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断陷盆地火山岩大气田形成条件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11
1
作者 赵泽辉 孙平 +4 位作者 罗霞 徐淑娟 姜晓华 程宏岗 刘金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92-603,共12页
松辽盆地深层是由30多个孤立的断陷组成的断陷群,火山岩气藏是深层勘探的主要气藏类型。以断陷盆地火山岩大气田形成条件为主线,从深层断陷形成的特征分析着手,通过剖析控源及控藏因素,总结断陷盆地大气田形成条件。指出NNE-NE和NNW-NW... 松辽盆地深层是由30多个孤立的断陷组成的断陷群,火山岩气藏是深层勘探的主要气藏类型。以断陷盆地火山岩大气田形成条件为主线,从深层断陷形成的特征分析着手,通过剖析控源及控藏因素,总结断陷盆地大气田形成条件。指出NNE-NE和NNW-NW两组控陷断裂体系共同控制深层断陷群的形成和展布,断陷沿控陷断裂方向呈带状展布。断陷内火山机构具有明显受断裂控制的不对称特征,沿断裂走向呈条带状分布。每个断陷通常由一个或多个断槽组成,断槽控制烃源岩的分布并自成含气系统,生烃断槽和火山岩在空间的有利配置是形成气藏的关键。环槽富集是深层断陷火山岩气藏最基本的规律,由于断裂控制了断陷、断槽、火山岩的形成分布,改善了油气运聚的通道条件,紧邻生烃断槽的断裂构造带是断陷内天然气有利富集区带;因此深部断裂控制了断陷火山岩气田的区域分布。勘探实践更进一步证明:对于断陷湖盆油气勘探,生烃主断槽是评价和勘探的关键单元;只要生烃断槽优质烃源岩发育,烃源岩与火山岩空间配置关系有利,对于"小而富"的中小型断陷(面积小于3 000 km2),也可以形成火山岩大气田(探明地质储量大于300×108m3),这些认识推进了勘探思路由寻找大湖盆大断陷到寻找生烃主断槽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深层断陷群 控陷断裂 火山岩大气田形成条件 勘探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氦气资源形成地质条件、成因机理与富集规律 被引量:11
2
作者 陶士振 杨怡青 +12 位作者 陈悦 刘祥柏 杨威 李剑 吴义平 陶小晚 高建荣 陈燕燕 王晓波 吴晓智 陈秀艳 李谦 贾进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6-452,共17页
借鉴含油气系统思路及方法,基于典型富氦气田解剖,并利用地球化学成藏方法技术,研究天然气中氦气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成因机理与富集规律。结果表明:①氦气“生-运-聚”机理与天然气有显著差异性,氦气主要为基底富U、Th元素缓慢α衰变... 借鉴含油气系统思路及方法,基于典型富氦气田解剖,并利用地球化学成藏方法技术,研究天然气中氦气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成因机理与富集规律。结果表明:①氦气“生-运-聚”机理与天然气有显著差异性,氦气主要为基底富U、Th元素缓慢α衰变或深部壳幔氦释放,沿岩石圈复合输导体系运移至天然气成藏系统,依附适宜载体气聚集成藏。②氦运移输导主要受“岩石圈断裂、基底断裂、沉积层断裂、有效输导层”复合输导体系控制,基于地下流体中“氦-气-水”相平衡及相-势耦合综合分析,提出氦气运聚过程中具有“水溶相、气溶相、游离相”3种主要赋存状态,存在氦气“集流、渗流、扩散”3种运移方式。③富氦气藏形成和氦气富集通常受控于“优质氦源、高效输导、适宜载体”3大主控要素,具有“脱溶汇聚、浮力驱动、压差驱替”3种聚集成藏动力类型,已发现富氦气藏具有相对“近氦源、邻断裂、低势区、高部位”的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④氦气富集区勘探和评价需要依托天然气兼探/并探,在评价落实氦气“源-运-聚”要素与天然气“生-储-盖”条件耦合匹配性、局部相对低势高部位有利圈闭载体气区的基础上,综合评价优选“通源连圈、低势高位、气氦适配”的有利氦气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 富氦气田 地质特征 形成条件 成因机理 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安岳特大型气田基本地质特征与形成条件 被引量:42
3
作者 汪泽成 王铜山 +2 位作者 文龙 姜华 张宝民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5-52,共8页
四川盆地安岳特大型气田是我国最古老的海相碳酸盐岩原生型气田,目的层震旦系—寒武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已达高—过成熟阶段,埋深4500~6000m,气藏形成经历了多旋回复杂构造运动。该气田主力产层自上而下为寒武系龙王庙组、震旦系灯影组... 四川盆地安岳特大型气田是我国最古老的海相碳酸盐岩原生型气田,目的层震旦系—寒武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已达高—过成熟阶段,埋深4500~6000m,气藏形成经历了多旋回复杂构造运动。该气田主力产层自上而下为寒武系龙王庙组、震旦系灯影组灯四段、灯二段。龙王庙组气藏为构造背景上的岩性气藏,受古隆起背景上的古、今构造叠加控制,多套储层叠置连片大面积发育,含气面积超出现今构造圈闭面积,形成了高石梯-磨溪-龙女寺龙王庙组气藏群;灯影组灯二段气藏为底水构造气藏,上部含气,下部普遍含水,含气范围受现今构造圈闭控制,磨溪区块、高石梯区块各自具有相对统一的气水界面;灯影组灯四段气藏为构造背景上的岩性-地层圈闭气藏,在高石梯-磨溪-龙女寺区块范围内总体含气。古裂陷、古丘滩体、古隆起、古圈闭和保存条件的时空配置是安岳特大型气田形成的关键,其中,古裂陷控制了生烃中心与源-储成藏组合,并形成了侧向封堵条件;古丘滩体控制了岩溶储层规模发育及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古隆起控制了大型古油藏的形成,其继承性发育对油气形成起到了有效保存;古圈闭控制了大面积分布的岩性-地层油气藏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安岳气田 特大型气田 基本地质特征 形成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构造带彭州雷口坡组大型气田的形成条件 被引量:89
