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AMSU-A亮温估测西北太平洋区域热带气旋强度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喆 李万彪 +3 位作者 韩志刚 姚志刚 张凤英 朱元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1-57,共7页
先进的微波垂直探测器AMSU(Advanced Microwave SoundingUnit)能接收到穿透一定厚度云层的微波辐射信息,适合于分析热带气旋暖核特征.由辐射传输方程和静力学方程可知,气旋暖核强度同中心海平面气压距平相关联.本文利用搭载于极轨气... 先进的微波垂直探测器AMSU(Advanced Microwave SoundingUnit)能接收到穿透一定厚度云层的微波辐射信息,适合于分析热带气旋暖核特征.由辐射传输方程和静力学方程可知,气旋暖核强度同中心海平面气压距平相关联.本文利用搭载于极轨气象卫星NOAA-16/17/18上的AMSU-A亮温资料,根据2002-2006年之间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区域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匹配出47个热带气旋的183时次个例,并将各时次的暖核最大亮温距平同气象业务部门发布的热带气旋强度报告值建立统计回归方程.为进一步提高估测精度,在计算亮温距平过程中,提出用于修正扫描点分辨率不均匀所带来取样偏差的方法,并综合利用AMSU-A的7、8双通道信息来进行估测,利用修正后算法得到暖核亮温距平同气旋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0,标准偏差为12.2hPa,对近年来影响我国较大的两个台风(0414“云娜”和0608“桑美”)进行个例估测,平均偏差约6h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SU-A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强度 海平面气压 暖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资料进行热带气旋强度客观估算 被引量:12
2
作者 鲁小琴 雷小途 +1 位作者 余晖 赵兵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2-58,共7页
利用日本MTSAT(multi-functional transport satellite)红外亮温资料,提取热带气旋云团中云顶较高、对流较旺盛的深对流信息,根据提取的对流核数量、对流核距热带气旋中心距离、对流核亮温极值等信息表征热带气旋强弱,初步建立了热带气... 利用日本MTSAT(multi-functional transport satellite)红外亮温资料,提取热带气旋云团中云顶较高、对流较旺盛的深对流信息,根据提取的对流核数量、对流核距热带气旋中心距离、对流核亮温极值等信息表征热带气旋强弱,初步建立了热带气旋强度估测模型;并根据该估算模型的误差分布对强度(用最大风速表示)大于40m·s^(-1)和小于18m·s^(-1)的样本结果进行了线性修正,修正后的结果与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年鉴》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比较得到非独立样本和独立样本的强度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5.5m·s^(-1)和5.9m·s^(-1),均方根误差分别为6.9m·s^(-1)和7.7m·s^(-1);对于热带低压、强台风及以上的估计平均绝对误差分别降至4.9,4.7m·s^(-1),准确度较好。试验表明:利用热带气旋云团中的对流核数量、分布、冷暖与其强度建立的统计关系模型是可行的,该算法的估算精度与Dvorak方法、AMSU(advanced microwave sounding unit)定强算法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温资料 对流核 热带气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强度极值变化特征及其分布模型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潘蔚娟 王婷 +2 位作者 吴晓毅 胡娅敏 罗晓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74-380,共7页
利用1949—2009年西北太平洋生成热带气旋以及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的强度资料,讨论了其极值变化特征,并对比了极值Ⅰ型和广义极值两种概率分布函数的3种拟合方案对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的5个强度极值序列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 利用1949—2009年西北太平洋生成热带气旋以及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的强度资料,讨论了其极值变化特征,并对比了极值Ⅰ型和广义极值两种概率分布函数的3种拟合方案对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的5个强度极值序列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CMA-STI和JTWC的2套资料的西北太平洋生成热带气旋强度极值在1949—2009年都有显著减弱趋势,CMA-STI的极值序列在1988年前后出现突变,而这种突变可能是由于定强手段变化引起的。CMA-STI登陆广东热带气旋强度极值在1988年前后也出现明显变化,但未能通过突变检验。热带气旋登陆广东时的极端最低气压以年际振荡为主,1988年前后没有明显变化。对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的5个强度极值序列,选用的3种拟合方案都是适用的,并且所得拟合分布结果较为接近,其中以广义极值方案的拟合误差最小,拟合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热带气旋强度极值 变化特征 分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风速垂直切变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2
4
作者 白莉娜 王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55-962,共8页
