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引射过程准一维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军 白菡尘 万冰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8-56,共9页
为提高引射分析模型精度,从引射过程的物理机制出发,以速度差异导致的质量交换作为一、二次流掺混过程的控制因素,以一次流动量覆盖整个法向截面时的参数剖面计算引射效果,建立了引射过程分析方法,并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对方法进行... 为提高引射分析模型精度,从引射过程的物理机制出发,以速度差异导致的质量交换作为一、二次流掺混过程的控制因素,以一次流动量覆盖整个法向截面时的参数剖面计算引射效果,建立了引射过程分析方法,并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对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一、二次流掺混过程的计算模型能反映法向截面上参数的变化趋势;当一次流处于过膨胀状态和轻度欠膨胀状态时,本方法计算的引射系数偏差在4.56%以内;当一次流处于严重欠膨胀状态时,在利用特征线法对截面静压进行校正以后,偏差在6%以内;以上精度均优于传统的Fabri模型。本方法还能准确地获得引射系统的临界背压,因此更适用于RBCC发动机这种有背压的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基组合循坏发动机 引射流动 准一维方法 验证 引射比 临界背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箭基组合循环(RBCC)推进系统研究现状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国辉 王小军 +3 位作者 杨勇 余梦伦 何国强 蔡体敏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6,共4页
对火箭基组合循环(RBCC)推进系统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就此项技术在美国的研究现状做了比较详细的综述,指出了发展这种新型推进装置的关键技术,对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思路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可重复使用航天器 火箭组合环推进系统 组合发动机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板火箭引射冲压发动机引射模态燃烧流动 (Ⅰ)瞬时掺混燃烧流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3
作者 黄生洪 何国强 何洪庆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0-165,共6页
针对一种适用于多种工作模态的支板火箭引射冲压组合发动机构型,Ma在0~1来流范围的瞬时掺混(SMC)引射燃烧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详细分析了低速模态SMC湍流流场的流动结构及特征,并对其Ma在0~1范围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Ma在大于等于0.... 针对一种适用于多种工作模态的支板火箭引射冲压组合发动机构型,Ma在0~1来流范围的瞬时掺混(SMC)引射燃烧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详细分析了低速模态SMC湍流流场的流动结构及特征,并对其Ma在0~1范围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Ma在大于等于0.7范围内获得了推力增强。结论认为该种构型的组合发动机适用于作为机载导弹的动力装置,而更低马赫数范围(包括Ma=0)内的推力增强取决于多种因素的优化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组合动力 冲压火箭发动机 引射式冲压发动机 燃烧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量连续可调火箭发动机极度富燃燃烧特性 被引量:3
4
作者 成鹏 李清廉 +1 位作者 张新桥 康忠涛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18,共7页
以气氧/煤油作为推进剂对火箭发动机进行流量连续调节试验,研究火箭发动机连续变工况过程中的燃烧特性。火箭发动机通过可调气蚀文氏管连续调节煤油流量。试验在富燃工况(混合比0.405-0.690)下成功点火,并实现了混合比、燃气总流量连... 以气氧/煤油作为推进剂对火箭发动机进行流量连续调节试验,研究火箭发动机连续变工况过程中的燃烧特性。火箭发动机通过可调气蚀文氏管连续调节煤油流量。试验在富燃工况(混合比0.405-0.690)下成功点火,并实现了混合比、燃气总流量连续调节。试验发现流量连续调节过程中,当混合比小于0.535时,燃烧室压力随煤油流量减小而增大;当混合比大于0.535时,燃烧室压力随煤油流量减小而减小。同时,特征速度和燃烧效率随混合比增大而增大,并且混合比小于0.535时特征速度、燃烧效率增大的速率大于混合比大于0.535时的速率。研究表明推进剂流量与燃烧效率同时影响燃烧室压力。当混合比小于0.535时,燃烧效率的影响占优;混合比大于0.535时,推进剂流量影响占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组合 火箭发动机 气氧/煤油 连续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板火箭引射冲压发动机引射模态燃烧流动 (Ⅱ )二次燃烧及构型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黄生洪 何洪庆 何国强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9-264,共6页
