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对热带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48
1
作者 郑庆林 王三杉 +1 位作者 张朝林 宋青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21,共8页
应用在CCM3气候模式基础上发展的一个CCM3(R15L9)长期预报模式 ,进一步研究了青藏高原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夏季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6月初夏季节 ,青藏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在 30°N和 30°S一带有明显的增温效果 ... 应用在CCM3气候模式基础上发展的一个CCM3(R15L9)长期预报模式 ,进一步研究了青藏高原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夏季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6月初夏季节 ,青藏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在 30°N和 30°S一带有明显的增温效果 ,有利于北半球副热带西风减弱北移、热带高层东风增强北进、南半球西风带北压和赤道中低层西风形成和加强。加速了季节转换过程 ,有利于增强越赤道气流和南北半球的大气交换作用 ,还有利于在南海、菲律宾以东海面上热带气旋的形成和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力作用 热带大气环流 数值模拟 动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年夏季热带大气环流异常与ElNio事件发展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6
2
作者 黄真 陶诗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62-68,共7页
本文利用1980—1983年四个夏季(以7月平均为代表)的ECMRWF资料,分析了1982—1983年El Nino事件强烈发展前的1982年夏季热带大气环流的异常.从一系列显著异常的观测事实分析中得出:1982年夏季异常强的东亚高空东风急流是1982~1983年El N... 本文利用1980—1983年四个夏季(以7月平均为代表)的ECMRWF资料,分析了1982—1983年El Nino事件强烈发展前的1982年夏季热带大气环流的异常.从一系列显著异常的观测事实分析中得出:1982年夏季异常强的东亚高空东风急流是1982~1983年El Nino事件发展的一个可能促发机制;1982年澳大利亚冬季冷空气的异常堆积导致澳大利亚至东太平洋纬向热力对比的增强,是赤道太平洋偏东信风迅速减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热带大气环流 夏季 高空急流 发展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热带海洋海温和大气环流异常变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陈永利 白学志 赵永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388-399,共12页
用合成和相关分析方法及SVD技术研究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年份4~6月季风建立时期季风环流的异常及其与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与热带大气环流和海温变异密切相关。(1)当热带中、东太平洋-... 用合成和相关分析方法及SVD技术研究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年份4~6月季风建立时期季风环流的异常及其与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与热带大气环流和海温变异密切相关。(1)当热带中、东太平洋-印度洋(主要在西南部)及南海海温低(高),西太平洋-澳洲邻近海域海温高(低)时,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不同区域海温对季风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印度洋主要为晚春至初夏(4~6月),南海为5~6月,而热带太平洋从前冬一直持续到夏季。(2)不同的海温异常产生不同的季风环流型,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年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基本相反。南海夏季风的活动主要受印度季风环流变化的影响,与前期冬春季西太副高的强弱及位置变化密切相关。西太副高弱时,南海夏季风爆发早;反之,爆发晚。(3)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引起季风环流和Walker环流的异常变化可能是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物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爆发 大气环流异常 变化关系 热带海洋 WALKER环流 热带太平洋 相关分析方法 热带大气环流 季风环流 海温异常 异常变化 SVD技术 印度洋 东太平洋 邻近海域 西太平洋 季节差异 位置变化 环流变化 印度季风 物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500百帕动能的基本特征与季节变化——南、北半球的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孙继松 仇永炎 《热带气象》 CSCD 1992年第1期35-43,共9页
本文利用1980—1988年30°S—30°N的风场资料,计算了逐日的平均动能,涡动动能及相互转换和波数域动能;并分析了南、北半球热带对流层中层动能的演变特征,季节调整规律,指出了热带与中高纬动能的差异。
