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沙有色院研发40万t级以上超大规模双熔池连续炼铜技术,助力铜冶炼行业低碳转型
1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7-147,共1页
近日,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长沙有色院)在铜冶炼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创新研发的超大型双熔池连续炼铜成套技术及装备成功攻克多项行业核心难题,显著提升了原生铜冶炼的低碳清洁生产水平,为全球铜冶炼行业节能减碳提... 近日,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长沙有色院)在铜冶炼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创新研发的超大型双熔池连续炼铜成套技术及装备成功攻克多项行业核心难题,显著提升了原生铜冶炼的低碳清洁生产水平,为全球铜冶炼行业节能减碳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解决方案。随着铜冶炼行业原料来源日趋复杂、加工成本压力增大,以及环保要求日益严格,行业亟需规模化、高效低碳、低成本的冶炼技术。富氧侧顶吹双熔池冶炼工艺虽具备低碳、高效的优势,但曾受限于核心装备的大型化瓶颈,难以在超大型铜冶炼项目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型双熔池连续炼铜技术 低碳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萨炼铜技术的应用及创新 被引量:8
2
作者 杨小琴 史谊峰 +1 位作者 张邦琪 杨家旺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8-22,43,共6页
叙述了艾萨炼铜技术在云铜的应用实践,详细介绍了艾萨炼铜技术在云铜的创新。
关键词 艾萨炉 恒温炼铜技术 喷枪 炉渣贫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山春秋早期炼铜技术续探 被引量:3
3
作者 卢本珊 张宏礼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4年第2期158-168,共11页
1973年湖北大冶铜绿山发现的古矿冶遗址,规模宏大,年代久远,集中反映了我国早期铜矿开采和冶炼的情况。遗址年代至迟始于西周,下迄汉代,还发现了宋代的冶炼场。关于春秋早期炼铜遗址(表1)、竖炉结构(图1)和炼铜技术,已由一些研究者作了... 1973年湖北大冶铜绿山发现的古矿冶遗址,规模宏大,年代久远,集中反映了我国早期铜矿开采和冶炼的情况。遗址年代至迟始于西周,下迄汉代,还发现了宋代的冶炼场。关于春秋早期炼铜遗址(表1)、竖炉结构(图1)和炼铜技术,已由一些研究者作了探讨和复原。本文拟就筑炉材料、冶炼技术水平和竖炉结构特点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山 炼铜技术 竖炉 筑炉材料 耐火材料 高岭土 早期 耐火度 春秋 胶结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炉渣分析揭示古代炼铜技术 被引量:28
4
作者 李延祥 洪彦若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5年第1期28-34,共7页
对古代炼铜工艺、熔炼过程及其炉渣进行了分类,建立了以铜和硫的赋存状态与相对含量(Cu/S)鉴别炉渣种类,进而结合其它遗迹遗物来揭示古代炼铜技术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 古代炼铜技术 炉渣 冰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芒特艾萨和澳斯麦特富氧顶吹炼铜技术的比较 被引量:10
5
作者 史有高 《有色冶炼》 2004年第1期11-13,35,共4页
叙述了澳大利亚芒特艾萨工艺技术公司和澳斯麦特公司的浸没式喷枪熔池熔炼技术在铜冶炼中的应用和彼此间的差异,针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浸没式喷枪 顶吹 熔池熔炼 炼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恩菲主编的《PS转炉炼铜技术进展》正式出版 被引量:2
6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8-108,共1页
近日,中国恩菲冶金专家颜杰撰写的《PS转炉炼铜技术进展》一书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公开发行出版。《PS转炉炼铜技术进展》系统介绍了PS转炉炼铜技术的“前世今生”,对我国近30年的PS转炉炼铜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共分为14章,包括PS转... 近日,中国恩菲冶金专家颜杰撰写的《PS转炉炼铜技术进展》一书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公开发行出版。《PS转炉炼铜技术进展》系统介绍了PS转炉炼铜技术的“前世今生”,对我国近30年的PS转炉炼铜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共分为14章,包括PS转炉炼铜技术的基本原理、物理化学、动力学、脱杂能力、装备、生产操作参数、污染防治、工厂设计等相关知识。书中列举的数据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转炉 炼铜技术 工厂设计 冶金工业出版社 污染防治 操作参数 动力学 物理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环境、能源与炼铜技术
7
作者 甄明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18-21,共4页
国外的炼铜技术在环境、能源、利润的推动下,不断地更新、发展;我国的反射炉、密闭鼓风炉等落后炼铜工艺也必须改造,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炼铜技术 能源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2016105豫光连续炼铜技术改变世界铜冶炼历史