4
作者 李书兵 许国明 宋晓波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4-82,共9页
从2006年开始,经过8年的努力,实现了川西龙门山前构造带彭州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重大发现,揭示了一个新的海相大气田——彭州气田。研究认为,彭州雷口坡组气藏特征表现为:具有大型正向隆起的构造背景,发育一套厚度大、分布广、纵向连续... 从2006年开始,经过8年的努力,实现了川西龙门山前构造带彭州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重大发现,揭示了一个新的海相大气田——彭州气田。研究认为,彭州雷口坡组气藏特征表现为:具有大型正向隆起的构造背景,发育一套厚度大、分布广、纵向连续性较好、物性优、含气性好、产能高的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为常温常压、高含硫的酸性气田。总结出彭州雷口坡组大型气田的形成具备3个重要条件:一是多源供烃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二是雷四段发育大规模白云岩孔隙型储层提供了充足的储集空间,三是大型正向隆起带提供了规模聚集场所。同时指出,龙门山前构造带雷口坡组气藏充满度高,勘探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龙门山前构造带 雷口坡组 大气田 形成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海盆地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24
5
作者 刘政 何登发 +2 位作者 童晓光 杜鹏 李涤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1年第3期31-43,7,共13页
北海盆地为典型的中生代裂谷盆地,其油气的形成与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特征,了解它们的形成与分布可以指导其他裂谷型盆地的勘探。根据IHS及C&C提供的相关数据,结合生油层、储层、盖层及圈闭特征方面的研究,对北海盆地及邻区已发现的57... 北海盆地为典型的中生代裂谷盆地,其油气的形成与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特征,了解它们的形成与分布可以指导其他裂谷型盆地的勘探。根据IHS及C&C提供的相关数据,结合生油层、储层、盖层及圈闭特征方面的研究,对北海盆地及邻区已发现的57个大油气田进行分析,得出南北海盆地气源岩为上石炭统威斯特伐利亚阶煤系地层,北北海盆地主要油源岩为上侏罗统到下白垩统沉积的KimmeridgeClay组(英国)、Mandal组、Draupne组(挪威)和Farsund组(丹麦)泥页岩;主力储层分别为南北海盆地的赤底统砂岩,北北海盆地维京地堑内中侏罗统Brent群砂岩及中央地堑内的上白垩统白垩;南部区域盖层为上二叠统盐岩,北部区域盖层以泥灰岩为主。北海大油气田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受控因素为: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优质储集体的发育及其分布;盐运动及同裂谷期断裂作用产生的相关盐构造和断块背斜、掀斜断块圈闭的发育;区域性盐岩及泥灰岩盖层的有效封盖。这些有利条件共同作用下,北海大油气田在整个区域上具南部产气、北部以油为主的特点;局部上,受有利储层Brent群分布位置和中央地堑区域盐构造运动影响,大油田集中富集于维京地堑西北部与中央地堑中部挪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油气田 形成条件 分布特征 北海盆地 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低丰度大型岩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被引量:47
6
作者 邹才能 陶士振 谷志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39-1744,1745-1751,I0001,I0002,共15页
我国低丰度岩性油气田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和储量规模,在中、古生代地层均有广泛的分布,具备良好的油气地质背景和成藏条件,是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其形成条件及富集规律不明.本文在大量统计分析和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低丰度大油... 我国低丰度岩性油气田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和储量规模,在中、古生代地层均有广泛的分布,具备良好的油气地质背景和成藏条件,是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其形成条件及富集规律不明.本文在大量统计分析和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低丰度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分布特征、富集规律和未来的勘探领域.研究指出了低丰度大型岩性油气田形成的几个地质背景:大面积高丰度烃源岩;平缓的构造格局;稳定的沉积背景;大规模的沉积体系;建设性成岩环境.