对比研究了两种构型的支板火箭引射冲压发动机引射模态的瞬时掺混燃烧(SMC)三维掺混和反应流场,详细分析了静态海平面零马赫数情况下燃烧及构型对引射流场的影响,发现几何构型和二次燃烧的综合影响决定了引射掺混后流体的速度、总温、... 对比研究了两种构型的支板火箭引射冲压发动机引射模态的瞬时掺混燃烧(SMC)三维掺混和反应流场,详细分析了静态海平面零马赫数情况下燃烧及构型对引射流场的影响,发现几何构型和二次燃烧的综合影响决定了引射掺混后流体的速度、总温、总压及引射流量,从而也主要确定了发动机的性能,其中构型因素主要决定了掺混的质量,从而决定了低速模态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组合动力 引射式冲压发动机 引射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MSJ发动机流道的RBCC发动机设计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晓伟 石磊 +3 位作者 刘佩进 秦飞 何国强 赵建辉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7-282,294,共7页
首先完成了一种典型DMSJ发动机流道型面和燃烧组织设计,该发动机在M_∞=4.0和6.0时的比冲分别为1 029.6 s和899.9 s。以此DMSJ发动机流道为基础,在隔离段一侧布置火箭发动机,形成RBCC发动机流道。数值模拟研究表明,低马赫数时,火箭台阶... 首先完成了一种典型DMSJ发动机流道型面和燃烧组织设计,该发动机在M_∞=4.0和6.0时的比冲分别为1 029.6 s和899.9 s。以此DMSJ发动机流道为基础,在隔离段一侧布置火箭发动机,形成RBCC发动机流道。数值模拟研究表明,低马赫数时,火箭台阶及下游流道型面变化对发动机性能影响有限;保持DMSJ发动机燃料喷注方案不变,RBCC发动机在M_∞=4.0时,冲压模态比冲可达到1 052.8 s。高马赫数时,由于燃烧组织位置靠前,必须对DMSJ发动机原有的燃料喷注方案进行调整,才能确保RBCC发动机达到与前者相当的比冲水平,经过调整本文RBCC发动机M_∞=6.0时冲压比冲达到了887.8 s。因此,基于目前较成熟的DMSJ发动机进行高马赫数RBCC发动机设计,是一条快速可行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模态冲压发动机 火箭组合发动机 燃烧组织 比冲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CC发动机纯火箭模态流场数值仿真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留欢 南向军 张蒙正 《火箭推进》 CAS 2016年第2期42-46,共5页
基于某火箭基组合循环(RBCC)发动机结构及气动参数开展了飞行高度30 km、飞行速度8 Ma时,发动机纯火箭模态三维流场数值仿真。对进气道、燃烧室、尾喷管、火箭发动机等组件流场结果进行分析,并计算了发动机总体推力。结果表明:纯火箭模... 基于某火箭基组合循环(RBCC)发动机结构及气动参数开展了飞行高度30 km、飞行速度8 Ma时,发动机纯火箭模态三维流场数值仿真。对进气道、燃烧室、尾喷管、火箭发动机等组件流场结果进行分析,并计算了发动机总体推力。结果表明:纯火箭模态下,RBCC发动机进气道存在气流分离,喉部总压恢复系数约为0.34;燃烧室存在两股气流掺混,二级进出口总压损失约38.5%;二级燃烧室流场结构复杂,使得尾喷管入口截面气流参数分布不均,其总压畸变值为0.648;纯火箭模态下该RBCC发动机轴向推力约1 700 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组合发动机 火箭模态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CC发动机初步设计CAD系统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霍超 何国强 +1 位作者 吕翔 刘佩进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5-29,共5页
研究了一种用于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RBCC)初步设计与方案分析的CAD系统。分析并解决了发动机几何特征参数提取、性能分析模型、设计计算集成、三维图形造型与显示等关键技术。基于AC IS几何造型内核软件,搭建了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 研究了一种用于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RBCC)初步设计与方案分析的CAD系统。分析并解决了发动机几何特征参数提取、性能分析模型、设计计算集成、三维图形造型与显示等关键技术。基于AC IS几何造型内核软件,搭建了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初步设计的CAD平台,并利用该平台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CAD平台能有效地进行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的设计与分析,实现了设计、计算一体化,为此类发动机实验器的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组合发动机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ACIS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CC组合循环推进系统研究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27
