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物信息学预测川楝子肝毒性及实验探讨炮制减毒原理
1
作者 曾春晖 邢丽蓉 +4 位作者 陈海鹏 林群峰 章昱 陈泓 杨柯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I0001-I0003,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川楝子肝毒性的物质基础及毒性机制,并结合体内、外实验验证炮制减毒作用。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与小分子药物预测作用靶点的在线平台(Swiss Target Prediction)分别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川楝子肝毒性的物质基础及毒性机制,并结合体内、外实验验证炮制减毒作用。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与小分子药物预测作用靶点的在线平台(Swiss Target Prediction)分别收集川楝子的毒性成分和作用靶点。检索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肝损伤疾病靶点,绘制Venny图获取川楝子毒性成分和肝相关疾病的共同靶标后,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并对GO功能和KEGG通路进行富集分析,预测其可能的毒性机制。使用AutoDockTools和PyMOL软件对川楝子肝毒性的关键成分与关键蛋白结合位点及结合作用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及可视化。体内实验通过检测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活力,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比较川楝子不同炮制品致小鼠急性肝毒性的大小;测定小鼠肝脏中超氧化物歧物酶(SOD)、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_X)的水平,从氧化损伤的角度分析川楝子不同炮制品致小鼠肝毒性大小差异的原因。结果网络药理学表明川楝子肝毒性成分为苦楝子酮、苦楝素、印楝波灵A等,其肝损伤核心靶点为肿瘤蛋白p53(TP53)、白细胞介素-6(IL-6)、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3)等;GO富集分析到转录和基因表达的正调控、细胞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胞外区、线粒体外膜、线粒体等细胞组分,蛋白质结合、蛋白质同源二聚活性、酶结合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分析筛选到的肿瘤坏死因子(TNF)、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白细胞介素-17(IL-17)、缺氧诱导因子-1(HIF-1)、细胞凋亡等是川楝子引起肝毒性的关键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川楝子主要毒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能较好结合。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川楝子生品相比,醋炙品、炒焦品、盐炙品均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ALT和AST的活性(P<0.05),酒炙品的ALT、AST均显著升高;HE染色结果显示,醋炙品、炒焦品、盐炙品可减少小鼠肝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及肝细胞的凋亡,提示川楝子炮制后具有减轻肝损伤的作用,但酒炙品的肝毒性要大于生品。此外,醋炙品、炒焦品、盐炙品可以降低生品造成的脂质过氧化,从而达到炮制减毒的效果,酒炙品则相反。结论醋炙、炒焦、盐炙炮制方法可能通过改变川楝子对TP53、IL-6和CASP3等肝毒性靶点的影响,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从而降低肝毒性,但酒炙方法毒性增强,在临床上应该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楝子 生物信息学 炮制减毒 实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以药制药”炮制减毒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君明 李金洋 +6 位作者 蔡泓 刘瑞新 陈荣幸 李金花 宋玲玲 李军 崔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7-40,共4页
目的考察雷公藤"以药制药"炮制减毒作用机制。方法雷公藤生品及其"以药制药"炮制品被给予生理小鼠14 d,通过对血清、肝、肾生物样本的分析,评价其炮制减毒作用机制。结果雷公藤生品引起了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目的考察雷公藤"以药制药"炮制减毒作用机制。方法雷公藤生品及其"以药制药"炮制品被给予生理小鼠14 d,通过对血清、肝、肾生物样本的分析,评价其炮制减毒作用机制。结果雷公藤生品引起了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和尿素氮(BUN)、肝和肾的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以及炎性介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极显著升高,肝和肾的抗氧化物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抗炎性介质白介素(IL)-10水平的显著降低;与雷公藤生品组比较,金银花制雷公藤(JYHLGT)、白芍制雷公藤(BSLGT)、金钱草制雷公藤(JQCLGT)、甘草制雷公藤(GCLGT)、绿豆制雷公藤(LDLGT)等5个炮制品组均不同程度地逆转了以上指标的异常。结论金钱草、金银花、绿豆、白芍、甘草"以药制药"炮制雷公藤均可起到减毒作用,其减毒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增强抗氧化以及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药制药”炮制减毒 脂质过氧化 抗氧化 抗炎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药草乌炮制减毒及质量标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张贵鑫 宋凤瑞 +2 位作者 朱禹奇 关松磊 郑重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418-2425,共8页
