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昆仑造山带多期隆升历史的地质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34
1
作者 陈宣华 Michael W.MCRIVETTE +4 位作者 李丽 尹安 蒋荣宝 万景林 李会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47-1660,共14页
对格尔木附近东昆仑山花岗岩类侵入岩体中锆石和磷灰石进行裂变径迹(FT)定年与热历史的模拟,得到了中、新生代东昆仑山多阶段冷却与隆升的构造热历史。锆石FT年龄反映了东昆仑山中生代2期冷却历史,分别为第1期侏罗纪(194.1~144.4Ma... 对格尔木附近东昆仑山花岗岩类侵入岩体中锆石和磷灰石进行裂变径迹(FT)定年与热历史的模拟,得到了中、新生代东昆仑山多阶段冷却与隆升的构造热历史。锆石FT年龄反映了东昆仑山中生代2期冷却历史,分别为第1期侏罗纪(194.1~144.4Ma)和第2期早白垩世(115.7~100.2Ma)冷却历史。磷灰石FT年龄和热历史模拟给出新生代3期冷却历史,分别为第1期始新世早期(约52.9Ma)、第2期中新世中期(16.3~10.0Ma)和第3期上新世(5.1~0.9Ma)冷却历史。东昆仑山新生代3期冷却历史与逆冲断层系的发育紧密相关。新生代第1期(约52.9Ma)可能反映了柴达木盆地南缘一个夭折了的前陆盆地的存在。新生代第2期(16.3~10.0Ma)和第3期(5.1~0.9Ma)冷却年龄具有规律性的空间分布,反映了东昆仑山背驮式逆冲断层系的发育历史,表明柴达木盆地主要是作为东昆仑山的背驮式盆地而建立盆山耦合关系的。根据新生代第2期冷却历史的结束与昆仑断裂大规模左行走滑运动开始的年龄对比,推测东昆仑山区域变形作用由挤压向剪切转换的时间可能在10.0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山 逆冲断层系 裂变径迹测年 热历史模拟 高原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白垩世以来川东北地区的剥蚀历史--多类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综合剖面的制约 被引量:21
2
作者 田云涛 朱传庆 +3 位作者 徐明 饶松 Barry P.Kohn 胡圣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07-816,共10页
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是一个与热历史过程紧密相关的资料类型,与高温年代学不同,低温热年代学表观年龄本身在很多情况下没有直接的地质意义.当且仅当样品线性持续冷却的情况下,表观年龄才可以被直接解释为样品经过其封闭温度的大致时间.因此... 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是一个与热历史过程紧密相关的资料类型,与高温年代学不同,低温热年代学表观年龄本身在很多情况下没有直接的地质意义.当且仅当样品线性持续冷却的情况下,表观年龄才可以被直接解释为样品经过其封闭温度的大致时间.因此,只有结合地质约束通过对低温热年代学数据进行热历史模拟才能更好地揭示其所蕴含的地质信息.对川东北地区现有裂变径迹数据的统计显示,露头样品的表观年龄主要集中在60~80 Ma,其为冷却年龄并无直接的地质意义.前人利用这些数据对川东北地区热历史进行了模拟,然而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却不甚一致,争议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最后一期剥蚀开始的时间上.这体现了单一低温热年代学指标应用范围局限的缺陷.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多类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剖面联合解释的方法:首先根据低温热年代学动力学模型对诸多种可能的热历史进行正演模拟,然后将正演模拟的结果与观测结果相比较,因此,通过对比正演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拟合程度便可从诸多种可能的热历史中选择出最可能的一种.本文利用此方法对四川盆地东北部已发表的诸多可能的冷却/剥蚀历史进行了正演模拟,并将这些正演模拟与实测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综合深度剖面数据进行比较,更好地制约了四川盆地的热历史:~100 Ma和~30 Ma之间冷却速度为0.57℃/Ma,~30 Ma以来冷却速度加快(~1.67℃/Ma).在假设川东北地区100Ma内地温梯度大致与现今20℃/km的地温梯度相近的前提下,其剥蚀历史可计算为:在~100 Ma和~30 Ma之间剥蚀速度为29 m/Ma,~30 Ma以来剥蚀速度加快(~83 m/Ma),川东北地区自晚白垩世以来总剥蚀量约为5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年代学 热历史模拟 剥蚀 川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新生代沉积源区及盆地热历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世明 马昌前 +2 位作者 佘振兵 陈志勇 杨颖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9-36,共8页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地区西岔沟剖面10件新生代砂岩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分析和年龄一温度热演化史的模拟,研究了柴西新生代碎屑沉积岩源区及盆地的热历史。磷灰石样品大多未退火,来自不同的物源区。