利用2000---2006年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年鉴》和NCEP再分析日资料,对环境风垂直切变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首先比较了不同高度层之间、不同水平区域平均的全风速垂直切变和纬向风速垂直切变对TC强... 利用2000---2006年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年鉴》和NCEP再分析日资料,对环境风垂直切变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首先比较了不同高度层之间、不同水平区域平均的全风速垂直切变和纬向风速垂直切变对TC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风速切变对TC强度变化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纬向风速垂直切变;以200~800km的圆环区域平均计算的风速垂直切变与TC强度变化的负相关最显著;中高层的风速垂直切变与TC强度变化的相关优于中低层。其次,全风速切变大于8m/s后抑制TC增强,且这种抑制作用存在6.60h的滞后。全风速垂直切变大时,滞后时间较短:当全风速切变为8~9m/s(9—10m/s)时,TC强度在未来60(48)h开始减弱;当全风速切变大于10m/s时,TC在6h内开始减弱。最后,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TC强度变化的预报模型PLS—STIPSV。结果表明,加入风速垂直切变因子后对TC强度预报有所改进,并通过分析标准化回归系数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的统计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热带气旋强度变化 统计分析 环境风垂直切变 强度预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lcoxon秩和检验在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方法评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周聪 余晖 傅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5-288,共4页
介绍了一种非参数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并将其应用于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强度预报方法评定。由于在TC强度预报评定中,预报误差的分布是非正态分布,因此无法使用常用的参数检验,必须用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将Wilcoxon秩和... 介绍了一种非参数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并将其应用于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强度预报方法评定。由于在TC强度预报评定中,预报误差的分布是非正态分布,因此无法使用常用的参数检验,必须用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将Wilcoxon秩和检验应用于TC强度预报方法的评定,有利于更加深入理解TC强度预报方法,提高预报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coxon秩和检验 非参数检验 热带气旋强度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神经网络方法在热带气旋强度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黄小燕 史旭明 +1 位作者 刘苏东 金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08-1413,共6页
以1960—2007年共48年6月份西行进入南海海域的热带气旋样本为基础,将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作为台风强度,以气候持续预报因子作为模型输入,采用模糊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模型的预报建模研究。结果表明,对175个独立... 以1960—2007年共48年6月份西行进入南海海域的热带气旋样本为基础,将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作为台风强度,以气候持续预报因子作为模型输入,采用模糊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模型的预报建模研究。结果表明,对175个独立预报样本模糊神经网络方法的南海热带气旋强度24 h的预报平均绝对误差为3 m·s^(-1)。另外,根据相同的热带气旋样本及预报因子,还进一步将该预报方法与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气候持续法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气候持续预报方法的预报误差明显偏大,独立样本强度预报平均绝对误差为4.54 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神经网络 气候持续法 热带气旋强度 预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TMI资料估计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的客观方法 被引量:4
7
作者 周顺武 卢怡 +3 位作者 赵兵科 鲁小琴 丁锋 陈丽营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7-413,共7页
