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余热利用有机物朗肯循环最佳热回收效率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顾伟 翁一武 +1 位作者 王玉璋 孙绍芹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62-668,共7页
首先通过分析余热回收动力循环的不可逆损失,得到循环的理想效率。其次,通过分析发现热回收效率随蒸发压力变化存在最佳值,并且最佳热回收效率与最小熵增率是等价的。然后,通过研究两种简化的余热利用动力模型,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的相... 首先通过分析余热回收动力循环的不可逆损失,得到循环的理想效率。其次,通过分析发现热回收效率随蒸发压力变化存在最佳值,并且最佳热回收效率与最小熵增率是等价的。然后,通过研究两种简化的余热利用动力模型,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的相关方法,指出最大热回收效率产生的原因。再次,研究了余热变化时系统最佳工况的变化。结果发现最佳蒸发压力随余热流量、入口温度增加而显著增加,而与余热组分关系不大。最后,研究了工质对系统最佳工况的影响,发现较高临界温度的工质,最佳蒸发压力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 有机物朗肯循环 热回收效率 最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瓦斯蓄热氧化装置能效提升研究
2
作者 杨俊辉 闫中元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3-188,共6页
为了解不同因素对煤矿瓦斯蓄热氧化装置能效的影响程度,从而达到提能增效的目的。通过实验数据探讨分析了瓦斯浓度、系统氧化效率、排烟温度、中心氧化温度和进气温度对系统热效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除中心氧化温度对系统热效率影响... 为了解不同因素对煤矿瓦斯蓄热氧化装置能效的影响程度,从而达到提能增效的目的。通过实验数据探讨分析了瓦斯浓度、系统氧化效率、排烟温度、中心氧化温度和进气温度对系统热效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除中心氧化温度对系统热效率影响较小外,其他因素变化对系统效率均有显著影响。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氧化装置中心氧化温度的设定应当根据设备材料经济性及热力型氮氧化物生成情况综合确定,而为了提高系统整体能效,可通过提高瓦斯进气浓度、提高设备氧化效率、降低低温排烟及锅炉排烟温度、提高系统瓦斯进气温度等措施来实现。当蓄热氧化装置中心氧化床温度稳定在950℃,氧化效率达到99.5%,进排气端差20℃,系统排烟平均温度70℃,系统瓦斯进气浓度稳定在1.5%时,其系统整体热回收效率可达到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技术(RTO) 损失 氧化效率 氧化温度 热回收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舍热交换芯体-风机热回收通风系统的热回收效果 被引量:9
3
作者 李琴 刘鹏 +3 位作者 刘中英 王美芝 刘继军 吴中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76-182,共7页
热回收通风作为一种节能的通风换气方式,可缓解畜舍保温能耗与通风的矛盾。然而民用一体式热回收通风系统在畜舍中直接应用时存在通风量小、单位通风量的设备造价高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适用于畜舍的新型节能热回收通风系统,并研究该热... 热回收通风作为一种节能的通风换气方式,可缓解畜舍保温能耗与通风的矛盾。然而民用一体式热回收通风系统在畜舍中直接应用时存在通风量小、单位通风量的设备造价高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适用于畜舍的新型节能热回收通风系统,并研究该热回收通风系统在以下3种不同配置条件下的热回收效果,探究该系统在畜舍中的较佳运行条件:板翅式热交换芯体配置不同迎面风速的热回收效果;新风依次经过2个串联连接的板翅式热交换芯体后的热回收效果;优化了板式热交换芯体与噪声小、风量大的轴流风机的参数配比后的热回收效果。结果表明:在舍内外温差为12.08℃,芯体配置迎面风速分别为1.05和0.86 m/s时,新风温度经过板翅式热交换芯体后分别升高了1.93和2.79℃,显热回收效率、热回收负荷和能效比分别为35.88%和43.63%、0.16和0.19 kW,1.37和1.61,两者显热回收效率均未达到冬季65%的节能标准。在舍内外温差为10.49℃时,新风依次经过串联的2个板翅式热回收芯体,经过第1次热交换后新风温度升高2.59℃,显热回收效率为52.11%,热回收负荷及能效比分别为0.39 kW,3.26;新风经过第2次热交换芯体时热回收作用甚微。优化板式热交换芯体与风机配比后,在舍内外温差为12.12℃,迎面风速为4 m/s时,新风温度升高8.23℃,显热回收效率为69.9%,能效比为8.0,达到了冬季节能标准。从该研究热回收效果看,第3种配置参数条件平衡了热回收效率及通风需求的关系,可满足畜舍大通风量及节能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收 交换 通风 畜舍 热回收效率 回收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用一体式热回收通风设备在空调降温兔舍内的环境调控和节能效果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琴 刘鹏 +2 位作者 刘中英 翁巧琴 吴中红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4-50,共7页
