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4年两次路径相似热带气旋降水特征及其成因的对比 被引量:9
1
作者 蒋贤玲 任福民 +1 位作者 马柱国 蔡亲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05-1320,共16页
利用NASA的MERRA再分析数据、台站降水资料、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雷达资料初步对比探讨了2014年两次路径相似台风("威马逊"和"海鸥")的降水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两者台站过程降水和最大日降水强度差异明显;... 利用NASA的MERRA再分析数据、台站降水资料、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雷达资料初步对比探讨了2014年两次路径相似台风("威马逊"和"海鸥")的降水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两者台站过程降水和最大日降水强度差异明显;在华南产生的过程降水和日降水均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最强均在海南岛;在海南岛产生的过程降水、日降水和最大小时降水最强均在海南岛西部和北部.与"海鸥"相比,在强降水时段,"威马逊"产生更大台站日降水的原因之一是其自身更强的强度和偏慢的移动速度,而且还与高层更强的南亚高压主体、中层偏弱偏东的副热带高压和低层强的低空急流密切相关.在强降水阶段,两者所处的环境风垂直切变均指向西南偏西一西南偏南方向,而强的对流均主要在环境风垂直切变的左侧或前侧.两者强降水主要在海南岛西部和北部的关键原因是五指山山脉和台风路径的相对位置配置类似,强降水区恰好处于向岸风面或五指山的迎风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相似 热带气旋 海南岛 降水特征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路径相似降雨特征不同的热带气旋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范爱芬 李秀莉 董加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3-37,共5页
比照路径相似台风的降雨制作台风降雨预报是台风业务预报的常规方法之一。但台风飞燕、桃芝及一次热带低压路径虽极为相似 ,它们的降雨强度和降雨分布则差异很大。通过对台风飞燕、桃芝及一次热带低压的大气环流形势特征、物理量场诊断... 比照路径相似台风的降雨制作台风降雨预报是台风业务预报的常规方法之一。但台风飞燕、桃芝及一次热带低压路径虽极为相似 ,它们的降雨强度和降雨分布则差异很大。通过对台风飞燕、桃芝及一次热带低压的大气环流形势特征、物理量场诊断结果和卫星云图的对比分析 ,发现热带气旋影响地的前期环境场、热带气旋影响期间西风带低槽和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及其相互配置以及它们与热带气旋的相互作用是造成路径相似的三个热带气旋出现降雨差异的主要原因。该分析结果对台风降雨的业务预报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相似路径 降雨特征 台风业务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MM算法的夏秋季登陆中国热带气旋路径分类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耿焕同 谢佩妍 +1 位作者 史达伟 李俊徽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0-400,共11页
利用有限混合模型FMM聚类算法,将1951—2012年夏秋季(6—11月)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路径数据集分为三类,并对三类不同路径TC的季节变化、发生频数、环流形势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每类TC存在明显的特征差异... 利用有限混合模型FMM聚类算法,将1951—2012年夏秋季(6—11月)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路径数据集分为三类,并对三类不同路径TC的季节变化、发生频数、环流形势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每类TC存在明显的特征差异:1)在夏季,第一、二类TC出现频数高于第三类,但在秋季第三类TC发生频数最高。2)第一类TC生成位置偏北,强度较强,生命史较长,路径略有向北发展的趋势,影响区域最广;第二类TC生命史最短,主要影响我国两广、福建一带;第三类TC生命史最长,路径略向西北方向发展。3)第一类TC在生成和消亡时的辐合程度最强,且副高脊线西伸脊点位置偏北;第二类TC在消亡时低层辐合最弱,且副高脊线西伸脊点位置偏西;第三类TC在生成时纬向风垂直切变最强,且副高脊线西伸脊点位置偏东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混合模型 热带气旋 路径分类 气候特征 大尺度环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路径分类的登陆中国热带气旋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马超 刘青青 许红师 《海洋预报》 2016年第3期65-70,共6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72—2013年登陆中国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根据TC的风速和地理位置,采取K-means聚类算法确定其路径分类;统计分析登陆TC总体和各类别的时空演变特征,包括生成位置、路径形状、活动季节及频数和强...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72—2013年登陆中国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根据TC的风速和地理位置,采取K-means聚类算法确定其路径分类;统计分析登陆TC总体和各类别的时空演变特征,包括生成位置、路径形状、活动季节及频数和强度。结果表明:登陆TC可分为5类,包括直行路径(A、B和D类)和转向路径(C、E类)。A、D类主要登陆华南;B、E类以登陆台湾岛及华东沿海为主;C类主要登陆华东中部沿海地区。生成位置自西向东越靠近150°E的登陆TC,其平均强度相对越大。总体登陆TC的年均频数呈增加趋势,年均强度呈减弱趋势。登陆强度以STS和TY等级为主,占65.8%;STY和Super TY等级仅占13.1%,主要集中在B、D、E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热带气旋 K-MEANS聚类算法 路径分类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海北上热带气旋特征及对华东沿海地区影响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曹晓岗 王慧 +2 位作者 傅洁 张吉 施春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61-870,共10页