裂变径迹颗粒年龄分组...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地区西岔沟剖面10件新生代砂岩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分析和年龄一温度热演化史的模拟,研究了柴西新生代碎屑沉积岩源区及盆地的热历史。磷灰石样品大多未退火,来自不同的物源区。裂变径迹颗粒年龄分组显示,盆地经历了23.5,29.6,35.8Ma3次构造热事件;沉积物源区在42.0~40.5,39.0~37.5,14.0~11.5,6.0~4.5Ma发生了明显的构造活动,源区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特别是12Ma左右的构造活动,导致下油砂山组顶部物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40.5~39.0,16-14,11.5~6.0Ma沉积物的源区发生了明显的升降运动,导致剥蚀速率加快;平均围限径迹长度为9.4~11.7μm,总体来看,干柴沟地区及周缘山系在37-15Ma近22Ma的地质时期内一直比较稳定,30Ma左右的热事件在盆地或周缘山系都有较明显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地区 新生代 磷灰石裂变径迹 热历史模拟 沉积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巴里坤塔格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及构造意义
4
作者 路宗悦 余心起 +5 位作者 张峰 胡军 王照翻 曾严 孙康 张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0-697,共8页
通过对东天山巴里坤塔格4个磷灰石样品进行裂变径迹分析,以探讨该地区的构造演化特征。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年龄在(50±3)Ma~(58±5)Ma之间,明显小于岩体的形成年龄,表明样品均经历了完全退火过程。样品的平均剥露速率为0.057 mm/... 通过对东天山巴里坤塔格4个磷灰石样品进行裂变径迹分析,以探讨该地区的构造演化特征。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年龄在(50±3)Ma~(58±5)Ma之间,明显小于岩体的形成年龄,表明样品均经历了完全退火过程。样品的平均剥露速率为0.057 mm/a。热历史模拟结果显示,巴里坤塔格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抬升作用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80~50 Ma)山体快速隆升,是晚白垩世(80~70 Ma)科希斯坦岛弧的增生作用和印度-欧亚板块的初始碰撞作用(~60 Ma)在该地区的响应;第2阶段(50~20 Ma)山体抬升缓慢;第3阶段(20 Ma至今)为第二次快速隆升时期,第2、3阶段均受控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裂变径迹 热历史模拟 巴里坤塔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地热历史研究的正反演模型
5
作者 林峰 张金川 蔡峰 《海洋地质动态》 1995年第6期6-8,共3页
盆地热历史模拟是一门新兴的盆地研究技术和当前必不可少的一项盆地研究内容,本文简要介绍了盆地热历史模拟中的正演和反演模型。
关键词 盆地热历史模拟 正演模型 反演模型 地球动力学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新生代热史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6
作者 孙崇波 李敏同 +2 位作者 李俊 周洪兵 陈晓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39-1648,共10页
笔者等通过对哀牢山—红河剪切带5件砂岩磷灰石样品裂变径迹分析,获得测试分析样品的表观年龄,对所有样品利用模拟退火法进行了热史模拟,取得其热演化史;得出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在新生代发生了相似的构造演化过程,其经历了2次快速冷却... 笔者等通过对哀牢山—红河剪切带5件砂岩磷灰石样品裂变径迹分析,获得测试分析样品的表观年龄,对所有样品利用模拟退火法进行了热史模拟,取得其热演化史;得出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在新生代发生了相似的构造演化过程,其经历了2次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分别发生在37~14 Ma和5.1~0 Ma,平均冷却速率分别为3.98℃/Ma和11.15℃/Ma;在发生快速冷却的时间上,存在自东向西逐渐变晚的趋势,说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在新生代可能为自东向西的幕式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 构造隆升 砂岩磷灰石裂变径迹 热历史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弧形带三维构造扩展的AFT记录 被引量:44
7
作者 王平 刘少峰 +1 位作者 郜瑭珺 王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62-1673,共12页
