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的熏蒸抑菌活性及抑菌机制初探
1
作者 智亚楠 尤伟晨 +3 位作者 李芸 李宇洁 王春生 陈利军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71,共9页
为明确L-香芹酮的熏蒸抑菌活性和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核盘菌、齐整小核菌、禾谷镰孢、胶孢炭疽菌5种植物病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采用孢子萌发法进一步探究了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的作用,通过扫... 为明确L-香芹酮的熏蒸抑菌活性和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核盘菌、齐整小核菌、禾谷镰孢、胶孢炭疽菌5种植物病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采用孢子萌发法进一步探究了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的作用,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熏蒸处理后灰葡萄孢菌丝微观形态和亚细胞结构的变化,利用PI染色观察细胞膜的损伤情况,并测定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麦角甾醇合成、细胞膜胞外电导率、蛋白质和核酸含量的影响,开展了L-香芹酮对草莓灰霉病的离体防效试验。结果显示,L-香芹酮对5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熏蒸72 h EC_(50)在5.29~18.69μL/L之间。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的EC_(50)为11.78μL/L;经L-香芹酮熏蒸处理后灰葡萄孢菌丝干瘪,扭曲,细胞器结构紊乱;PI染色结果表明,L-香芹酮熏蒸处理严重影响灰葡萄孢细胞膜的完整性,EC_(50)和EC_(90)剂量处理组麦角甾醇含量分别降低27.3%和43.2%,胞内物质外泄,菌丝液的相对电导率上升,蛋白质和核酸类物质外渗程度高于对照。EC_(90)剂量熏蒸处理对草莓灰霉病治疗和保护防控效果分别为85.43%和90.31%。综上,L-香芹酮可通过破坏灰葡萄孢细胞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来发挥抑菌功效,对草莓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该结果为新型植物源熏蒸杀菌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香芹酮 熏蒸抑活性 葡萄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葡萄孢菌对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抗性的AS-PCR快速检测技术
2
作者 刘梦晴 屠紫娟 +5 位作者 余洋 杨宇衡 方安菲 田斌年 王静 毕朝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112,共12页
灰霉病是一种由灰葡萄孢菌引起、果蔬上常见的真菌病害,其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由于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DCFs)的广泛使用,灰葡萄孢菌对其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为快速检测灰葡萄孢菌对DCFs抗性,基于灰葡萄孢菌BOS1基因的点突变I365S... 灰霉病是一种由灰葡萄孢菌引起、果蔬上常见的真菌病害,其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由于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DCFs)的广泛使用,灰葡萄孢菌对其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为快速检测灰葡萄孢菌对DCFs抗性,基于灰葡萄孢菌BOS1基因的点突变I365S和I365N,建立了一种灰葡萄孢菌对DCFs抗性的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快速分子检测方法。首先,以BOS1基因为靶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然后对PCR体系的退火温度、内参引物与特异性引物浓度配比进行优化,并对引物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评价,最后利用快速抽提法提取田间病原菌DNA进行抗药性检测。结果表明:正向特异性引物I365S-7F、I365S-8F和I365N-8F分别与引物I365-R结合组成的引物对可以检测出I365S和I365N抗性菌株,最适退火温度分别为57℃、58℃和58℃;内参引物与特异性引物浓度比例为1∶2,其灵敏度分别为7 ng/μL、70 ng/μL和70 ng/μL,并具有特异性;利用NaOH裂解法快速提取田间菌株DNA进行抗药性检测,其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以上结果说明该AS-PCR技术具有特异性强、操作简单等优势,可为田间灰葡萄孢菌对DCFs类抗性菌株的快速检测提供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二甲酰亚胺类杀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葡萄孢拮抗菌的筛选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抑菌特性