草乌在中医、蒙医等领域具有悠久的用药历史,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因其治疗效果与毒性作用共存,临床使用前必须进行减毒处理。蒙药属于我国特色民族医药,在炮制及应用草乌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且独具特色,蒙药草乌炮制方法中的... 草乌在中医、蒙医等领域具有悠久的用药历史,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因其治疗效果与毒性作用共存,临床使用前必须进行减毒处理。蒙药属于我国特色民族医药,在炮制及应用草乌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且独具特色,蒙药草乌炮制方法中的诃子制草乌因其减毒效果显著、且有效保留了草乌中的成分在多种蒙药方剂中被广泛应用。然而,诃子制草乌在不同医籍中具体炮制方法不尽相同,且缺乏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本文调研了国内外近十年来的研究文献,总结了草乌的化学成分(包括毒性成分)及药理毒理作用,对草乌的减毒机制进行汇总,总结了目前草乌质量标准的构建方法、评价体系及存在的问题,给予蒙药草乌的炮制规范及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全面科学的资料,为进一步加强传统民族医药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乌 蒙医药 炮制减毒 质量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敏 韩婷 +7 位作者 李春帅 徐文娟 杨琳琳 张姝妍 程水清 王璇 文佳 李向日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22期3131-3138,共8页
目的:探究大黄炮制成熟后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降低肝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大黄炮制过程中鞣质、总蒽醌、游离蒽醌含量的变化情况,并采用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评价大黄炮制前后的肝毒性变化。结... 目的:探究大黄炮制成熟后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降低肝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大黄炮制过程中鞣质、总蒽醌、游离蒽醌含量的变化情况,并采用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评价大黄炮制前后的肝毒性变化。结果:生大黄的鞣质、总蒽醌及游离蒽醌含量分别为3.59%、1.96%和1.03%,经过炮制后,熟大黄的鞣质、总蒽醌及游离蒽醌含量分别为0.33%、1.86%和1.27%,鞣质和结合蒽醌的含量显著降低,而游离蒽醌含量显著升高。3批大黄炮制前后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210.15μg/mL、216.63μg/mL、248.25μg/mL、1082.12μg/mL、1200.98μg/mL和1189.27μg/mL,与生大黄比较,熟大黄水提物的LC_(50)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生大黄呈现不同程度的肝脏变性(肝脏萎缩、卵黄囊吸收延迟、肝脏细胞肿大及组织空泡化),而相同浓度下的熟大黄给药组,仅在高浓度条件下呈现轻微的肝脏变性。结论:大黄经过炮制后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肝毒性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炮制减毒 斑马鱼 化学成分 蒽醌 鞣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龙掌血茎和根不同炮制品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
5
作者 陈龙 陈小燕 +4 位作者 张淼 罗静 邓玲玉 朱华 许立拔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90-95,共6页
旨在了解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ica(Linn)Lam.]茎和根不同炮制对小鼠急性毒性作用。130只KM小鼠适应性喂养3 d后,随机分为13组,包括溶媒组和12个药物试验剂量组(1个药材茎生品组和5个茎炮制组,1个根生品组和5个根炮制组,其中5种药材... 旨在了解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ica(Linn)Lam.]茎和根不同炮制对小鼠急性毒性作用。130只KM小鼠适应性喂养3 d后,随机分为13组,包括溶媒组和12个药物试验剂量组(1个药材茎生品组和5个茎炮制组,1个根生品组和5个根炮制组,其中5种药材炮制品包括水煮制品、水洗制品、水蒸制品、酒蒸制品和酒炙制品)。溶媒组小鼠按40 mL/kg给予纯净水灌胃,给药3次,间隔4~5 h;茎各炮制品试验组小鼠按40 mL/kg灌胃,给药3次,间隔4~5 h;根各炮制品试验组小鼠按30 mL/kg灌胃,给药2次,间隔4~5 h,记录给药后各组小鼠14 d的主要临床症状、体重变化,并统计死亡率。结果表明,飞龙掌血及各炮制品可对小鼠产生急性毒性作用,临床中毒症状有自主活动减少、安静怠动、俯卧和翻正反射消失。炮制品组与溶媒组比较,在14 d内茎和根各炮制品均可致小鼠体重明显降低,且死亡率显著高于溶媒组(P<0.05或P<0.01);而与生品组比较,茎和根的5种炮制品在14 d内对小鼠体重的影响不显著,可有效降低小鼠的死亡率,其中以水煮法效果最佳。水煮、水洗、水蒸、酒蒸、酒炙炮制方法可以减小飞龙掌血茎和根(生品)对小鼠的毒性作用,但对小鼠体脂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ica(Linn)Lam.] 根和茎 炮制 小鼠急性 中药炮制减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骨脂肝毒性及其减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冯科冉 吴娅丽 +6 位作者 李伟霞 王晓艳 张辉 杨柳青 韩冰 汪彬 唐进法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2-165,共4页