利用2007—2009年热带降雨测量卫星(TRMM)微波成像仪(TMI)观测的亮温资料,建立一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Tropical Cyclone,TC)的估计模型,对2010年热带气旋进行独立估计试验,并对估计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强度小于强台风T... 利用2007—2009年热带降雨测量卫星(TRMM)微波成像仪(TMI)观测的亮温资料,建立一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Tropical Cyclone,TC)的估计模型,对2010年热带气旋进行独立估计试验,并对估计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强度小于强台风TC的拟合效果较好,均方根误差约为5 m/s,平均绝对误差约为4 m/s;对强台风和超强台风TC的拟合误差较大,均方根误差分别为9.65和6.60 m/s,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7.76和5.49 m/s;对强台风及以上强度的TC,模型的拟合误差在日(夜)间减小(增大),误差最小(大)值为6.00 m/s(11.96 m/s),说明估计值在日(夜)间偏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强度 TRMM/TMI 亮温 逐步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云三号微波成像仪的热带气旋强度的多元统计估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淼 邱红 +1 位作者 方翔 卢乃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7-94,共8页
利用中国风云三号微波成像仪数据开展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多元统计估计方法研究。⑴分析各通道以热带气旋中心为圆心,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和同心圆环内的亮温参数与热带气旋最大风速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低频通道1.0°和1.5... 利用中国风云三号微波成像仪数据开展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多元统计估计方法研究。⑴分析各通道以热带气旋中心为圆心,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和同心圆环内的亮温参数与热带气旋最大风速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低频通道1.0°和1.5°以内亮温的最小值、大于某亮温阈值的象元百分比和平均值与最大风速之间的相关性最高。⑵利用主分量分析和多元回归方法建立适合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强度估计模型,其独立样本检验的均方根误差为13 kt。此模型在热带气旋发展的初始阶段会出现最大风速的高估,而在热带气旋发展的成熟阶段会出现最大风速的低估,正负偏差的分界点出现在70 kt左右,偏差较大的个例大多是未形成规则的热带气旋云系结构,且具有非常明显的不对称性。因此估计热带气旋强度时考虑热带气旋的云系结构特征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估计精度,且随着热带气旋样本数的增多,精度也有望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气象学 热带气旋强度 多元统计估计 风云三号卫星 微波成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Y-3C/MWTS-Ⅱ数据估计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淼 覃丹宇 邱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3-580,共8页
文章利用FY-3C新型微波温度计(MWTS-Ⅱ)数据估计发生在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强度。首先对与热带气旋最强暖核位置相重合的通道5~8进行临边订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订正偏差均小于各通道的探测灵敏度;之后利用热带气旋微波亮温距平分布分... 文章利用FY-3C新型微波温度计(MWTS-Ⅱ)数据估计发生在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强度。首先对与热带气旋最强暖核位置相重合的通道5~8进行临边订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订正偏差均小于各通道的探测灵敏度;之后利用热带气旋微波亮温距平分布分析了热带气旋在对流层中、上层的增暖特征,发现热带气旋中心的增暖强度、形状特征与热带气旋的强度相关,强度较强的气旋中心增温较强,其暖核结构清楚而完整;最后利用通道6和通道7最强亮温距平中的最大值建立了热带气旋强度估计模型,独立样本检验的标准偏差为13.0 hPa,进行扫描角度修正后的标准偏差为12.0 hPa,引入纬度因子后的标准偏差为11.1 hPa,估计精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三号卫星 新型微波温度计 暖核 热带气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大气环流背景场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赖芬芬 江静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09-620,共12页
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理的1949—2007年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对1949—1975年、1976—1987年、1988—2007年这三个时段7—10月强度达到热带风暴及以上的热带气旋(简称为TC)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对TC活动强、弱年的... 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理的1949—2007年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对1949—1975年、1976—1987年、1988—2007年这三个时段7—10月强度达到热带风暴及以上的热带气旋(简称为TC)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对TC活动强、弱年的大气环流背景场做了合成分析,并对各年TC强度与对应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为西太副高)、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热带东风急流、季风槽各特征指数做了相关分析,揭示了西北太平洋TC强度年际变化的机理。