3
作者 石精涛 赵栋霖 +9 位作者 肖艳松 邓茹婧 芶剑渝 彭治鑫 郭富强 姬芮 张鹏 张成省 徐康文 施宠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1-147,共7页
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是影响我国葡萄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产后贮藏过程中的毁灭性病害,因此需要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应对葡萄灰霉病的发生。以12种从葡萄健康果实中分离出的潜在生防菌为材料,利用平板对峙试验... 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是影响我国葡萄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产后贮藏过程中的毁灭性病害,因此需要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应对葡萄灰霉病的发生。以12种从葡萄健康果实中分离出的潜在生防菌为材料,利用平板对峙试验初步测试防效;发酵并萃取拮抗效果较好的生防菌提取物进一步验证防效,然后利用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了提取物处理后灰葡萄孢菌丝的形态变化,最后测试了提取物的抑菌谱。结果显示,6种菌株对灰葡萄孢的抑制率>70%,它们的发酵提取物在1 mg/mL时均对灰葡萄孢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CX2菌株提取物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为100%,且其抑制率存在浓度依赖性;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CX2菌株为紫红蓝状菌(Talaromyces purpureogenus);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结果显示,CX2提取物会导致灰葡萄孢菌丝形变及细胞器裂解;防效试验结果表明,CX2提取物在0.5 mg/mL时能够有效抑制灰葡萄孢侵染葡萄果实,菌斑抑制率达到97.44%;进一步的抑菌谱结果表明,CX2菌株提取物对黄瓜织球壳菌等7种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其中,对黄瓜织球壳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和稻黑孢菌(Nigrospora oryzae)的抑制效果尤为明显,抑制率分别是92.47%和100.00%。综上,CX2菌株具有广谱的抗真菌活性,且具有开发为灰葡萄孢生防菌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拮抗 葡萄 紫红蓝状 生防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淀粉芽孢杆菌HRH317对灰葡萄孢菌超微结构的影响及其防效评价
4
作者 赵欣 王永强 +3 位作者 熊赫天 乔杰栋 王润甫 苏凤辉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68,共7页
为明确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HRH317对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作用,及由灰葡萄孢菌引发的灰霉病防治效果。通过牛津杯法初步测定菌株HRH317对灰葡萄孢菌的抑菌活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 为明确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HRH317对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作用,及由灰葡萄孢菌引发的灰霉病防治效果。通过牛津杯法初步测定菌株HRH317对灰葡萄孢菌的抑菌活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技术从细胞及亚细胞层面探究HRH317菌株对灰葡萄孢菌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HRH317发酵上清液对灰葡萄孢菌抑菌活性显著,抑菌圈直径达到34.67 mm。SEM结果显示,菌株HRH317发酵上清液对灰葡萄孢菌处理36 h,灰葡萄孢菌菌丝体扭曲变形干瘪严重;TEM结果显示,菌株HRH317发酵上清液对灰葡萄孢菌处理72 h,灰葡萄孢菌细胞器受损,胞内空腔面积增大,胞外渗透物增多;LSCM结果显示,菌株HRH317发酵上清液对灰葡萄孢菌处理72 h,灰葡萄孢菌细胞膜破损严重,碘化丙啶(PI)染色面积增大,进一步证实菌株HRH317对灰葡萄孢菌菌体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草莓灰霉病的离体防效测试结果表明,菌株HRH317发酵上清液对草莓灰霉病相对防效达66.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 葡萄 超微结构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治葡萄灰霉病的贝莱斯芽胞杆菌HMB28023筛选及其抑菌物质
5
作者 张晓云 王雪美 +5 位作者 丛蓉 陈秀叶 鹿秀云 李社增 郭庆港 马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31,共10页
