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比较MTS与MTT用于大鼠热应激模型中肠上皮细胞活力检测 被引量:7
1
作者 梅晨 何莎莎 +7 位作者 许磊 李德银 吕安 张志聪 张彤 宫平 刘凤华 蒋林树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07-112,共6页
【目的】MTT法与MTS法线性关系比较与热应激模型筛选。【方法】以IEC-6及SF9细胞为研究对象,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设置4个接种浓度,将两种细胞制成对应浓度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板24h,分别加入两种试剂后在490nm处读取OD值。根据OD值确定两... 【目的】MTT法与MTS法线性关系比较与热应激模型筛选。【方法】以IEC-6及SF9细胞为研究对象,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设置4个接种浓度,将两种细胞制成对应浓度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板24h,分别加入两种试剂后在490nm处读取OD值。根据OD值确定两种细胞最佳接种浓度。并根据OD值比较两种检测细胞活力方法哪种更加适合于动物贴壁细胞IEC-6细胞活力测定。取最适浓度的IEC-6细胞加入MTS后孵育1.5、2.5、3.5h三个不同时间点检测OD值,根据OD值确定最佳孵育时间。将IEC-6细胞在最佳接种浓度下接种于96孔板24h,分别在43、41、39℃下采用不同热应激时间4、8、12、24h,测定OD值,根据OD值确定IEC-6细胞热应激模型。【结果】MTS法在动物贴壁细胞IEC-6及植物半贴壁细胞SF9中检测的准确度度高,灵敏度好,是比MTT法更优的检测贴壁细胞增殖活性的方法。IEC-6细胞最佳接种浓度为4.1×104/mL至5.5×104/mL,SF9细胞最佳接种浓度为3.28×105/mL至4.4×105/mL。MTS最佳孵育时间为3.5h,并确定大鼠空肠上皮细胞热应激模型为43℃,6h。【结论】检测贴壁不牢的细胞活力时MTS法优于MTT法,并成功建立IEC-6细胞热应激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活力 热应激模型 MTT MTS IEC-6 SF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织物浸湿热阻变化的预测热应激模型修正与对比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龙恩深 毛宁 +3 位作者 梁伟杰 丁珮 邹航 明阳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76-1580,共5页
原预测热应激模型(Predicted Heat Stain,PHS)未考虑服装织物被汗液浸湿后传热性能的动态变化特性,为提高PHS模型对高温作业人员热安全极限的预测准确性,提出了一个PHS织物浸湿热阻修正模型。基于4种服装常见织物在不同含水率下的实测... 原预测热应激模型(Predicted Heat Stain,PHS)未考虑服装织物被汗液浸湿后传热性能的动态变化特性,为提高PHS模型对高温作业人员热安全极限的预测准确性,提出了一个PHS织物浸湿热阻修正模型。基于4种服装常见织物在不同含水率下的实测浸湿热阻变化,动态修正原PHS模型服装热阻的计算部分,在设计工况下,预测模拟了2种服装厚度下人员的皮肤温度、核心温度等主要生理热应激参数的变化,并结合已有人体实测数据和原PHS模型预测值,对PHS修正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服装织物含水率越大,其热阻越小;环境参数一定时,修正模型的模拟结果比原模型的模拟结果更接近人体的实测数据;针对2种服装厚度,修正模型对着较薄服装人员的热应激参数预测更为准确。该修正模型有效提高了原PHS模型的预测可靠性,可为高温作业的人员热极限评估及生产组织调整提供数据参考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系统学 高温安全 预测热应激模型 织物浸湿 服装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平均辐射温度的室外作业人员热应激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孟晓静 田占 +1 位作者 刘超 曹莹雪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62-3867,共6页
