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射激波的吸收对热分离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学来 黄齐飞 朱彻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0-175,共6页
在膨胀比ε=2~ 6、振荡管长径比L/d =10 7~ 73 0、射流激励频率 f =3 0~ 2 0 0Hz范围内 ,探讨了截面突扩型激波吸收器的消波效果及其对热分离器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振荡管末端安装截面突扩短管可有效减弱管内反射激波强度 ,但当... 在膨胀比ε=2~ 6、振荡管长径比L/d =10 7~ 73 0、射流激励频率 f =3 0~ 2 0 0Hz范围内 ,探讨了截面突扩型激波吸收器的消波效果及其对热分离器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振荡管末端安装截面突扩短管可有效减弱管内反射激波强度 ,但当L/d≤ 10 7时则不能完全吸收反射激波 ;吸收管内反射激波 ,可提高制冷效率 ,降低最佳射流激励频率值 ,缩小热分离器体积及改善机器的变工况性能 .建立了在安装激波吸收器时振荡管参数间的最佳匹配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分离器 直接膨胀制冷 振荡管 反射激波 分离性能 化工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液化热高压分离器煤粉漂移特性数值模拟与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金浩哲 陈小平 +4 位作者 郑智剑 偶国富 王超 舒歌平 易玉微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04-1010,共7页
为揭示煤液化热高压分离器(简称"热高分")内的煤粉漂移规律,基于热高分的结构特性和多相流物性参数,建立物理模型,并采用VOF(volume of fluid)模型和DPM(discrete phase model)模型,数值分析进口液固两相中固相质量分数、颗... 为揭示煤液化热高压分离器(简称"热高分")内的煤粉漂移规律,基于热高分的结构特性和多相流物性参数,建立物理模型,并采用VOF(volume of fluid)模型和DPM(discrete phase model)模型,数值分析进口液固两相中固相质量分数、颗粒粒径对煤粉漂移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气液交界面处,煤粉颗粒平均质量浓度最大,并随进口固相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小颗粒对气流的跟随性好,故气相出口的煤粉漂移率与颗粒粒径呈负相关关系;当进口固相质量分数增大到7%以上时,对应同一颗粒粒径下煤粉漂移率基本不变。通过在热高分上部增加45°倾斜挡板,发现气相出口处煤粉漂移率从2.03%下降到0.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 高压分离器 煤粉漂移 数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挡板倾斜角度对热高压分离器内颗粒漂移影响的数值模拟
3
作者 金浩哲 陈小平 +4 位作者 郑智剑 偶国富 舒歌平 王超 贺亮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092-2096,共5页
以煤直接液化工艺过程中热高压分离器(简称"热高分")内的颗粒漂移为研究对象,建立带静态分离挡板的热高分物理模型,并采用VOF(Volume of Fluid)模型和DPM(Discrete Phase Model)模型,数值分析静态分离挡板5种倾斜角度下热高... 以煤直接液化工艺过程中热高压分离器(简称"热高分")内的颗粒漂移为研究对象,建立带静态分离挡板的热高分物理模型,并采用VOF(Volume of Fluid)模型和DPM(Discrete Phase Model)模型,数值分析静态分离挡板5种倾斜角度下热高分罐内部速度场、不同液位高度颗粒平均浓度及气相出口煤粉漂移率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静态分离挡板的倾斜角度对速度场的影响明显,在挡板附近区域形成小回流涡旋效应,产生对颗粒随气流夹带提升的抑制作用;颗粒平均浓度在气-液交界面区域最高,随着热高分罐内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其余倾斜角度相比,α=45°时气相出口的颗粒漂移率达到最小,较未设置分离挡板时,颗粒漂移率降低50%以上。研究有望为热高压分离压力容器的设计和运行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分离器 静态分离挡板 流动特性 颗粒漂移 数值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渣油加氢装置热高分气液夹带现象探究及优化措施 被引量:3
4
作者 韩坤鹏 郭胜军 +3 位作者 于传瑞 谢新亚 刘铁斌 袁胜华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46-1652,共7页