9
作者 刘洋 何国强 +2 位作者 刘佩进 李江 吕翔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8-293,共6页
对火箭基组合循环(RBCC)推进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详细综述。着重通过美国对RBCC推进系统的研究历程和最近的进展动态进行了总结,阐述了不同时期研究计划的重点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欧洲航天局、法国、日本和韩国等... 对火箭基组合循环(RBCC)推进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详细综述。着重通过美国对RBCC推进系统的研究历程和最近的进展动态进行了总结,阐述了不同时期研究计划的重点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欧洲航天局、法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详细论述了国内在RBCC推进系统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最后进行了总结,分析了RBCC研究过程中的难点和国外在该方面的一些经验教训,提出了需要重视和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以及RBCC研制过程存在的关键技术,对国内在RBCC组合循环推进系统方面研究思路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重复使用航天器 吸气式发动机 火箭组合环(RBC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回归模型的RBCC隔离段激波串位置识别与压力值预估
10
作者 马文蕙 何国强 +5 位作者 王亚军 王鹏飞 秦飞 张铎 朱韶华 党文娟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6-74,共9页
为了清楚客观地判断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Rocket-based combined-cycle,RBCC)隔离段激波串位置,将Ma=6,4,3.5工况下直连试验中实测得到的RBCC隔离段测压点压力数据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形成一时间序列,建立自回归(Auto-Regressive,AR... 为了清楚客观地判断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Rocket-based combined-cycle,RBCC)隔离段激波串位置,将Ma=6,4,3.5工况下直连试验中实测得到的RBCC隔离段测压点压力数据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形成一时间序列,建立自回归(Auto-Regressive,AR)模型并计算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值,完成了不同工况下激波串前缘位置的识别。研究表明:当隔离段测压点没有受到激波串影响时,实时压力值仅存在微弱波动,模型AIC值变化较为平稳;当激波串运动至测压点处时,该点压力升高,振荡幅度明显增加,AIC值随之瞬时增大。取同一时间段内发动机沿程测压点中首个AIC值增加500以上,并在不改变工况的情况下始终保持较大值的测点位置为激波串前缘位置。与压比法相比,时间序列分析法能敏感监测到实时压力值的升高和振荡,激波串前缘位置识别更为准确。通过建立自回归模型还可以实现激波串内部压力值预估,记录连续160 ms内Ma=6,4,3.5工况下测压点压力数据,采样频率1 kHz,使用前80 ms数据建立自回归模型,完成后80 ms压力值预估及准确性检验,得到三个工况下预估平均误差分别为3.21%,7.68%,6.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组合发动机 激波串 自回归模型 赤池信息准则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板火箭构型对引射进气与主次流相互作用特性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飞腾 姚达豪 +3 位作者 李新珂 渠镇铭 陈文娟 龙垚松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5-131,共17页