试验通过研究夏季空调降温结合民用一体式热回收通风设备对兔舍内热环境、空气质量等指标变化的影响,分析民用一体式热回收通风设备在夏季降温兔舍中的通风节能效果。选择建筑形式、养殖密度相同的3栋有窗密闭式兔舍作为研究对象,试验兔... 试验通过研究夏季空调降温结合民用一体式热回收通风设备对兔舍内热环境、空气质量等指标变化的影响,分析民用一体式热回收通风设备在夏季降温兔舍中的通风节能效果。选择建筑形式、养殖密度相同的3栋有窗密闭式兔舍作为研究对象,试验兔舍1安装了4台民用一体式热回收通风设备和5台制冷空调;试验兔舍2安装了5台制冷空调,采取自然通风;对照舍无降温措施,采用自然通风;分别监测分析3栋兔舍的热环境指标、通风换气效果及设备热回收效率等。结果表明:空调降温舍的温度较无空调对照舍低6.3℃(P<0.05),但其舍内二氧化碳及氨气浓度显著高于对照舍(P<0.05)。试验兔舍1在一体式热回收通风设备运行期间与兔舍2的温度分别为26.3℃和26.8℃(P>0.05),NH_3浓度分别为7.3mg/m^3和7.0mg/m^3(P>0.05),CO_2浓度分别为0.126%和0.125%(P>0.05)。与试验兔舍2相比,试验兔舍1运行一体式热回收通风设备对空调舍的温度、NH_3和CO_2浓度无显著影响,说明按民用通风需求匹配的一体式热回收通风设备在兔舍使用时存在新风量小,不能满足兔舍最小通风需求的问题,对舍内空气质量改善不明显。另外设备新风入口平均风速为14.3m/s,在风管管径不变的情况下至出口时风速衰减为5.6m/s,存在芯体与风机配比不当的问题。新风入口风速过大导致设备热回收效率较低,平均显热效率仅为31.2%,低于夏季节能标准(>60%)。因此,民用一体式热回收通风设备因自身外形限制,与空调降温结合使用时通风节能效果不明显。若在畜舍中应用时,应打破民用一体机的模式,结合畜舍建筑特点及饲养密度,调整风机和芯体组合方式及参数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调降温 一体式回收通风设备 环境 热回收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轮式全热回收器的数学模型与变工况性能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方继华 谷波 张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9-815,共7页
建立了转轮式全热回收器的数学模型,与现有文献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并利用此模型研究了迎面风速、新排风比、新风温度(含湿量不变或相对湿度不变)、新风含湿量的变化对转轮热回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迎面风速的增大,转轮的显... 建立了转轮式全热回收器的数学模型,与现有文献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并利用此模型研究了迎面风速、新排风比、新风温度(含湿量不变或相对湿度不变)、新风含湿量的变化对转轮热回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迎面风速的增大,转轮的显热效率、潜热效率与全热效率均降低;随排风量与新风量之比增大,或新风温度的升高(相对湿度不变时),转轮的显热效率、潜热效率与全热效率均增大;随新风温度的升高(含湿量不变时),转轮的显热效率增大,潜热效率与全热效率降低;随新风含湿量增大,转轮的显热效率不变,潜热效率与全热效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轮式全回收 数学模型 热回收效率 变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式空调箱中盘管热回收的性能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磊 谷波 冯梦怡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3-69,共7页
组合式空调箱中盘管热回收的性能不仅受到工况参数的影响,而且也随结构参数的改变而改变。本文建立了盘管热回收装置的集中参数模型,并通过试验来验证计算模型的可靠性:计算模型的求解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相匹配,其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5.... 组合式空调箱中盘管热回收的性能不仅受到工况参数的影响,而且也随结构参数的改变而改变。本文建立了盘管热回收装置的集中参数模型,并通过试验来验证计算模型的可靠性:计算模型的求解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相匹配,其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5.3%,最大相对误差均小于7%。并利用此模型研究了回路形式、翅片间距、沿气流方向管排数、循环风量、盘管水流速的变化对盘管热回收性能的影响,为组合式空调箱选择合适的盘管热回装置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式空调箱 盘管回收 热回收效率 性能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膜组件回收烟气水分及余热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海平 冯义钧 +2 位作者 杨博然 韦佳娣 李祥升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52,共8页
