解决干燥工艺高能耗的问题提供了创新性和可行性的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临界循环 力学分析 最优性能 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热工况下跨临界CO_(2)热泵最优排气压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武中凯 郑泽灿 +3 位作者 宋昱龙 曹锋 毕菲菲 费继友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113,共9页
最优排气压力是影响跨临界CO_(2)热泵性能最重要的因素。为研究最优排气压力存在原因及其影响参数,并揭示各参数对最优排气压力的影响机理,基于传热夹点理论对最优排气压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AMESim软件搭建了考虑气体冷却器内部传热... 最优排气压力是影响跨临界CO_(2)热泵性能最重要的因素。为研究最优排气压力存在原因及其影响参数,并揭示各参数对最优排气压力的影响机理,基于传热夹点理论对最优排气压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AMESim软件搭建了考虑气体冷却器内部传热夹点的跨临界CO_(2)热泵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在进水温度为10~40℃、出水温度为60~90℃、环境温度为-30~25℃的宽工况内定量研究了进水温度、出水温度、环境温度及回热率对热泵系统最优排气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进水温度越低、出水温度越低、环境温度越低,均会导致传热夹点向气体冷却器出口移动,从而使系统的最优排气压力减小;同时,采用回热方式也能够将传热夹点进一步向气体冷却器出口推移,从而减小最优排气压力。研究结果证实传热夹点的位置对于系统最优排气压力的取值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基于传热夹点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可为热泵供暖、车辆热管理等用途中CO_(2)热泵系统的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理论与工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 最优排气压力 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热水器系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徐肖肖 陈光明 +2 位作者 唐黎明 梁利霞 朱治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1-55,共5页
设计了一套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系统实验平台,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测控系统.进行了改变冷却水体积流量和进口温度对系统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分析了制热系数、制热量、压比、喷射系数、升压比、喷射器效率等参数的变化趋势.实... 设计了一套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系统实验平台,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测控系统.进行了改变冷却水体积流量和进口温度对系统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分析了制热系数、制热量、压比、喷射系数、升压比、喷射器效率等参数的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冷却水体积流量减小或进口温度增加,喷射系数增加的同时,升压比也增加,而喷射器效率却降低;在测试工况范围内喷射器效率最高达到34%,升压比最高达到1.165;在蒸发温度为-5℃时,制热系数达到3左右.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循环的压缩机压比与传统循环相比减少了12%~14%,喷射器的引入有效地提高了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循环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器 co2 临界循环 喷射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低温地热源水—水热泵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马一太 李丽新 +1 位作者 刘圣春 王侃宏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14-417,共4页
研究用CO2 跨临界循环热泵系统开发低温地热资源 ,详细介绍了CO2 跨临界循环热泵系统的运行机理、装置特点、热源选取。通过低温地热源的模拟实验 ,给出实验最优工况的调节方法 ,这对开发应用CO2
关键词 临界循环 中低温地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跨临界循环热泵热水器用气冷器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仙平 王凤坤 +1 位作者 范晓伟 沈恒根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1-85,62,共6页
在设计工况下,建立了用于CO2跨临界循环热泵热水器的套管式气冷器的稳态分布参数模型,对其结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指出了它们的合理变化范围:管内套1根管时,内管外径应至少大于8.00mm,低于10.00mm,外管内径应在11.00mm以上,13.00mm以... 在设计工况下,建立了用于CO2跨临界循环热泵热水器的套管式气冷器的稳态分布参数模型,对其结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指出了它们的合理变化范围:管内套1根管时,内管外径应至少大于8.00mm,低于10.00mm,外管内径应在11.00mm以上,13.00mm以下;管内套多根管时,3根管性能最优。优化设计结果对CO2气冷器产品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临界循环 水器 气冷器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临界CO_2热泵热水器的性能 被引量:5
19
作者 金东旭 小山繁 +1 位作者 薛隽 高田信夫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0-684,共5页
为了研究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制冷剂充注量对制热系数的影响,通过调节变频压缩机频率与电子膨胀阀脉冲,在制热量与压缩机入口过热度一定的条件下,对制热系数、压缩比、吸气和排气压力等与制冷剂充注量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 为了研究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制冷剂充注量对制热系数的影响,通过调节变频压缩机频率与电子膨胀阀脉冲,在制热量与压缩机入口过热度一定的条件下,对制热系数、压缩比、吸气和排气压力等与制冷剂充注量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制冷剂充注量的增加,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上升,气体冷却器出口制冷剂的温度下降;随着蒸发器中热源水入口温度的上升,吸气压力上升,压缩比和排气温度下降;最大制热系数随热源水入口温度的上升而增大.当热源水入口温度为15℃且压缩机入口过热度为5℃时,系统的最大制热系数为3.25,最佳制冷剂充注量为1.7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制冷剂 临界循环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单级压缩带回热器与不带回热器循环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20
作者 王洪利 马一太 姜云涛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7-143,共7页
分别对带回热器和不带回热器的CO2跨临界单级压缩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性能测试.理论分析表明,与不带回热器循环相比,相同蒸发温度下,带回热器循环平均性能提高约4.55%;相同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下,带回热器循环平均性能提高约5.23%.... 分别对带回热器和不带回热器的CO2跨临界单级压缩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性能测试.理论分析表明,与不带回热器循环相比,相同蒸发温度下,带回热器循环平均性能提高约4.55%;相同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下,带回热器循环平均性能提高约5.23%.实验测试表明,带回热器循环制热量和制冷量分别平均提高约3.33%和5.35%,制热和制冷性能系数分别提高约11.36%和14.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临界循环 制冷量 性能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