为了准确预测室外高温环境下作业人员的热应激水平,研究了作业人员核心温度和最大允许暴露时长的影响。基于平均辐射温度和代谢率的计算方法对预测热应激(Predicted Heat Strain,PHS)模型进行改进,研究不同平均辐射温度和代谢率对作业... 为了准确预测室外高温环境下作业人员的热应激水平,研究了作业人员核心温度和最大允许暴露时长的影响。基于平均辐射温度和代谢率的计算方法对预测热应激(Predicted Heat Strain,PHS)模型进行改进,研究不同平均辐射温度和代谢率对作业人员的核心温度的影响,并分析了直肠温度和出汗量确定的最大允许暴露时长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人体核心温度随平均辐射温度和代谢率的增加而增大,当代谢率≥419 W/m^(2)时,人体核心温度随作业时间快速上升并达到阈值;代谢率和平均辐射温度对出汗量确定的最大允许暴露时长影响较小,直肠温度确定的最大允许暴露时长随着代谢率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研究结果可为室外高温作业人员热安全评估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高温环境 预测热应激模型 平均辐射温度 代谢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湿矿井作业人员热应激评价 被引量:17
4
作者 吴建松 付明 +2 位作者 童兴 宋怀涛 孔松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0-36,共7页
为评价矿井高温高湿环境对工作人员的影响,采用暖体出汗假人和人工环境舱对高温煤矿工作服套装的热阻和湿阻进行了测量,并对考虑风速和人体移动影响的矿服套装动态热阻和湿阻进行了计算与修正,以测量和修正的煤矿工作服套装热阻和湿阻... 为评价矿井高温高湿环境对工作人员的影响,采用暖体出汗假人和人工环境舱对高温煤矿工作服套装的热阻和湿阻进行了测量,并对考虑风速和人体移动影响的矿服套装动态热阻和湿阻进行了计算与修正,以测量和修正的煤矿工作服套装热阻和湿阻对预测热应激(PHS)模型相关输入参量和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基于改进的PHS模型,对多种热湿工况下矿工热生理反应进行了计算分析,并选取人体直肠温度和出汗量作为主要热安全评价指标,分析确定了高温煤矿多种热湿工况下矿工可接受的最长暴露工作时间。研究结果表明:28℃以下且相对湿度不高于90%的热湿环境下,通过加大井下风速,可有效延长矿工可接受最长暴露工作时间,但当井下风速超过2 m/s后可接受最长暴露工作时间变化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湿矿井 应激评价 煤矿工作服 煤矿工作服湿阻 预测热应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PHS模型的高温采煤工作面作业人员热反应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童兴 郭伟旗 +1 位作者 任可 康凯倩 《中国煤炭》 2018年第3期116-121,共6页
基于暖体出汗假人试验测得的煤矿工作服热阻和湿阻,并引入适合描述高温矿井高强度作业的新陈代谢率计算公式对预测热应激(Predicted Heat Stain,PHS)模型进行了改进。采用改进的PHS模型,计算分析了高温矿井采煤工作面变温环境下和定温... 基于暖体出汗假人试验测得的煤矿工作服热阻和湿阻,并引入适合描述高温矿井高强度作业的新陈代谢率计算公式对预测热应激(Predicted Heat Stain,PHS)模型进行了改进。采用改进的PHS模型,计算分析了高温矿井采煤工作面变温环境下和定温环境下作业人员的热生理反应情况,同时也分析确定了采煤工作面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作业人员人体核心温度与可接受最大暴露工作时间的变化规律。该研究能为高温矿井热安全评估及制定合理生产组织策略提供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矿井 采煤工作面 变温 预测热应激模型 可接受最大暴露工作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HSDA模型的高温天气户外工作者热安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郑国忠 岳旭辉 卫常青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0-235,共6页
为向高温天气下户外工作者提供更准确的热安全预测,基于夏季室外测试数据,对比预测热应激(PHS)模型与热应变决策辅助(HSDA)模型的预测性能,选取较优的HSDA模型进行修正;选择平均辐射温度为修正对象,利用试验值与预测值之间的误差函数计... 为向高温天气下户外工作者提供更准确的热安全预测,基于夏季室外测试数据,对比预测热应激(PHS)模型与热应变决策辅助(HSDA)模型的预测性能,选取较优的HSDA模型进行修正;选择平均辐射温度为修正对象,利用试验值与预测值之间的误差函数计算修正系数,确定修正HSDA模型;使用修正模型预测高温天气下户外工作者的安全时间与失水量。结果表明:室外高温环境下HSDA模型的核心温度预测精度高于PHS模型;平均辐射温度的修正系数为0.614,修正后模型的预测精度可提高约58.5%;随着环境参数的升高,户外劳动者的安全时间逐渐变短,并且普遍低于1 h,而失水量则逐渐变高,甚至超过标准体重的7.5%(4462.5 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决策辅助(HSDA)模型 高温天气 户外工作者 安全 预测应激(PHS)模型 太阳辐射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