利用陶瓷膜组件回收烟气中水分及余热有望成为火电厂节能节水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探究陶瓷膜组件回收水分及余热的性能,本文采用孔径2μm的陶瓷膜管组成的陶瓷膜组件进行了烟气中水蒸气及余热的回收实验,研究了不同烟气温度(40~100℃... 利用陶瓷膜组件回收烟气中水分及余热有望成为火电厂节能节水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探究陶瓷膜组件回收水分及余热的性能,本文采用孔径2μm的陶瓷膜管组成的陶瓷膜组件进行了烟气中水蒸气及余热的回收实验,研究了不同烟气温度(40~100℃)、烟气流量(320~440 m3/h)、冷却水温度(11~15℃)和冷却水流量(0.62~0.72 m3/h)对陶瓷膜组件回收水与余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回收水速率随烟气温度及烟气流量的升高而增大,随冷却水温度的增大而降低,而冷却水流量对回收水速率影响不大;烟气平均对流凝结努塞尔(Nu)数和Zhukaukas关联式所得Nu数均随烟气温度、烟气流量的升高而增大,且烟气平均对流凝结Nu数始终大于Zhukaukas关联式所得Nu数;热回收效率随烟气温度及冷却水流量的增大而提高,随冷却水温度的增大而降低,而随着烟气流量的增大,热回收效率先提高后降低。该研究结果可为陶瓷膜组件在火电厂实际应用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复合膜 烟气余 回收水速率 平均对流凝结Nu数 热回收效率 Zhukaukas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移动床二次回收高炉渣余热实验研究
8
作者 李顺 郎存正 郭法清 《冶金能源》 2017年第3期40-42,61,共4页
以离心粒化的高炉渣粒为热源,以空气为换热介质,利用自行设计的移动床,进行了高温渣粒的余热回收实验。文章研究渣粒质量流量、空气体积流量和渣粒初温对热回收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空气体积流量的增加,出口空气温度减小,而热... 以离心粒化的高炉渣粒为热源,以空气为换热介质,利用自行设计的移动床,进行了高温渣粒的余热回收实验。文章研究渣粒质量流量、空气体积流量和渣粒初温对热回收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空气体积流量的增加,出口空气温度减小,而热回收率增加,其中空气流量在200~400m^3/h范围时,热回收率增加明显,当空气流量到达400m^3/h时,热回收率增加缓慢。渣粒流量在0.033~0.045kg/s之间时,空气温度随着渣粒质量流量增加明显升高,超过0.045kg/s之后,空气温度变化趋于平缓,但热回收率反而下降。空气温度随着渣粒初温的增加而增大,但在实验条件下,热回收率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渣粒 离心粒化 效果 热回收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电解槽侧部余热高效回收技术工业试验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张阳 张亚楠 +2 位作者 于强 梁贵生 关月超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8-83,160,共7页
高效回收利用铝电解槽余热是铝电解产业实现深度节能、降碳的实施路径之一。针对铝电解槽侧部余热回收困难的技术瓶颈问题,开发电解槽侧部余热回收专用换热模块,优化调控模块换热介质流量,调控取热速率,在不影响电解槽稳定运行状态条件... 高效回收利用铝电解槽余热是铝电解产业实现深度节能、降碳的实施路径之一。针对铝电解槽侧部余热回收困难的技术瓶颈问题,开发电解槽侧部余热回收专用换热模块,优化调控模块换热介质流量,调控取热速率,在不影响电解槽稳定运行状态条件下,高效回收电解槽槽壳侧部辐射热。在1台200 kA试验槽上开展的工业试验结果表明:铝电解槽余热回收系统整体运行稳定、高效,系统平均回收热量77 734 kJ/h,折合每小时回收热量21.59 kW,吨铝回收热量317 kWh,热回收效率99.71%。系统实现了回收热量在18.44~21.59 kW/h内稳定、高效、精准调控,能够优化规整炉膛,有利于铝电解槽长寿命、高效、稳定生产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电解 回收 侧部余 热回收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含水层地下储热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3
10
作者 黄永辉 庞忠和 +2 位作者 程远志 孔彦龙 汪集旸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4,共8页
