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粒重、灌浆持续期、灌浆速率的遗传特性及其关系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章履孝 颜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11-214,共4页
通过NCⅡ遗传交配设计,研究玉米粒重及影响粒重的5个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和遗传特性,并用通径分析阐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杂交种百粒重的变异系数为14.6%,HF1=31.3%,h2B=84.7%,h2N=5... 通过NCⅡ遗传交配设计,研究玉米粒重及影响粒重的5个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和遗传特性,并用通径分析阐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杂交种百粒重的变异系数为14.6%,HF1=31.3%,h2B=84.7%,h2N=55.9%;灌浆持续期的变异系数小于10%,HF1=-7.3%,h2B=74.6%,h2N=60.2%;分期灌浆速率中,第2、3灌浆期的速率高,变异系数小,第1、4灌浆期的速率低,变异系数大,除第4灌浆期灌浆速率h2B=51.4%和h2N=28.9%偏低以外,其余3期灌浆速率h2B为75.4%~84.0%,h2N为55.4%~61.1%,遗传力相当高;百粒重与5个性状的直接通径系数依次是第2灌浆期灌浆速率0.742>第3灌浆期灌浆速率0.703>灌浆持续期0.481>第4灌浆期灌浆速率0.478>第1灌浆期灌浆速率0.341;间接通径系数间则关系复杂。并讨论了提高玉米粒重的育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粒重 灌浆持续期 灌浆速率 遗传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灌与地面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籽粒灌浆过程特性分析 被引量:42
2
作者 姚素梅 康跃虎 +3 位作者 吕国华 刘明久 杨文平 李东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17,共5页
为比较喷灌和地面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籽粒灌浆过程特性的差异,进而探讨喷灌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该研究以百农矮抗58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应用Richards模型对喷灌和地面灌溉条件下冬小麦强势粒、弱势粒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 为比较喷灌和地面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籽粒灌浆过程特性的差异,进而探讨喷灌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该研究以百农矮抗58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应用Richards模型对喷灌和地面灌溉条件下冬小麦强势粒、弱势粒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模拟。建立在Richards模型基础上的籽粒生长分析显示:与地面灌溉相比,喷灌处理使冬小麦强势粒、弱势粒的千粒质量均显著性提高。灌浆特征参数的比较表明,喷灌处理使冬小麦强势粒、弱势粒的起始势增强,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提前,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均增大。阶段灌浆特征参数的比较表明,在籽粒灌浆的前期,喷灌处理使冬小麦强势粒、弱势粒的灌浆持续期缩短,平均灌浆速率增加;在籽粒灌浆的中期和后期,喷灌处理使强势粒的灌浆速率均得到了提高,但对其灌浆持续期没有显著影响,使弱势粒的灌浆持续期均延长,灌浆速率均得到了提高。总体上讲,喷灌处理对弱势粒粒质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强势粒,表明喷灌提高冬小麦的千粒质量主要是通过提高弱势粒的千粒质量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籽粒 灌浆 冬小麦 灌浆速率 灌浆持续期 喷灌 地面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霍竹 王璞 邵明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38,共6页
针对京郊"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下秸秆还田十分普遍,然而氮肥施用却常常过量这一现状,探讨了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最终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秸秆还田和秸秆不还田2个因素,不施氮、传统施氮和优化施氮3个氮肥水... 针对京郊"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下秸秆还田十分普遍,然而氮肥施用却常常过量这一现状,探讨了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最终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秸秆还田和秸秆不还田2个因素,不施氮、传统施氮和优化施氮3个氮肥水平。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夏玉米的籽粒体积增加了17.38%~19.69%,高速灌浆持续期较对照延长5~7d,夏玉米产量提高显著,尤其是秸秆还田+优化施氮处理产量最高,达到7385.1kg/hm2;秸秆还田优化施氮的穗粒数达到598.19粒/穗,与秸秆不还田不施氮处理相比增加了27.3%,秸秆还田传统施氮处理的千粒重最大,达到239.75g/1000粒。通过对比分析,认为"秸秆还田+优化施氮"是京郊地区适宜采用的一种增加作物产量的优化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夏玉米 施氮肥 配施 灌浆过程 产量 灌浆持续期 增加 京郊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贾波 谢庆春 倪向群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12期15-18,共4页