补骨脂因含香豆素类、黄酮类和单萜酚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抗炎、调节雌激素水平、促进骨生长、神经保护等作用而广泛用于肾部疾病、脾胃病、肢体经络病、妇科病的治疗,是临床常用的传统“无毒”的补益类中药,但近年... 补骨脂因含香豆素类、黄酮类和单萜酚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抗炎、调节雌激素水平、促进骨生长、神经保护等作用而广泛用于肾部疾病、脾胃病、肢体经络病、妇科病的治疗,是临床常用的传统“无毒”的补益类中药,但近年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多次通报警示补骨脂相关制剂(如壮骨关节丸、仙灵骨葆胶囊、致康胶囊)引发的肝损伤问题,更有单味补骨脂引发肝损伤的临床病例报道,其肝损伤现象已成为当前行业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为补骨脂的临床安全用药带来极大挑战。课题组前期基于脂多糖模型证实了补骨脂具有特异质肝损伤的属性,并从体内外角度相互验证了补骨脂甲素、补骨脂乙素、补骨脂酚、补骨脂定或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NLRP3信号通路等引发肝损伤。通过对近年来补骨脂肝毒性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探讨引起补骨脂肝毒性的主要毒理机制,并总结了配伍减毒和炮制减毒对减轻补骨脂肝毒性的重要意义,为补骨脂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 作用机制 配伍 炮制减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研究炮制对苍耳子肝毒性的影响
7
作者 曾春晖 罗喜 +5 位作者 刘传梦 方静 王元霞 周观琳 陈泓 杨柯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I0017-I0020,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并结合体内外实验研究炮制对苍耳子肝毒性的影响。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TCMSP)、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The Comparative Toxic...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并结合体内外实验研究炮制对苍耳子肝毒性的影响。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TCMSP)、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The 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CTD)筛选苍耳子的毒性成分,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毒性成分作用靶点;检索Genecards数据库和DisGeNET数据库中肝相关疾病靶点,通过绘制韦恩图获取苍耳子毒性成分靶点和肝疾病相关靶点的交集;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毒性成分-靶点”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对苍耳子肝毒性作用靶点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PPI)分析并筛选关键靶点;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上述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of Genes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 Docktools和PyMOL软件对苍耳子的肝毒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体外实验采用MTS法比较苍耳子不同炮制品对正常肝细胞株(L-02)毒性,并测定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释放,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体内实验检测灌服苍耳子不同炮制品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苍耳子肝毒性成分主要包括羧基苍术苷(carboxyatractyloside)、谷甾醇(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等,其核心靶点主要为PPARG、PPARA、NR1H3等。GO功能富集到脂质定位和储存的正、负调节和脂质代谢过程调节等生物过程;转录调节复合物、神经细胞体和受体复合物等细胞组分,转录因子结合、核受体结合和蛋白质结构域特异性结合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到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酒精肝、胰岛素抵抗和PPAR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肝毒性化合物与核心靶点能较好地结合。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苍耳子生品明显促进L-02细胞LDH释放,显示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并能诱导细胞凋亡(P<0.05),炮制品能减少LDH释放,降低细胞毒性,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减弱,其中酒炙品效果更明显。