一次火箭射流与二次空气流之间的主次流相互作用是火箭基组合循环(RBCC)发动机引射模态工作过程的主导机制,对引射模态性能具有关键性影响。基于典型支板火箭RBCC发动机特征流道模型,进行了三种不同支板火箭构型的宽工况冷喷流引射试验... 一次火箭射流与二次空气流之间的主次流相互作用是火箭基组合循环(RBCC)发动机引射模态工作过程的主导机制,对引射模态性能具有关键性影响。基于典型支板火箭RBCC发动机特征流道模型,进行了三种不同支板火箭构型的宽工况冷喷流引射试验,获得了引射进气特性、主次流相互作用特性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一次流流量、总压比增加,二次流引射进气马赫数逐渐增大,流量逐渐增加至某一最大值,而引射比持续单调减小;无量纲分析显示,单矩形喷管的支板火箭构型相对于双圆形喷管构型具有更强的引射能力,在相同一次流流量与喷管喉道面积时能提高10%~40%的流量通量比,且支板尾缘带波瓣凹槽结构有利于提升引射能力。从主次流内流过程来看,随着一次流流量、总压比增加,内流道压力分布整体上逐渐降低,马赫数分布逐渐提高,反映出内流加速降压、引射进气流量增加的过程,同时下游的引射增压比呈增大趋势,以更大的总压损失为代价;相同一次流流量时,单矩形喷管构型相对于双圆形喷管引起的内流道压力更低、马赫数更高,实现基本相当的引射比时总压恢复系数相对更高。随着主次流总压比的增加,主次流的速度比和对流马赫数呈现减小的趋势,而压比和密度比则有所增加;双圆形喷管构型时速度比和对流马赫数明显高于单矩形喷管构型,而压比和密度比则相对更低;这些参数梯度变化在初始状态层面上决定了主次流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宏观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组合发动机 主次流相互作用 引射模态 支板火箭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动力:现状、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蒙正 李斌 李光熙 《火箭推进》 CAS 2021年第6期1-10,共10页
介绍了火箭/冲压、预冷空气涡轮火箭、空气涡轮火箭等组合发动机研究的现状及面临的技术问题,提出了后续发展策略。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近期宜解决中等尺度、火箭/高马赫数冲压组合的研制与应用问题;加快1.8~7.0 Ma段燃烧、热防、推进... 介绍了火箭/冲压、预冷空气涡轮火箭、空气涡轮火箭等组合发动机研究的现状及面临的技术问题,提出了后续发展策略。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近期宜解决中等尺度、火箭/高马赫数冲压组合的研制与应用问题;加快1.8~7.0 Ma段燃烧、热防、推进剂供应与控制、结构一体化关键技术攻关;深入评估0~1.8 Ma段多种技术方案及工程方案的可行性。预冷空气涡轮火箭是水平起降、两级入轨航天运输系统之一级最具竞争力的发动机,应加快关键技术攻关进程,持续系统优化和工程化研究。空气涡轮火箭发动机需围绕高速飞行器对动力的需求,加快推进剂、大范围可调燃气发生器及控制等方面研究工作。组合发动机研发需要在研究思路、关键技术研究途径及方法方面持续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动力 涡轮组合 火箭组合 预冷空气涡轮火箭 空气涡轮火箭 复合预冷吸气式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BCC的天地往返运载器动力方案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詹浩 孙得川 邓阳平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4-357,共4页
基于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RBCC)的结构组成、工作过程和特点,结合某吸气式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载器所提出的动力需求,分析了采用RBCC组合循环发动机作为该运载器动力方案的可行性和动力系统指标,设计并计算了RBCC组合循环发动机在各个... 基于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RBCC)的结构组成、工作过程和特点,结合某吸气式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载器所提出的动力需求,分析了采用RBCC组合循环发动机作为该运载器动力方案的可行性和动力系统指标,设计并计算了RBCC组合循环发动机在各个工作模态下的性能参数。针对相同的运载器使用要求,采用相同的总体和气动力参数,通过飞行弹道仿真,计算和比较了采用RBCC发动机和纯火箭发动机两种动力方案的天地往返运载器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纯火箭动力,采用RBCC动力能明显减小运载器的燃料消耗,并增大其航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组合发动机 天地往返运载器 弹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梯度混合层流场特性及能量传递规律研究
14
作者 杨一丁 张净玉 +1 位作者 刘鸣 何小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7-348,共12页
