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林窗近地层温度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5
1
作者 张一平 王进欣 +2 位作者 马友鑫 刘玉洪 李佑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5,共5页
因林窗的发生而导致的环境异质性 ,对林窗内物种分布、种群动态及物种多样性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森林演替和更新所起的重要作用乃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林窗 8个方位 (从林窗中央到林内 )不同季节的地表温度和 ... 因林窗的发生而导致的环境异质性 ,对林窗内物种分布、种群动态及物种多样性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森林演替和更新所起的重要作用乃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林窗 8个方位 (从林窗中央到林内 )不同季节的地表温度和 1 5m高度气温水平空间多点观测为基础 ,探讨了林窗温度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在西双版纳由于区域性天气现象 (雾 )、太阳高度和林窗边缘树木的共同影响 ,形成不同季节林窗区域温度效应在时空上的明显差异一高值区的时空位移及空间不对称性现象 :林窗温度最高区域并非出现在林窗中央 ,而是林窗某一侧 ,其位置、强度随时间和季节不同而存在差异 ;另外 ,林窗内不同介质间 (空气、地面 )热量传递方向随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各异 ,特别是在干热季的中午 ,林窗不同区域气地温差符号的不同 ,引起热量传递方向截然相反。如此的温度分布状况和热量传递的不同 ,将导致林窗的环境异质性差异 ,进而影响到林窗区域种于萌发、幼苗生长、发育 ,植物种群分布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 林窗 时空分布特征 温度效应 环境异质性 小气候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林窗边缘树表温度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一平 王进欣 +1 位作者 马友鑫 刘玉洪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8-13,共6页
该文利用热带次生林林窗边缘树干的表面温度观测资料 ,探讨了昼间林窗边缘和林内树表温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林窗边缘与林内树表温的差异、林窗边缘树表温与林窗中央地表温的差异 .指出在林窗区域 ,受太阳直接照射的东侧和北侧林墙中... 该文利用热带次生林林窗边缘树干的表面温度观测资料 ,探讨了昼间林窗边缘和林内树表温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林窗边缘与林内树表温的差异、林窗边缘树表温与林窗中央地表温的差异 .指出在林窗区域 ,受太阳直接照射的东侧和北侧林墙中部存在表面温度高值区 ,是林窗区域除林冠面、林窗地面、林内地面之外的新的第 4热力作用面 ,对探讨林窗区域的热量传输、小气候形成以及林窗边缘植物的侧向生长等均有重要意义 .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林窗小气候形成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林缘垂直作用面 树表温度 热带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海南热带次生林地上生物量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丁易 黄继红 +1 位作者 许玥 臧润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118-5127,共10页
多次刀耕火种弃耕后自然恢复的热带次生林恢复速度通常较为缓慢。抚育是提高森林恢复和木材生产速度的重要营林措施,因此利用抚育间伐的方式加快热带次生林的恢复速度是当前森林经营和保护的重要议题。基于海南岛60个0.25 hm^(2)热带次... 多次刀耕火种弃耕后自然恢复的热带次生林恢复速度通常较为缓慢。抚育是提高森林恢复和木材生产速度的重要营林措施,因此利用抚育间伐的方式加快热带次生林的恢复速度是当前森林经营和保护的重要议题。基于海南岛60个0.25 hm^(2)热带次生林样地开展了抚育间伐对比试验。研究表明,经过5年的自然恢复,30个抚育样地和30个对照样地的地上生物量分别提高了24.5%和13.4%,而且抚育样地中减少的地上生物量迅速接近对照样地。抚育主要减少了清除种的地上生物量,而提高了保留种的地上生物量。次生林经过抚育处理后,其地上生物量的绝对增长量显著提高了58.74%,相对增长率显著提高了67.93%。在抚育样地中,地上生物量的绝对增长量和相对增长量均随着抚育强度呈现单峰曲线变化的趋势,抚育强度在(10±2.5)%时地上生物量的相对和绝对增长量最高。抚育强度是影响地上生物量增长量的重要因素,而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离散度的作用较小。决定地上生物量的相对增长量最重要的因素(负作用)是初始生物量。本研究为我国热带次生林的未来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生物量 增长量 物种分类 抚育强度 热带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林窗辐射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窦军霞 张一平 +1 位作者 刘玉洪 马友鑫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3-300,共8页
