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棱丝瓜点状斑纹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朱德宁 吴宇军 +1 位作者 曹翠文 李莲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54-61,共8页
以2个有点、1个无点类型有棱丝瓜为材料,分别构建了2个六世代遗传群体(群体RL、群体LD),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有棱丝瓜点状斑纹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有棱丝瓜点状斑纹性状最佳模型是E1(MX2-ADI-ADI)模型,即符合... 以2个有点、1个无点类型有棱丝瓜为材料,分别构建了2个六世代遗传群体(群体RL、群体LD),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有棱丝瓜点状斑纹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有棱丝瓜点状斑纹性状最佳模型是E1(MX2-ADI-ADI)模型,即符合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效应。遗传分析显示,F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为99.3%,多基因遗传率为0,表明有棱丝瓜点状斑纹性状以主基因控制为主。另外,第1、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75、-0.75,显性效应值分别0.24、0.75。加性-加性互作效应值为1.75,显性-显性互作效应值为0.27,加性-显性互作效应值为-0.75,显性-加性互作效应值为0.76,表明第1主基因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为辅,且加性为负向效应;第2主基因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相当,且分别为负向效应、正向效应。有棱丝瓜点状斑纹性状受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点状斑纹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不大。因此,点状斑纹可作为创新大肉类型有棱丝瓜外观品质性状早期选择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棱丝瓜 点状斑纹 数量性状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