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充气式再入与减速系统柔性热防护材料的热冲击试验 被引量:7
1
作者 曹旭 黄明星 +1 位作者 丁弘 唐明章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33,共8页
针对充气式再入与减速系统的柔性热防护系统的研制要求,其应能够承受最高1200℃高温或最高达25 W/cm^2的热流密度、高温环境持续时间不超过100 s。为此设计了多层防热结构的柔性热防护系统,结构由外到内分别是防热层、隔热层、阻气承力... 针对充气式再入与减速系统的柔性热防护系统的研制要求,其应能够承受最高1200℃高温或最高达25 W/cm^2的热流密度、高温环境持续时间不超过100 s。为此设计了多层防热结构的柔性热防护系统,结构由外到内分别是防热层、隔热层、阻气承力层,基于热分析的结果研制了三种材料试样,其中一种试样由Nextel氧化铝织物、气凝胶和Kevlar织物组成,另外两种在其基础上分别增加了柔性烧蚀层材料和氧化铝耐火棉,同时调整了Nextel织物和气凝胶的铺层数量,模拟1200℃的高温环境进行了热冲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材料能够满足耐温1200℃、持续时间100 s的要求;Nextel氧化铝织物作为防热层在1200℃下性能稳定,超过650℃时气凝胶快速收缩变形、破坏;在防热层增加耐火棉(毡)后,隔热效果明显提高,并可确保内部的气凝胶保持在分解温度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气式再入与减速技术 柔性防护 材料 热冲击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障涂层热冲击试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孟成 陈兴垚 +2 位作者 高阳 李建平 李伟光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38-40,共3页
随着先进发动机的研制和生产 ,对高温涂层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热障涂层 (TBCs)作为一种新型隔热涂层 ,在发动机涡轮叶片上的应用得到更多的重视。对利用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 (EB- PVD)制备的 TBCs进行了高温热冲击试验 ,并对试验前后的 T... 随着先进发动机的研制和生产 ,对高温涂层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热障涂层 (TBCs)作为一种新型隔热涂层 ,在发动机涡轮叶片上的应用得到更多的重视。对利用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 (EB- PVD)制备的 TBCs进行了高温热冲击试验 ,并对试验前后的 TBCs进行了形貌、 SEM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障涂层 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 热冲击试验 发动机 涡轮叶片 陶瓷深层 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柴油机热冲击试验及热冲击试验台设计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晓叙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44-46,共3页
本文简要叙述了车用柴油机的热冲击试验及其试验台的设计,并介绍了WD615-67柴油机进行3000次热冲击试验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 车用柴油机 热冲击试验 试验 汽车 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响应的陶瓷基复合材料火焰筒热冲击试验 被引量:5
4
作者 孙坤 王洪斌 +2 位作者 张树林 张志学 黄晓霞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6-90,共5页
连续纤维增韧的碳化硅复合材料火焰筒是航空发动机重要的热端部件之一,对其进行热冲击性能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考察陶瓷基材料与金属材料的连接性能及火焰筒本体特征部位的抗热疲劳性能,采用扣锁式壁面温度测试方法和基于材料... 连续纤维增韧的碳化硅复合材料火焰筒是航空发动机重要的热端部件之一,对其进行热冲击性能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考察陶瓷基材料与金属材料的连接性能及火焰筒本体特征部位的抗热疲劳性能,采用扣锁式壁面温度测试方法和基于材料热响应试验制定的热冲击时域循环,对连续纤维增韧的碳化硅复合材料制备的航空发动机火焰筒试件进行燃气热冲击性能研究。试验中,通过准稳定壁温获取试验得到了火焰筒试验件准定常状态时外壁面温度参数;按照加速试车原则确定了热冲击时域循环参数;参照航空发动机100次起降对应的燃烧室经历的热载荷,以100次时域循环作为火焰筒试件试验评估的最终循环次。试验结果表明:经100次热冲击循环后,试件考核部位表现出较好的连接性和抗热疲劳性能,为连续纤维增韧的碳化硅复合材料制备的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的工程优选和设计优化提供了试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复合材料 端部件 火焰筒 热冲击试验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热冲击试验条件下的叶片温度场计算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振涛 吴世申 《航空发动机》 1990年第3期40-50,共11页
关键词 叶片 温度场 热冲击试验 燃气轮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GS控制的热冲击试验台的设计
6
作者 申兆亮 韩天峰 +1 位作者 马天石 刘峥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0年第11期107-109,共3页
热冲击试验是保证核泵能够安全出厂,并保证其能够可靠地在核电站中运行的一个重要检测手段。以MCGS控制为基础,结合气动阀门快速切换冷热态两套管路系统,提出了一套热冲击试验台的设计方案,满足了整个系统的耐热冲击、耐冷冲击试验需求。
关键词 热冲击试验 自动控制 设计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温度梯度条件下多元稀土掺杂氧化锆热障涂层的失效过程与机理
7
作者 范佳宾 王全胜 +2 位作者 宁先进 李立 孙振宁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301,共9页
