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异常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伍红雨 吴遥 张柳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9-177,共9页
利用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重构的海表温度资料(SST)和大气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73年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的变化特... 利用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重构的海表温度资料(SST)和大气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73年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的变化特征。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异常与同期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949—2021年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有243个,年均3.3个,占全年登陆总数的70.2%。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1973年最多(7个),1950年最少(0个);在1990年代中期由前期偏多转为后期偏少,但没有突变发生。近73年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以0.1(10 a)^(-1)的速率减少。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异常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密切相关,在异常多、少年同期:(1)大气环流差值场上,南亚高压偏强、偏东、偏北,副高偏西、偏北、偏强,110°E以东的赤道东风引导气流偏强,季风槽加强,北半球中低纬海平面气压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同时南海、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加强。(2)海温差值场上,赤道中东太平洋偏冷,西太平洋暖池偏暖,沃克环流加强。高中低层大气环流和海温这种差异可能是导致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异常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大气环流 海温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尺度调制的TC胚胎及其存活率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的影响
2
作者 云星娥 余锦华 赵海坤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大尺度环境是影响热带气旋(TC)生成数目气候特征的背景,但目前基于两者统计关系建立的TC潜在生成指数(Genesis Potential Tndex,GPI)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年循环的精确刻画有待提高。TC生成的理论框架将TC生成数目表示为TC前期扰动(T... 大尺度环境是影响热带气旋(TC)生成数目气候特征的背景,但目前基于两者统计关系建立的TC潜在生成指数(Genesis Potential Tndex,GPI)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年循环的精确刻画有待提高。TC生成的理论框架将TC生成数目表示为TC前期扰动(TC胚胎)数和扰动发展为TC的概率的乘积。基于这一理论框架,采用国际气候管理最佳路径档案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和欧洲中期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探究大尺度环境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气候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该理论框架提出的大尺度环境参数化的TC胚胎数与其存活率的乘积能够精细刻画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的年循环特征。在整个西北太平洋区域,存活率和TC胚胎数的乘积与TC生成频数序列的相关并不显著。将西北太平洋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区域,两者都有显著的相关,并发现中国南海及菲律宾群岛一带(西部)TC生成频数异常由TC胚胎数和存活率共同调制,垂直速度和熵亏是调控二者的主要环境因子。在西北太平洋东部的广阔洋面上,TC生成频数异常主要受TC胚胎数变化的影响,垂直速度和相对涡度控制了TC胚胎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 种子-存活率框架 大尺度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低层纬向风异常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何敏 龚振淞 +2 位作者 徐明 应明 宋文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7-283,共7页
采用相关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地区大尺度高低层纬向风异常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的关系及其影响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ΔU200-ΔU850>0,西太平洋热带地区ΔU200-ΔU850<0,热带太平洋地区沃... 采用相关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地区大尺度高低层纬向风异常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的关系及其影响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ΔU200-ΔU850>0,西太平洋热带地区ΔU200-ΔU850<0,热带太平洋地区沃克环流偏强,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偏多。高低层纬向风异常年,对流层上、下部环流和对流层中垂直运动有显著的特征。在短期气候预测的时间尺度上,前期高低层纬向风异常可以作为预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的前兆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低层纬向风异常 热带气旋生成 短期气候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不同时段生成热带气旋频数及其水汽条件的分类 被引量:6
