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热源对大气影响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马开玉 姚华栋 +1 位作者 姜达雍 高国栋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218-225,共8页
本文利用1970—1979年COADS2°×2°格点月平均资料,计算了30°S—30°N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洋面上的有效长波辐射、感热和潜热通量以及它们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结果指出:在冬季半球热带海洋外侧有大量的长波辐射... 本文利用1970—1979年COADS2°×2°格点月平均资料,计算了30°S—30°N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洋面上的有效长波辐射、感热和潜热通量以及它们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结果指出:在冬季半球热带海洋外侧有大量的长波辐射、感热和潜热向大气输送,输送通量的季节变化大;热带太平洋地区西北部热通量的季节变化最大,赤道洋面地区热通量的年变化最小,潜热是洋面上热量输送的最大项,季节变化也最大;感热的输送量虽不及有效长波辐射,但其季节变化与有效长波辐射的变化相当;赤道地区是有效长波辐射和潜热通量的低值区,暖池地区是有效长波辐射的低值中心,靠近秘鲁海域的东南赤道太平洋是感热通量的负值区;热带太平洋西北部和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的热通量及年、季变化与亚洲季风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对我国和南亚地区的气候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潜热通量 长波辐射 感热 热量输送 赤道太平洋 洋面 暖池 季节变化特征 亚洲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不稳定波对海气相互作用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陈鲜艳 胡博 +1 位作者 木本昌秀 李维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5-154,共10页
赤道不稳定波(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存在于热带东太平洋赤道附近,通常于每年的春末夏初出现,以约0.6 m/s速度向西传播,波周期为20-40天左右,波长约为1000-2000 km。本文利用一个全球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模式对赤道不稳定波在赤道... 赤道不稳定波(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存在于热带东太平洋赤道附近,通常于每年的春末夏初出现,以约0.6 m/s速度向西传播,波周期为20-40天左右,波长约为1000-2000 km。本文利用一个全球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模式对赤道不稳定波在赤道附近的热量输送进行分析,表明赤道不稳定波产生指向赤道的热通量,从而部分抵消了热带东太平洋地区由Ekman辐散和温度平流导致的强冷却效应,维持热带地区的热量平衡。其对赤道冷舌区的增暖作用可以消除和减弱气候模式中热带东太平洋地区的系统性冷偏差,能使冷舌的强度和分布得到合理的改善,对气候模式的改进和发展具有潜在贡献。赤道不稳定波还可以改变赤道海洋上空低层大气层结稳定度,导致近地层强的风场辐合辐散,并进一步影响大气混合层的温度、风场等气象要素。模拟分析结果还表明,赤道不稳定波对大气强迫产生二次响应,改变赤道上空逆温层的垂直位移和逆温强度。研究赤道不稳定波对热带海洋气候及其海气相互作用机理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不稳定波 热带东太平洋热量输送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