葡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病害,但目前缺乏安全有效的微生物杀菌剂。本研究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了对源于番茄的灰葡萄孢菌表现较高拮抗活性的27株细菌的拮抗活性,发现同一细菌菌株对源于两种作物的灰葡萄孢菌的抑菌... 葡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病害,但目前缺乏安全有效的微生物杀菌剂。本研究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了对源于番茄的灰葡萄孢菌表现较高拮抗活性的27株细菌的拮抗活性,发现同一细菌菌株对源于两种作物的灰葡萄孢菌的抑菌带和抑菌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进一步通过离体叶片试验、盆栽防病试验及田间防病试验筛选获得高效防治葡萄灰霉病的生防细菌HMB28023,田间防效达到74.3%。通过形态学、16S rDNA结合gyr A、gyr B、rpo B和rpo C多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离体叶片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发酵液、无菌体上清液和菌体悬浮液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效均较好,分别为81.9%、75.1%和64.8%。通过色谱分离结合质谱分析,证明菌株HMB28023可以产生伊枯草菌素A(C_(14)—C_(15))、丰产素(丰产素A(C_(14)—C_(17))和丰产素B(C16—C_(17)))及表面活性素(C12—C16)。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伊枯草菌素A和丰产素能够显著抑制葡萄灰霉菌的生长,并造成菌丝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莱斯芽胞杆 葡萄 脂肽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性型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对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34
6
作者 丁中 刘峰 慕立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59-63,共5页
不同类型杀菌剂对灰葡萄孢菌菌株的离体、活体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苯并咪唑类的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之间 ,二甲酰亚胺类的腐霉利、异菌脲、菌核净之间表现交互抗性 ;苯并咪唑类和 N -苯氨基甲酸酯类乙霉威表现有负交互抗性趋势。离体测定... 不同类型杀菌剂对灰葡萄孢菌菌株的离体、活体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苯并咪唑类的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之间 ,二甲酰亚胺类的腐霉利、异菌脲、菌核净之间表现交互抗性 ;苯并咪唑类和 N -苯氨基甲酸酯类乙霉威表现有负交互抗性趋势。离体测定中 ,对不同类型菌株以吡咯类杀菌剂咯菌腈 (EC50 <0 .0 2 mg/ L )毒力最高 ,其次为嘧啶胺类杀菌剂嘧霉胺和甾醇抑制剂中的戊唑醇、氟硅唑和丙环唑 (EC50 <1mg/ L) ;活体测定表现出与田间效果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除嘧霉胺的毒力较小 (EC50 >2 0 0 mg/ L) ,咯菌腈以及甾醇抑制剂戊唑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病 毒力测定 番茄霉病 葡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康敏 韩庆莉 +3 位作者 沈嘉祥 杨美林 叶敏 肖春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83-85,89,共4页
用生长速率法及抑菌圈法测定了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高产菌株次生代谢产物提取物对6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灰葡萄孢菌的提取物对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番茄早疫病菌... 用生长速率法及抑菌圈法测定了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高产菌株次生代谢产物提取物对6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灰葡萄孢菌的提取物对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和梨黑星病菌(Venturia nashicola)的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完全抑制菌丝生长的浓度分别为2、2、4和8mg/mL,EC50则分别为0.1039、0.3816、0.8418和1.4950mg/mL。对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uringae pv.tabaco)、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2种细菌也有抑制作用,在浓度为2mg/mL时,抑菌圈直径均为2.8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次生代谢产物 活性 植物病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淀粉芽孢杆菌PB-1对灰葡萄孢的抑菌机理 被引量:2
8