深层含水层储热是一种利用深度>500m的深层含水层作为储热介质的储热技术,储热对象通常为50~150℃的热水。它通过地下水井从深层含水层中抽取和灌入地下水,实现热能储存和回收。深层含水层储热技术是弥补能源供需时空分布的不平衡,... 深层含水层储热是一种利用深度>500m的深层含水层作为储热介质的储热技术,储热对象通常为50~150℃的热水。它通过地下水井从深层含水层中抽取和灌入地下水,实现热能储存和回收。深层含水层储热技术是弥补能源供需时空分布的不平衡,综合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是国内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文中首先阐述了深层含水层储热系统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发展,归纳储热系统的热工性能,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其热回收效率的关键参数,并对各个参数对热回收效率的敏感性做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讨论了限制深层含水层储热系统发展的技术瓶颈,并针对系统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潜力做了预测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含水层储系统 热回收效率 水文地质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煤煅烧水泥熟料的热工检测分析
11
作者 王国鸿 李昌勇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350-2353,共4页
对TY水泥2500 t/d生产线,在水泥烧成设备和操作不调整的基础上,进行掺杂无烟煤(20%,30%,40%)燃烧的工业试验探索,并对烧成参数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纯烟煤和掺加20%无烟煤工况下,系统烧成状况良好,熟料产量和质量正常;当无烟煤掺入量大... 对TY水泥2500 t/d生产线,在水泥烧成设备和操作不调整的基础上,进行掺杂无烟煤(20%,30%,40%)燃烧的工业试验探索,并对烧成参数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纯烟煤和掺加20%无烟煤工况下,系统烧成状况良好,熟料产量和质量正常;当无烟煤掺入量大于20%,熟料产量逐渐下降,f-CaO含量变大,热耗迅速上升。为适应更大的掺入量,需要对冷却机附属设备及风量进行合理配置,提高二三次风温度,同时调整燃烧器操作参数来强化窑炉内的无烟煤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生产线 混煤 烧成参数 热回收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镁二元水合盐复合热化学储热单元的储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洪芝 刘思琪 +2 位作者 叶振东 程禧龙 张弛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28,共9页
针对热化学储热材料在系统中储热密度低的问题,基于钙镁二元水合盐MgCl_(2)/2CaCl_(2)和天然介孔材料硅藻土(WSS),采用真空浸渍法制备了具有正方形空气通道的钙镁二元水合盐复合热化学储热单元WSS7,WSS13,WSS20,并对其进行了孔结构、微... 针对热化学储热材料在系统中储热密度低的问题,基于钙镁二元水合盐MgCl_(2)/2CaCl_(2)和天然介孔材料硅藻土(WSS),采用真空浸渍法制备了具有正方形空气通道的钙镁二元水合盐复合热化学储热单元WSS7,WSS13,WSS20,并对其进行了孔结构、微观形貌、吸附动力特性和循环稳定性的分析;建立了具有正方形空气通道的钙镁二元水合盐复合热化学储热单元的一维热质耦合数值模型,并验证其模型的可靠性;数值模拟了钙镁二元水合盐填充的质量分数和入口空气相对湿度对该储热单元在开式热化学储热系统中储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口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可有效提高钙镁二元水合盐复合热化学储热单元出口的最大温度、延长出口空气高温持续时间、提高其放热功率和储热密度;钙镁二元水合盐的质量分数的增加可以有效延长出口空气高温(>40 ℃)的持续时间,其中钙镁二元水合盐的填充质量分数为20.38%的WSS20具有较好的储热性能,其储热密度为416 MJ/m^(3),是WSS13的1.5倍,比较适用长周期的太阳能跨季节储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多孔介质 钙镁二元水合盐 数值模拟 密度 功率 热回收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注汽锅炉烟气余热综合利用系统
13
作者 王元荪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4期103-103,共1页
一种油田注汽锅炉烟气余热综合利用系统,其换热器由无机传热元件、烟气侧箱体、空气侧箱体和置放于两箱体之间的中间隔板组成:无机传热元件管壁外密布有高频焊接的环绕形翅片;每一支无机传热元件于中间隔板处固接有盖板,该盖板穿入... 一种油田注汽锅炉烟气余热综合利用系统,其换热器由无机传热元件、烟气侧箱体、空气侧箱体和置放于两箱体之间的中间隔板组成:无机传热元件管壁外密布有高频焊接的环绕形翅片;每一支无机传热元件于中间隔板处固接有盖板,该盖板穿入中间隔板的通孔,该盖板与中间隔板之间装有密封垫,该无机传热元件的一段置放于烟气侧箱体中,另一段置放于空气侧箱体中,其两端头光管各连接压盖,各压盖与箱体壁之间装有密封垫,各压盖与弹簧座之间有顶触无机传热元件的弹簧,所述无机传热元件有互相平行,交错排列的多支;本实用新型实现烟气余热回收,提高热回收效率,体积小、工效高,环保、节能,能适应热胀冷缩变化,安装、拆卸方便、使用寿命长,适用于采暖及供应锅炉预热空气等用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余回收 油田注汽锅炉 利用系统 元件 中间隔板 空气 热回收效率 高频焊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式果酱加热器