对川东弧形褶皱带北段、中段和南段的三条剖面,进行了7件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测试,结合前人已发表的4件样品,分析模拟了主要背斜的隆升-剥露热历史.结果表明川东弧形带主体构造变形时间为135→65Ma,即早白垩世早期到晚白垩世晚期... 对川东弧形褶皱带北段、中段和南段的三条剖面,进行了7件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测试,结合前人已发表的4件样品,分析模拟了主要背斜的隆升-剥露热历史.结果表明川东弧形带主体构造变形时间为135→65Ma,即早白垩世早期到晚白垩世晚期.进而建立并对比了三条剖面的构造变形时序,揭示出川东弧形带的三维构造扩展历史:(1)平行于构造线走向,表现为从中心向两翼的构造扩展,弧形带中段的构造变形最早,起始时间为早白垩世早期(约135Ma),北段和南段的变形较晚,起始时间为早白垩世晚期(约100 Ma);(2)垂直于构造线走向,在弧形带北段和中段均表现为由东向西的构造扩展,而在弧形带南段,由于受到前缘华蓥山断裂的影响,表现为自西向东的变形时序.川东弧形带的三维构造扩展历史暗示了"弯山构造"的成因模式,以及华蓥山先存断裂对弧形构造的限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 川东弧形带 热历史模拟 三维构造扩展 弯山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中、南段中-新生代隆升史:来自裂变径迹的证据 被引量:5
8
作者 唐哲民 郭宪璞 乔秀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471-3478,共8页
运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对龙门山中、南段中生代地层内的磷灰石、锆石进行分析,并进行了热历史模拟,结果表明:①龙门山中、南段天全、怀远一带中生代地层最主要的强烈隆升阶段为喜山晚期,与该区的强烈构造运动时期相一致;②怀远镇西南... 运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对龙门山中、南段中生代地层内的磷灰石、锆石进行分析,并进行了热历史模拟,结果表明:①龙门山中、南段天全、怀远一带中生代地层最主要的强烈隆升阶段为喜山晚期,与该区的强烈构造运动时期相一致;②怀远镇西南侧及西侧剖面,喜山晚期强烈隆升阶段的时间自西侧的20Ma左右开始至东侧的7~5Ma开始并延续至今,开始强烈隆升的时间自西向东逐步变新;与龙门山造山带逆冲推覆作用在时空上具向东前展式渐进推覆的特点相对应;③部分地区存在163~155Ma、140~77Ma、55~22Ma的隆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年代学 热历史模拟 强烈隆升阶段 龙门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埃坑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王珂 袁万明 +3 位作者 冯星 郝娜娜 冯云磊 张爱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6-192,共7页
东昆仑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埃坑地区处在东昆仑昆中和昆南断裂带之间。通过对该区域5个磷灰石样品分析,获得其裂变径迹年龄分别为(99±10)、(103±9)、(80±6)、(98±6)、(65±5)Ma。埃坑地区热历史可分为3个阶段:第... 东昆仑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埃坑地区处在东昆仑昆中和昆南断裂带之间。通过对该区域5个磷灰石样品分析,获得其裂变径迹年龄分别为(99±10)、(103±9)、(80±6)、(98±6)、(65±5)Ma。埃坑地区热历史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60~58Ma)持续隆升,对应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向欧亚板块的拼贴作用;第2阶段(58~35Ma)快速隆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埃坑强烈隆起;第3阶段(35Ma至今),构造活动较弱,未受青藏高原新近纪以来热事件影响。该地区5个样品的隆升量分别为3 374、3 283、3 230、3 157、3 278m,平均隆升量为3 264m,平均隆升速率为0.038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热历史模拟 构造活动 岩石隆升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那日马拉黑南地区构造活动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新证据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二军 史立群 +6 位作者 袁万明 金鹏 冯子睿 田朋飞 朱传宝 丛殿阁 王延伦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780-2790,共11页