作者 杨蕊 石红利 +1 位作者 郎剑锋 陆宁海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49-155,共7页
为筛选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高效生防菌株,对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PB-1从抑菌谱、发酵液的抑菌作用、抗生素合成基因PCR检测、挥发性物质(VOC)的抑菌作用、离体叶片防效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为筛选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高效生防菌株,对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PB-1从抑菌谱、发酵液的抑菌作用、抗生素合成基因PCR检测、挥发性物质(VOC)的抑菌作用、离体叶片防效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B-1的抑菌谱较广,对8种供试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灰葡萄孢(B.cinerea)、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4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为63.5%、70.7%、63.4%、56.0%。PB-1发酵液不仅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具较强抑制作用(20%浓度发酵液抑菌率达96.6%,受抑制菌丝肿胀扭曲、原生质外渗、分枝异常),而且对分生孢子萌发也具有强烈抑制作用。抗生素合成基因PCR检测发现,PB-1扩增出srfAB、ituA基因片段,这说明PB-1能够产生表面活性素(surfactin)、伊枯草菌素(iturins)脂肽类抗生素。PB-1挥发性物质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此外,小白菜品种上海青离体叶片防病效果检测发现,PB-1能明显抑制灰葡萄孢的侵染。本研究结果表明,PB-1有作为植物灰霉病生物防治菌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 葡萄 机制 丝生长 子萌发 离体叶片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葡萄孢寄生菌Clpse01的杀线活性研究
9
作者 徐勇 彭子嘉 +4 位作者 徐正梅 邵雅坤 蓝燕 徐清华 余仲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6-195,共10页
在用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培养松材线虫的过程中,发掘了一株具有杀线活性的灰葡萄孢寄生菌Clpse01。本文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菌株Clpse01的形态和其对灰葡萄孢菌的生长影响进行了观察;采用ITS4/ITS5、LR5/LR0R、Bt2a/Bt2b和EF1-688F/... 在用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培养松材线虫的过程中,发掘了一株具有杀线活性的灰葡萄孢寄生菌Clpse01。本文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菌株Clpse01的形态和其对灰葡萄孢菌的生长影响进行了观察;采用ITS4/ITS5、LR5/LR0R、Bt2a/Bt2b和EF1-688F/EF1-1251R引物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测试了菌株Clpse01对松材线虫的杀线活性及对松材线虫卵孵化能力和繁殖能力的影响;最后测试了菌株Clpse01的胞外蛋白浓度,胞外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胞外几丁质酶活性。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果,将菌株Clpse01鉴定为假卡鲁卡枝惠霉Clonostachyspseudochroleuca。菌株Clpse01可以缠绕、侵入灰葡萄孢菌的菌丝以获得营养来源,使灰葡萄孢菌的菌丝生长受到抑制。将2000条松材线虫接种到长满菌株Clpse01的培养基上,8 d后仅分离出6条/皿活线虫,而对照灰葡萄孢菌培养基上分离的线虫数为33066条/皿活线虫;菌株Clpse01发酵液处理松材线虫48 h后的校正死亡率为88%,浓度为1×108孢子/mL的孢子悬液处理松材线虫24 h后的校正死亡率为88.33%;菌株Clpse01 2×稀释发酵液24 h对卵的孵化抑制率为100%。发酵培养6 h后,菌株Clpse01胞外蛋白浓度为1782.917μg/mL,胞外β-葡萄糖苷酶为9.99 U/mL,胞外几丁质酶含量为0.8792U/mL,并随发酵时间推移而升高。菌株Clpse01通过寄生松材线虫的食物来源灰葡萄孢菌和影响松材线虫的繁殖、存活和卵的孵化起作用,胞外β-葡萄糖苷酶、几丁质酶是毒杀松材线虫的两个重要生理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葡萄 假卡鲁卡枝惠霉 寄生真 生防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致腐菌灰葡萄孢及其拮抗菌贝莱斯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萍 牛新湘 +10 位作者 管力慧 杨红梅 楚敏 包慧芳 王宁 詹发强 林青 杨蓉 龙宣杞 娄恺 史应武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44-153,共10页