利用西双版纳不同季节热带次生林林窗、林内及旷地不同波长太阳辐射的实测资料,比较分析了热带次生林窗不同波长辐射特征。分析得出:热带次生林窗中央与北侧林冠下的不同波长太阳辐射量值在中午前后迅速达到最大后又急速下降的现象明显... 利用西双版纳不同季节热带次生林林窗、林内及旷地不同波长太阳辐射的实测资料,比较分析了热带次生林窗不同波长辐射特征。分析得出:热带次生林窗中央与北侧林冠下的不同波长太阳辐射量值在中午前后迅速达到最大后又急速下降的现象明显;林窗内不同波长太阳辐射日总量值均大于林内,小于旷地;林窗中央和北侧林冠下相比较,一般是北侧林冠下的各辐射要素总量值高于林窗中央;林窗区域的总辐射日总量在干热季最高,雨季和雨季后期次之,雾凉季时最小;林窗中央和北侧林冠下的红外辐射及可见光在总辐射中所占份额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充分显示了林窗辐射环境的异质性;与旷地和林内相比,林窗内各测点的红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份额高于旷地却低于林内,而可见光占总辐射的比值情况正好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太阳辐射 热带次生林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中的丛枝菌根调查 被引量:21
5
作者 房辉 P.N.Damodaran 曹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179-4185,共7页
对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中13个科的26种植物根系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ongii,AMF)侵染情况进行了研究,并从这些植物的根围土壤中分离鉴定了隶属于球囊霉属(Clomus)、巨孢囊霉属(Gigaspora)、盾巨孢囊霉属(Scut... 对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中13个科的26种植物根系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ongii,AMF)侵染情况进行了研究,并从这些植物的根围土壤中分离鉴定了隶属于球囊霉属(Clomus)、巨孢囊霉属(Gigaspora)、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和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的11种丛枝菌根真菌。该地次生林中AMF的孢子密度为13—29个/100g土壤,平均为19个;种的丰富度在4.9之间(平均为6);平均频度为53.8%;相对多度为3.2%-26.5%;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94和0.93。丛枝菌根的侵染率达到44.8%.57.2%(平均为50.9%);球囊霉属(Glomus)和无梗囊霉属(Acattlospora)是热带次生林根围土壤中菌根真菌的优势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次生林 AM真菌 孢子密度 资源调查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儋州橡胶林与热带次生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君 兰国玉 李玉武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3-438,共6页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5 a(幼龄林)、10 a(中龄林)、30 a(老龄林)3个年龄的橡胶林,30 a桉树林和热带次生林,研究不同林型下不同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差异及其随季节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微生物类群数量大小顺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5 a(幼龄林)、10 a(中龄林)、30 a(老龄林)3个年龄的橡胶林,30 a桉树林和热带次生林,研究不同林型下不同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差异及其随季节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微生物类群数量大小顺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细菌占微生物总量为93.17%~98.56%,土壤微生物总量大小顺序为幼龄林﹥中龄林﹥次生林﹥老龄林﹥桉树林;不同林型下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季节变化差异明显,旱季到雨季,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先减小后增大,不同林型下土壤真菌数量变化不尽相同;在0~30 cm深土壤层内,5种林型下土壤微生物随土壤深度变化不明显;三大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与土壤含水率、土壤p H值之间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区系 桉树林 热带次生林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凋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变化 被引量:4
7
作者 林灯 陈壮 +7 位作者 黄荣俊 王旭 丁昱 董翔宇 龙文兴 黄瑾 方精 李时兴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期7-14,28,共9页
以海南岛霸王岭刀耕火种和吊罗山择伐恢复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幼龄林、中龄林和老龄林样地,研究凋落物及不同土层的最大持水率和自然含水率随干扰类型及恢复阶段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刀耕火种凋落物和土壤的最大持水率及自然... 以海南岛霸王岭刀耕火种和吊罗山择伐恢复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幼龄林、中龄林和老龄林样地,研究凋落物及不同土层的最大持水率和自然含水率随干扰类型及恢复阶段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刀耕火种凋落物和土壤的最大持水率及自然持水率都小于择伐;(2)两种干扰类型的凋落物最大持水率随着森林恢复而减小,自然含水率在3个恢复阶段间无显著差异。刀耕火种土壤的最大持水率随着森林恢复而增大。择伐0~40cm土层最大持水率先减小后增大,40~60cm土壤最大持水率在3个恢复阶段间无显著差异;(3)两种干扰类型的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和自然含水率都显著大于土壤;总体上,浅层土壤的最大持水率大于深层土壤,但不同土层间自然含水率无显著差异。(4)两种干扰类型中,凋落物与不同土层间的最大持水率显著负相关,二者间的自然持水率相关不显著。刀耕火种不同深度土壤间的最大持水率显著正相关;择伐不同深度土壤间的最大持水率及自然持水率都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将为中国热带次生林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持水率 自然含水率 凋落物 土壤 刀耕火种 择伐 热带次生林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次生林利用与土壤物理性质变化 被引量:13