通过对渣油加氢装置热高压分离器(热高分)所出现气液夹带(发泡)问题及其原因、影响因素等进行详细探究分析,提出了可以有效解决或缓解问题的措施以减少对装置安全平稳长周期运行的不利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热高分设计尺寸对气液分离过程... 通过对渣油加氢装置热高压分离器(热高分)所出现气液夹带(发泡)问题及其原因、影响因素等进行详细探究分析,提出了可以有效解决或缓解问题的措施以减少对装置安全平稳长周期运行的不利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热高分设计尺寸对气液分离过程最为关键,其次为内构件设置及其强化效果、加工原油类型和性质、渣油组成和性质、反应温度等;在出现发泡问题后,较多馏程温度在350℃以上、甚至少量馏程温度540℃以上的重烃组分被夹带至后续冷高压分离器,进而又导致油水乳化问题。可通过优化热高分尺寸和内构件的初始设计,或后续升级改造强化气液分离过程彻底解决发泡问题,也可以采用优化原油类型和比例、调整渣油组成和性质或提高反应温度等措施进行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加氢 高压分离器 气液夹带(发泡) 油水乳化 影响因素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HTRI软件模拟研究解决渣油加氢装置火炬热放空问题
5
作者 蹇江海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9-84,共6页
在部分渣油加氢装置设计中,在热低压分离器顶部设安全阀,其泄放温度高达360℃左右,而系统火炬管网的设计温度通常在260℃左右,因此需要在装置内将高温的泄放气体冷却到260℃以下后再出装置。通过HTRI传热软件模拟计算,对几种冷却方案从... 在部分渣油加氢装置设计中,在热低压分离器顶部设安全阀,其泄放温度高达360℃左右,而系统火炬管网的设计温度通常在260℃左右,因此需要在装置内将高温的泄放气体冷却到260℃以下后再出装置。通过HTRI传热软件模拟计算,对几种冷却方案从经济上和易实施的角度上进行对比分析,最终优选出在装置的放空分液罐内嵌水冷却器的冷却方案。在放空管线上加翅片管或循环水套管冷却的方案适用于系统火炬放空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TRI软件 渣油加氢 低压分离器 压降 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削弱接受管内反射激波能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邹久朋 刘学武 +1 位作者 陈淑花 金良安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8-53,共6页
通过对现有的削弱气波机接受管内激波能量的方法进行一一比较后 ,提出了一种新的削弱反射激波能量的方法 ,即利用一种新型的填料———“多孔填料”使之与反射激波相互作用 ,削弱其能量 ,达到提高制冷效率的目的。通过实验对这种方法的... 通过对现有的削弱气波机接受管内激波能量的方法进行一一比较后 ,提出了一种新的削弱反射激波能量的方法 ,即利用一种新型的填料———“多孔填料”使之与反射激波相互作用 ,削弱其能量 ,达到提高制冷效率的目的。通过实验对这种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并对现象进行了简单的理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激波 接受管 多孔填料 能量 制冷效率 激波强度 反冲膨胀式波制冷机 热分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关因素对振荡管最佳射流激励频率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学来 黄齐飞 朱彻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4-198,共5页
利用振荡管单管实验装置 ,在膨胀比ε=2~ 6、振荡管长径比L/d =10 7~ 730、射流激励频率 f =30~2 0 0Hz范围内探讨了振荡管制冷效率随f的变化规律 ,较系统地研究了有关因素如管长、膨胀比、管外换热状况、热端放气等对最佳射流激励频... 利用振荡管单管实验装置 ,在膨胀比ε=2~ 6、振荡管长径比L/d =10 7~ 730、射流激励频率 f =30~2 0 0Hz范围内探讨了振荡管制冷效率随f的变化规律 ,较系统地研究了有关因素如管长、膨胀比、管外换热状况、热端放气等对最佳射流激励频率 fopt的影响 ,建立了无激波吸收器时振荡管的参数最佳匹配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分离器 直接膨胀制冷 振荡管 射流激励频率 压力波制冷机 制冷效率 气体膨胀制冷元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荡管复合阻尼陷波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学来 朱彻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9-380,共2页
A new concept,compound damp drip for absorbing shock wave in oscillatory tube,is developed in the present paper.The main idea of the concept is that the shock wave absorber must has the two functions,that is,it can no... A new concept,compound damp drip for absorbing shock wave in oscillatory tube,is developed in the present paper.The main idea of the concept is that the shock wave absorber must has the two functions,that is,it can not only exhaust the energy of the incident shock wave fully but also transfer the energy out promptly.In the experiment,the compound damp drip is structured with a multi-orifice for intensifying the energy dissipation of the shock wave and an internal cooling system for strengthening the heat transfer.