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种热带雨林树种幼苗比叶重,光合特性和暗呼吸对生长光环境的适应 被引量:169
1
作者 冯玉龙 曹坤芳 +1 位作者 冯志立 马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01-910,共10页
雾凉季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4种植物幼苗对生长光环境的适应 ,其中两个树种幼苗喜光 (团花树和滇南插柚紫 ) ,两个树种幼苗耐荫 (滇南红厚壳和玉蕊 )。发现弱光环境中生长的 4种植物比叶重、光合能力、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速... 雾凉季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4种植物幼苗对生长光环境的适应 ,其中两个树种幼苗喜光 (团花树和滇南插柚紫 ) ,两个树种幼苗耐荫 (滇南红厚壳和玉蕊 )。发现弱光环境中生长的 4种植物比叶重、光合能力、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叶绿素 a/b比较低 ,叶绿素含量较高。玉蕊和滇南红厚壳幼苗的光合能力和呼吸速率低于团花树和滇南插柚紫。团花树和滇南插柚紫的比叶重和光合作用的可塑性大于玉蕊和滇南红厚壳。高光强下生长的团花树和滇南插柚紫增加叶氮分配给羧化酶的比例 ,减少分配给叶绿素的比例。滇南红厚壳和玉蕊适应弱光环境的能力略强于团花树和滇南插柚紫 ,但适应强光的能力较差。研究结果支持树种的生理生态特性决定了其演替状况和生境选择的假说。单位干重叶的光合能力和呼吸速率并未表现出利于光适应的可塑性 ,表明 4种植物生理适应能力较差。形态学上的适应在 4种热带雨林树种幼苗光适应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雨林树种 幼苗 叶重 光合特性 生长光环境 适应 光适应 暗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热带雨林树种光合和形态解剖特征对不同生长光强的适应 被引量:41
2
作者 郭玉华 蔡志全 +1 位作者 曹坤芳 王渭玲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240-244,共5页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2种喜光树种中平树(Macarangadenticulata)、倒樱木(Paravallarismacrophylla)和2种耐荫树种云南肉豆蔻(Myristicayunnanensis)、金丝李(Garciniapaucinervis)幼苗叶片光合和形态解剖特征对3种不同生长光强(5%、...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2种喜光树种中平树(Macarangadenticulata)、倒樱木(Paravallarismacrophylla)和2种耐荫树种云南肉豆蔻(Myristicayunnanensis)、金丝李(Garciniapaucinervis)幼苗叶片光合和形态解剖特征对3种不同生长光强(5%、25%和50%相对光强)的适应。研究结果表明,与强光下相比,弱光下生长的4种植物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叶绿素a/b、叶片和栅栏组织厚度、气孔密度和比叶重都降低,而海绵组织/栅栏组织和叶绿素含量升高。在相同光强下,与2种耐荫树种相比,2种喜光树种有较大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气孔密度和较低的叶绿素含量。在不同光强下,4种植物均表现出了对光适应有利的生理和形态解剖可塑性,而喜光树种比耐荫树种有较大的生理和形态可塑性,表明喜光树种具有比耐荫树种对强光有更强的适应能力。4种植物的生理指标的可塑性均大于叶片解剖结构的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解剖 光适应 光合作用 可塑性 热带雨林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环境光强对两种热带雨林树种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90
3
作者 王博轶 冯玉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3-30,共8页
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演替后期种绒毛番龙眼和先锋树种山黄麻为材料 ,于雾凉季测定了不同光强下生长的 2种树苗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 (Pmax)、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光合色素含量和比叶重 (L MA) ,探讨了不同生态习性热带雨林树种幼苗对光强... 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演替后期种绒毛番龙眼和先锋树种山黄麻为材料 ,于雾凉季测定了不同光强下生长的 2种树苗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 (Pmax)、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光合色素含量和比叶重 (L MA) ,探讨了不同生态习性热带雨林树种幼苗对光强的适应及光保护机制。发现在一定光强范围内随生长环境光强的增加 ,2种树苗 L MA、荧光的非化学猝灭 (N PQ)、类胡萝卜素(Car)含量、Car与叶绿素 (Chl)之比升高 ,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也有随生长环境光强的增大而升高的趋势 ,Chl含量降低 ,2种树苗均能通过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变化适应不同的光强环境。相同的生长光强下 ,绒毛番龙眼光抑制明显比山黄麻重 ,山黄麻适应强光的能力强。随生长环境光强的增加 ,山黄麻 N PQ增加不显著 ,热耗散较少 ,相同光强下其 Pmax显著高于绒毛番龙眼。绒毛番龙眼则相反 ,其热耗散随生长环境光强的升高显著增多 ,但 Pmax差异不显著。表明先锋种山黄麻主要通过提高 Pmax利用光能防止光合机构光破坏 ,而演替后期种绒毛番龙眼却较大程度通过增强非光化学猝灭来耗散过量光能。上午人为降低光强度对先锋种山黄麻影响不大 ,但可以明显缓解绒毛番龙眼的光抑制 ,表明上午一定程度的遮光 (如有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抑制 光适应 最大净光合速率 热耗散 色素含量 热带雨林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间低温对2种热带雨林树种幼苗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被引量:25
