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炎性纤维性息肉合并早癌1例
1
作者 于国丽 薛景丽 +1 位作者 姜贝贝 王振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275,共3页
胃炎性纤维性息肉(inflammatory fibroid polyp,IFP)属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可发生于胃肠道任何部位,以胃部多见,可伴有PDGFRA突变。IFP合并早癌较为罕见,本文结合文献报道1例IFP合并早癌,探讨其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点以... 胃炎性纤维性息肉(inflammatory fibroid polyp,IFP)属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可发生于胃肠道任何部位,以胃部多见,可伴有PDGFRA突变。IFP合并早癌较为罕见,本文结合文献报道1例IFP合并早癌,探讨其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点以及两者伴发的可能机制,旨在提高临床和病理医师对其认识水平,避免漏诊和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早癌 炎性纤维性息肉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道炎性纤维性息肉1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杨文婷 林燕青 曲利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07-1109,1114,共4页
目的探讨消化道炎性纤维性息肉(inflammatory fibroid polyps,IFP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消化道IFP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4例IFPs中大体表现多为黏膜下息肉样或半球形隆... 目的探讨消化道炎性纤维性息肉(inflammatory fibroid polyps,IFP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消化道IFP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4例IFPs中大体表现多为黏膜下息肉样或半球形隆起性肿物,光镜下以增生的梭形纤维细胞围绕血管形成"洋葱皮样"外观及间质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表达纤维和肌纤维母细胞及树突细胞表型。结论 IFPs是消化道少见的良性间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手术或内镜下肿物完整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纤维性息肉 消化道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彭芳 张功亮 +1 位作者 王建 王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77-1478,共2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inflammatory fibroid polyp,IFP)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胃肠道IFP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33~6... 目的探讨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inflammatory fibroid polyp,IFP)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胃肠道IFP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33~64岁,平均51.2岁。肿瘤均发生于胃窦部。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其中1例患者表现为黑便。肿瘤均为单发。镜下形态相似,瘤组织主要位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其中1例黏膜腺上皮轻度异型增生。瘤细胞呈梭形,排列方式以瘤细胞围绕小血管及黏膜腺体形成经典型洋葱皮样结构为主,部分区呈交织状或束状排列,间质内小血管丰富,背景中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高倍镜下见瘤细胞形态较一致,胞核染色质细腻,可见小核仁,胞质淡染,核分裂象少或无。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34和vimentin胞质强阳性,Ki-67增殖指数1%~3%。4例行内镜下肿物切除术,1例行内镜活检术,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恢复良好,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胃肠道IFP是胃肠道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依靠病理学检查可确诊,极易被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肿瘤 炎性纤维性息肉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28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牛朝荣 李道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9-292,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IF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胃肠道IFP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结果男8例,女20例,年龄37~71岁,平均52岁。19例位于胃,9例位于肠道。肿瘤直径0.2~5.0 cm,平均1.7 cm。以腹痛为主要临床... 目的探讨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IF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胃肠道IFP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结果男8例,女20例,年龄37~71岁,平均52岁。19例位于胃,9例位于肠道。肿瘤直径0.2~5.0 cm,平均1.7 cm。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均为息肉状实性隆起,无蒂。肿物主要位于黏膜下层,界限清,可累及肌层。镜下以梭形细胞围绕小血管及黏膜腺体形成经典的"洋葱皮样"结构为特征,伴有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肠道IFP缺乏"洋葱皮样"特征,瘤细胞低密度弥漫分布于疏松水肿的间质。间质可黏液样变。免疫组织化学标记27例表达CD34。2例发生PDGFRA基因12外显子突变。手术方式均为消化道内镜或手术切除,25例获得随访,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是少见的可伴有PDGFRA基因突变的胃肠道良性间叶源性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点,CD34阳性可协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炎性纤维性息肉 免疫组织化学 PDGFRA 诊断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炎性纤维性息肉合并胃壁间质瘤1例 被引量:5
5
作者 马伶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53-954,共2页
患者女性,67岁,因间歇性嗳气,腹胀3个月余,黑便2周入院。胃镜检查示胃窦幽门前区可见一息肉样隆起性病变,表面光滑,色泽如常,有长蒂,为防止病灶出血,故未行活检。上腹部CT平扫示胃窦腔内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CT值27~31 HU,病变与... 患者女性,67岁,因间歇性嗳气,腹胀3个月余,黑便2周入院。胃镜检查示胃窦幽门前区可见一息肉样隆起性病变,表面光滑,色泽如常,有长蒂,为防止病灶出血,故未行活检。上腹部CT平扫示胃窦腔内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CT值27~31 HU,病变与胃窦大弯侧胃壁相连,局部胃壁稍厚,胃周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壁间质瘤 炎性纤维性息肉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