体内实验结果显示,苍耳子生品显著升高正常小鼠血清中AST和ALT的活性(P<0.05),炮制品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炒制和酒炙炮制方法可能通过减弱PPARA、PPARG和NR1H3等肝毒性靶点效应改善脂质代谢信号通路异常,从而降低苍耳子肝毒性,且酒炙法减毒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耳子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炮制减毒 实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药诃子配伍草乌的减毒增效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8
作者 李晗 张广平 +4 位作者 陈腾飞 高云航 宋玲 侯红平 叶祖光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24期3701-3707,共7页
诃子与草乌均为传统的常用蒙药,在蒙医药诸多经典著作中均有记载。诃子因在蒙药中使用率最高,而被誉为“蒙药之王”。草乌在蒙药中也有更为悠久的用药历史和广泛的用途。蒙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用草乌必配合诃子,多以诃子汤炮制草乌入丸散... 诃子与草乌均为传统的常用蒙药,在蒙医药诸多经典著作中均有记载。诃子因在蒙药中使用率最高,而被誉为“蒙药之王”。草乌在蒙药中也有更为悠久的用药历史和广泛的用途。蒙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用草乌必配合诃子,多以诃子汤炮制草乌入丸散剂,或多以配伍药对形式入煎剂。现就蒙药中诃子与草乌的概况及诃子与草乌配伍减毒增效的机制进行综述,为蒙药的毒性研究与用药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药 诃子 草乌 成分 炮制减毒 配伍 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药效团和分子对接探究诃子制草乌通过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介导的减毒机制 被引量:5
9
作者 米硕 韩舒 +6 位作者 刘凯洋 包丽媛 张凤婷 王宏月 李文汇 赵颖 杜红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2期1645-1652,共8页
目的:本研究利用药效团、分子对接及实时反转录PCR(RT-PCR)方法探究诃子制草乌通过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TRPV1)介导的减毒机制。方法:采用Discovery Studio 4.0软件构建基于TRPV1激动剂分子共同特征的TRPV1激活药效团,虚拟筛选出草乌中... 目的:本研究利用药效团、分子对接及实时反转录PCR(RT-PCR)方法探究诃子制草乌通过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TRPV1)介导的减毒机制。方法:采用Discovery Studio 4.0软件构建基于TRPV1激动剂分子共同特征的TRPV1激活药效团,虚拟筛选出草乌中的潜在活性成分;对草乌成分及诃子制草乌中引入的诃子成分进行Autodock vina分子对接研究;根据结果选出代表性成分,采用实时反转录PCR验证是否可促进心肌细胞中TRPV1 mRNA表达。结果:药效团共筛选出草乌中包括毒性较大的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新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在内的13个成分,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这13个成分及诃子制草乌引入的诃子成分均有潜力与TRPV1结合。RT-PCR实验中没食子酸和新乌头碱在浓度≥25μmol/L时,均可明显促进大鼠H9c2心肌细胞中TRPV1 mRNA表达的增加,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大表达量增加,新乌头碱促进TRPV1 mRNA表达的作用更强。药效团、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诃子和草乌中均含有多种具备TRPV1激活潜力的成分。结论:实验证明新乌头碱、没食子酸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激活TRPV1通道,可作为TRPV1的激动剂。根据结果推测,诃子可能会通过拮抗草乌中的活性成分与TRPV1的结合,从而降低草乌通过TRPV1介导的毒性;也可能是诃子制草乌在引入没食子酸等诃子成分后,可在安全剂量范围内使TRPV1通道快速脱敏从而实现减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效团 分子对接 新乌头碱 没食子酸 诃子制草乌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通道 H9C2心肌细胞 炮制减毒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毒中药控毒理论和方法概述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广平 叶祖光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2期132-136,共5页
从古、现文献学角度,并结合我们的实验研究结果,系统论述了有毒中药控毒:炮制减毒和配伍减毒的理论和方法和研究思路,为合理安排有毒中药提供。
关键词 中药 配伍 炮制减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首乌肝毒性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1
作者 全云云 刘美辰 +1 位作者 周忆梦 李芸霞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2007-2012,共6页