系统分析了油气田形成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1陆相(或海陆交互相)大型三角洲平原—前缘主河道砂体、海相高能相带(台缘礁滩、滨岸砂体)是大型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2次生溶蚀相、白云岩化相、风化淋滤相、绿泥石薄膜胶结相和TSR相等建设性成岩作用是优质储层及大油气田分布的有利区;3古地形(古隆起、斜坡、起伏带、鼻隆等)、断裂(层/褶/坡/陷/块)带、构造反转带、裂缝发育带和地层剥蚀尖灭带是大型油气田形成的有利构造条件和富集地区;4低丰度大型岩性油气田的分布和富集普遍受控于构造、沉积和成岩三因素控制的“甜点”.研究成果可为寻找油气勘探的后备领域和储量接替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丰度 大型岩性油气田 形成条件 主控因素 分布规律 “甜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斯湾盆地大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27
7
作者 贾小乐 何登发 +1 位作者 童晓光 王兆明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1年第3期8-22,6,共15页
以波斯湾盆地已发现的54个大气田数据为基础,应用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对大气田逐个进行解剖,探讨了波斯湾盆地大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波斯湾盆地大气田的气源主要为志留系Gahkum组和Qusaiba热页岩段及白垩系的Ka... 以波斯湾盆地已发现的54个大气田数据为基础,应用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对大气田逐个进行解剖,探讨了波斯湾盆地大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波斯湾盆地大气田的气源主要为志留系Gahkum组和Qusaiba热页岩段及白垩系的Kazhdumi组,主要储集于二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中,受下三叠统Sudair组致密灰岩区域盖层、上侏罗统提塘阶Hith组硬石膏盖层和下—中新统下Fars组(Gachasaran组)蒸发岩系等封盖,在构造圈闭的环境下聚集成藏。区域上大气田主要分布于两个大区:前陆带和被动大陆边缘区,不同地区天然气富集的层系不同。天然气的分布主要受4个因素的控制,即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与热演化,储层有利的储集条件,优质的区域和直接盖层,以及侧向挤压、盐流动、基底断裂等构造因素。这些因素控制了天然气的分布区域和天然气聚集的层位。预测有利勘探区为:一是"老区"的构造型勘探目标;二是"老区"的非构造型勘探目标;三是"新区"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田 含油气系统 形成条件 分布特征 波斯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含油气域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被引量:5
8
作者 高金尉 何登发 +6 位作者 童晓光 王兆明 文竹 杜鹏 李涤 刘政 马德龙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4年第1期75-90,共16页
北极含油气域包括了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具有非常丰富油气资源。根据北极地区的构造演化,结合区内地层特征、盆地分布及其发育特征,研究区内油气地质条件,通过剖析研究区大油气田的成藏要素和作用,并结合含油气系统的思想,探讨大油气... 北极含油气域包括了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具有非常丰富油气资源。根据北极地区的构造演化,结合区内地层特征、盆地分布及其发育特征,研究区内油气地质条件,通过剖析研究区大油气田的成藏要素和作用,并结合含油气系统的思想,探讨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北极地区的构造演化控制了北极含油气域的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其中巨型裂谷的发育、联合古陆的形成与裂解以及北大西洋的形成使北极含油气域具备了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因此,中生界是区内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储层和盖层发育的主要层位,其次是新生界。区内主要以大气田为主,大油气田的圈闭类型以构造圈闭为主,油气生成大多开始于侏罗纪,运移高峰则大多发生在白垩纪以后。在大油气田数量和可采储量上,区内白垩系是大油气田分布最多的地层,其次为侏罗系。研究区勘探程度很低,仍有大量的油气资源待开发或未开发,但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多,区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风险大,因此对大油气田的分布规律需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含油气域 大油气田 构造演化 白垩系 侏罗系 形成条件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33
9