使用常规观测、FY2C卫星云图、CIMSS气象卫星云图分析、2000—2012年台风路径、NCEP再分析等资料,统计了2000年以来近海北上的热带气旋(下面统称为NTC)对华东沿海地区的风雨影响,分析了NTC的路径、强度、结构等特征,以及与华东沿海地区... 使用常规观测、FY2C卫星云图、CIMSS气象卫星云图分析、2000—2012年台风路径、NCEP再分析等资料,统计了2000年以来近海北上的热带气旋(下面统称为NTC)对华东沿海地区的风雨影响,分析了NTC的路径、强度、结构等特征,以及与华东沿海地区的风雨的关系。结果表明NTC对华东沿海地区是否有较严重风雨影响,取决于其北上路径与沿海地区距离的远近、NTC的强度和范围大小。当NTC中心距离陆地<300 km,在124.5°E以西北上对华东沿海地区有较严重风雨影响,如果NTC强度在台风等级以上时会对上海产生较严重风雨影响。在125°E以东北上的NTC,强度在台风等级以下时对华东沿海地区影响较小。NTC在东海近海北上时,强台风、超强台风的强度是逐渐减弱的;较弱的台风或强热带风暴及热带风暴强度将维持或略有加强。NTC在东海近海北上时,当离沿海地区距离<300 km时,结构易变得非对称。强度强和范围大的NTC结构也易变得非对称。NTC结构变得非对称后其强度将进一步减弱。随着NTC北上海温逐渐降低,在NTC西部靠近陆地其水汽条件比东部差,NTC结构会变得不对称,NTC北上到较高纬度风的垂直切变一般会变大,NTC脱离赤道辐合带后其水汽输送条件变差等等都会使较强的NTC北上后减弱。另外,NTC与所处的高低空环境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其强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热带气旋统计 路径 强度 结构特征 风雨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数在不同资料集上的差异性比较 被引量:6
6
作者 吴胜安 孔海江 吴慧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0-666,共7页
比较分析中国气象局(CMA)、美国台风联合警报中心(JTWC)和日本RSMCTokyo台风中心(JMA)台风资料频次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和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资料中心的热带气旋(TC)、台风(TS强度及以上的TC)生成数的气候值存在一定的差异,热带... 比较分析中国气象局(CMA)、美国台风联合警报中心(JTWC)和日本RSMCTokyo台风中心(JMA)台风资料频次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和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资料中心的热带气旋(TC)、台风(TS强度及以上的TC)生成数的气候值存在一定的差异,热带气旋生成数的差异较为明显,台风生成数的差异相对要小,CMA资料中热带气旋、台风生成数相对偏多;CMA与JTWC间热带气旋生成数年际间变化差异显著而难以忽略,其差异主要来自TD生成数的明显不同;三个中心关于台风生成数的一致性比较好,其中JMA台风资料与另外两个中心资料间的一致更好;CMA与JTWC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数的周期变化间无明显差异,但年代际间变化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1990年代的反位相;台风生成数资料可能在1960年代后期存在非均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统计特征 差异比较 热带气旋生成 非均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源地变化特征及与局地海表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杨亚新 邱新法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3-90,共8页
为提高热带气旋的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利用1950—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和表层水温(SST)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TC生成位置分布的一般气候特征,季节、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局地SST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探讨了TC强度、路径与TC生成位置之... 为提高热带气旋的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利用1950—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和表层水温(SST)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TC生成位置分布的一般气候特征,季节、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局地SST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探讨了TC强度、路径与TC生成位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存在4个TC高频源地,分别是南海中北部偏东洋面、菲律宾以东附近洋面、关岛附近洋面和马绍尔群岛附近洋面,其中关岛附近洋面TC发生数最多,是TC发生的一个主要源地。TC生成位置分布存在显著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这种变化与局地SST存在密切的关系,局地SST升高,TC生成位置偏西、偏北,反之,则偏东、偏南。同时发现,TC生成位置西北边界与月平均SST的27.5℃等温线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绝大多数TC都发生在月平均SST≥27.5℃的海区。TC强度、路径与TC生成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TC生成位置偏东偏南,其发展强度相对较强,路径偏东偏南,可导致影响我国南部海区和日本东部沿海的TC个数增加;TC生成位置偏西偏北,其发展强度相对较弱,路径偏西北,可导致影响我国东部和北部沿海的TC个数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生成位置 变化特征 海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统计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曹祥村 《海洋预报》 2007年第1期75-80,共6页