目的:对何首乌可能存在的肝毒性物质基础及机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何首乌肝毒性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作者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国内外近10年来有关何首乌肝毒性研究的文献报道,对其可能的肝毒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进行整... 目的:对何首乌可能存在的肝毒性物质基础及机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何首乌肝毒性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作者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国内外近10年来有关何首乌肝毒性研究的文献报道,对其可能的肝毒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主要以生、制首乌的肝毒性实验研究为展开点,并对其可能存在的肝毒性成分、机制及相关报道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展开论述。结果:蒽醌类、二苯乙烯苷、鞣质都被分别报道是何首乌的肝毒性物质基础,但迄今仍无统一说法,甚至还存在诸多矛盾。此外三者在机体内会相互影响。结论:何首乌的肝毒性作用主要由蒽醌类、二苯乙烯苷、鞣质三类物质共同介导,且此三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影响着何首乌的肝毒性作用,推测其毒作用机制可能与多成分协同制毒及双向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何首乌 制何首乌 炮制减毒 物质基础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首乌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涛 张金莲 +5 位作者 张青 谢亚婷 黄敏 万全 陈明霞 陈华师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308-2316,共9页
何首乌始载于《开宝本草》,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补益良药。何首乌炮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其中以“九蒸九晒”最为经典,现代将其炮制工艺简化为用黑豆汁炖或蒸1次,其化学成分主要有蒽醌类、二苯乙烯类、黄酮类、磷脂类等,具有神经保护、抗... 何首乌始载于《开宝本草》,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补益良药。何首乌炮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其中以“九蒸九晒”最为经典,现代将其炮制工艺简化为用黑豆汁炖或蒸1次,其化学成分主要有蒽醌类、二苯乙烯类、黄酮类、磷脂类等,具有神经保护、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抗肿瘤、抗炎等药理作用。近年来,临床上服用何首乌及其制剂的患者常出现以肝毒性为主的毒副作用,研究表明,二苯乙烯苷、蒽醌类、鞣质类是何首乌肝毒性主要的物质基础且成分之间不同配比会加重肝损伤。不同炮制方法会改变何首乌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肝毒性,但经炮制后其肝毒性会不同程度地减弱。本文从何首乌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梳理,旨在为何首乌炮制机理、药效和毒性物质基础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炮制 历史沿革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炮制减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连-吴茱萸不同比例配伍水提物对线虫的毒性效应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路颖慧 康念欣 +2 位作者 袁炎炎 李晴霞 谭鹏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24期3578-3584,共7页
目的:评价不同比例黄连-吴茱萸配伍提取物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效应。方法: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制备不同比例黄连-吴茱萸配伍水提物,测定各水提物对秀丽隐杆线虫寿命、体长及运动行为的影响。每组30条线虫观察存活率,每天在相同... 目的:评价不同比例黄连-吴茱萸配伍提取物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效应。方法: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制备不同比例黄连-吴茱萸配伍水提物,测定各水提物对秀丽隐杆线虫寿命、体长及运动行为的影响。每组30条线虫观察存活率,每天在相同时间观察线虫数量,以最后一条线虫死亡时间作为最长寿命;每组40条线虫观察体长,用Image J软件测量死亡线虫虚拟体长;每组30条线虫观察头尾摆动和身体弯曲频率,测定1 min内线虫头部摆动的次数(从一侧摆向另一侧再摆回来)和20 s内身体弯曲的次数(认为线虫相对于身体的长轴移动一个正弦周期的波长为1次身体弯曲)。结果:与黄连组比较,随吴茱萸相对比例增加,秀丽隐杆线虫的死亡率显著降低(P<0.01);体长显著减少(P<0.01);对秀丽隐杆线虫的运动行为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吴茱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黄连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延长其寿命;在生长发育和神经方面影响较小,本研究为黄连和吴茱萸的配伍与炮制减毒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 吴茱萸 秀丽隐杆线虫 寿命 体长 运动行为 炮制减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