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确L-香芹酮的熏蒸抑菌活性和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核盘菌、齐整小核菌、禾谷镰孢、胶孢炭疽菌5种植物病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采用孢子萌发法进一步探究了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的作用,通过扫...为明确L-香芹酮的熏蒸抑菌活性和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核盘菌、齐整小核菌、禾谷镰孢、胶孢炭疽菌5种植物病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采用孢子萌发法进一步探究了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的作用,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熏蒸处理后灰葡萄孢菌丝微观形态和亚细胞结构的变化,利用PI染色观察细胞膜的损伤情况,并测定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麦角甾醇合成、细胞膜胞外电导率、蛋白质和核酸含量的影响,开展了L-香芹酮对草莓灰霉病的离体防效试验。结果显示,L-香芹酮对5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熏蒸72 h EC_(50)在5.29~18.69μL/L之间。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的EC_(50)为11.78μL/L;经L-香芹酮熏蒸处理后灰葡萄孢菌丝干瘪,扭曲,细胞器结构紊乱;PI染色结果表明,L-香芹酮熏蒸处理严重影响灰葡萄孢细胞膜的完整性,EC_(50)和EC_(90)剂量处理组麦角甾醇含量分别降低27.3%和43.2%,胞内物质外泄,菌丝液的相对电导率上升,蛋白质和核酸类物质外渗程度高于对照。EC_(90)剂量熏蒸处理对草莓灰霉病治疗和保护防控效果分别为85.43%和90.31%。综上,L-香芹酮可通过破坏灰葡萄孢细胞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来发挥抑菌功效,对草莓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该结果为新型植物源熏蒸杀菌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展开更多
文摘为明确L-香芹酮的熏蒸抑菌活性和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核盘菌、齐整小核菌、禾谷镰孢、胶孢炭疽菌5种植物病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采用孢子萌发法进一步探究了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的作用,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熏蒸处理后灰葡萄孢菌丝微观形态和亚细胞结构的变化,利用PI染色观察细胞膜的损伤情况,并测定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麦角甾醇合成、细胞膜胞外电导率、蛋白质和核酸含量的影响,开展了L-香芹酮对草莓灰霉病的离体防效试验。结果显示,L-香芹酮对5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熏蒸72 h EC_(50)在5.29~18.69μL/L之间。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的EC_(50)为11.78μL/L;经L-香芹酮熏蒸处理后灰葡萄孢菌丝干瘪,扭曲,细胞器结构紊乱;PI染色结果表明,L-香芹酮熏蒸处理严重影响灰葡萄孢细胞膜的完整性,EC_(50)和EC_(90)剂量处理组麦角甾醇含量分别降低27.3%和43.2%,胞内物质外泄,菌丝液的相对电导率上升,蛋白质和核酸类物质外渗程度高于对照。EC_(90)剂量熏蒸处理对草莓灰霉病治疗和保护防控效果分别为85.43%和90.31%。综上,L-香芹酮可通过破坏灰葡萄孢细胞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来发挥抑菌功效,对草莓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该结果为新型植物源熏蒸杀菌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