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加工肉制品中多环芳烃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林菊 马阳阳 +5 位作者 黄昊龙 赵莉君 朱瑶迪 祝超智 李苗云 赵改名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82-289,共8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了解的逐渐深入,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作为肉制品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常见有害污染物,日益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食品本身组分及含量复杂多样,PAHs的定量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了解的逐渐深入,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作为肉制品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常见有害污染物,日益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食品本身组分及含量复杂多样,PAHs的定量分析方法仍处于不断改进当中,建立快速、高效、准确的PAHs定量检测方法对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保障国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PAHs的性质、毒性进行简要综述,并对热加工肉制品中PAHs的前处理技术和检测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开发更加快速、高效、绿色的检测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热加工肉制品 有害污染物 前处理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QuEChERS结合UHPLC-MS/MS定量分析热加工肉制品中的三种胺类物质 被引量:3
2
作者 秦志伟 叶博 刘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340-348,共9页
本文采用QuEChERS技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技术建立同时检测丙烯酰胺(AA)、亚硝胺(NAs)和杂环胺(HAAs)含量的方法,用于分析热加工肉制品中产生的胺类物质。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出的三类成分20种胺类物质在相应浓... 本文采用QuEChERS技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技术建立同时检测丙烯酰胺(AA)、亚硝胺(NAs)和杂环胺(HAAs)含量的方法,用于分析热加工肉制品中产生的胺类物质。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出的三类成分20种胺类物质在相应浓度范围内显示出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1),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1~1.6 ng/g和0.03~4.8 ng/g,日内回收率介于66.3%~116.5%之间,日内精密度介于0.78%~9.0%之间。每个胺类物的5×LOQ加标水平计算的日间精度范围为3.4%~9.4%。该方法应用于煎烤的四种肉制品中AA、NAs和HAAs的分析,共检测出9种胺类物质,浓度范围为0.03~31.26 n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酰胺 杂环胺 亚硝胺 热加工肉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唑喹啉类杂环胺的形成机制及外源物质对其抑制机理研究进展
3
作者 于倩倩 康帅 +2 位作者 任晓镤 李明杨 彭增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419-427,共9页
咪唑喹啉类(Imidazoquinoline,IQ型)杂环胺是目前已知的公认致突变活性最强的杂环胺(Heterocyclic Amines,HAs),其与多种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IQ型HAs形成的前体物质是游离氨基酸、还原糖和肌酸/肌酐,其在高温条件下发生一系... 咪唑喹啉类(Imidazoquinoline,IQ型)杂环胺是目前已知的公认致突变活性最强的杂环胺(Heterocyclic Amines,HAs),其与多种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IQ型HAs形成的前体物质是游离氨基酸、还原糖和肌酸/肌酐,其在高温条件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的自由基和活性羰基化合物等中间产物是IQ型HAs形成的基础。在肉制品热加工过程中,外源添加物质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IQ型HAs的形成,外源添加物质抑制IQ型HAs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前体物竞争性抑制机制、自由基清除机制和活性羰基化合物捕获机制3种。本文围绕IQ型HAs的形成过程以及外源物质抑制其形成的作用机制展开论述,明确了IQ型HAs生成的反应途径,详细阐述了外源物质抑制IQ型HAs形成的作用机制,为有效控制肉制品热加工过程中IQ型HAs的形成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加工肉制品 IQ型杂环胺 形成机制 抑制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氧化剂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肉品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明杨 刘帅光 +2 位作者 卢梦娇 任晓镤 彭增起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7-75,共9页
为明确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允许添加至热加工肉制品使用的不同抗氧化剂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与其抑制肉制品蛋白质氧化和脂肪氧化能力之间的关系,分别测定8种抗氧化剂的体外抗氧化活性(1,1-二苯基-2-三硝... 为明确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允许添加至热加工肉制品使用的不同抗氧化剂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与其抑制肉制品蛋白质氧化和脂肪氧化能力之间的关系,分别测定8种抗氧化剂的体外抗氧化活性(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同时将其添加至热加工肉制品中,研究其对肉制品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TBARS)值、羰基含量和巯基含量的影响,分析其对肉制品脂肪氧化和蛋白质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迷迭香酸(rosmarinci acid,RA)、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茶黄素(theaflavins,TF)和鼠尾草酸(carnosic acid,CA)处理组的总多酚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还原力均显著高于甘草提取物(glycyrrhiza extract,GE)、竹叶提取物(extract of bamboo leaves,BL)、植酸钠(sodium phytate,SP)和山梨酸钾(potassium sorbate,PS)处理组;在烤肉饼和炸肉饼中,不同抗氧化剂对不同种类肉制品蛋白质氧化和脂肪氧化的改善作用有较大差异,其中BL是对6种热加工肉制品相对最有效的抗氧化剂,而TF适用于降低烤鸡肉饼和烤牛肉饼的蛋白质氧化和脂肪氧化程度,TP则对改善烤牛肉饼和烤猪肉饼的蛋白质氧化和脂肪氧化更有效,SP是炸鸡肉饼和炸牛肉饼蛋白质氧化和脂肪氧化的有效抑制剂,CA则更适用于对炸牛肉饼和炸猪肉饼氧化的改善。综上,具有较强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抗氧化剂(RA、TP、TF和CA)在热加工肉制品中不一定表现出良好的抑制肉制品蛋白质氧化和脂肪氧化的能力,而具有较弱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抗氧化剂则可能具有较强的抑制热加工肉制品蛋白质氧化和脂肪氧化的活性(BL和SP)。这表明抗氧化剂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与其改善热加工肉制品氧化稳定性的能力之间并不一定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化剂 体外抗氧化活性 热加工肉制品 脂肪氧化 蛋白质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