那日马拉黑南铜矿床地处东昆仑东段,其成矿区带属于祁漫塔格-都兰华力西期多金属成矿带,对其构造活动进行研究可为后续矿产勘查及矿床的保存变化提供科学数据。本文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探讨了区内不同阶段构造活动热年代学制约... 那日马拉黑南铜矿床地处东昆仑东段,其成矿区带属于祁漫塔格-都兰华力西期多金属成矿带,对其构造活动进行研究可为后续矿产勘查及矿床的保存变化提供科学数据。本文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探讨了区内不同阶段构造活动热年代学制约,定量计算了隆升速率和隆升量。从那日马拉黑南地区自北西向展布的Ⅳ、Ⅴ、Ⅵ号矿体获得了6件磷灰石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结果显示其年龄分别为(64±4)、(59±3)、(54±4)、(57±4)、(51±4)、(57±4) Ma,样品单颗粒年龄及频率曲线呈单峰式分布,P(χ^(2))>5%,表明年龄数据是单一热事件反应。磷灰石样品年龄与高程呈正相关,表明研究区受构造活动整体抬升。磷灰石样品裂变径迹长度为(10.6±1.9)~(12.3±1.7)μm,变化幅度窄,径迹长度大,峰值在11.5μm左右,样品年龄值与径迹长度呈正相关,表明年龄大的样品在退火带停留时间较短,受后期热事件影响较小。基于Ketcham退火模型,应用罗特卡罗逼近法模型,采用HeFTy软件进行模拟,结果显示,6件样品的演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那日玛拉黑南地区整体上经历了快速冷却、缓慢降温、快速冷却3阶段演化过程。第1阶段:温度从130℃降至80℃,时间从80 Ma持续到65 Ma,平均冷却速率为3.33℃/Ma,表现为快速冷却过程。第2阶段:温度从80℃降到65℃,时间从65 Ma持续到15 Ma,平均冷却速率为0.30℃/Ma,表现为缓慢降温过程。第3阶段:温度从65℃降至地表温度15℃,时间从15 Ma持续至今,平均冷却速率为3.3℃/Ma,表现为快速冷却过程。冷却曲线模拟结果显示,研究区的演化经历了快速隆升、平稳抬升、快速隆升3个阶段,对应的隆升量分别为1 429、285、1 571 m。应用HeFTy软件对区内进行了热历史模拟,结果显示,白垩纪期间雅鲁藏布洋开始闭合,印度-亚洲大陆开始碰撞,致使那日马拉黑南地区白垩纪以来的构造演化分为3个阶段:白垩纪—古新世、古新世—中新世、中新世至今。第1阶段为白垩纪—古新世构造活动,80—65 Ma隆升速率为0.095 mm/a、隆升量为1 429 m,发生快速隆升事件,记录了雅鲁藏布洋开始闭合,印度-亚洲大陆开始碰撞,东昆仑地区80—65 Ma受欧亚地块碰撞的远程响应发生快速隆升事件;第2阶段为古新世—中新世构造活动,65—15 Ma隆升速率为0.006 mm/a、隆升量为285 m,发生缓慢抬升作用,记录了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同碰撞,致使那日玛拉黑矿区发生平缓抬升;第3阶段为中新世至今的构造活动,15 Ma至今,隆升速率为0.105 mm/a、隆升量为1 571 m,记录了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后碰撞作用,致使东昆仑在15 Ma发生快速隆升,直接动力来源于东昆仑逆冲推覆构造和左行走滑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那日马拉黑 裂变径迹 热历史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特提斯南段构造活动时限——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新证据
11
作者 袁二军 袁万明 +4 位作者 冯小伟 冯子睿 朱传宝 丛殿阁 王延伦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404-2416,共13页
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经历了古生代—新时代增生造山作用和汇聚造山作用。新时代以来的构造活动研究甚少,备受学界关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对低温热历史较敏感,本文采用此手段对三江特提斯造山带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 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经历了古生代—新时代增生造山作用和汇聚造山作用。新时代以来的构造活动研究甚少,备受学界关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对低温热历史较敏感,本文采用此手段对三江特提斯造山带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4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13—36 Ma, 13件样品的P(χ;)>5%,单颗粒年龄直方图呈现单峰式分布,属于单一年龄。YN16样品的P(χ;)<5%,单颗粒年龄直方图呈现双峰式分布,属于混合年龄。应用Binomfit软件对YN16样品进行年龄分解,结果显示,拟合年龄为19.4 Ma和35.4 Ma,表明该样品经历了2期热事件。样品年龄与高程相关性较差,数据分布较分散,表明研究区受构造活动影响较大。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为10.4~13.1μm,样品年龄值与径迹长度呈负相关,表明磷灰石在退火带停留时间较长。应用HeFTy软件模拟热历史,结果显示,三江特提斯造山带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快速隆升阶段,时间为始新世—渐新世(45—30 Ma),动力机制为印度-欧亚陆陆硬碰撞,致使金沙江-哀牢山缝合带附近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大规模钾质岩浆岩带和超钾质岩浆岩形成;第2阶段为缓慢隆升阶段,时间为渐新世—中新世(30—8 Ma),此阶段归因于印度大陆向拉萨地块、西缅地块俯冲,华南板块向印支地块俯冲,致使中咱地块发生缓慢抬升;第3阶段为快速隆升阶段,时间为晚中新世至今(8 Ma至今),此阶段为继印度大陆俯冲运动引起三江地区裂陷后,中咱地块处于陆内挤压构造环境,发生快速隆升。中咱地块45 Ma以来整体隆升量为3.37 km,平均隆升速率为0.10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特提斯 构造活动 磷灰石裂变径迹 热历史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