灌浆特性是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指标,灌浆持续期及灌浆速率决定了玉米的粒重和产量。综述了栽培措施、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以期为玉米育种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玉米 灌浆持续期 灌浆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籽粒灌浆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姚维传 张从宇 王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12,共4页
以 6× 6双列杂交的F1~F3 及亲本为试材 ,对籽粒灌浆持续期和籽粒灌浆速率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 ,籽粒灌浆性状的GCA (一般配合力 )和SCA (特殊配合力 )均方达显著水平 ,说明籽粒灌浆性状的遗传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 以 6× 6双列杂交的F1~F3 及亲本为试材 ,对籽粒灌浆持续期和籽粒灌浆速率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 ,籽粒灌浆性状的GCA (一般配合力 )和SCA (特殊配合力 )均方达显著水平 ,说明籽粒灌浆性状的遗传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作用。随世代推进 ,基因加性变异在总遗传变异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世代与GCA、SCA的互作极显著。F1与F2 、F3 的GCA、SCA相关不显著 ;F2 与F3 的GCA表现基本一致。在进行籽粒灌浆性状的家系育种时 ,应考察F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灌浆持续期 籽粒灌浆速率 配合力 籽粒产量 杂交优势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宋希云 夏美翠 +1 位作者 李储学 蔡秋芳 《莱阳农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241-245,共5页
以16个农艺性状不同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灌浆特性。结果表明:籽粒增重表现慢--快--慢3个时期,其变化规律可由三次多项式进行拟合;不同品种的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差别较大,而灌浆持续期无明显不同... 以16个农艺性状不同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灌浆特性。结果表明:籽粒增重表现慢--快--慢3个时期,其变化规律可由三次多项式进行拟合;不同品种的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差别较大,而灌浆持续期无明显不同;品种成熟期与籽粒灌浆持续期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浆 灌浆速率 灌浆持续期 小麦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研究概况及其育种学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建林 李雁鸣 魏树和 《辽宁农业科学》 2000年第5期21-23,共3页
综述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国内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概况。讨论了灌浆速率、灌浆持续期与产量的关系 ,以及环境条件对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育种指标。认为选育灌浆速率快、抗“干热风”
关键词 小麦 灌浆速率 灌浆持续期 产量 育种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乳苗抛栽与其他栽培方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7
8
作者 马殿荣 陈温福 +3 位作者 王庆祥 苏芳莉 周淑清 陈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36-339,共4页
不同栽培方式的水稻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手插秧和抛秧的产量极显著地高于乳苗抛栽。乳苗抛栽的成苗率低 ,成穗率低。乳苗抛栽比手插秧和抛秧在田间的生长期大大缩短 ,各个生育时期均有所延后 ,乳苗抛栽群体的灌浆比手插秧和抛秧延迟 ... 不同栽培方式的水稻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手插秧和抛秧的产量极显著地高于乳苗抛栽。乳苗抛栽的成苗率低 ,成穗率低。乳苗抛栽比手插秧和抛秧在田间的生长期大大缩短 ,各个生育时期均有所延后 ,乳苗抛栽群体的灌浆比手插秧和抛秧延迟 ,灌浆持续期比手插秧和抛秧短 ,千粒重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方式 水稻 产量 乳苗抛栽 手插秧 抛秧 成苗率 成穗率 生长 灌浆持续期 千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醚甲环唑对小麦籽粒GA含量的影响
9
作者 杨涛 王树剑 +5 位作者 赵伟 刘海全 谢中卫 赵其苍 柳西玉 黄晓荣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4期96-98,共3页
研究苯醚甲环唑对小麦籽粒G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灌浆中后期喷施苯醚甲环唑,提高了小麦籽粒内源激素GA的含量,调节了籽粒灌浆速率,延长了籽粒灌浆持续期,使小麦增加了粒重,进而提高了小麦产量。
关键词 苯醚甲环唑 GA含量 灌浆速率 灌浆持续期 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早熟性的选择
10
作者 尹大海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1993年第6期7-11,共5页
在燕麦(Auena sativa L.)育种中,人们通常是以抽穗期做为选择早熟的主要指标,但抽穗过早往往会对产量(籽产和地上生物量)造成不利影响。本试验分别依抽穗期、灌浆持续期及抽穗期+灌浆持续期的指数等指标,在三个组合的F_s群体进行选择,... 在燕麦(Auena sativa L.)育种中,人们通常是以抽穗期做为选择早熟的主要指标,但抽穗过早往往会对产量(籽产和地上生物量)造成不利影响。本试验分别依抽穗期、灌浆持续期及抽穗期+灌浆持续期的指数等指标,在三个组合的F_s群体进行选择,并对其后代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三组材料的后代在生育期天数上无显著差异;抽穗期和灌浆持续期均与生育期天数呈高度正相关。另外,缩短灌浆持续期虽对产量等经济性状无明显不利影响,但由于遗传力偏低,对其直接选择的效果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早熟性 抽穗 灌浆持续期 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