作者 贾小乐 何登发 童晓光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3年第5期54-67,共14页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开展该盆地大油气田的研究将丰富前陆盆地石油地质学理论,也可为前陆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依据。以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已发现的60个大油气田数据为基础,应用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对大油气田逐...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开展该盆地大油气田的研究将丰富前陆盆地石油地质学理论,也可为前陆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依据。以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已发现的60个大油气田数据为基础,应用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对大油气田逐个进行解剖,探讨了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别规律。研究表明,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大油气田的油气源主要为下志留统Gahkum组、下白垩统Garau组和中白垩统Kazhdumi组及古新统—始新统Pabdeh组,主要储集于渐新统—下中新统Asmari组石灰岩、中白垩统阿尔布阶—土伦阶Bangestan群石灰岩、三叠系Dashtak组和Kangan组石灰岩及二叠系Dalan组石灰岩中,受中新统Gachsaran组蒸发岩系及上白垩统Gurpi组泥岩等封盖,在褶皱背斜圈闭中聚集成藏。大油气田主要集中在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三国,在1960—1979年间有较大发现,主要富集于中生界和新生界,以碳酸盐岩储层为主,多数埋深小于3km,储量小于1×1010bbl。影响大油气田分布的控制因素包括: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及其成盆前的演化历史,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热演化和展布,储层有利的储集条件,优质的区域和直接盖层,以及新近纪的造山运动和褶皱作用形成的有利油气聚集的褶皱背斜圈闭和有利油气垂向运移的裂缝通道。这些因素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区域和聚集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 大油气田 含油气系统 形成条件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西伯利亚盆地北部大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被引量:8
10
作者 杜鹏 何登发 张光亚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1年第3期23-30,67,共9页
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盆地是俄罗斯联邦面积最大、油气储量最大和产气量最高的一个含油气盆地,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新开发的特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截至2007年年底,西西伯利亚盆地天然气的已发现可采储量为16.1×1012m3,其中未... 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盆地是俄罗斯联邦面积最大、油气储量最大和产气量最高的一个含油气盆地,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新开发的特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截至2007年年底,西西伯利亚盆地天然气的已发现可采储量为16.1×1012m3,其中未开发油气田中的储量占9.96×1012m3,未发现资源量为31.6×1012m3。以盆地中57个大气田的资料为基础,结合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应用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通过综合分析盆地北部生、储、盖等油气成藏要素,认为上侏罗统巴热诺夫组及其相当的层系是西西伯利亚盆地北部最重要的生气层,其有机碳含量超过7%;白垩系顶部的赛诺曼阶砂岩是大多数大气田(80%的天然气)的储层,平均厚度达800m。盆地内发育了大量复杂的构造—地层圈闭,已发现的大气田主要分布在努尔明长垣、梅德韦日长垣等盆地北缘的隆起区。未来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标与储量增长区仍是南喀拉—亚马尔、纳德姆—塔兹含油气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田 形成条件 分布规律 构造—沉积演化 西西伯利亚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美含油气域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高金尉 何登发 王兆明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1年第3期44-56,7-8,共13页