本文通过对2005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分析,概括了2005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特点,总结了2005年登陆热带气旋的一些有价值的规律。本文的工作有助于提高对登陆热带气旋规律的认识和做好热带气旋路径的预报工作。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统计特征 频数 移动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黄河流域热带气旋的若干统计特征
9
作者 彭梅香 王春青 +1 位作者 张荣刚 刘吉峰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6,共3页
利用1949~2005年台风年鉴资料,将影响黄河流域的热带气旋分为沿海北上类、登陆北上类和其他类,其中登陆北上类对黄河流域影响最多也最为严重。统计分析表明,影响黄河流域的热带气旋有三大特点:①时空分布极不均匀;②多为登陆台风且登... 利用1949~2005年台风年鉴资料,将影响黄河流域的热带气旋分为沿海北上类、登陆北上类和其他类,其中登陆北上类对黄河流域影响最多也最为严重。统计分析表明,影响黄河流域的热带气旋有三大特点:①时空分布极不均匀;②多为登陆台风且登陆地点集中;③强度偏强,但是间接影响流域的多。功率谱分析表明,影响黄河流域的各类热带气旋都存在着显著的周期变化(其他类除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移动路径 台风 热带气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C均值的广东省登陆热带气旋路径分类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倩影 钟少波 黄全义 《灾害学》 CSCD 2015年第4期187-193,共7页
利用中国台风网(www.typhoon.gov.cn)的"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获取1949-2013年间登陆广东省的热带气旋的登陆位置、强度、路径长度等主要的特征参数,利用模糊C聚类(FCM)法建立了登陆广东省热带气旋路径分类方法,并... 利用中国台风网(www.typhoon.gov.cn)的"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获取1949-2013年间登陆广东省的热带气旋的登陆位置、强度、路径长度等主要的特征参数,利用模糊C聚类(FCM)法建立了登陆广东省热带气旋路径分类方法,并对分类得到的6个路径类型热带气旋在空间分布特征、强度和生命史以及活动时间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类热带气旋特征量有明显的差异。从65年的变化趋势看,广东省热带气旋存在着西多东少的频次规律,而强度分布却是东强西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路径插值 路径聚类 模糊C均值 空间特征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均值聚类法用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分类 被引量:26
11
作者 郑颖青 余锦华 +2 位作者 吴启树 林金凎 龚振彬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07-615,共9页
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简称TC)路径分类是获得TC特征和影响评估的重要途径。采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简称JTWC)近45年最佳台风路径资料,基于TC位置、强度、路径长度和方向等主要信息的特征参数,利用K-... 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简称TC)路径分类是获得TC特征和影响评估的重要途径。采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简称JTWC)近45年最佳台风路径资料,基于TC位置、强度、路径长度和方向等主要信息的特征参数,利用K-均值聚类法建立了西北太平洋TC路径的客观分类方法,并对分类得到的7个路径类型TC在生命史、能量、活动季节和登陆概率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类TC的这些特征量具有明显的差异。从近20年的变化趋势看,西转向类(占总样本的21.3%)的频数为增加趋势,其生命史呈小幅增长趋势,和其余各类(或全部TC)的减小趋势或变化很小不一致。各类TC的年PDI(能量耗散指数)变化趋势主要取决于强度和频数的变化,多数类别的年PDI和强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但西北行转向类和远海西-西北行类的年PDI变化趋势主要取决于频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路径分类 K-均值聚类 类型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运动及其突变的若干统计特征 被引量:14
12