热障涂层是先进航空发动机普遍采用的热防护手段,随着发动机工作温度提高,涂层的工作环境也愈发严峻,研究涂层在高温、高温度梯度条件下的失效模式对提高涂层在服役环境下的工作寿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法在GH3536基体上... 热障涂层是先进航空发动机普遍采用的热防护手段,随着发动机工作温度提高,涂层的工作环境也愈发严峻,研究涂层在高温、高温度梯度条件下的失效模式对提高涂层在服役环境下的工作寿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法在GH3536基体上制备陶瓷层厚度为0.12 mm的Gd_(2)O_(3)-Yb_(2)O_(3)-Y_(2)O_(3)共掺杂ZrO_(2)热障涂层,对涂层的微观组织和物相组成进行表征,设计搭建保证涂层面层高温、背部低温的水冷热冲击试验平台,讨论涂层在高温、高温度梯度条件下的失效机理。结果表明:在涂层面温约为2350℃的高温热冲击试验后,单次长时试验涂层寿命大于1200 s,多次短时试验涂层寿命为3次;涂层沿厚度方向表现出明显的梯度烧结现象,表层发生严重烧结,孔隙率和晶粒尺寸沿厚度方向均呈梯度分布;在单次1200 s热冲击试验后,涂层仍保持单一立方相,高温相稳定性好;在多次25 s热冲击试验后,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多,烧结区深度增加,垂直裂纹数量增多,横向裂纹宽度增大、长度增长;涂层在高温、高温度梯度条件下失效是由高温烧结、热失配应力和热生长氧化物共同导致的。通过高温、高温度梯度条件下的热冲击试验模拟涂层的服役环境,分析涂层在高温、高温度梯度服役条件下微观结构的演变过程,明确了涂层在服役环境下的失效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喷涂 热冲击试验 Gd_(2)O_(3)-Yb_(2)O_(3)-Y_(2)O_(3)共掺杂ZrO_(2) 微观组织 失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冲击循环台架试验对气体发动机润滑油性能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郭圣刚 苏国庆 +4 位作者 郭灵燕 秦顺顺 陈云龙 李维民 王晓波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26-1433,共8页
气体发动机与传统燃油发动机相比具有更低的二氧化碳排放、无硫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等优势,成为内燃机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中研究了热冲击循环台架试验前后气体发动机润滑油理化性能、摩擦学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等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热冲... 气体发动机与传统燃油发动机相比具有更低的二氧化碳排放、无硫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等优势,成为内燃机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中研究了热冲击循环台架试验前后气体发动机润滑油理化性能、摩擦学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等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热冲击循环台架试验后气体发动机润滑油的黏度、色度和碱值等理化性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劣化,其中碱值下降幅度超过75%,油品的抗氧化性能也出现大幅降低.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分析(ICP)发现,热冲击过程中发动机的磨损主要集中在富含Fe、Cr等元素的活塞环/缸套与凸轮/挺杆等零部件.SRV摩擦磨损试验表明台架试验后气体发动机润滑油的减摩与抗磨损性能均严重劣化,其中摩擦系数升高26%,磨损体积增大62倍,我们认为试验后油品摩擦学性能的下降主要是由于试验过程中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持续消耗以及烟炱等颗粒的产生导致油品不能在摩擦表面形成完整连续的边界润滑保护膜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发动机 气体发动机润滑油 冲击循环试验 氧化性能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减磨涂层的研究
9
作者 宜沈平 赵敖生 惠文华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3年第A06期151-154,共4页
二硫化钼作为固体自润滑材料,国外50年代就开始应用.作为粉末冶金材料,目前巳在宇航、原子能、电力、机械、化工、建筑、交通、轻纺、食品和医疗机械等工业部门得到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 有机减磨涂层 聚合物树脂 二硫化钼 耐磨性 热冲击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brication and plasma arc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of HfB_2-based ultra high temperature ceramics
10
作者 翁凌 韩文波 洪长青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4期887-891,共5页
Two hafnium diboride based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containing 20% (volume fraction) SiC particle and with or without AIN as sintering additives were fabri,aated by hot-pressed sinter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 Two hafnium diboride based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containing 20% (volume fraction) SiC particle and with or without AIN as sintering additives were fabri,aated by hot-pressed sinter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s of these two composites were tested and the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s were evaluated by plasma arc heat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mposite with A1N as sintering additive has a denser and finer microstructure than composite without sintering additive,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of the composite with A1N as sintering additive are also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mposite without A1N.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on the cross-section of two composites after thermal shock tests indicates that a compact oxidation scale contains HfO2 and Al2O3 liquid phase is found on the surface of composite with A1N, which could fill the voids and cracks of surface and improve the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of compo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fnium diboride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plasma arc test MICRO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