14
《农产品加工》 2012年第8期32-32,共1页
由无锡科安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管式果酱加热器,物料管内壁采用先进技术抛光,管道焊接采用自动焊,管道设计实现完全自动清洗,设备全过程自动杀菌,确保系统无菌性。该机热效率高,可达90%的热回收效率;加热介质与物料温差小... 由无锡科安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管式果酱加热器,物料管内壁采用先进技术抛光,管道焊接采用自动焊,管道设计实现完全自动清洗,设备全过程自动杀菌,确保系统无菌性。该机热效率高,可达90%的热回收效率;加热介质与物料温差小,换热管采用了波纹管,换热效,牢高,结垢少,增长了杀菌机的工作时间;自动化程度高,从设备的CIP清洗、设备自杀菌到物料杀菌整个过程可实现自动控制、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酱 管式 自动化装备 热回收效率 自动化程度 CIP清洗 杀菌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iciency analysis of trilateral-cycle power systems for waste heat recovery-to-power generation
15
作者 Habeeb A.AJIMOTOK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3160-3170,共11页
Numerous innovative heat recovery-to-power technologies have been resourcefully and technologically exploited to bridge the growing gap between energy needs and its sustainable and affordable supply.Among them,the pro... Numerous innovative heat recovery-to-power technologies have been resourcefully and technologically exploited to bridge the growing gap between energy needs and its sustainable and affordable supply.Among them,the proposed trilateral-cycle(TLC) power system exhibits high thermodynamic efficiency during heat recovery-to-power from low-to-medium temperature heat sources.The TLCs are proposed and analysed using n-pentane as working fluid for waste heat recovery-to-power generation from low-grade heat source to evaluate the thermodynamic efficiency of the cycles.Four different single stage TLC configurations with distinct working principles are modelled thermodynamically using engineering equation solver.Based on the thermodynamic framework,thermodynamic performance simulation and efficiency analysis of the cycles as well as the exergy efficiencies of the heating and condensing processes are carried out and compared in their efficienc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ple TLC,recuperated TLC,reheat TLC and regenerative TLC operating at subcritical conditions with cycle high temperature of 473 K can attain thermal efficiencies of 21.97%,23.91%,22.07% and 22.9%,respectively.The recuperated TLC attains the highest thermodynamic efficiency at the cycle high temperature because of its lowest exergy destruction rates in the heat exchanger and condenser.The efficiency analysis carried out would assist in guiding thermodynamic process development and thermal integration of the proposed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lateral cycle waste heat recovery-to-power generation thermodynamic performance simulation efficiency analysis process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