作者 戴高菊 文永仁 李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33,共11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资料,对1949-2010年共62年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热带气旋的运动特征进行统计,包括TC路径折角和移速的时空分布,折角与移速、气压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近海和大陆TC异常路径的类...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资料,对1949-2010年共62年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热带气旋的运动特征进行统计,包括TC路径折角和移速的时空分布,折角与移速、气压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近海和大陆TC异常路径的类型、地理分布等特征。最后就TC路径突变的折角标准及其发生概率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TC年平均移速略呈下降趋势,而平均折角年际变化在1980年代末之前呈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2)平均移速随纬度增高而增大,TC生成源地(菲律宾群岛以东和南海)为移速低值区;平均折角在日本岛以东洋面较小,南海、台湾岛附近较大。(3)西北太平洋TC12h平均折角为14.51°,左、右折频次分别占总数的44.57%和55.43%。两者在0—90。区间随角度增大偏折频次减少,而〉90°有所增多。(4)一般移动快的TC折角较小,而折角大的TC移动慢;较强TC折角小,而折角大的TC较弱。(5)TC在我国近海和大陆出现的突变路径主要包括西行北(南)折、北上东(西)折、打转和停滞等,其中西折出现频次最多。(6)TC折角〉45°的出现概率〈4.6%,〉30°的出现概率〈13.19%。若区分左、右折,则〉45°的概率都〈2.8%,〉30。的概率〈11%。TC路径的突然转折是小概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路径偏折 移速 突变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生成指数对印度洋热带气旋频数变化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春雷 冯小丽 +5 位作者 顾剑峰 廖晓晴 曹宁 徐建军 徐峰 张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4期431-441,共11页
本文利用ERA51979-2019年逐月大气再分析资料计算南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生成指数,并和IBTrA CS观测数据进行比较,探讨用热带气旋生成指数研究南北印度洋热带气旋变化特征的适用性.研究发现热带气旋生成指数能较好地刻画南北印度洋热带气旋... 本文利用ERA51979-2019年逐月大气再分析资料计算南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生成指数,并和IBTrA CS观测数据进行比较,探讨用热带气旋生成指数研究南北印度洋热带气旋变化特征的适用性.研究发现热带气旋生成指数能较好地刻画南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的空间分布特征、北印度洋热带气旋个数月变化的双峰结构,以及南印度洋比北印度洋热带气旋发生概率高等特征.最新的IBTrA CS v4.0观测资料显示,40年来北印度洋热带气旋每年总生成个数平均每10年增加1.3个,频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热带低压和热带风暴,而南印度洋热带气旋每年总生成个数每10年减少2.8个.热带气旋生成指数能很好地描述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生成个数的上升趋势,但对南印度洋热带气旋生成个数趋势的刻画与观测不一致,可能原因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热带气旋 生成指数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特征分析
14
作者 郭超 邵利民 +2 位作者 朱福海 杨继鉝 李昌荣 《海洋预报》 2009年第1期52-58,共7页
2007年有25个热带气旋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较常年偏少,但登陆我国的数量并没有减少。文章总结了2007年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特征并论述了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通过与1949~2006年58年平均相比较,得出了2007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具有... 2007年有25个热带气旋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较常年偏少,但登陆我国的数量并没有减少。文章总结了2007年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特征并论述了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通过与1949~2006年58年平均相比较,得出了2007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具有强度大,路径复杂的结论,并讨论分析了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路径登陆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风期间南海对流活动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霍利微 郭品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逐日资料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分析了夏季风期间南海(105~120°E,5-20°N)对流活动的季节内振荡(ISO)特征及其对西北太平洋TC的生成及路径的影响,并采...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逐日资料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分析了夏季风期间南海(105~120°E,5-20°N)对流活动的季节内振荡(ISO)特征及其对西北太平洋TC的生成及路径的影响,并采用TC路径模式从大尺度环境场角度初步探讨了ISO对TC运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夏季风期间的南海对流活动存在活跃期、不活跃期交替更迭的ISO现象,与之对应的季风环流型存在显著差异:南海对流活跃(不活跃)表示南海夏季风活跃(不活跃),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强(弱)且向东伸展(向西撤退),副热带高压偏东(西),季风环流强(弱)。(2)南海夏季风活跃(不活跃)期,TC生成频数多(少)且生成位置偏西(东)。(3)针对西行进入135°E以西,25°N以南的这类西北太平洋TC(WNP-TC),在活跃期,多以偏西或西北路径直行进入南海;而不活跃期时,多转向北上不进入南海。(4)路径模式模拟结果显示:南海季风活跃(不活跃)时,大尺度环境场的引导作用有利于WNP-TC直行进入南海(转向北上,不进入南海)。同时,WNP-TC的生成位置越偏西越有利于WNP-TC进入南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热带气旋生成和路径特征 南海对流活动 季节内振荡 季风槽 路径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近海台风路径异常的统计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毛绍荣 张东 +2 位作者 梁健 李晓娟 翁向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48-355,共8页