结果表明:(1)这三个时段TC强度都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2)当TC强度偏大时,西太副高减弱东退,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偏南,热带东风急流强度偏大,位置偏东,南半球冷空气活动偏强,越赤道气流偏强,季风槽较活跃、位置偏东,倾斜指数偏小;反之亦然;(3)当越赤道气流偏强,季风槽较活跃时,有利于TC生成源区热带低压扰动的发生发展;而西太副高减弱东退,热带东风急流位置偏东时,TC生成源区850 hPa低空为正相对涡度异常,200 hPa高空为正散度异常。这样,低层水平辐合强、高层水平辐散强的配置使得该地区辐合上升运动、高层气流的辐散流出得以维持,且TC生成源区垂直风切变偏小,从而有利于TC的发生发展,TC强度偏大;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统计特征 合成分析 热带气旋强度 热带高压 热带东风急流 季风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强度的卫星探测客观估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瑾 江吉喜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3-292,共10页
运用2001~2002年6月10日到8月10日西北太平洋上15个热带气旋的日本静止气象卫星(GMS5)高分辨率红外辐射亮温(TBB)资料,从代表热带气旋强度的热带气旋云系特征中选取多个TBB因子及热带气旋中心所在纬度等因子,结合《热带气旋年鉴》资料... 运用2001~2002年6月10日到8月10日西北太平洋上15个热带气旋的日本静止气象卫星(GMS5)高分辨率红外辐射亮温(TBB)资料,从代表热带气旋强度的热带气旋云系特征中选取多个TBB因子及热带气旋中心所在纬度等因子,结合《热带气旋年鉴》资料,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经多次试验求得热带气旋强度的客观估计算式,复相关系数达到0.80以上。由此式估计的热带气旋中心气压,经24h滑动平均后的结果与年鉴气压的复相关系数提高到0.89,且两者之间的气压差在±10hPa之内的占整个样本数的83%以上,与美国新近展示的相关研究结果十分接近。用2000年两个热带气旋作检验,结果很好。该客观方法有望替代目前的Dvorak主观估计方法,成为一种新的业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强度 估计方法 卫星探测 2002年6月 复相关系数 静止气象卫星 逐步回归方法 西北太平洋 2000年 辐射亮温 高分辨率 云系特征 中心气压 滑动平均 研究结果 客观方法 B因子 计算式 样本数 气压差 年鉴 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数字云图确定热带气旋强度方法的检验和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范蕙君 李修芳 +1 位作者 燕芳杰 胡治波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13-117,共5页
以关岛飞机探测的热带气旋资料和登陆热带气旋的实测风资料为观测值,将用数字云图确定的热带气旋强度与观测值作比较,其平均绝对误差均不足3ms-1.文章还给出了1994年业务试用结果.检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具有业务应用价值.
关键词 数字云图 热带气旋强度 检验 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中国海黑潮影响热带气旋强度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3
作者 周婉君 徐海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8,共10页
采用1982—2008年高分辨率海温资料及日本气象厅热带气旋资料,对6—8月经过东海黑潮海区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发现经过该关键海区的热带气旋中有30%的热带气旋强度加强,而其中沿黑潮暖舌方向的热带气旋中有90%的个例出现增强趋势。对其... 采用1982—2008年高分辨率海温资料及日本气象厅热带气旋资料,对6—8月经过东海黑潮海区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发现经过该关键海区的热带气旋中有30%的热带气旋强度加强,而其中沿黑潮暖舌方向的热带气旋中有90%的个例出现增强趋势。对其中迅速加强的热带气旋进行合成分析,发现黑潮暖舌区的热通量增加对此类热带气旋的强度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选取热带气旋个例Noguri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尺度数值模式再现其经过黑潮暖舌区加强的过程,并设计两组试验来进一步探究东海黑潮暖舌对台风强度的影响。模拟研究表明,黑潮暖舌对热带气旋强度的增强作用要强于热带气旋引起的冷水上翻所产生的减弱作用,东海黑潮暖舌主要通过增强海表面热通量来增强台风对流发展从而促使台风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强度 东中国海黑潮 观测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中暖涡对热带气旋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石建新 蒋小平 +1 位作者 姜洪峰 费志宾 《海洋预报》 2010年第6期1-4,共4页
采用中尺度大气模式MM5和区域海洋模式POM构造了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利用该耦合模式模拟了台风Chanchu(2006)从热带低压发展到台风再逐渐衰减的全过程;再以该耦合试验作为对比试验,同时设计一个敏感性数值试验来考察海洋中暖涡对TC强度... 采用中尺度大气模式MM5和区域海洋模式POM构造了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利用该耦合模式模拟了台风Chanchu(2006)从热带低压发展到台风再逐渐衰减的全过程;再以该耦合试验作为对比试验,同时设计一个敏感性数值试验来考察海洋中暖涡对TC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暖涡的存在并没有使得TC更快速增强,但抑制了TC的衰减,使得TC增强的时间延长,暖涡的存在使得TC增强,中心气压减少了15 hPa。分析表明,由于暖涡处的混合层很深,阻止了温跃层的冷水挟卷到混合层中,使得TC引起的海面降温较小,因此抑制了TC的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强度 暖涡 耦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影响热带气旋强度的统计分析