4
作者 朱伟军 胡瑞卿 徐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4-353,共10页
对1961-2010年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不同时段生成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频数的时空分布及水汽条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将TC活动划分为活跃期(6-11月)和平静期(上年12—当年5月)两个时段.在TC活跃期和... 对1961-2010年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不同时段生成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频数的时空分布及水汽条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将TC活动划分为活跃期(6-11月)和平静期(上年12—当年5月)两个时段.在TC活跃期和平静期,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上TC频数的EOF第一特征向量都表现为一致的增加或减少.活跃期EOF的第二特征向量表现为南海与西北太平洋中西部的TC频数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平静期EOF的第二特征向量则表现为130°E以西海域的TC频数与130~150°E范围内生成热带气旋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活跃期和平静期西北太平洋TC的生成频数与水汽通量散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在活跃期南海TC频数与水汽通量散度仅在南海中北部有弱的负相关,在平静期南海东部到菲律宾附近海域有显著的负相关.因此,水汽条件的影响使得在活跃期南海和西北太平洋TC高频年中,南海北部和西北太平洋中东部TC频数明显偏多,而平静期高频年中,南海东部以及西北太平洋中西部TC频数明显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 水汽通量 南海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源地热带气旋生成和登陆频数的气候变异 被引量:7
5
作者 白莉娜 王元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7-768,共12页
本文首先利用1949—2004年的中国气象局(CMA)台风年鉴资料,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和科罗拉多大学环境科学合作研究所(N()AACIRES)的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南海(10°~25°N,113°~128°E)各类强度热带气旋的... 本文首先利用1949—2004年的中国气象局(CMA)台风年鉴资料,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和科罗拉多大学环境科学合作研究所(N()AACIRES)的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南海(10°~25°N,113°~128°E)各类强度热带气旋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事实上,南海热带气旋(TC)生成频数中,热带低压和热带风暴频数占TC总数的77%,台风只占23%,因此南海海域是低强度TC发生的重要源地,同时也是西太平洋地区TC生成的重要海域之一(占19.5%).研究进一步发现:南海TSTY(热带风暴和台风)生成频数气候变异的最主要特征体现在其年代际变化十分明显,分别在1967年和1982年出现突变,即在1949—1966年和1982—2004年处于明显的活跃期;而在1967—1981年间处于不活跃期.南海海表温度和TSTY频数的相关分析表明,尽管海表温度的季节变化对南海TSTY生成频数的季节分布有显著影响,但TSTY生成频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不是由于南海海表温度的变化引起的.事实上,对南海TC生成频数使用希尔伯特黄变换(HHT)发现,南海TC频数存在14年和23年的长周期和2~7年的短周期,而2~7年的短周期与ENSO现象有一定的联系.另外从台风灾害研究的角度,南海登陆TC频数与南海生成Tc频数呈正相关;并且,在1970-2000年间总的TC和TSTY中的热带风暴的登陆频数总体上是增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源地 热带气旋生成 登陆 气候变异 海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表温度差异对1998及2016年8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方珂 余锦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基于1970—2016年Hadley中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CHAM4模式,研究了各海盆海表温度异常(SSTA)对1998和2016年这两个超级厄尔尼诺衰减年8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及大尺度环流变化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和大... 基于1970—2016年Hadley中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CHAM4模式,研究了各海盆海表温度异常(SSTA)对1998和2016年这两个超级厄尔尼诺衰减年8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及大尺度环流变化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在1998与2016年几乎相反的SSTA型态是导致TC生成频数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热带和北太平洋SSTA在1998与2016年均分别在珠江三角洲和日本以南形成气旋性环流。1998年8月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SSTA产生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环流响应强于太平洋SSTA产生的气旋性环流异常,使西北太平洋受异常反气旋控制,减少TC的生成。2016年在三个大洋SSTA共同作用下,西北太平洋受异常气旋控制导致TC生成频数偏多。太平洋经向SSTA模在北半球副热带强迫出东西反向的跷跷板形势,在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产生的响应与实际变化相反,因此太平洋经向模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没有正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生成(tcgn) 值模式 海表温度异常(SS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与印度洋海表温度梯度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方珂 余锦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51,共10页