北美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全球有近1/5的大油气田分布其中。研究区限于落基山褶皱冲断带、马拉松—沃希托褶皱冲断带、阿巴拉契亚褶皱冲断带和因努伊特褶皱带所围限的北美克拉通以及北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地区北美部分,称之为北美含油气域... 北美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全球有近1/5的大油气田分布其中。研究区限于落基山褶皱冲断带、马拉松—沃希托褶皱冲断带、阿巴拉契亚褶皱冲断带和因努伊特褶皱带所围限的北美克拉通以及北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地区北美部分,称之为北美含油气域。根据北美地区构造沉积特征,结合盆地分布及其地质结构特征,将北美含油气域划分为5个构造区带。通过深入剖析研究区大油气田的成藏要素和作用,结合含油气系统的思想,探讨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的构造沉积演化有泥盆纪、二叠纪和白垩纪3个重要时期,对区内大油气田的分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大油气田分布在落基山前陆地区、马拉松—沃希托前陆地区和中陆地区、内克拉通地区以及北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地区,其中,在前陆地区最为集中。区内大油气田的烃源岩、储层和盖层主要位于泥盆系、二叠系和白垩系,圈闭类型主要是背斜圈闭、岩性圈闭和礁型圈闭以及构造和地层的复合圈闭。大油气田的产层深度主要在3km以上,其中泥盆系以大油田为主,二叠系大油田和大气田都较多,白垩系则以大气田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含油气域 大油气田 构造沉积演化 泥盆系 二叠系 白垩系 形成条件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古生代海相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4
12
作者 康玉柱 康志宏 《海相油气地质》 2002年第3期28-33,共6页
列举了塔里木盆地1984年以来油气勘探的一些重大进展,描述了塔里木原型盆地的特征以及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末期三次构造运动对盆地产生的形变改造作用,对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变形区、构造变形层作了划分,并从形成大油气田的基本... 列举了塔里木盆地1984年以来油气勘探的一些重大进展,描述了塔里木原型盆地的特征以及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末期三次构造运动对盆地产生的形变改造作用,对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变形区、构造变形层作了划分,并从形成大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出发,阐述了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海相地层具有多套烃源层和多种成油组合,并对大型古隆起、斜坡、区域性不整合面和断裂在塔里木油气勘探中的指向意义作了较深入的分析,认为它们是寻找大油气田的有利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条件 塔里木盆地 海相地层 古生代 大油气田 油气藏 构造演化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海南部盆地大型气田形成条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菲菲 杨金玉 杨传胜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7-33,共7页
通过收集相关资料,结合气源岩、生储盖组合及圈闭特征方面的研究,对北海南部盆地大型气田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形成的基本规律后得出:北海南部盆地气源岩为上石炭统维斯特伐利亚阶煤系地层(C22);主力储层为赤底统砂岩,部分地... 通过收集相关资料,结合气源岩、生储盖组合及圈闭特征方面的研究,对北海南部盆地大型气田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形成的基本规律后得出:北海南部盆地气源岩为上石炭统维斯特伐利亚阶煤系地层(C22);主力储层为赤底统砂岩,部分地区储层为下三叠统砂岩;区域盖层为上二叠统蒸发盐岩。北海南部大型气田多为反转断裂构造圈闭,其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受控因素为石炭统气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赤底统砂岩发育带的分布以及区域性蒸发盐岩盖层的有效封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气田 形成条件 北海南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L18气田上新统地层圈闭气田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迎朝 徐新德 +5 位作者 甘军 杨希冰 朱继田 杨金海 何小胡 郭潇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1-133,共13页
近期在琼东南盆地超深水区发现了L18气田上新统地层圈闭气田,但在聚气背景、烃源岩、储层沉积成因及天然气输导体系等气田形成条件和成藏模式认识存在争议。通过对该气田形成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上新世轴向古洼槽内地层圈闭、陵水凹陷... 近期在琼东南盆地超深水区发现了L18气田上新统地层圈闭气田,但在聚气背景、烃源岩、储层沉积成因及天然气输导体系等气田形成条件和成藏模式认识存在争议。通过对该气田形成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上新世轴向古洼槽内地层圈闭、陵水凹陷东洼下渐新统崖城组浅海相烃源岩、上新统限制型重力流砂岩储层和渐新统-中新统断裂垂向沟源通道是形成上新统地层圈闭气田的4个基本条件。