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火积耗散热阻的内置双旋线换热管性能研究
1
作者 张灿灿 吴金星 +3 位作者 李亚飞 王力 彭旭 栗俊芬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2014年第5期22-25,共4页
基于换热器火积耗散热阻理论,采用三维数值模拟计算方法,以水为流动介质,分别对内置双旋线外径为9 mm、12 mm、15 mm、18 mm的换热管的管内流场和火积耗散热阻进行研究,分析了内置双旋线换热管的传热和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内置双旋线换... 基于换热器火积耗散热阻理论,采用三维数值模拟计算方法,以水为流动介质,分别对内置双旋线外径为9 mm、12 mm、15 mm、18 mm的换热管的管内流场和火积耗散热阻进行研究,分析了内置双旋线换热管的传热和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内置双旋线换热管内流体呈现三维螺旋状流动,管壁面附近周向和径向速度明显增强,从而中心区域流体和壁面附近流体充分混合;内置双旋线换热管的换热量与其积耗散热阻相对应,积耗散热阻越小,换热量越大;内置双旋线换热管的积耗散热阻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减小;内置双旋线换热管的协同性均优于光管,说明内置双旋线换热管具有良好的综合换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双旋线 火积耗散热阻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火积)耗散热阻的新型蜂窝板式换热器性能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灿灿 王定标 +1 位作者 韩勇 夏春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11-116,共6页
板式换热器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基于换热器(火积)(火积)耗散热阻理论,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型蜂窝板式换热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和实验结果在合理的误差范围内,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新型板式换热器内部蜂... 板式换热器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基于换热器(火积)(火积)耗散热阻理论,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型蜂窝板式换热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和实验结果在合理的误差范围内,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新型板式换热器内部蜂窝结构附近的速度场出现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流体湍流强度增加,提高了换热效率。新型板式换热器换热量与其(火积)耗散和(火积)耗散热阻呈反比例关系,这为新型蜂窝板式换热器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工业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换热器 强化传热 ()散热 数值模拟 实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火积)耗散热阻的换热器网络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怡飞 陈群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72-276,共5页
基于(火积)耗散热阻的概念,分析了换热器网络中的传热过程,并结合变频泵的性能分析和管网的阻力分析,建立了换热器网络中结构参数、运行参数和用户需求之间的直接联系,完善了换热器网络优化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火积)耗... 基于(火积)耗散热阻的概念,分析了换热器网络中的传热过程,并结合变频泵的性能分析和管网的阻力分析,建立了换热器网络中结构参数、运行参数和用户需求之间的直接联系,完善了换热器网络优化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火积)耗散热阻换热器网络优化的方法。最后以一个典型的有变频水系统的换热器网络为例,阐释了基于(火积)耗散热阻的换热器网络优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给定换热器网络中各换热器热导的情况下,通过优化计算可以获得使换热器网络中总泵能耗最小的运行参数。在变工况运行的情况下,随着换热器网络换热量的增大,各变频泵的运行参数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大,增大的速度与工质的性质和管网的阻力特性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网络 优化 ()散热 变频水系统 运行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式疏水纤维栅强化排风流热湿传递过程模型与试验
4
作者 巫升祥 陈世强 +4 位作者 邓欢 黄敏华 郭渊昊 吴志荣 蒋加川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2-1632,共11页
如何逼近排风流热湿能量提取的极限,是矿井低品位余热回收技术的难题,关键是探索强化气液间热湿传递的新途径。针对喷淋式矿井排风流热回收装置,建立基于传质单元数(NTU_(m))—刘易斯数(Le)的气液串联热湿传递理论模型,开展喷雾耦合纤... 如何逼近排风流热湿能量提取的极限,是矿井低品位余热回收技术的难题,关键是探索强化气液间热湿传递的新途径。针对喷淋式矿井排风流热回收装置,建立基于传质单元数(NTU_(m))—刘易斯数(Le)的气液串联热湿传递理论模型,开展喷雾耦合纤维栅气液热质交换试验,引入无量纲间距比,量化几何尺寸与水气比对气液热湿传递的影响。运用[火积]耗散理论,求解理论模型,探寻纤维栅强化气液间热湿传递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以[火积]耗散最小为传递过程优化目标,Le与[火积]耗散热阻成正相关,Le趋近于1,[火积]耗散热阻越小,提取热量越多,强化热湿传递过程。具体为,当纤维栅间距比为8、水气比为0.73时,NTU_(m)随水气比增长越显著,风温最高降低8.1℃,相较于空腔状态下温降提高2℃,焓降值达到17.62kJ/kg。再者,间距比越大,水膜更新频率快,增加气液接触次数,降温幅度越高,空气侧传热效率达到33%,水侧加热效率呈现上升趋势,热湿交换更趋完善;间距比越小,纤维填充率高,纤维栅持液量增加,水侧加热效率提高显著,但是,空气侧传热效率较低,热湿交换远离极限。所得结论,揭示纤维栅强化热湿能量提取的机理,指导纤维栅几何参数优选,实现高效提取特定水气比范围内排风流余热资源,推动绿色矿山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排风 纤维栅 热湿传递 传质单元数 []散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湿排风热质传递模型及不可逆换热过程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樊思雨 陈世强 +5 位作者 李瑾 黄敏华 吴世先 刘纯玉 吴涛 戚子特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75-2483,共9页
如何高效提取矿井排风中蕴含的大量低品位能量,是工程领域内关键问题。针对喷淋式扩散塔热回收装置内,高湿排风与低温喷淋水的热质传递问题,构建并求解了基于传质单元数(NTU_(m))与刘易斯数(Le)的热质传递理论模型,开展了高湿排风与低... 如何高效提取矿井排风中蕴含的大量低品位能量,是工程领域内关键问题。针对喷淋式扩散塔热回收装置内,高湿排风与低温喷淋水的热质传递问题,构建并求解了基于传质单元数(NTU_(m))与刘易斯数(Le)的热质传递理论模型,开展了高湿排风与低温喷淋水直接接触式热质传递试验。运用火积耗散理论,明确了热质传递的实际不可逆换热过程,并揭示了Le与火积耗散热阻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湿排风与低温喷淋水的热质传递过程具体表现为减湿冷却过程和类等湿冷却过程。NTU_(m)>0.1,高湿排风进行减湿冷却,经低温喷淋水换热后,最大温差可达到6.3℃,含湿量差为3.12 g/kg,该过程中Le偏离于1,Le与火积耗散热阻呈正比关系,当Le逼近于1,火积耗散热阻逼近于0,可达到最优换热效果;NTU_(m)<0.1,高湿排风进行类等湿冷却,主要表现为高湿排风经过减焓冷却达到饱和状态后,空气状态沿饱和线变化直至换热完成,且排风出口温度接近于排风进口露点温度。值得注意的是,类等湿冷却过程中热质传递火积耗散热阻远大于减湿冷却过程,高湿排风进行减湿冷却更有利于热质传递。在设计喷淋式扩散塔热回收装置时,为使换热单元内高湿空气进行减湿冷却,实现热湿能量的高效提取,风流速度应不大于4 m/s,水气比不低于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湿排风 热质传递 传质单元数 刘易斯数 火积耗散热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