关键词 热带大气环流 500百帕风场 对流层 动能 季节变化 南半球 北半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EOF相空间分析东亚梅雨旱涝长期过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朱抱真 张瑞雪 林学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17-826,共10页
利用非线性动力学中的相空间概念,分析了梅雨旱涝3~5年循环的长期过程。对全球热带 850 hPa的纬向风场距平所作的 EOF,第 1特征向量显示T Walker环流异常在赤道球圈上的分布;第2特征向量主要显示热带一副热带... 利用非线性动力学中的相空间概念,分析了梅雨旱涝3~5年循环的长期过程。对全球热带 850 hPa的纬向风场距平所作的 EOF,第 1特征向量显示T Walker环流异常在赤道球圈上的分布;第2特征向量主要显示热带一副热带之间的环流异常的经向分布。在第1时间系数和第2时间系数所定义的二维相空间中,由相轨线分析,得到梅雨涝年主要集中于第2象限,而旱年则相对多在第4象限。说明梅雨旱涝年际变异的主导模态和热带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向量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显示了以3~5年时间尺度的大气环流演变的长期特征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正交函数 相空间 梅雨 旱涝年际变异 热带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及周边地区TBB季节内振荡及其与ENSO的联系 被引量:13
6
作者 梁建茵 林爱兰 李春晖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7-277,共11页
文中利用1980~1997年TBB资料,采用小波变换分析方法,对南海及周边地区季节内振荡(ISOs)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及菲律宾以东洋面TBB具有相似的ISOs特征,其年变化表现为单峰型,夏秋季强,冬春季弱,而孟加拉湾地区的ISOs有所不同,... 文中利用1980~1997年TBB资料,采用小波变换分析方法,对南海及周边地区季节内振荡(ISOs)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及菲律宾以东洋面TBB具有相似的ISOs特征,其年变化表现为单峰型,夏秋季强,冬春季弱,而孟加拉湾地区的ISOs有所不同,呈双峰型,峰值出现5月和11月。南海地区ISOs的周期结构具有复杂性,主要有两个周期段,即以53.8d为峰值的50~70d振荡(ISO1)和以32d为峰值的13~36d振荡(ISO2)。南海地区ISO1的年际变化与周边地区(孟加拉湾、菲律宾以东洋面以及南半球澳大利亚与印度尼西亚之间洋面)ISO1的年变化有显著的正相关,说明这种ISO1的年变化为较大范围的区域现象;而南海地区ISO2的年际变化与周边地区相关性不显著,为局地现象。影响南海地区ISOs的传播具有多向性,ISO1以东传为主,ISO2以西传为主,它们都具有北传的特征。可见,南海地区ISOs既受到来自赤道地区的影响,也受到来自西太平洋和孟加拉湾的影响,同时南海地区局地也可以生成强烈对流活动,从而使得南海地区对流的ISOs变得复杂化。统计结果发现,ENSO与ISO1有密切的联系,但对ISO2的影响不明显。ENSO对ISO1的影响不但表现在南海地区,对孟加拉湾和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的ISO1有更加明显影响作用,负相关表明ENSO冷事件发生时上述地区ISO1受到压制。可以推测,ENSO通过对热带大气环流(特别是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来对南海及周边地区ISO1进行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周边地区 季节内振荡 1980~1997年 南海地区 孟加拉湾 小波变换分析 热带大气环流 年际变化 TBB资料 印度尼西亚 热带高压 菲律宾 年变化 诊断分析 周期结构 澳大利亚 赤道地区 西太平洋 对流活动 影响作用 洋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VD揭示的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模态及其与中国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桂臣 管兆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3-71,共9页
利用1958—1999年6—8月平均的GISST(Global Indi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海表温度资料和同期850 hPa水平风场等NCEP/NCAR再分析资料,作了向量奇异值分解,并对各个模态作了相应分析,发现前两个模态可以很好地表示出印度洋海气耦合... 利用1958—1999年6—8月平均的GISST(Global Indi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海表温度资料和同期850 hPa水平风场等NCEP/NCAR再分析资料,作了向量奇异值分解,并对各个模态作了相应分析,发现前两个模态可以很好地表示出印度洋海气耦合的主要部分:第1模态是印度洋海温对ENSO信号的滞后响应;第2模态反映了存在于印度洋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是ENSO和IOD(Indian Ocean Dipole,印度洋偶极子)的混合模态。讨论了前两个模态与中国夏季降水等变化的联系,发现印度洋海温单极模态与我国华南夏季降水存在负相关,与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存在正相关;印度洋偶极型海温与我国降水的关系不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板子(IOD) ENSO 热带大气环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