分离筛选出对葡萄致腐菌灰葡萄孢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拮抗菌,丰富葡萄采后保鲜拮抗菌资源,以期为葡萄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奠定应用基础。利用组织块分离法在腐烂的葡萄果实中分离得到灰葡萄孢,梯度稀释法从葡萄园土壤中分离得... 分离筛选出对葡萄致腐菌灰葡萄孢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拮抗菌,丰富葡萄采后保鲜拮抗菌资源,以期为葡萄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奠定应用基础。利用组织块分离法在腐烂的葡萄果实中分离得到灰葡萄孢,梯度稀释法从葡萄园土壤中分离得到潜力拮抗菌,通过平板对峙及琼脂扩散法筛选出拮抗作用较强的生防菌,并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生物学鉴定确定其种属。通过对拮抗菌进行溶血性测定初步探索其是否对人体有溶血作用。分离得到的葡萄致腐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病原菌PH-23菌丝初期呈灰白色,继续培养会逐渐转变为淡淡的青灰褐色,菌丝繁盛,孢子众多。对病原菌PH-23进行ITS、β-tub序列分析,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其为灰葡萄孢。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PH-23接种后葡萄症状与葡萄灰霉病症状相符,腐烂严重。筛选得到对葡萄致腐菌PH-23拮抗作用较强的生防菌TP-1,抑菌圈直径为22.49 mm。通过形态学观察,菌体为杆状,芽孢呈椭圆形,大小为0.62μm×2.35μm。TP-1革兰氏染色阳性。生理生化鉴定结果初步认为TP-1为芽孢杆菌。基于16S rDNA基因、rpoB基因、gyrB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其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拮抗菌TP-1的溶血性测定显示其对人体无溶血作用。拮抗菌TP-1对灰葡萄孢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在葡萄采后贮藏及生物保鲜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霉病 葡萄 生物防治 生理生化鉴定 拮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葡萄孢菌BcGLS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逆境胁迫下转录表达分析
11
作者 孟利娟 昝新艺 +3 位作者 杨雨蒙 张子盈 崔凤杰 田贞乐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69-176,I0001,I0002,共10页
β-1,3-葡聚糖合成酶(β-1,3-glucan synthase,GLS)催化合成的细胞壁核心组分β-1,3-葡聚糖对真菌的生存和毒力至关重要,该酶是研发抗菌药物的重要作用靶点。为了了解β-1,3-葡聚糖合成酶基因(BcGLS)在灰葡萄孢菌生存和侵染进程中的功能... β-1,3-葡聚糖合成酶(β-1,3-glucan synthase,GLS)催化合成的细胞壁核心组分β-1,3-葡聚糖对真菌的生存和毒力至关重要,该酶是研发抗菌药物的重要作用靶点。为了了解β-1,3-葡聚糖合成酶基因(BcGLS)在灰葡萄孢菌生存和侵染进程中的功能,该研究通过克隆获得BcGLS全长序列,序列全长7137 bp,编码1932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其编码蛋白(BcGLSp)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220.05 kDa,理论等电点为7.97;亚细胞预测其定位于细胞膜,存在17个跨膜结构,不存在信号肽,为非分泌蛋白;含有176个磷酸化位点,为亲水性蛋白。保守结构域分析结果表明,BcGLSp含有一个β-1,3-葡聚糖合成酶结构域和一个β-1,3-葡聚糖合成酶亚基FKS1,属于葡聚糖合成酶超家族。系统进化分析表明,灰葡萄孢菌BcGLS与植物致病菌如山茶叶杯菌、景天白粉菌等的葡聚糖合成酶亲缘关系近。不同逆境胁迫条件(氯化钠、十二烷基硫酸钠、过氧化氢)显著抑制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实时定量PCR进一步分析显示BcGLS在不同非生物胁迫条件下均上调表达,表明BcGLS基因的转录表达与环境压力密切相关。该研究为深入探讨BcGLS在灰葡萄孢菌生存和侵染进程中的基因功能和灰葡萄孢菌的新型防治策略提供理论材料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BcGLS 生物信息学 逆境胁迫 转录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葡萄孢菌植物免疫诱抗蛋白水溶肥的制备及其在小麦和玉米上的应用效果
12
作者 张雄鹏 林梅根 +3 位作者 张英财 冯志辉 李凤明 邱德文 《河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54-58,81,共6页