针对内置小流量火箭燃气助燃的亚燃冲压发动机(Rocket⁃assisted ramjet engine,RARE)中,大梯度混合层流场特性及能量传递规律,开展了火箭侧马赫数(1.2~2.0)、总温比(2~4)等来流参数对混合层无量纲厚度变化、动能和热能传递规律的数值仿... 针对内置小流量火箭燃气助燃的亚燃冲压发动机(Rocket⁃assisted ramjet engine,RARE)中,大梯度混合层流场特性及能量传递规律,开展了火箭侧马赫数(1.2~2.0)、总温比(2~4)等来流参数对混合层无量纲厚度变化、动能和热能传递规律的数值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流体混合50 mm后混合层内达到自相似模态,总温比变化对混合层无量纲增长率影响更明显;两侧流体动能交换主要发生在混合层内,而热量可以从未掺混火箭侧经过混合层,传递到未掺混冲压侧。助燃火箭向冲压燃烧室的热量传递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侧总温比,总温比从2增加到4,冲压侧的静焓增长量提高近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组合 亚燃冲压发动机 超/亚声速混合层 剪切层 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室释热分布对宽速域RBCC性能影响规律研究及释热预测模型构建
15
作者 朱润童 尹竣 +3 位作者 葛保聪 安健 朱韶华 秦飞 《固体火箭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252,共11页
为实现火箭基组合循环(RBCC)发动机宽域工作的稳定性和高效性,采用一维分析方法研究了宽域条件下燃烧室释热分布对RBCC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燃烧室中形成集中的释热分布有利于提升RBCC发动机的性能,但最短的释热区间长度... 为实现火箭基组合循环(RBCC)发动机宽域工作的稳定性和高效性,采用一维分析方法研究了宽域条件下燃烧室释热分布对RBCC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燃烧室中形成集中的释热分布有利于提升RBCC发动机的性能,但最短的释热区间长度受到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制约,来流速度越高则允许的释热区间长度越短。通过地面试验对数值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并基于瑞利概率密度函数和幂函数,建立了来流条件、发动机构型等因素与数值模拟释热率分布的关系式,验证集内预测曲线与原数据的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可用于RBCC发动机性能的快速预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组合发动机 宽速域 释热分布 释热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板/凹腔组合稳焰器耦合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兴良 景婷婷 +1 位作者 朱韶华 秦飞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3-202,共10页
针对典型火箭基组合循环(Rocket Based Combined Cycle,RBCC)发动机高效稳定燃烧问题,对模型燃烧室支板/凹腔组合稳焰器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并结合局部流动特性、燃烧释热规律、流场旋涡结构以及质量输运特性,分析了飞行马赫数6.0条件... 针对典型火箭基组合循环(Rocket Based Combined Cycle,RBCC)发动机高效稳定燃烧问题,对模型燃烧室支板/凹腔组合稳焰器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并结合局部流动特性、燃烧释热规律、流场旋涡结构以及质量输运特性,分析了飞行马赫数6.0条件下支板/凹腔组合稳焰性能以及耦合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凹腔稳焰能力受凹腔与主流燃气之间的质量输运特性影响;而引入支板后,支板尾缘的螺旋上升式旋涡结构使得燃料由支板回流区向凹腔回流区转移,燃料在回流区内的停留时间增加,掺混效果增强,凹腔内局部释热增加。在不同旋涡结构的作用下,凹腔与主流间质量交换率约占来流空气流量的10%~20%。较优的旋涡结构和质量输运特性将使稳焰区燃温提升9%,燃烧效率提升超过10%。因此,支板/凹腔组合稳焰器稳焰性能由局部旋涡结构和燃气质量输运特性共同影响。当支板/凹腔间距缩短时,支板/凹腔组合稳焰器耦合作用更强,燃烧稳焰性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组合发动机 火焰稳定 回流区 旋涡结构 质量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CC动力巡航飞行器爬升段弹道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铮 谭建国 张冬冬 《火箭推进》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56,共8页