8
作者 许炼烽 朱伍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52-659,共8页
利用海南岛吊罗山林区内的生态定位观测站近3a的定位观测数据,和定期采样进行的土壤物理性质测定,分析了不同的次生林砍伐程度和利用方式(包括次生林对照、择伐50%、择伐70%、皆伐迹地、垦植橡胶和刀耕火种垦植甘蔗、蕃茨等... 利用海南岛吊罗山林区内的生态定位观测站近3a的定位观测数据,和定期采样进行的土壤物理性质测定,分析了不同的次生林砍伐程度和利用方式(包括次生林对照、择伐50%、择伐70%、皆伐迹地、垦植橡胶和刀耕火种垦植甘蔗、蕃茨等作方)对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团聚结构、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土壤持水特性等土壤主要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热带次生林的过度砍伐和不合理的刀耕火种,严重地影响了土壤主要的物理性质,导致土壤表层温度升高、温差加大,土壤含水量和持水性能下降,土壤结构受破坏,土壤粘粒流失和向砂砾化发展等等,造成了土壤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了森林的再生和林地的开发和利用,其中尤以皆伐迹地和刀耕火种的影响最为严重。最后提出如仅从土壤物理性着眼,择伐50%和等高带植橡胶为较合理的热带次生林经营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 热带次生林 土壤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次生林、旱稻种植地和火烧迹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18
9
作者 杨效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83-891,共9页
通过模拟刀耕火种过程 ,对刀耕火种前后的次生林、旱稻地 (第 2年 )和火烧迹地 (火烧后直接撂荒地第 2年 )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3块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组成相同 ,均为蜱螨目、膜... 通过模拟刀耕火种过程 ,对刀耕火种前后的次生林、旱稻地 (第 2年 )和火烧迹地 (火烧后直接撂荒地第 2年 )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3块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组成相同 ,均为蜱螨目、膜翅目和弹尾目 ,但不同生境样地中各优势类群所占群落总数的比例不同 ,并且 3样地常见和稀有类群的组成差异较大 ;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和 DG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次生林高于其它 2块样地 ,而旱稻地和火烧迹地则无较大差异 ,但一些类群在旱稻地、火烧迹地的数量分布与次生林具有差异 ,且在土壤层的表现较为突出 ;3块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具有较好相似性 ,其中旱稻地与火烧迹地达到极相似水平 (D、DS>0 .9)。3种不同类型生境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在类群数、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总体呈现出雨量少的干季或雨季初末期高于雨量最大的雨季中期 ,与当地降雨量和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 ,同时各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因生境条件不同及人为活动干扰强弱而形成各自的季节消长特点。研究表明刀耕火种后的旱稻种植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恢复和发展在一定限制条件 (面积、周围次生林和坡度 )下无破坏性影响 ,但植被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次生林 旱稻种植地 火烧迹地 土壤 节肢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热带次生林区森林资源及社会经济状况——广东古兜山林区调查报告 被引量:3
10
作者 蔡燕灵 曾令海 王洪峰 《广东林业科技》 2008年第4期82-86,共5页
