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的青海大通“8·17”山洪灾害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马伟东 费杜秋 +6 位作者 刘峰贵 周强 陈琼 支泽民 顾锡静 李红英 张生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1-46,共6页
为降低青藏高原山地河谷区突发性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带来的影响及损失,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承灾体与孕灾环境三个维度分析大通“8·17”山洪灾害的成因,结果表明:1)从致灾因子来看,灾害由成灾当日及3 d前两次极端... 为降低青藏高原山地河谷区突发性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带来的影响及损失,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承灾体与孕灾环境三个维度分析大通“8·17”山洪灾害的成因,结果表明:1)从致灾因子来看,灾害由成灾当日及3 d前两次极端降水引发,前期极端降水时地表土壤吸收了一定量的水分,使得当日极端降水易于形成超渗产流,在地表快速汇流成灾。2)从承灾体来看,灾害发生时,人口、建筑、牲畜以及耕地等各类承灾体在河流出洪口高度集中,砖混结构的建筑和简易搭建的棚圈对于山洪、泥石流的承受能力十分有限,同时灾区的耕地广布于河流下游宽广谷地,山洪挟带大量泥沙运移至下游时造成漫灌,使得九成以上的耕地绝收。3)从自然孕灾环境来看,V形河谷陡坡和黄土的“气阻效应”使得地表超渗产流迅速成洪,上游的多条支沟汇水使得山洪流量陡增,而沿程河流比降大、产生的重力势能又为山洪的运移提供了足够的动力,因此在当地形成了汇流速度快、成洪流量大、运移冲击力强的罕见山洪;从社会孕灾环境来看,主要是生产、生活场所选址不合理,增加了本可避免的灾害损失。据此为青藏高原河谷区山洪灾害的预防与应急响应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通“8·17”山洪灾害 灾害系统理论 致灾因子 承灾体 孕灾环境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灾害系统论的煤矿瓦斯危险源风险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马恒 刘晓宇 高科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36,共8页
为更有效地预防煤矿瓦斯灾害,对煤矿瓦斯危险源风险进行评价至关重要。基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建立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受灾体三部分组成的煤矿瓦斯危险源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首先通过属性数学方法对致灾因子的危害性进行评价;... 为更有效地预防煤矿瓦斯灾害,对煤矿瓦斯危险源风险进行评价至关重要。基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建立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受灾体三部分组成的煤矿瓦斯危险源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首先通过属性数学方法对致灾因子的危害性进行评价;然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孕灾环境的敏感性和受灾体的脆弱性进行评价;最后将评价结果映射到风险立方体模型,实现对煤矿瓦斯危险源风险更完整和更有效的评估。将建立的评价模型应用到山西古城煤矿瓦斯危险源的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得到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瓦斯危险源 风险评价 区域灾害系统理论 风险立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燃气管道致灾概率分析:基于易损性-灾害系统集成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乔楚 陈军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3期14471-14478,共8页
为科学评估岩溶区燃气管道的致灾可能性,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从孕灾环境活跃性、灾害因子风险性、承灾体脆弱性多重维度全面分析致灾事件体系,结合贝叶斯网络的信念传播更新优势逐层推算致灾事件的危险概率;结合易损性与可靠度分析理论,立... 为科学评估岩溶区燃气管道的致灾可能性,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从孕灾环境活跃性、灾害因子风险性、承灾体脆弱性多重维度全面分析致灾事件体系,结合贝叶斯网络的信念传播更新优势逐层推算致灾事件的危险概率;结合易损性与可靠度分析理论,立足于有限元模拟结果和聚乙烯管道特性构建数理模型,从灾害损伤强度和抵抗灾害能力两者的交互作用视角综合核算管道的易损概率,创新“事件危险性+管道易损性”的致灾概率研究范式并开展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易损性-灾害系统集成视角开展致灾概率分析有利于立足系统性视角科学测度致灾事件的危险概率,同时准确评估管道抗外载能力对致灾过程的重要影响;ZJ岩溶区段燃气管道的致灾概率为0.8662×10-3,属于不可接受等级,需根据成本与效益对岩溶发育程度、管道安全水平、灾害演化趋势等开展持续监测与科学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燃气管道 致灾概率 易损性理论 灾害系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遥感数据的八角病虫害易发性评价
4
作者 刘源澄 刘壮 +2 位作者 黄自艺 卿丽丽 李军集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70-281,共12页
森林病虫害是威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经济价值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八角(Illicium verum)病虫害的易发性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六万大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区,采用植被衰老反射指数监测八角健康状况;通过遥感数据,获取地形、气象和森林属性等多... 森林病虫害是威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经济价值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八角(Illicium verum)病虫害的易发性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六万大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区,采用植被衰老反射指数监测八角健康状况;通过遥感数据,获取地形、气象和森林属性等多源数据,基于灾害系统理论,选取易发性环境指标,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病虫害易发性环境指数;将健康状况监测结果与易发性环境指数进行栅格叠加,获得病虫害易发性指数;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病虫害易发性的因素。结果表明,八角病虫害发生具有明显季节特征;6月,高等级易发性区域面积明显增加,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南部,表明高温和高湿环境有利于八角病虫害发生。树龄是影响八角病虫害发生最主要的因子,其次为温度、湿度和降水量等气象因素。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各影响因子间存在强烈交互作用。防控八角病虫害应关注季节变化,加强高温和高湿季节对重点区域的监测,并依据树龄调整种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衰老反射指数 灾害系统理论 熵值法 易发性评价 地理探测器 八角病虫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0—2019年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人员伤亡时空特征及其贡献率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胡小康 史培军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3-167,174,共6页
基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梳理了1970—2019年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灾害数据,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量化了地震致灾因子(震中烈度)、承灾体(人口密度、人均GDP)、孕灾环境(海拔、相对高程、坡度)以及房屋损毁对地震人口伤亡的贡献率。结果显示:... 基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梳理了1970—2019年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灾害数据,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量化了地震致灾因子(震中烈度)、承灾体(人口密度、人均GDP)、孕灾环境(海拔、相对高程、坡度)以及房屋损毁对地震人口伤亡的贡献率。结果显示:①1970—2019年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灾害频次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呈现增加趋势,近20 a来7.0级以下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有下降趋势。②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灾害约60%分布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约35%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③房屋损毁对地震造成的人口伤亡贡献率最大,其次是震中烈度和人口密度。海拔、相对高程和坡度三者中相对高程对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贡献率最大。④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各个影响因子对地震人口伤亡的贡献率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区域灾害系统理论 全球陆地地震 人口伤亡 时空特征 孕灾环境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