研究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植物免疫诱抗蛋白水溶肥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小麦和玉米上的应用效果,可为该肥料在大田主要农作物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采用活化灰葡萄孢菌,进行平板培养、摇瓶放大培养,对发酵细胞破碎、离... 研究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植物免疫诱抗蛋白水溶肥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小麦和玉米上的应用效果,可为该肥料在大田主要农作物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采用活化灰葡萄孢菌,进行平板培养、摇瓶放大培养,对发酵细胞破碎、离心纯化、浓缩,提取纯化获得植物免疫诱抗蛋白组合物,制备新型高效植物免疫诱抗蛋白水溶肥;并以常规水溶肥(CK)为对照,研究了灰葡萄孢菌植物免疫诱抗蛋白水溶肥在小麦和玉米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与CK相比,喷施灰葡萄孢菌植物免疫诱抗蛋白水溶肥处理的小麦苗期根长、根鲜重、株高和叶片数分别增加14.8%、15.8%、6.2%和25.0%,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1.2%、7.2%和1.0%,产量增加9.6%,其中根长、叶片数和产量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玉米茎粗和叶宽分别增加19.4%和21.4%,单位面积穗数增加3.8%,穗长、行粒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14.0%、12.9%、0.8%和12.8%,穗秃尖长度缩短33.3%,产量增加13.8%,其中茎粗、叶宽、秃尖长和产量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葡萄孢菌植物免疫诱抗蛋白水溶肥可显著促进小麦和玉米健壮生长,明显提高作物产量,是一款效果较好的新型水溶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植物免疫诱抗蛋白 水溶肥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子参灰霉病拮抗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
13
作者 林辉 邹烨 +3 位作者 黄欣 叶祖云 张承康 陈美霞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5年第2期136-143,共8页
[目的]从太子参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对灰葡萄孢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株,为有效预防灰葡萄孢菌引起的太子参灰霉病害提供参考。[方法]以灰葡萄孢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稀释法从太子参根际土壤中分离放线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各菌株对... [目的]从太子参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对灰葡萄孢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株,为有效预防灰葡萄孢菌引起的太子参灰霉病害提供参考。[方法]以灰葡萄孢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稀释法从太子参根际土壤中分离放线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各菌株对灰葡萄孢菌的拮抗活性,筛选出具有显著拮抗效果的菌株,并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其分类地位。[结果]从太子参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48株放线菌,其中E-6、E-3、A-2、A-5、B-10、C-2菌株对灰葡萄孢菌具有抑制作用。初筛结果显示,E-6菌株的平板拮抗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为14.25 mm;复筛结果显示,B-10菌株发酵滤液的拮抗效果最好,培养第4天的抑菌率为47.4%。鉴定结果表明,B-10和E-6菌株均属于链霉菌科。其中,B-10菌株为北里孢菌属,其16S rDNA序列与次黄孢素链霉菌(Kitasatospora xanthocidica)相似度达98.92%;E-6菌株为链霉菌属,其16S rDNA序列与黑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tratus)相似度达99.59%。[结论]B-10菌株鉴定为次黄孢素链霉菌,可作为抗生素研究的候选生防菌株;E-6菌株鉴定为黑色链霉菌,可作为生防菌肥研究的候选菌株。二者均可作为太子参灰霉病的潜在生防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根际土壤 葡萄 作用 放线 链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衣芽孢杆菌W10对灰葡萄孢的抑制作用及其抗菌物质 被引量:56
14
作者 唐丽娟 纪兆林 +2 位作者 徐敬友 陈夕军 童蕴慧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3-205,共3页
关键词 地衣芽 生物防治 物质 葡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混配对灰葡萄孢毒力的增效作用 被引量:15
15
作者 赵建江 陈治芳 +4 位作者 韩秀英 孟润杰 马志强 王文桥 毕秋艳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7-424,共8页