为更好地开展热带次生林经营,在国际热带木材组织"旨在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热带地区次生林经营研究与示范"项目(ITTO PD 294/04)的资助下,对较为典型的中国热带次生林———广东古兜山林区开展了森林资源与社会经济状况的相... 为更好地开展热带次生林经营,在国际热带木材组织"旨在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热带地区次生林经营研究与示范"项目(ITTO PD 294/04)的资助下,对较为典型的中国热带次生林———广东古兜山林区开展了森林资源与社会经济状况的相关调查,其结果认为:中国热带林区的热带森林除自然保护区外,几乎都以低产低质的次生林状况存在,这类林分质量普遍较差,很少开展经营活动,因此缺乏经济和生态效益。林区居民主要依靠政府的生态公益林补偿、砍伐林木、出租林地供商品林经营以及农耕等获得收入,生活仍然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人均年收入仅3 780元(约合556美元)。林农普遍的愿望是将次生林地改种以桉树为代表的速生丰产商品林经营,以获得较高的经营效益,次生林的保护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次生林 森林资源 森林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亚热带次生林细根生物量和形态分布差异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静波 于水强 +3 位作者 郝倩葳 曹雨婷 葛之葳 毛岭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46,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亚热带次生林主要树种细根的生物量、形态特性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探讨不同林分细根生长特性差异及树种间的竞争作用,为亚热带森林的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浙江省黄岩山选取经过皆伐后人工播种造林恢...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亚热带次生林主要树种细根的生物量、形态特性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探讨不同林分细根生长特性差异及树种间的竞争作用,为亚热带森林的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浙江省黄岩山选取经过皆伐后人工播种造林恢复的23年生林分及未经过人为干扰的60年生林分,每个林分中设置10个10 m×10 m的样方,每个样方中随机选取3个采样点,使用根钻法对0~20 cm土层中林分主要树种(青冈、木荷、石栎、其他木本植物)的根系样品及土壤样品进行采集,测定3个不同直径等级(D1.>0~≤0.5 mm,D2.>0.5~≤1 mm,D3.>1~≤2 mm)细根的生物量及其形态特征(比根长、根长密度),以及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全磷及有机质含量,并分析细根生物量及其形态特征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1)细根总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60年生林分细根总生物量显著(P<0.05)高于23年生林分,是23年生林分的1.3倍,这种显著性差异主要由杂根(其他木本植物根系)生物量引起,而青冈、木荷、石栎的细根总生物量在2个林龄林分间无显著差异。(2)各径级细根生物量因树种和林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60年生林分青冈D1和D2径级细根生物量分别比23年生林分高82.1%和51.1%,差异显著(P<0.05);木荷各径级细根生物量在2个林分间无显著差异;60年生林分石栎D1径级细根生物量是23年生林分的55.5%,差异显著(P<0.05);杂根各径级生物量均表现为60年生林分显著(P<0.05)高于23年生林分,分别是23年生林分的1.5倍(D1)、1.9倍(D2)和1.9倍(D3)。(3)木荷、石栎各径级细根的比根长和根长密度在2个林龄林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青冈和杂根的细根形态在不同林龄林分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60年生林分D3径级比根长分别是23年生林分的1.4和1.3倍,60年生林分青冈D1、D2、D3径级根长密度分别较23年生林分增加了58.36%,41.96%和49.57%,杂根根长密度分别较23年生林分增加了44.76%,120.21%和111.31%。(4)细根总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呈显著相关关系,但在树种间和林分间有所差异,在23年生林分中,细根总生物量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60年生林分中,细根总生物量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全磷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未经过人为干扰的60年生林分细根总生物量显著高于皆伐后人工播种造林恢复的23年生林分,但更容易出现养分短缺的现象;随林龄的增加,青冈可能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次生林 林龄 细根生物量 细根形态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次生林演替过程中环境因子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龙成 吴庭天 +2 位作者 杨小波 龙文兴 李东海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43,共7页
为了解热带森林次生演替的群落环境特征变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以两种不同演替阶段的热带滨海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非参数检验以及Kendall秩相关分析的方法,对两群落内部的环境因子及其对植物多样性、均匀度以及物种周转率的... 为了解热带森林次生演替的群落环境特征变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以两种不同演替阶段的热带滨海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非参数检验以及Kendall秩相关分析的方法,对两群落内部的环境因子及其对植物多样性、均匀度以及物种周转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环境因子在群落间和群落内均存在差异。在热带常绿季雨林(TEMF)、灌木林(SHR)内,光合有效辐射(PAR)对物种多样性和周转率有显著影响。在两个群落内,土壤相对湿度对物种分布均起到重要影响,对SHR中物种分布的影响更强。