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a strong reflect shock wave,whose strength is 66%of the incident shock wave ,is measured at the position of the relative tube length x/L =0.3 when the oscillatory tube without the compound damp drip.But,after the compound damp drip is amounted at the closed end of the tube,the reflect shock wave is eliminated effectively and the refrigerating efficiency η is increased by 4?%~10?% in case of the L/d ratio is 140 and the expansion ratio ε is changed from 2.0 to 6.0.What is more ,the refrigerating efficiency in case of L/d =140 and the tube is mounted with the compound damp drip is still higher by 2?%~6?% than that the tube without damp drip but L/d =300.The above result means that while the damp drip is used,the refrigerating efficiency can be increased and the size of the refrigerator can b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波制冷机 激波 振荡管 热分离器 复合阻尼陷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空气低温跨声速原理性风洞研制 被引量:4
9
作者 廖达雄 陶瑜 俞鸿儒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CSCD 2000年第3期66-72,共7页
为解决常规风洞雷诺数模拟不足的问题,采用低温风洞已被证明是一条可行的途径。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运转的低温风洞都是采用液氮气化吸热方法来降低和保持试验气体的温度。对于大型低温风洞,这种制冷方案存在着运转费用高昂和环境污染... 为解决常规风洞雷诺数模拟不足的问题,采用低温风洞已被证明是一条可行的途径。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运转的低温风洞都是采用液氮气化吸热方法来降低和保持试验气体的温度。对于大型低温风洞,这种制冷方案存在着运转费用高昂和环境污染的缺点。为克服上述缺点,俞鸿儒院士提出了一种用空气作试验气体,藉热分离器制冷并回收排气冷量的新型低温风洞的概念。此原理性风洞的研制就是要从其基本原理、设计特点及实验结果等方面来验证和探讨这种新概念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风洞试验 制冷 热分离器 交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低温风洞的新颖制冷方法 被引量:8
10
作者 俞鸿儒 廖达雄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45-651,共7页
描述了用于低温风洞的新颖制冷系统,利用热交换器回收排气冷量预冷压缩空气,然后再用热分离器将其降至深低温作风洞气源.原理性实验结果证实新制冷方法的可行性.讨论了新制冷方法产生的有一定压力的低温空气作引射气源,引射驱动回... 描述了用于低温风洞的新颖制冷系统,利用热交换器回收排气冷量预冷压缩空气,然后再用热分离器将其降至深低温作风洞气源.原理性实验结果证实新制冷方法的可行性.讨论了新制冷方法产生的有一定压力的低温空气作引射气源,引射驱动回流型风洞的特性.其制冷方法与现有低温风洞喷雾液氮制冷相比,由于仅需压缩空气而无需液氮,造价更便宜.更由于能量利用合理,效率高,因而运行成本可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风洞 高雷诺数 深低温 热分离器 制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生风洞低温试验气流的新途径 被引量:3
11
作者 俞鸿儒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CSCD 1997年第1期1-5,共5页
降低风洞气流总温是提高亚、跨声速风洞雷诺数的有效方法。现有采用液氮致冷的生产型低温风洞能满足设计各种新型飞机进行气动试验所需的雷诺数要求,但由于需耗用大量液氮,导致运行费用高昂,此外,排出大量低温缺氧气体还严重影响生... 降低风洞气流总温是提高亚、跨声速风洞雷诺数的有效方法。现有采用液氮致冷的生产型低温风洞能满足设计各种新型飞机进行气动试验所需的雷诺数要求,但由于需耗用大量液氮,导致运行费用高昂,此外,排出大量低温缺氧气体还严重影响生态和环境,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致冷途径。首先在风洞排气口添置双向式热交换器。利用排气携带的冷量将流入风洞的压缩气体预冷。既回收利用了排气的能量,同时还将排气温度提高。预冷过的压缩气体再通过热分离器进一步将温度降至近冷凝点或使其凝结,分别用作直通型或回流型低温风洞的气源。原理性实验结果及其推算表明:常规风洞使用的中压气源就能满足常压、低温风洞运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风洞 高雷诺数 热分离器 冷冻 风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