15
作者 董茹月 许士斌 +2 位作者 黄菲 樊婷婷 赵振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29,共13页
本文利用东京台风中心(Tokyo-Typhoon Center)发布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best-tracks资料,统计了1979—2019年经过黑潮关键区热带气旋的强度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中的物理机制。统计结果显示,黑潮对不同强度TC的加热效... 本文利用东京台风中心(Tokyo-Typhoon Center)发布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best-tracks资料,统计了1979—2019年经过黑潮关键区热带气旋的强度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中的物理机制。统计结果显示,黑潮对不同强度TC的加热效果不同,整体而言,TC外缘靠近黑潮关键区至TC中心进入关键区阶段,TC风速显著增强;TC中心进入关键区后,风速数值的分布范围较集中,黑潮暖水对TC风速的影响与TC当前强度有关,强度较弱的TC风速增强,而强度较强TC的风速下限略增大但其风速均值减小。黑潮暖水通过增加海表面的热通量,造成低层水汽辐合,对流层中层湿度增大,水汽上升至高空释放凝结潜热增多,导致TC暖心增强,垂直速度增大,对流增强,从而增强TC强度。TC暖心变化较低层水汽通量的变化滞后约12 h,导致TC中心移出关键区后强度不会迅速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热带气旋强度 非绝热加热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尺度预报性能评估及订正技术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瑞琛 徐晶 王玉清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分析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的区域台风数值预报系统(CMA-TYM)2020—202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尺度预报,探讨CMA-TYM初始涡旋尺度误差对热带气旋后期尺度和强度预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MA-TYM初始涡旋的中心位置与强度... 分析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的区域台风数值预报系统(CMA-TYM)2020—202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尺度预报,探讨CMA-TYM初始涡旋尺度误差对热带气旋后期尺度和强度预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MA-TYM初始涡旋的中心位置与强度较准确,但内核尺度误差较大,其中47%样本的最大风速半径误差较观测偏大1倍以上,26 m·s^(-1)风圈半径(R26)和33 m·s^(-1)风圈半径(R33)被高估,17 m·s^(-1)风圈半径(R17)误差较小。初始涡旋尺度误差越大,所需调整时间越长,通常6~18 h调整完毕。R17和后期预报R17的高滞后相关(大于0.6)的持续时间达48 h,表明初始尺度对后期变化影响显著。CMA-TYM初始涡旋最大风速半径(RMW)尺度过大是增强率偏弱的原因之一,初始尺度误差偏大的涡旋后期R17预报误差也偏大。利用CMA-TYM涡旋初始误差以及预报强度、尺度信息作为预测因子,利用XGBoost方法构建了R17订正模型,结果表明:订正前后的R17尺度24 h预报均方根误差从59.8 km降低至31.8 km,降低了46.8%,约79%的热带气旋预报在经过尺度调整后尺度误差得到改善,表明订正模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尺度:强度 尺度变化率 强度变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对登陆热带气旋“黄蜂”(2002)强度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闫敬华 徐建平 +2 位作者 丁伟钰 陈子通 廖移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5-212,i001,共9页
以“目标登陆台风外场试验研究”(CLATEX)项目的目标热带气旋“黄蜂”为对象 ,在用高分辨数值模式模拟其近海加强和登陆减弱过程的基础上 ,通过 5组对比数值试验 ,从定量和时间演化角度细致地分析了热带气旋周边海陆和地形分布对热带气... 以“目标登陆台风外场试验研究”(CLATEX)项目的目标热带气旋“黄蜂”为对象 ,在用高分辨数值模式模拟其近海加强和登陆减弱过程的基础上 ,通过 5组对比数值试验 ,从定量和时间演化角度细致地分析了热带气旋周边海陆和地形分布对热带气旋强度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表明 ,华南西部地理因子 (地形、粗糙度、海陆分布等 )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华南西部地形的存在 ,有利于低层弱冷空气向南侵袭 ,从而激发对流发展 ,使气旋迅速加强 ,是“黄蜂”近海加强的关键原因 ;登陆后冷空气切入造成的稳定层结抑制了对流发展 ,阻断了对流潜热能源 ,是“黄蜂”登陆后迅速减弱的重要原因 ;华南西部真实地形下的地表摩擦效应是“黄蜂”登陆后迅速减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海热带气旋区的地表热交换以潜热输送 (蒸发 )为主 ,其量值一般是感热输送的 5~ 10倍 ;洋面热交换与气旋强度间存在正反馈关系 ,符合热带气旋发展的“WISHE”(风引起的表面热交换 )机制观点 ,即“WISHE”可能是南海热带气旋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蜂 地形 模拟研究 强度影响 热带气旋强度 热交换 试验研究 登陆台风 模式模拟 数值试验 时间演化 地理因子 强度变化 海陆分布 弱冷空气 稳定层结 感热输送 反馈关系 减弱 高分辨 分析表 西部 华南 粗糙度 对流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闪电活动的气候学特征及其与气旋强度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芳 郄秀书 崔雪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67-1176,共10页