基于1951-2018年哈德里中心海温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和第四代欧洲中心汉堡模式,针对1994年、2018年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异常多的年份,研究了引起TC增加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态及其... 基于1951-2018年哈德里中心海温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和第四代欧洲中心汉堡模式,针对1994年、2018年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异常多的年份,研究了引起TC增加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变冷是夏季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增加的主要原因,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促使TC生成的进一步增加。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冷却在菲律宾以东激发出西风异常和气旋性环流异常。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在我国南海、菲律宾至东南沿岸激发出气旋性环流异常。前者在西北太平洋中部,后者在南海产生有利于TC生成的局地环境。1994年和2018年夏季热带中太平洋出现暖SSTA、印度洋为冷SSTA、北大西洋呈现负三极型式SSTA,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极端增多。近30年来,当出现热带中太平洋增暖和印度洋冷却时,北大西洋表现出比1989年以前更强的负三极型式SSTA,使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和北半球热带印度洋–太平洋SSTA梯度的线性相关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 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梯度 北大西洋三极型式海表温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发展年与衰减年夏季环境要素对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变化的贡献 被引量:9
8
作者 杜新观 余锦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4-253,共10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再分析资料,分析了El Niño-South Oscillation(ENSO)发展年与衰减年西北太平洋(Western North Pacific,WNP)夏季(6—8...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再分析资料,分析了El Niño-South Oscillation(ENSO)发展年与衰减年西北太平洋(Western North Pacific,WNP)夏季(6—8月)总TC生成频数(Tropical Cyclone Genesis Frequency,TCGF)及其区域性特征,通过潜在生成指数(Genesis Potential Index,GPI)定量诊断各环境要素对TCGF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TCGF总数异常在ENSO各位相并不显著,但其东南象限和西部的TCGF异常存在明显差异。在ENSO各位相,GPI异常的空间分布与TCGF异常的空间型相似。同一区域,各环境要素对TCGF异常的贡献不同,反映了ENSO不同位相影响TC生成变化的机理存在差异。WNP东南部(SEWNP)是对ENSO较敏感的区域,El Niño发展年,中东太平洋异常增暖激发的Rossby波西传导致SEWNP受异常正涡度环流控制,涡度对TCGF增加的贡献最大;El Niño衰减年,西北太平洋出现低层异常反气旋,其东侧异常东北气流将湿度相对较低的水汽输送至SEWNP,相对湿度降低导致TCGF显著减少。La Niña发展年,绝对涡度减小和垂直风切变增加对TCGF减少都有影响。WNP西部仅在La Niña衰减年出现TCGF显著负异常,低层绝对涡度减小的贡献最大,因为季风槽减弱,抑制了南海附近的TC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 ENSO 环境要素 潜在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 被引量:6
9
作者 海滢 陈光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4-332,共9页
通过对60年(1950~2009年)北半球夏、秋季(6~10月)热带气旋(TC)频数与春季(3~5月)大尺度环境变量的相关分析,挑选出8个相关性较高的前期预报因子建立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对2010~2017年8年夏、秋季TC频数进行回报,并将回报结果与传统... 通过对60年(1950~2009年)北半球夏、秋季(6~10月)热带气旋(TC)频数与春季(3~5月)大尺度环境变量的相关分析,挑选出8个相关性较高的前期预报因子建立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对2010~2017年8年夏、秋季TC频数进行回报,并将回报结果与传统多元线性回归(MLR)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NN模型对60年历史数据的拟合精度高,相关系数高达0.99,平均绝对误差低至0.77。在8年回报中,ANN模型相关系数为0.80,平均绝对误差为1.97;而MLR模型相关系数仅为0.46,平均绝对误差为3.30。ANN模型在历史数据拟合和回报中的表现都明显优于MLR模型,未来可考虑应用于实际的业务预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热带气旋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变化对海温异常响应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晓彤 余锦华 +2 位作者 廖桉桦 顾人颖 闻丹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8-218,共11页