RBCC动力飞行器爬升段弹道设计是其总体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采用伪谱法对基于RBCC动力的巡航飞行器开展了弹道优化研究。以爬升段推进剂消耗量最小为性能目标,以飞行攻角为设计变量,建立了飞行器纵向平面内弹道优化模型,在获得飞行器... RBCC动力飞行器爬升段弹道设计是其总体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采用伪谱法对基于RBCC动力的巡航飞行器开展了弹道优化研究。以爬升段推进剂消耗量最小为性能目标,以飞行攻角为设计变量,建立了飞行器纵向平面内弹道优化模型,在获得飞行器气动特性和RBCC发动机性能的基础上,开展了爬升段弹道优化。结果表明:最优弹道包括平飞加速、等动压爬升、等速爬升等阶段;火箭发动机应当以“开-关-开”模式工作,且火箭发动机无需大范围调节;在适当的火箭发动机最大流量和动压约束下,该飞行器的动力段航程达到243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组合发动机 巡航飞行器 爬升段 弹道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音速飞行器及其关键技术简论 被引量:44
18
作者 杨亚政 李松年 杨嘉陵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7-550,共14页
简要评述了高超音速飞行器及其关键技术,包括:高超音速飞行的定义、高超音速流动的特征、高超飞行覆盖范围、高超飞行器蒙皮温度、以及高超飞行设计特点;高超飞行器的背景;高超飞行器研制的发展简史,及经验与思考;吸气式高超飞行器典型... 简要评述了高超音速飞行器及其关键技术,包括:高超音速飞行的定义、高超音速流动的特征、高超飞行覆盖范围、高超飞行器蒙皮温度、以及高超飞行设计特点;高超飞行器的背景;高超飞行器研制的发展简史,及经验与思考;吸气式高超飞行器典型设计过程、发展战略、技术规划、和关键技术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音速流动 吸气式高超飞行器 涡轮发动机冲压喷气发动机 涡轮组合 火箭组合 热防护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CC进气道喉道及唇口调节数值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正泽 刘佩进 +2 位作者 秦飞 石磊 王亚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03-1013,共11页
为提高发动机在宽马赫域下的工作性能,针对中心支板式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Rocket Based Combined Cycle,RBCC),开展了变几何进气道方案设计,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喉道高度调节方案中进气道的流场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喉道高度调节方案和唇... 为提高发动机在宽马赫域下的工作性能,针对中心支板式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Rocket Based Combined Cycle,RBCC),开展了变几何进气道方案设计,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喉道高度调节方案中进气道的流场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喉道高度调节方案和唇口位置-喉道高度协同调节方案在性能上的区别,并分析了唇口位置调节对变几何进气道起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喉道调节方案在兼顾亚燃、超燃模态性能需要的同时,能保证进气道在Ma_∞=2.4前顺利起动;而喉道-唇口调节方案能进一步降低进气道起动马赫数,使进气道在Ma_∞=1.6前起动,同时能减少进气道的总压损失,并能提高进气道在部分非设计点下的流量系数。相比于喉道调节方案,喉道-唇口调节方案在Ma_∞=3,4,5下的流量系数分别提高了15.1%,40.3%和1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组合发动机 变几何 进气道 数值模拟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CC引射模态准一维性能分析模型 被引量:6
20
作者 吕翔 何国强 刘佩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29-531,541,共4页
基于准一维非稳态流动方程建立了RBCC引射模态性能分析模型,充分考虑壁面摩擦、有限速率化学反应和质量添加等因素。模型采用MacCormack格式求解,很好的解决了计算引射比、考虑环境压强等问题。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本模型计算结果... 基于准一维非稳态流动方程建立了RBCC引射模态性能分析模型,充分考虑壁面摩擦、有限速率化学反应和质量添加等因素。模型采用MacCormack格式求解,很好的解决了计算引射比、考虑环境压强等问题。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本模型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为5%~9%,发动机内的压强分布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本模型可用于RBCC引射模态性能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组合发动机 引射模态 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