对 1 949~ 2 0 0 0年的 5 2年间在广东沿海近岸转折或沿海岸移动的热带气旋异常路径进行了统计分析 ,同时还研究了广东沿海的地形特征。结果发现 ,转折点 (或靠岸点 )主要集中在有明显山脉地形的区域 ,同时靠岸前热带气旋有移速减慢的... 对 1 949~ 2 0 0 0年的 5 2年间在广东沿海近岸转折或沿海岸移动的热带气旋异常路径进行了统计分析 ,同时还研究了广东沿海的地形特征。结果发现 ,转折点 (或靠岸点 )主要集中在有明显山脉地形的区域 ,同时靠岸前热带气旋有移速减慢的特征。另外还发现 ,转折前强度越强 ,则转折点离岸越近 ;靠岸前平均移速越小 ,则转折角度越大 ;靠岸前强度越强 ,则其沿海岸移动所需入射角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地区 台风 路径异常 统计特征 地形特征 热带气旋 天气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1年登陆海南岛热带气旋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雨菲 林孝松 +1 位作者 罗军华 犹伊然 《绿色科技》 2021年第2期4-6,20,共4页
为全面了解登陆海南岛热带气旋的时空特征和强度规律,减少其造成的灾害损失。利用1988~2018年登陆海南岛热带气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登陆海南岛热带气旋时空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登陆海南岛的热带气旋年均... 为全面了解登陆海南岛热带气旋的时空特征和强度规律,减少其造成的灾害损失。利用1988~2018年登陆海南岛热带气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登陆海南岛热带气旋时空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登陆海南岛的热带气旋年均1.5个,登陆时间主要集中于夏秋两季,7月份是登陆高峰期;②登陆地点主要集中在海南岛东南沿海市县,频数最高的为万宁,占比31.4%,其次为文昌,占比27.5%;③热带气旋主要移动路径以西行为主,占比80.4%,其中心登陆海南岛东南沿海市县,向西横穿本岛后进入北部湾;④热带气旋的强度等级包括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6类,其中台风占比最大,达37.3%。研究结果可为海南岛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时空特征 移动路径 强度分析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影响下西沙海域与岛礁内外的波浪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梁海萍 冯伟忠 +1 位作者 梁海燕 石军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34,共7页
通过利用1991-2018年西沙海洋站波浪观测资料与SWAN模式反演计算结果,初步探究不同路径热带气旋影响下西沙海域、西沙礁盘与岛屿波浪掩护区海域的波浪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型路径是影响西沙群岛的TC最大可能路径,通常以台风强度居多... 通过利用1991-2018年西沙海洋站波浪观测资料与SWAN模式反演计算结果,初步探究不同路径热带气旋影响下西沙海域、西沙礁盘与岛屿波浪掩护区海域的波浪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型路径是影响西沙群岛的TC最大可能路径,通常以台风强度居多,波高以大到巨浪级别为主;西行型路径是影响西沙群岛的TC第二可能路径,通常以强台风居多,巨浪为主,海况极差;TC影响下各岛屿波浪掩护区波高基本大于2.0m,甚至接近5.0m,礁盘内波高基本在1.0m以下。本研究结果为西沙海域渔船避风与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基础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 热带气旋 波浪 不同路径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利”台风异常路径与登陆地点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魏应植 张长安 +1 位作者 林秀斌 吴陈锋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60,共7页
2004年18号台风“艾利”的移动路径在登陆前发生了两次左折,是一次十分罕见的异常路径。从大尺度环流、天气尺度特征分析发现,双台风作用使两个台风产生逆时针旋转效应,及由东西环副高联成的东西向高压坝的阻挡作用,台风西北侧我国江南... 2004年18号台风“艾利”的移动路径在登陆前发生了两次左折,是一次十分罕见的异常路径。从大尺度环流、天气尺度特征分析发现,双台风作用使两个台风产生逆时针旋转效应,及由东西环副高联成的东西向高压坝的阻挡作用,台风西北侧我国江南—福建的偏东-东北气流的加强和沿海地形摩擦效应的综合效果是造成台风“艾利”异常路径的原因。“艾利”台风第二次左折向西南方向移动,沿着福建海岸线的移动阶段,利用沿海多部雷达的高时空分辨率的定位,准确及时地反映了台风西折的动向,为防台抗灾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第二次左折路径预报存在一定偏差的不足。分析还发现,“艾利”台风在第二次左折前后,多普勒雷达速度图象上出现了明显的风速极值区不对称特征,西北象限风速极值大于其它象限的不对称分布可能是导致并维持AERE台风向西南方向移动的重要原因。最后,利用沿海地区稠密的自动气象站探测到的风和气压资料,较好地验证了雷达定位的准确性,同时能够更精确地判定台风的登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异常路径 环流特征 雷达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