在TEMF中,土壤温度、坡度及坡位对物种多样性和周转率限制显著;在SHR中,空气相对湿度成为限制物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演替 环境因子 物种多样性 物种周转 物种均匀度 热带滨海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次生林树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恢复动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田立新 丁易 臧润国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6期88-96,共9页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固碳潜力。当前热带次生林占热带林总面积的50%以上,已成为热带森林的主体。热带次生林的演替方向和恢复速度已经成为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育领域的研...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固碳潜力。当前热带次生林占热带林总面积的50%以上,已成为热带森林的主体。热带次生林的演替方向和恢复速度已经成为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育领域的研究重点。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恢复动态是热带次生林研究中的2个重要内容。通过研究物种组成的变化可以确定次生林演替的发展方向,通过研究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可以了解次生林的固碳潜力。本文从热带次生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出发,重点介绍了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的恢复动态。概述了物种组成恢复过程中的确定性和随机性过程以及不同生境特有种对群落物种组成恢复的影响,探讨了影响地上生物量及其动态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展望了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热带次生林恢复研究方向,旨在为热带次生林的管理、保护和恢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次生林 群落演替 树种多样性 地上生物量 生境特有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次生林不同林层植物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季节变化及其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轶群 王艺颖 +4 位作者 于耀泓 温珍杰 彭钟通 周庆 莫其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5-265,共11页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s)是植物生长代谢过程中重要的能量来源。通过在华南热带次生林进行氮磷添加试验,探究不同林层植物叶片NSCs的季节变化及其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取样时间为2019年1月、4月、7月和10月...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s)是植物生长代谢过程中重要的能量来源。通过在华南热带次生林进行氮磷添加试验,探究不同林层植物叶片NSCs的季节变化及其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取样时间为2019年1月、4月、7月和10月。结果表明:1)植物叶片NSCs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磷(P)添加对叶片淀粉和NSCs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且物种与磷添加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叶片淀粉含量。2)黑嘴蒲桃和紫玉盘叶片NSCs含量对氮(N)添加的响应较为敏感,而白车和竹节叶片NSCs含量对P添加的响应较为敏感,氮磷同时添加(+NP)对植物叶片NSCs的增效作用最好。3)植物叶片NSCs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且季节与林层间的交互作用对叶片可溶性糖和NSCs含量具有显著影响。4)不同林层植物对氮磷添加的响应不同,氮磷添加使林下层植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林冠层降低,在干季,N添加会使林下层植物叶片淀粉含量增高,林冠层降低。P添加的影响恰好与之相反。在湿季,氮磷添加使林下层和林冠层植物叶片的淀粉含量增加。5)林冠层植物叶片NSCs含量高于林下层,且林下层植物叶片NSCs含量和可溶性糖与淀粉的比值均表现为干季高于湿季。因此,叶片NSCs之间的变化差异反映了不同植物的碳利用策略,NSCs含量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变化可以反映出热带森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碳供给和消耗的动态变化情况,为探索热带次生林植物碳利用策略及共存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氮磷添加 林层 季节动态 热带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截抽样调查在热带次生林恢复经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宪钊 周燕华 +1 位作者 陆元昌 薛杨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95-1099,共5页