中中新世以来盆地中央继承性发育轴向古洼槽和限制型重力流沉积,随着后期地层沉积迁移、差异压实作用,上新统莺歌海组砂岩顶面在轴向洼槽内起伏,并被周边泥岩封盖、封堵,形成了地层圈闭;约3.4 Ma BP,陵水凹陷东洼下渐新统崖城组浅海相烃源岩生成了成熟天然气,沿渐新统-中新统断裂向上运移到上新统莺歌海组重力流沉积砂岩中,再侧向运移至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具有"烃源岩、圈闭、断裂+砂岩输导层"三要素控藏的上新统地层圈闭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圈闭气田 形成条件 成藏模式 上新统 深水区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安气田须家河组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条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卞从胜 王红军 +1 位作者 尹平 林华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9-22,26,共5页
广安气田是目前川中地区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发现的最大气田,由于其地质条件特殊,对该气田天然气的成藏机理和富集条件一直认识不清。根据大面积成藏的定义,结合广安气田的地质特征,认为广安气田具有大面积成藏的特征。从气田烃源岩和储... 广安气田是目前川中地区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发现的最大气田,由于其地质条件特殊,对该气田天然气的成藏机理和富集条件一直认识不清。根据大面积成藏的定义,结合广安气田的地质特征,认为广安气田具有大面积成藏的特征。从气田烃源岩和储层的结构、气层分布特征、裂缝与气藏分布的关系以及包裹体的测试分析入手,认为大面积成藏的主要条件为平缓构造背景下,源储的大面积间互;有效储层的分布范围控制了气层的分布,构造起伏与裂缝发育有利于气层的分布与产能的提高;煤系地层的吸附解析机理和平缓构造造成晚期构造抬升是大面积成藏的重要条件。这一认识与前人关于构造抬升对油气成藏不利的观点不同,将增加抬升区油气成藏的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须家河组 广安气田 大面积成藏 地质特征 形成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不同储量丰度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控因素及其评价 被引量:4
16
作者 付广 郎微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8-52,167,共6页
分析我国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表明源岩供气能力、输导层输导天然气能力和盖层封气能力是我国大中型气田形成的3个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平均法建立气藏形成主控因素综合定量评价方法,并对我国31个大中型气田形成主控因素进行综... 分析我国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表明源岩供气能力、输导层输导天然气能力和盖层封气能力是我国大中型气田形成的3个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平均法建立气藏形成主控因素综合定量评价方法,并对我国31个大中型气田形成主控因素进行综合定量评价,表明形成主控因素综合定量评价以好等级为主,其次为中等.我国31个大中型气田形成主控因素综合定量评价与其天然气储量丰度为正比关系,即随着气藏形成主控因素综合定量评价增加,其天然气储量丰度增大.要形成高储量丰度及中等储量丰度的大中型气田,气藏形成主控因素的综合评价应为好等级及中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型气田 形成条件 综合评价 供气能力 输导能力 封气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生代大型油气田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20
17
作者 康玉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5,共5页
继1984年塔里木盆地北部钻探沙参2井实现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首次重大突破后,分别又在塔里木、华北、扬子、准噶尔等地块上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油气田。为此,从烃源岩、储集层(体)、生储盖组合、古隆起、古斜坡控油气、多期成藏、多期充注... 继1984年塔里木盆地北部钻探沙参2井实现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首次重大突破后,分别又在塔里木、华北、扬子、准噶尔等地块上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油气田。为此,从烃源岩、储集层(体)、生储盖组合、古隆起、古斜坡控油气、多期成藏、多期充注及封盖条件等方面综合研究了我国古生代大油气田成藏条件,并指出了下一步勘探方向,以期在我国地质构造十分复杂的古生代地层中发现更多的大型油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生代 大型 气田 油气藏形成 条件 勘探方针 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崖城13-1气田天然气富集条件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30
18
作者 谢玉洪 童传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127,共5页