利用美国国家飓风中心(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NHC)的Best Track Data(HURDAT2)数据和美国国家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运用广义平衡反馈分析方法(GEFA),研究多个海盆主要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对北大西洋... 利用美国国家飓风中心(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NHC)的Best Track Data(HURDAT2)数据和美国国家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运用广义平衡反馈分析方法(GEFA),研究多个海盆主要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对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TCGN)气候变率的强迫作用。(1)北大西洋TCGN的气候变率对北大西洋三极型模态(NA1)和太平洋mega-ENSO式模态(P1)具有显著的响应,对应的响应振幅分别为0.45和-0.28,即当NA1(P1)的时间系数增加(减小)1个标准差时,北大西洋TCGN将增加0.45(0.28)个。(2)TCGN对NA1、P1的气候变率、年代际变率有显著响应,但对年际变率响应不显著。(3)北大西洋TCGN在1995年前后发生异常变化,从平均8个增加到12.6个,NA1、P1对1995年后的TCGN异常增加的贡献分别为27%、45%。(4)NA1对北大西洋TC环境场的强迫中心多集中在20°N附近,而P1的多位于20°N以南以及墨西哥湾地区,为TC生成提供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生成 GEFA SS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技术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频数预测 被引量:10
11
作者 尹宜舟 罗勇 +2 位作者 GEMMER Marco 曾小凡 李修仓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4-619,共6页
利用NCEP月平均的500 hPa高度场和海表温度场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台风年鉴(1949—1988年)和热带气旋年鉴(1989—2008年)资料,采用BP(神经网络模式)对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年频数进行预测。对隐层节点数进行普查,采用试错法,并... 利用NCEP月平均的500 hPa高度场和海表温度场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台风年鉴(1949—1988年)和热带气旋年鉴(1989—2008年)资料,采用BP(神经网络模式)对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年频数进行预测。对隐层节点数进行普查,采用试错法,并综合考虑模式精度及迭代次数,得到了相对较优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式。利用选用的模式来预测热带气旋年频数,给出了具体的预测值及具有范围的预测值,8年独立样本检验结果表明有6/8的预测值处于或接近相应的预测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气候预测 热带气旋 BP神经网络 预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东亚夏季风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关系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45
12
作者 孙秀荣 端义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7-74,共8页
利用海陆热力差指数 (ILSTD)、 5 0 0hPa位势高度场、向外长波辐射 (OLR)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数据集 ,分析东亚夏季风与西北太平洋地区 (包括中国南海 )热带气旋频数的关系 ,结果表明 ,在强夏季风年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频数... 利用海陆热力差指数 (ILSTD)、 5 0 0hPa位势高度场、向外长波辐射 (OLR)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数据集 ,分析东亚夏季风与西北太平洋地区 (包括中国南海 )热带气旋频数的关系 ,结果表明 ,在强夏季风年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频数偏多 ,而弱夏季风年同期热带气旋频数异常偏少而后期趋于正常 ,正常夏季风年热带气旋频数基本正常。并结合热带气旋形成的大尺度环流条件 ,对其动力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夏季风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 年际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影响海南的热带气旋频数预测 被引量:9
13
作者 吴慧 邢彩盈 +1 位作者 吴胜安 朱晶晶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7-384,共8页
利用1976-2013年夏季影响海南的热带气旋频数(SumTCs)资料、NCEP/NCAR的500 hPa高度场、高低层纬向风切变场、SLP场、OLR场和海温场等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前期不同环境场因子对SumTCs的影响,提取有一定物理意义的高相关预测因子群,经因子... 利用1976-2013年夏季影响海南的热带气旋频数(SumTCs)资料、NCEP/NCAR的500 hPa高度场、高低层纬向风切变场、SLP场、OLR场和海温场等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前期不同环境场因子对SumTCs的影响,提取有一定物理意义的高相关预测因子群,经因子降维处理后建立SumTCs的模糊神经网络(FNN)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976-2007年SumTCs的交叉检验预测结果与实况SumTCs的相关系数为0.71,平均绝对误差为0.65个。该预测模型在2008-2013年6年的独立样本检验中平均绝对误差为1.5个,评分为76.7分,优于相同因子的逐步回归预测模型和仅基于海温场和500 hPa高度场因子的FNN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投入海南省热带气旋频数的季节预测业务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季节预测 模糊神经网络 夏季热带气旋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年频数预测 被引量:20