整合了线截抽样理论及在热带地区国家森林调查和培育中的经验,并将其应用于热带次生林植被恢复研究的前期调查中。结果显示,这种方法能够解决热带植被类型多样性和分布不均匀带来的调查困难,能够实现林分信息的快速获取,更重要的是能快... 整合了线截抽样理论及在热带地区国家森林调查和培育中的经验,并将其应用于热带次生林植被恢复研究的前期调查中。结果显示,这种方法能够解决热带植被类型多样性和分布不均匀带来的调查困难,能够实现林分信息的快速获取,更重要的是能快速了解研究区目标树种的生长和分布状况,为次生林的恢复性经营提供直观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截抽样 热带早期次生林 经济用材种 生态特殊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3种次生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炜 项文化 +3 位作者 勾蒙蒙 徐传洪 欧阳帅 方晰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6-264,共9页
以中亚热带地区不同演替阶段次生林为对象,研究了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PM)、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及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CG) 2种调节服务[土壤有机碳(SOC)调节、全氮(TN)调节]及1种支持服务(物种多样性)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及其影... 以中亚热带地区不同演替阶段次生林为对象,研究了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PM)、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及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CG) 2种调节服务[土壤有机碳(SOC)调节、全氮(TN)调节]及1种支持服务(物种多样性)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CA的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PM、CG,CA与CG的土壤SOC、TN含量显著高于PM。3种次生林土壤SOC调节与TN调节为协同关系,物种多样性与土壤SOC、TN调节为权衡关系,PM、CA权衡表现为物种多样性具有相对较高的收益,CG权衡无固定的相对受益方。在演替前期,常绿阔叶树种比例、土壤p H分别与土壤TN调节-物种多样性、土壤SOC调节-土壤TN调节的权衡呈负相关,随着演替进行,地形因子、土壤因子及树种组成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产生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次生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物种多样性 权衡与协同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天然次生林的功能群划分 被引量:25
17
作者 邓福英 臧润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240-3249,共10页
热带林极高的物种丰富度使许多生态分析非常困难,把功能相似的物种划分为不同功能群,将为热带林的生态研究提供新的途径。以物种的7个功能特性因子(生长型、分布的海拔高度、分布的林型、木材密度、喜光性、演替地位和寿命)和9个林分结... 热带林极高的物种丰富度使许多生态分析非常困难,把功能相似的物种划分为不同功能群,将为热带林的生态研究提供新的途径。以物种的7个功能特性因子(生长型、分布的海拔高度、分布的林型、木材密度、喜光性、演替地位和寿命)和9个林分结构因子(相对生物量、相对胸高断面积、相对树高、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冠幅、相对更新数、相对死亡数和相对萌生数)为基础,应用数量化分析的方法,对海南岛典型的热带山地雨林天然次生林群落进行了功能群的划分。结果表明:(1)应用CCA分析林分结构因子时,可将山地雨林天然次生林的物种划分为6类功能群,它们的相对生物量、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更新数、相对萌生数和相对死亡数等,随胸径和高度的增加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2)应用CCA分析物种功能特性因子时,可将山地雨林天然次生林的物种划分为5类功能群,它们的功能特性都随演替过程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3)在综合考虑两个不同角度CCA分析的基础上,最后将热带山地雨林天然次生林的物种共划分为11类功能群,它们能充分体现物种随胸径和高度结构的变化特点及其在演替过程中所处的阶段;(4)演替初期的灌木类功能群与各不同演替时期的乔木功能群共同分布于的中下层,但其大多处于死亡状态;(5)演替初期与演替中后期的乔木功能群则共同组成的主层林,但其死亡数量也较高。可见,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天然次生林目前正处不同功能群的激烈竞争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山地雨林天然次生林 功能群 林分结构 功能特性 C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典型次生林粗木质残体生物量、碳储量和养分特征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一帆 谌小勇 +5 位作者 邹东军 雷俊杰 吴小红 王钧 闫文德 梁小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441-3448,共8页
对九龙江森林公园次生常绿阔叶林粗木质残体(CWD)进行量化研究,了解亚热带典型次生林CWD的本底数据。以九龙江森林公园典型天然次生林中的6个20m×20m的标准样地为对象,调查并分析样地内不同分解等级CWD的生物量、碳储量和养分特征... 对九龙江森林公园次生常绿阔叶林粗木质残体(CWD)进行量化研究,了解亚热带典型次生林CWD的本底数据。以九龙江森林公园典型天然次生林中的6个20m×20m的标准样地为对象,调查并分析样地内不同分解等级CWD的生物量、碳储量和养分特征变化。九龙江森林公园亚热带典型次生林的CWD储量在2.8—30.4t/hm^(2)之间,碳储量在6.10—6.75t/hm^(2)之间,大量营养元素(N、P、K、 Ca、 Mg)含量相对稳定,化学计量变化不显著,微量营养元素中Pb与Cd元素含量随着分解等级的增加而增加。九龙江森林公园亚热带典型次生林的CWD储量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处于中等水平,CWD主要以分解中后期的倒木为主,反映出该次生林处于中幼龄林阶段,具有较高的碳储量,养分含量相对稳定,并表现出Pb与Cd在CWD中积累的现象,在中度分解和重度分解的CWD中Pb含量分别增加了62.65%和69.88%,Cd含量则分别增加了33.33%和100%,其内在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CWD如何参与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重金属积累等生态过程,比较不同林分干扰历史下CWD储量、分布及养分特征的异质性,补充CWD参与碳循环和碳平衡过程的本底数据,为亚热带典型次生林的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次生林 粗木质残体 生物量 化学计量 养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低地雨林不同演替阶段优势树种的生长速率变化及驱动因素