利用2005~2014年全球闪电定位网(WWLLN)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位置和强度资料,分析了近10年西北太平洋地区228个TC中的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旋强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TC闪电活动年际变化呈震荡分... 利用2005~2014年全球闪电定位网(WWLLN)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位置和强度资料,分析了近10年西北太平洋地区228个TC中的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旋强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TC闪电活动年际变化呈震荡分布,夏半年闪电活动比冬半年强,闪电频数日变化呈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12:00(地方时,下同),谷值出现在06:00。闪电密度呈三圈分布结构,内核区和外雨带区闪电密度较高,内雨带区最低;闪电密度空间不对称分布,最高值出现在TC南侧。TC强度改变时,内核区闪电密度随TC不同强度等级的分布与外雨带区不同。TC内核区闪电活动较外雨带区强,内核区和外雨带区的闪电密度最大值分别出现在TC快速增强和强度一般变化时;快速增强过程一般发生在中等强度的TC中,而快速减弱过程一般发生在强度较强的TC中。TC快速增强前后,内核区闪电活动变化比全部TC闪电和外雨带区明显,表明内核闪电活动较全部TC闪电和外雨带区闪电能更好的指示TC的快速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时空分布 热带气旋强度 强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1—2016年影响我国热带气旋的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颖婧 陈永平 +1 位作者 甘敏 李江夏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1-312,共12页
利用1951—2016年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 Ni?o3.4指数以及英国Hadley中心Had ISST1海温资料,对影响我国热带气旋的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与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影响我国热带... 利用1951—2016年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 Ni?o3.4指数以及英国Hadley中心Had ISST1海温资料,对影响我国热带气旋的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与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影响我国热带气旋的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强台风以及超强台风的强度上升趋势显著,现阶段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正处于研究年限内的一个偏强时期,其强度仅次于20世纪50、60年代.在厄尔尼诺年的8月以及拉尼娜年的10月,热带气旋的强度特征指标较正常年增幅最大,其原因可能与ENSO事件年海水表面温度等海气要素的异常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热带气旋强度 累积气旋能量指数 ENSO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TC)环流内对流核数、TBB特征与TC强度关系的统计合成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曹钰 岳彩军 寿绍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1-392,共12页
基于JTWC(the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最大风速半径及热带气旋(TC)尺度资料、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以及日本静止气象卫星M1TR红外IR1 TBB资料,针对2001—2010年期间经过台湾再次登陆大陆的13个TC个例,采用对流云-层云... 基于JTWC(the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最大风速半径及热带气旋(TC)尺度资料、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以及日本静止气象卫星M1TR红外IR1 TBB资料,针对2001—2010年期间经过台湾再次登陆大陆的13个TC个例,采用对流云-层云分类技术以及统计合成分析方法,探析TC环流内对流核数与TC强度之间可能存在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整个TC环流内对流核总数、外雨带内对流核总数及内核区域内对流核密度基本上都随着TC强度的增加(减弱)而增加(减少),同时,外雨带内对流核总数大于内核区域内对流核总数,且后者与TC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相对不明显,而内核区域内对流密度大于外雨带内对流核密度,且前者较后者与TC强度对应关系更为明显。(2)外雨带内对流核总数、内核区域内对流核密度与TC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受TC结构影响很小,但对于TC登陆位置存在一定程度的敏感性。(3)TC内核区域内TBB平均值基本上随着TC强度的增加(减弱)而降低(升高),且这种对应关系对于TC登陆时间以及登陆位置存在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同时,外雨带内TBB平均值与整个TC范围内TBB平均值接近,二者均明显高于同期内核区域内TBB平均值,且前二者与TC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相对不明显。(4)基于对流核与基于TBB的统计合成分析结果两者之间具有很好的互补性,二者结合使用可以更全面反映出TC雨带与TC强度之间可能存在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热带气旋强度 对流核数 TBB 统计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