14
作者 应明 万日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6-76,共11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年鉴》的热带气旋大风和降水资料集,确定了明显影响我国及华东和华南地区的热带气旋个例,并研制热带气旋年频数的预测方案,使得频数预测对防灾减灾更为实用。预测因子采用相关普查的方法,从1961-2000年前期的... 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年鉴》的热带气旋大风和降水资料集,确定了明显影响我国及华东和华南地区的热带气旋个例,并研制热带气旋年频数的预测方案,使得频数预测对防灾减灾更为实用。预测因子采用相关普查的方法,从1961-2000年前期的海表温度、海平面气压及200,500 hPa和850 hPa位势高度和风场中选出,所用的资料为NOAAER SST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因子时兼顾了因子的系统性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的变化,并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去除因子的多重共线性;在最优子集回归建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优化。模型检验和2001—2008年回报试验说明各模型均对各自热带气旋频数(TCF)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影响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数在不同资料集上的差异性比较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胜安 孔海江 吴慧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0-666,共7页
比较分析中国气象局(CMA)、美国台风联合警报中心(JTWC)和日本RSMCTokyo台风中心(JMA)台风资料频次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和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资料中心的热带气旋(TC)、台风(TS强度及以上的TC)生成数的气候值存在一定的差异,热带... 比较分析中国气象局(CMA)、美国台风联合警报中心(JTWC)和日本RSMCTokyo台风中心(JMA)台风资料频次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和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资料中心的热带气旋(TC)、台风(TS强度及以上的TC)生成数的气候值存在一定的差异,热带气旋生成数的差异较为明显,台风生成数的差异相对要小,CMA资料中热带气旋、台风生成数相对偏多;CMA与JTWC间热带气旋生成数年际间变化差异显著而难以忽略,其差异主要来自TD生成数的明显不同;三个中心关于台风生成数的一致性比较好,其中JMA台风资料与另外两个中心资料间的一致更好;CMA与JTWC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数的周期变化间无明显差异,但年代际间变化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1990年代的反位相;台风生成数资料可能在1960年代后期存在非均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统计特征 差异比较 热带气旋生成 非均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东地区热带气旋年频数异常的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蒋乐贻 应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8-95,共8页
利用NCEP 1 96 0~ 1 997年月平均 5 0 0hPa高度、1 0 0 0hPa的风场和温度、JMA海表温度资料及NCAROLR资料进行合成分析 ,给出了影响华东地区热带气旋 (TC)偏多年与偏少年的前秋冬季不同的大气环流、OLR和海表温度场特征 ,从中可看到冬... 利用NCEP 1 96 0~ 1 997年月平均 5 0 0hPa高度、1 0 0 0hPa的风场和温度、JMA海表温度资料及NCAROLR资料进行合成分析 ,给出了影响华东地区热带气旋 (TC)偏多年与偏少年的前秋冬季不同的大气环流、OLR和海表温度场特征 ,从中可看到冬季风活动对TC年频数异常有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华东地区热带气旋年频数异常的概念模型 ,并且进行了试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异常 概念模型 华东地区 风场 温度 海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Hadley环流异常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10
17
作者 周波涛 崔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958-2963,共6页
观测事实揭示出春季Hadley环流与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春季Hadley环流异常引起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夏季纬向风垂直切变、大气辐合辐散等的异常变化是这一关系存在的内在原因.本文通过数值试验对这一关系... 观测事实揭示出春季Hadley环流与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春季Hadley环流异常引起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夏季纬向风垂直切变、大气辐合辐散等的异常变化是这一关系存在的内在原因.本文通过数值试验对这一关系的真实性进行了验证,即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9层大气环流模式(IAP9L-AGCM)模拟了春季Hadley环流异常偏强情景,并分析了该情景下影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环境场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春季Hadley环流偏强情景下,夏季西北太平洋地区纬向风垂直切变幅度加大,低空大气异常辐散,高空大气异常辐合,东亚夏季风减弱,这种环流背景不利于热带气旋生成和发展,因此,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异常偏少.