为明确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毒力的增效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不同配比混合物对灰葡萄孢菌株DZ3(对多菌灵、乙霉威和嘧霉胺高抗)的毒力,以Wadley公式评价了其协同作用。选取最佳... 为明确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毒力的增效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不同配比混合物对灰葡萄孢菌株DZ3(对多菌灵、乙霉威和嘧霉胺高抗)的毒力,以Wadley公式评价了其协同作用。选取最佳增效组合,采用黄瓜子叶喷雾法测定了其对其他5个菌株的毒力及田间防效。通过测定菌株DZ3分生孢子悬浮液中的溶氧量、电导率和菌丝中丙二醛的含量,研究最佳增效组合的增效机制。结果表明: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不同质量比(9∶1、7∶1、5∶1、3∶1、1∶1、1∶3、1∶5、1∶7和1∶9)的混合物均对菌株DZ3表现为毒力增效作用,其中质量比为1∶3的组合增效最明显,增效系数达4.76,且对另外5个供试菌株的联合毒力也表现出增效;在使用剂量为有效成分200~300 g/hm2时,质量比为1∶3的组合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78.05%~93.96%,同时其对菌株DZ3的呼吸抑制作用与单剂啶酰菌胺相当,但对细胞膜通透性和菌丝膜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均显著高于各单剂。本研究结果表明,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以质量比1∶3进行混配,可用于番茄灰霉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啶酰 唑胺 增效作用 番茄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灰葡萄孢菌遗传转化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沈卫锋 翁宏飚 +4 位作者 牛宝龙 何丽华 刘岩 齐晓朋 孟智启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5-520,共6页
以pCAMBIA1300-N载体为骨架,成功构建了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报告基因,潮霉素(hph)为抗性筛选标记的载体pKPG,并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系统,成功获得了能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灰葡萄孢菌。通过PCR检测转化子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和潮... 以pCAMBIA1300-N载体为骨架,成功构建了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报告基因,潮霉素(hph)为抗性筛选标记的载体pKPG,并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系统,成功获得了能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灰葡萄孢菌。通过PCR检测转化子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和潮霉素抗性表达框,观察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荧光表型,以及gfp基因的Southern杂交验证,结果表明:被测转化子基因组中均成功整合了目的基因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根癌农杆 绿色荧光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葡萄孢菌对啶菌噁唑的敏感性基线及抗药突变体的诱导与生物学性状 被引量:8
17
作者 马建英 马志强 +3 位作者 王红刚 王文桥 韩秀英 张小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1-144,共4页
从河北省不同地区未使用过啶菌噁唑的保护地中采集黄瓜或番茄灰霉病果、病叶,经单孢分离获得102株灰葡萄孢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啶菌噁唑的敏感性,所得EC50值在0.04600.1991μg/mL之间,平均为(0.1182±0.0363)μg/mL,其... 从河北省不同地区未使用过啶菌噁唑的保护地中采集黄瓜或番茄灰霉病果、病叶,经单孢分离获得102株灰葡萄孢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啶菌噁唑的敏感性,所得EC50值在0.04600.1991μg/mL之间,平均为(0.1182±0.0363)μg/mL,其敏感性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可作为灰葡萄孢菌对啶菌噁唑的敏感性基线。采用紫外线诱导获得了7株抗药突变体,抗药突变体的菌落直径、菌丝干重、产孢量和致病性明显低于其亲本菌株,继代培养9代后抗药突变体的抗药性倍数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噁唑 敏感性基线 抗药突变体 生物学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蔬菜作物灰葡萄孢菌对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11
18
作者 石延霞 唐明 +3 位作者 晋知文 谢学文 柴阿丽 李宝聚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0-65,共6页