19
作者 程怡晴 王绘雯 +3 位作者 程瑞明 姚杰 臧润国 丁易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5年第1期14-25,共12页
【目的】生长速率是影响树木个体表现和种群统计学的重要因素,并最终通过影响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驱动森林自然演替过程。随着大面积热带原始林的退化或消失,次生林已成为当前热带地区的主要森林类型。因此探讨影响树木生长... 【目的】生长速率是影响树木个体表现和种群统计学的重要因素,并最终通过影响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驱动森林自然演替过程。随着大面积热带原始林的退化或消失,次生林已成为当前热带地区的主要森林类型。因此探讨影响树木生长的关键因素,对热带次生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关于热带树木生长的驱动因素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对重要性还了解甚少。【方法】基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10个1公顷低地雨林次生林(演替初期和演替中期)和老龄林样地10年间的定位监测数据,在确定不同演替阶段优势种后,计算不同演替阶段优势种的生长速率和邻体拥挤指数。通过方差分析探讨不同演替阶段的优势种生长速率差异,结合土壤和植物功能性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评估不同演替阶段中不同因素(树木径级大小、邻体竞争、土壤因子、植物功能性状)对优势种生长的相对重要性。【结果】优势种树木径向生长速率在不同演替阶段表现出显著差异,老龄林阶段优势种的平均径向生长速率(0.082±0.002 cm·a^(−1))仅为次生林演替初期(0.164±0.002 cm·a^(−1))的50%和次生林演替中期(0.105±0.001 cm·a^(−1))的78%。树木径级大小在所有阶段均是影响优势种径向生长速率的主导因素。邻体竞争在演替初期对次生林优势种径向生长的影响显著。土壤因子主要在演替早期和中期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在演替中期的作用更加明显。植物功能性状则是在老龄林阶段影响优势种径向生长速率的主要因素。【结论】本研究表明热带次生林演替过程中,体现了优势种从先锋树种向耐荫树种的转变。树木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会随着演替的进程而改变,邻体竞争和土壤因素的影响逐渐降低,而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逐渐增加。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热带低地雨林的群落演替过程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并为未来针对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林制定差异化管理策略提供林了重要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级大小 邻体竞争 植物性状 土壤 热带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次生混交林中不同类群植物叶片可提取态碳水化合物的分配格局 被引量:1
20
作者 丁彰琦 欧阳明 +2 位作者 胡小飞 刘煜 陈伏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可提取态碳水化合物(EC)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能较好地反映植物的适应性和竞争力,目前对不同类群植物间的异同及其在适应与竞争机制方面的解释尚不明确。研究在亚热带地区马尾松林演替至常绿阔叶林中间阶段的次生混交林中选取17种... 可提取态碳水化合物(EC)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能较好地反映植物的适应性和竞争力,目前对不同类群植物间的异同及其在适应与竞争机制方面的解释尚不明确。研究在亚热带地区马尾松林演替至常绿阔叶林中间阶段的次生混交林中选取17种常绿植物和13种落叶植物,于生长旺季和叶凋落期分别收集鲜叶和凋落叶,采用连续浸提7步分级法测定7类EC的含量,比较分析不同类型植物叶片EC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常绿植物鲜叶游离态糖类的含量及百分比分别为52 mg/g和54%,均高于落叶植物的48.11 mg/g和49%,而水溶性半纤维素类相反(P<0.05);其它几种EC差异均不显著。(2)常绿植物凋落叶的游离态糖类、弱结合态糖类、强结合态糖类和水溶性半纤维素类占有机碳比例分别为10.82%、2.87%、2.70%和3.44%,均低于落叶植物的13.14%、3.95%、3.81%和4.51%;乔木凋落叶游离态糖类和弱结合态糖类占有机碳比例则为10.73%和2.78%,低于灌木的11.90%和3.40%及草藤本的11.98%和3.40%。(3)常绿植物鲜叶的游离态糖类和弱结合态糖类含量显著高于其凋落叶;而落叶植物鲜叶的游离态糖类和总EC含量则明显低于其凋落叶。推断与落叶植物竞争时,常绿植物可能通过提高鲜叶的游离态糖类含量,增强叶片碳源利用取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功能群 碳水化合物 鲜叶 凋落叶 热带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