4
作者 张教林 曹坤芳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3年第4期356-360,共5页
研究了夜间低温(5℃±1℃,12h,连续3个晚上)对生长于3种光照条件下(100%、25%和8%光照)的热带雨林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Pometiatomentosa)和中层树种滇南风吹楠(Horsfieldiatetratepala)幼苗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处理使... 研究了夜间低温(5℃±1℃,12h,连续3个晚上)对生长于3种光照条件下(100%、25%和8%光照)的热带雨林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Pometiatomentosa)和中层树种滇南风吹楠(Horsfieldiatetratepala)幼苗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处理使生长于全光下的绒毛番龙眼幼苗的Fv/Fm(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急剧降低,中午发生了强烈的光抑制,但随着低温胁迫的解除Fv/Fm能很快恢复,表明没有发生不可逆的光氧化损伤。低温使生长于全光和25%光照条件下2个树种幼苗的NPQ(非光化学猝灭,热耗散)受到抑制,但没有引起2个树种幼苗Fo(初始荧光)的升高,不会导致幼苗PSII反应中心的失活。2种热带雨林植物对低温的抗性可能与这些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历史渊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害 叶绿素荧光 滇南风吹楠 光抑制 绒毛番龙眼 热带雨林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海南岛热带雨林优势种植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对模拟氮沉降的短期响应 被引量:5
5
作者 马慧燕 伍乾辉 +2 位作者 付彦 杨宗德 何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73-1089,共17页
BVOCs(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是植物向大气释放的一类重要气态化合物,能参与大气化学过程和陆地生态系统碳素循环。分析环境因子对BVOCs排放的影响,对科学认识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氮素作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 BVOCs(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是植物向大气释放的一类重要气态化合物,能参与大气化学过程和陆地生态系统碳素循环。分析环境因子对BVOCs排放的影响,对科学认识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氮素作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其沉降增加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但学者对BVOCs如何应对氮沉降增加知之甚少。因此以海南岛热带雨林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和线枝蒲桃(Syzygium araiocladum)为研究对象,通过温室盆栽实验模拟氮沉降对3个树种BVOCs释放的短期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自然状态下,从木荷、厚壳桂和线枝蒲桃的枝叶中鉴定出14、34和24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包括异戊二烯、单萜烯、倍半萜烯和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烷烃、羰基、醛、醇、酯、醚和酸),此外三个阔叶树种释放BVOCs的速率呈厚壳桂>木荷>线枝蒲桃;(2)外源施氮均促进了三种植物幼苗VOCs释放,其中总VOCs释放速率和成分数量均随施氮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且叶面施氮的影响效果显著高于土壤施氮。(3)三种植物幼苗对氮沉降的敏感性大小表现为木荷>厚壳桂>线枝蒲桃。(4)外源施氮对植物的生理参数和土壤肥力均产生了影响,且叶面施氮的影响效果更为突出。生理参数中,净光合速率与幼苗释放BVOCs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气孔导度。施氮主要对土壤pH、NH^(+)_(4)-N和NO^(-)_(3)-N有显著影响,其次是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ous,AP)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VOCs) 热带雨林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榴莲的栽培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宇 《农村实用技术》 2014年第5期21-21,共1页
榴莲是木棉科榴莲属果树,一般认为原产东印度、马来半岛一带,是亚洲热带雨林树种.从原产地首先传到邻近的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越南、缅甸及印度等地,因其果形巨大,果肉具有特殊的浓郁香味,吃过之后留香唇齿之间,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榴莲是木棉科榴莲属果树,一般认为原产东印度、马来半岛一带,是亚洲热带雨林树种.从原产地首先传到邻近的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越南、缅甸及印度等地,因其果形巨大,果肉具有特殊的浓郁香味,吃过之后留香唇齿之间,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有“果中之王”之称,成为有名的热带水果.我国海南省有零星种植,在海南省东南部的兴隆农场和南部的保亭热带作物研究所有大树,个别年份能开花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莲 技术 栽培 热带雨林树种 斯里兰卡 热带水果 热带作物 开花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