8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3-83,共1页
在河南豫光“双底吹”连续炼铜技术产业化开发与应用科技成果评价会上,评价委员会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定蕃激动地说:“你们实现了一代人的梦想,改变了世界铜冶炼历史。”以往铜冶炼最大的问题是污染环境。由河南豫光和中国恩菲工... 在河南豫光“双底吹”连续炼铜技术产业化开发与应用科技成果评价会上,评价委员会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定蕃激动地说:“你们实现了一代人的梦想,改变了世界铜冶炼历史。”以往铜冶炼最大的问题是污染环境。由河南豫光和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双底吹”连续炼铜技术,具有原料适应性强、连续冶炼、能耗低、金属回收率高、环保好、投资小、自动化程度高等众多优点,同时还具备可处理再生铜和铜精矿的能力,一举解决了世界铜冶炼行业P—S转炉“不能连续吹炼、低空污染”的老大难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铜技术 铜冶炼 世界 历史 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成果评价 污染环境 产业化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井古铜矿冶炼技术及产品特征初探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延祥 王兆文 +1 位作者 王连伟 韩汝玢 《有色金属》 CSCD 2001年第3期92-96,共5页
大井古铜矿以石器大规模开采铜锡砷银共生矿石 ,经过焙烧后直接冶炼成含银等成分的铜锡砷三元合金。发掘和年代测定显示大井古铜矿至迟在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就已经得到开发。
关键词 冶金史 炼铜技术 青铜 炼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池东周铜锭的分析研究——中国始用硫化矿炼铜的一个线索 被引量:18
10
作者 张敬国 李仲达 华觉明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5年第2期168-171,200,共5页
早期炼铜技术的研究,对于阐明先秦物质文化及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自然界存在的铜矿物已知有240多种,但目前有开采价值的仅10种,分为三类,即天然铜、氧化铜矿(赤铜矿、黑铜矿、蓝铜矿、孔雀石、硅孔雀石)和硫化铜矿(辉铜矿、铜蓝、黄... 早期炼铜技术的研究,对于阐明先秦物质文化及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自然界存在的铜矿物已知有240多种,但目前有开采价值的仅10种,分为三类,即天然铜、氧化铜矿(赤铜矿、黑铜矿、蓝铜矿、孔雀石、硅孔雀石)和硫化铜矿(辉铜矿、铜蓝、黄铜矿、斑铜矿)。天然铜是稀少的,氧化铜矿都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次生矿,蕴藏量较小。所以,当铜合金被大量使用,铜矿采掘向深部拓展时,硫化矿之使用就是必然的。硫化铜矿须经焙烧、精选才能入炉熔炼,它的使用无疑是炼铜技术到达更高水准的一个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矿 硫化铜矿 氧化铜矿 分析研究 炼铜技术 黄铜矿 铜锭 化学成分 固溶体 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出土的炉壁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延祥 韩汝玢 《有色金属》 CSCD 2000年第3期80-83,共4页
在牛河梁的一座人工建造的金字塔顶部发现的、被认定是从其它地方迁移过去的炉壁残片及其粘附的炉渣是辽西地区年代最早的冶钢遗物.热释光测定其年代为距今3000~3500年,属夏家度下层文化.炉渣含镁较高,夹杂有各种粒度的纯... 在牛河梁的一座人工建造的金字塔顶部发现的、被认定是从其它地方迁移过去的炉壁残片及其粘附的炉渣是辽西地区年代最早的冶钢遗物.热释光测定其年代为距今3000~3500年,属夏家度下层文化.炉渣含镁较高,夹杂有各种粒度的纯铜颗粒.地质文献显示牛河梁附近有多处古代开采遗迹的铜矿点,其脉石矿物也含有较高的镁.这些事实表明这些炉壁残片及其粘附的炉渣是冶炼当地氧化矿石的遗物.炉壁残片测量结果显示,炼炉上部内径约25cm,有两排交叉排列、向下倾斜的12个鼓风孔.这些鼓风孔的设置表明冶炼采用的是人力吹管鼓风,与古埃及等其它地区同类冶炼技术相比,牛河梁炼炉上的鼓风孔显得独特而先进,应该是冶钢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总量相当于1000多个炼炉的炉壁残片的发现.对揭示中国早期炼铜技术的面貌及其在社会和宗教上的作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史 炉渣 炼铜技术 吹管鼓风 炉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冶金动态
12
作者 二银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8-61,共4页
中铝将新增氧化铝产能160万t,我国有色金属产量创十个世界第一,哈密1.3万t高冰镍冶炼项目有望年底投产,国内最大有机硅生产基地项目落户滨海,华艺铜业投资巨额建废铜厂,“新型闪速冶金连续炼铜技术”研究启动……
关键词 闪速冶金 国内 有色金属 生产基地 炼铜技术 氧化铝 高冰镍 有机硅 项目 冶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炉火铸青春——记1997年度“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左立雄
13
作者 晓尧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闪速炉 获得者 技能水平 技术工人 冷却水系统 贵溪冶炼厂 炼铜技术 熔炼工 个人价值 毕业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