位于琼东南盆地西部的崖城13-1气田是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的一个对外合作海上大气田,自1996年投产以来,一直肩负着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海南省供气的任务。为提高该气田的天然气采收率、满足下游用户不断增长的用气需求量,基于前人的... 位于琼东南盆地西部的崖城13-1气田是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的一个对外合作海上大气田,自1996年投产以来,一直肩负着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海南省供气的任务。为提高该气田的天然气采收率、满足下游用户不断增长的用气需求量,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大量实钻资料,对该气田的天然气富集条件以及成藏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结论认为,崖城13-1气田为基底隆起背景上发育起来的披覆背斜,因顶部遭受削蚀作用而形成的构造—岩性地层复合气藏,气层厚度大、分布稳定、产能高,属高丰度大型气田。该气田同时具有:①有多套烃源岩;②圈闭形成早;③储层厚度大、物性好、产能高;④超压盖层等优越的天然气富集条件。但该气田圈闭范围内,不同断块气、水界面深度不一致,并且构造高部位———南部S3-2含气充满度低,致使该气田的成藏规律复杂化,通过断块间的压力干扰研究,结果证明断层对天然气具有明显的封堵作用。研究成果为该气田后期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崖城13—1气田 天然气富集条件 气藏形成 含气充满度 气水界面 断层封堵 后期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乐东01超高温高压气藏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8
19
作者 许马光 范彩伟 +2 位作者 张丹妮 胡高伟 谭建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3-53,共11页
莺歌海盆地乐东01气田是我国海域已发现的罕见的超高温高压气田,单井测试气量最高可达240×10^(4)m^(3)/d,该气田的发现证实了超高温高压条件下可以形成高产工业气流。为了深化对该气田的地质认识、加快该区天然气勘探进程,通过对... 莺歌海盆地乐东01气田是我国海域已发现的罕见的超高温高压气田,单井测试气量最高可达240×10^(4)m^(3)/d,该气田的发现证实了超高温高压条件下可以形成高产工业气流。为了深化对该气田的地质认识、加快该区天然气勘探进程,通过对烃源岩、储盖组合、成藏动力、运移通道等开展系统研究,明确了乐东01超高温高压气田的形成条件及其天然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乐东01气田深层新近系中新统黄流组发育重力流水道砂岩与浅海相泥岩的储盖组合,砂岩粒间孔、溶蚀孔是低孔—低渗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泥岩可形成直接盖层和区域盖层,具有“砂体独立成藏”的特征;②在生烃与欠压实等增压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中新统烃源岩内部孔隙流体压力增加,形成“源高储低”的源储剩余压力梯度,为天然气成藏提供了充足的动力;③中新统高成熟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在距今1.2~0.4 Ma期间,通过增压开启的微裂缝运移至黄流组二段储层中并聚集成藏,具有“中新统烃源岩供烃、优质储盖组合保存、微裂隙垂向输导、源储剩余压差驱动、天然气晚期充注”的成藏模式。结论认为,莺歌海盆地乐东01超高温高压气田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是拓展我国海上油气储量规模的重要领域,该研究成果对于类似盆地天然气勘探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乐东01气田 新近系中新统黄流组 超高温高压 气藏形成条件 天然气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气田与苏里格气田“甜点”储层对比研究 被引量:32
20
作者 杨晓萍 赵文智 +2 位作者 邹才能 李伟 陶士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共4页
四川盆地中部三叠系香溪群与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主力储层二叠系下盒子组盒8段均具有埋藏深度大、深埋时间长、成岩演化程度高、物性差等特点,属于典型的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孔隙度大部分介于4%~6%之间,渗透率一般小于1... 四川盆地中部三叠系香溪群与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主力储层二叠系下盒子组盒8段均具有埋藏深度大、深埋时间长、成岩演化程度高、物性差等特点,属于典型的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孔隙度大部分介于4%~6%之间,渗透率一般小于1×10-^-3μm^2,其中都发育有相对优质的有效储层(“甜点”),而且大部分油气都储集在这些“甜点”储层中。通过对这两套储层的形成条件对比分析认为,形成“甜点”储层的主控因素主要是层序地层、有利沉积相带、碎屑颗粒的粒度、有机酸性水的溶蚀以及裂缝的发育程度。研究发现,“甜点”储层均发育在具有块状层理的粗砂岩或中-粗砂岩中,纵向上主要分布在中期基准面旋回的中下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平原和平原-前缘相带的高能分流河道中;此外,裂缝对致密储层储集能力也具有较大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部 三叠纪 苏里格气田 二叠纪 低渗透储集层 有效储层 形成 条件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