数值模拟结果与已有的诊断结果相吻合,进而证实了春季Hadley环流与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负相关关系的存在.因此,春季Hadley环流信号可以用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气候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DLEY环流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值模拟 纬向风垂直切变 辐合辐散 东亚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异常与五类主要大尺度环流型的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伟灿 张小雨 +1 位作者 赵海坤 沈新勇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39,共10页
利用Yoshida and Ishikawa(2013)提出的一套客观分类方法对1979—2013年夏季(5—10月)共796个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生成前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型,主要包括了季风切变线型(monsoon Shear Line,SL)、季风涡旋区(monsoon G... 利用Yoshida and Ishikawa(2013)提出的一套客观分类方法对1979—2013年夏季(5—10月)共796个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生成前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型,主要包括了季风切变线型(monsoon Shear Line,SL)、季风涡旋区(monsoon Gyre,GY)、季风辐合区(monsoon Confluence Region,CR)、东风波(Easterly Wave,EW)和热带气旋生成诱发的罗斯贝波扰动(Preexisting Tropical Cyclone,PTC)五大类大尺度环流型,其中SL、CR、GY与季风环流型紧密相关联。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热带气旋生成与季风槽环流有关,并分析了五类环流型扰动下TC生成的位置及强度特征。基于分型结果可知,PTC环流型的异常增强和季风槽环流型的异常减弱是导致TC异常增加和异常减少的主要因素。并初步给出了可能的物理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异常 西北太平洋 大尺度环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8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异常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润宇 凌铁军 +3 位作者 李响 张蕴斐 邓小花 黄焕卿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0,共10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利用1979-2018年热带气旋生成指数中与西北太平洋海域(包括南海海域)8月TC生成频数相关性较好因子,定量分析了2018年8月环境... 基于中国气象局"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利用1979-2018年热带气旋生成指数中与西北太平洋海域(包括南海海域)8月TC生成频数相关性较好因子,定量分析了2018年8月环境场因子异常的情况与可能原因,并讨论其影响该月台风数量异常偏多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850 hPa相对涡度和600 hPa相对湿度与西北太平洋海域8月TC生成频数的相关关系最好。2018年8月,相关较高区域的850 hPa相对涡度与多年平均值最大正距平达0.25×10-4/s,600 hPa相对湿度高于多年平均值8%~10%。2018年8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位置偏西偏北、北印度洋至我国南海大范围海域西风正异常、南海海域经向风正异常、水汽通量正异常,以及季风槽的位置决定了850 hPa相对涡度因子和600 hPa相对湿度因子正异常的出现,触发对流活动的增强,并通过风驱动海面热量交换机制为TC中潜热释放提供所需的能量供应,最终导致TC生成频数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600hPa相对湿度 850hPa相对涡度 热带高压 季风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影响广西热带气旋频数偏多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覃卫坚 周美丽 徐圣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9-715,共7页
使用1951-2013年NOAA OLR、NCEP/NCAR风场和高度场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分析2013年影响广西热带气旋数量偏多的原因。结果表明:2013年6-9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强,西伸脊点明显偏西,脊线略偏北,同时副热带高压南侧... 使用1951-2013年NOAA OLR、NCEP/NCAR风场和高度场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分析2013年影响广西热带气旋数量偏多的原因。结果表明:2013年6-9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强,西伸脊点明显偏西,脊线略偏北,同时副热带高压南侧对流活跃,降水过程潜热释放有助于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这种形势非常有利于热带气旋向广西移动。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劲,在南海及菲律宾与北太平洋反气旋西南侧的东南气流相遇,形成季风槽,非常有利于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偏多。热带低频强对流带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活动频繁,并分别向东向西移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低;哈得来和沃克环流较常年偏强,沃克环流上升支位置偏西,这些也可能是2013年影响广西热带气旋数量偏多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热带系统 哈得来环流 沃克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