为评价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抗药性发展现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自华北地区蔬菜作物上分离得到的85株灰葡萄孢菌对苯并咪唑类(多菌灵)、二甲酰亚胺类(腐霉利)、N-苯氨基甲酸酯类(乙霉威)、苯胺基嘧啶类(嘧霉胺)、酰胺类... 为评价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抗药性发展现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自华北地区蔬菜作物上分离得到的85株灰葡萄孢菌对苯并咪唑类(多菌灵)、二甲酰亚胺类(腐霉利)、N-苯氨基甲酸酯类(乙霉威)、苯胺基嘧啶类(嘧霉胺)、酰胺类(啶酰菌胺)以及苯并吡咯类(咯菌腈)等6种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华北地区蔬菜作物上的灰葡萄孢菌对6种不同类型杀菌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防治灰霉病的常用杀菌剂嘧霉胺、啶酰菌胺以及新型杀菌剂咯菌腈的抗药性发展迅速。灰葡萄孢菌对传统杀菌剂多菌灵、腐霉利、乙霉威的抗性水平较高,总抗性频数分别为72.94%、51.76%、69.41%;多菌灵-乙霉威双抗频数为51.76%,多菌灵-腐霉利-乙霉威三抗频数为34.12%。灰葡萄孢菌对目前防治灰霉病的主要杀菌剂嘧霉胺及啶酰菌胺也已经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其抗性频数分别为64.71%和65.88%。而对于新型杀菌剂咯菌腈的抗性频数为36.47%。共发现了40种多重抗药性的类型,且有32种多抗类型未曾报道;1株灰葡萄孢菌对6类杀菌剂均表现敏感,抗性频数为1.18%;5株灰葡萄孢菌对6类杀菌剂均表现抗性,抗性频数为5.88%。实际生产应用中应尽量避免单一杀菌剂的长期重复使用,建议多种药剂配合使用以延长杀菌剂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淀粉芽孢杆菌BA-26抗菌物质分离及对灰葡萄孢抑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超 刘洪伟 +3 位作者 汪步青 赵雯雅 王雅娜 张丽萍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3-89,共7页
分析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A-26发酵液中抑菌物质存在情况,明确活性物质的抑菌效果,初步探索其抗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机制。通过硫酸铵沉淀、大孔树脂吸附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从菌株BA-26的发酵液中分... 分析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A-26发酵液中抑菌物质存在情况,明确活性物质的抑菌效果,初步探索其抗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机制。通过硫酸铵沉淀、大孔树脂吸附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从菌株BA-26的发酵液中分离纯化抗菌物质;采用平板对峙法检测抗菌物质抑菌活性;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各活性组分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研究其对菌丝和孢子萌发的影响。从菌株BA-26发酵液中获得抗菌粗提物抑菌谱广,对立枯丝核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强抑制作用;分离纯化得到11个具有抑制真菌作用的活性组分;其中A6-19和A6-20组分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抑菌活性最强,最小抑菌浓度为7.81μg/mL;菌株BA-26产生的抗真菌活性物质能使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受阻、膨大变粗、细胞膜破坏并能抑制其孢子萌发。明确了解淀粉芽孢杆菌BA-26菌株产抗菌物质情况,初步探究其抑菌作用机制,为抗菌物质在防治病原真菌等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 化合物 葡萄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葡萄孢多药抗性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被引量:8
20
作者 胡伟群 朱卫刚 +1 位作者 张蕊蕊 陈杰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86-590,共5页
从浙江杭州市售草莓上分离得到83个灰葡萄孢菌株,测定了这些菌株对苯醚菌酯、多菌灵和异菌脲的敏感性,筛选出对这3种药剂同时产生了抗性的两个菌株HZ021和HZ054,其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平板上的菌丝生长和产孢量与敏感菌株相比无显... 从浙江杭州市售草莓上分离得到83个灰葡萄孢菌株,测定了这些菌株对苯醚菌酯、多菌灵和异菌脲的敏感性,筛选出对这3种药剂同时产生了抗性的两个菌株HZ021和HZ054,其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平板上的菌丝生长和产孢量与敏感菌株相比无显著差异,在黄瓜叶片上均表现出很强的致病力。结果表明,HZ021和HZ 054有很高的适合度。通过对抗性菌株中细胞色素b(CYT b)、双组份组氨酸激酶(OS-1)和β-微管蛋白(TUB 2)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发现,HZ021和HZ054对多种药剂的抗性是由于其药剂靶标基因上的点突变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苯醚酯(ZJ0712) 多药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