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热对流降水结构特征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45
1
作者 傅云飞 冯静夷 +2 位作者 朱红芳 李锐 刘栋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50-761,共12页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的测雨雷达和红外辐射计的探测结果,对2003年8月2日15时(北京时)中国东南部副热带高压下发生的热对流降水结构特征、云和降水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大气背景分析表明,500 hPa副热带高压中心附近的较强上升运动和8...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的测雨雷达和红外辐射计的探测结果,对2003年8月2日15时(北京时)中国东南部副热带高压下发生的热对流降水结构特征、云和降水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大气背景分析表明,500 hPa副热带高压中心附近的较强上升运动和850 hPa的水汽通量辐合为此次午后热对流降水云团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热带测雨卫星的测雨雷达探测结果表明,热对流降水云团的水平尺度多为30~40 km,平均垂直尺度均超过10 km,最高达17.5 km;云团的最大近地面雨强超过50 mm/h.热对流降水云团的平均降水廓线表明,其最大降水率出现在5 km的高度,这一高度比估计的环境大气0℃层高度低1 km.与'98.7.20'中尺度强降水的对流降水廓线比较表明,两者的最大降水率高度相同,但热对流降水云团更深厚;在4 km高度至近地面,热对流的降水率减少速度比'98.7.20'强对流降水的快,表明前者雨滴在下降过程中因气温高而发生强烈蒸发.对降水云团顶部特征与近地面雨强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雨顶高较低时,云顶高度变化范围大;当雨顶越高时,云顶高度与雨顶高度越相近;平均而言,给定地面降水率,云顶高度比雨顶高度高出1~4 km;当近地面雨强越大,则云顶高度和雨顶高度越高、且越相近.结果还表明,非降水云面积约占86%,晴空面积仅占2%,而降雨云面积约为云面积的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热对流降水 大气环流 暴雨 局地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温度在局地热对流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束宇 姜有山 张志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2-58,共7页
热对流降水是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突发性强且时空尺度小,是目前天气预报业务中的难点。本文尝试使用对流温度(T<sub>c</sub>)预报热对流降水。首先改进了MICAPS3中T<sub>c</sub>的算法。然... 热对流降水是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突发性强且时空尺度小,是目前天气预报业务中的难点。本文尝试使用对流温度(T<sub>c</sub>)预报热对流降水。首先改进了MICAPS3中T<sub>c</sub>的算法。然后使用2004-2013年7-8月南京站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探讨了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时使用T<sub>c</sub>预报热对流降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南京站热对流降水发生的气候平均概率约为1/6;热对流降水的发生概率随日最高温度(T<sub>max</sub>)与T<sub>c</sub>的差值先增大后减小;当T<sub>max</sub>比T<sub>c</sub>低0,5℃以上时,发生概率低于平均概率;当T<sub>max</sub>比T<sub>c</sub>高0.5<sup>1</sup>.5℃时,热对流降水的发生概率最大,达到了40%。T<sub>max</sub>】30℃、T<sub>max</sub>-T<sub>c</sub>】-3.5℃是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热对流降水发生的两个必要条件。另外,对34个热对流降水的统计表明,热对流降水主要出现在每日13-18时,平均持续时间为50 min,平均降水量为7.8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温度 副热带高压 热对流降水 地面露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南沿岸及复杂山地后汛期降水日变化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玉春 王叶红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1-389,共19页
利用2009~2017年7~9月福建省逐小时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和2015~2017年7~9月厦门站的探空资料,通过K均值聚类法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3.9.1.1版本)理想数值模拟,分析了我国东南沿岸及复杂山地(福建)后汛期降水日变化特征,揭示了地形热力环... 利用2009~2017年7~9月福建省逐小时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和2015~2017年7~9月厦门站的探空资料,通过K均值聚类法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3.9.1.1版本)理想数值模拟,分析了我国东南沿岸及复杂山地(福建)后汛期降水日变化特征,揭示了地形热力环流以及海陆风环流在热对流降水日变化形成中的作用,探讨了环境温湿廓线及风垂直廓线对热对流降水日峰值强度和日峰值出现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东南沿岸复杂山地(福建)后汛期降水日变化受地形热力环流和海陆风环流的影响和调制,白天辐射加热在复杂山地形成的局地热力环流激发出对流降雨带,午后受海风环流的影响,对流降雨带组织发展达到峰值,之后随着地形热力环流和海风环流减弱雨带逐渐减弱。武夷山及周边复杂山地的降水日变化主要受地形热力环流的影响,在午后对流降水达到峰值,夜间减弱几近消失。理想数值试验进一步证实了我国东南沿岸复杂山地地形热力环流对对流降雨的触发以及海陆风环流在山地对流雨带组织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温湿廓线以及风垂直廓线对热对流降水日峰值强度以及日峰值出现的时间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环境温湿廓线的大气抬升凝结高度、大气可降水量、大气的对流不稳定度以及大气中低层湿度分布的不同,会影响热对流降水日峰值强度,并通过影响山地热力对流触发时间,改变热对流降水日峰值时间,而环境风垂直廓线的低层气流强度和方向、中低层垂直风切变的不同,会影响地形热力对流系统的启动、组织发展和移动等特征,进而影响热对流降水日峰值强度以及热对流降水日峰值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影响 海陆风 热对流降水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