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引黄滴灌不同含沙率对灌水器堵塞影响和试验研究
1
作者 相扬帆 岑睿 +2 位作者 吴文勇 胡雅琪 许健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6-211,224,共7页
灌水器堵塞是影响黄河水滴灌灌水质量的关键因素。对8种不同灌水器与1‰(1 kg/t)、2‰(2 kg/t)、4‰(4 kg/t)3种含沙率进行模拟试验,重点研究了引黄滴灌不同类型滴灌灌水器的流量变化规律和堵塞效应。试验结果表明:灌水器的流量衰减率... 灌水器堵塞是影响黄河水滴灌灌水质量的关键因素。对8种不同灌水器与1‰(1 kg/t)、2‰(2 kg/t)、4‰(4 kg/t)3种含沙率进行模拟试验,重点研究了引黄滴灌不同类型滴灌灌水器的流量变化规律和堵塞效应。试验结果表明:灌水器的流量衰减率随着灌水历时的增加而增大,灌水300 h后衰减率整体达到43%~72%;流量衰减率随着含沙率的增加而增大,低泥沙含量时(1‰),75%的灌水器呈现中度堵塞情况,高泥沙含量时(4‰),100%的灌水器呈现重度堵塞。灌水器N-1.6与N-2.0B在3种不同含沙率下的灌水均匀度均达到80%以上,可以满足作物的灌溉需求。灌水器的流量衰减与灌水器的流道长度呈正相关,随着流道长度的增加,灌水器抗堵塞性能降低,流量衰减率增大。流道内沉积泥沙的中值粒径与灌水器设计流速呈负相关,随着设计流速的增加而减小。灌水器流道内0~30μm粒径的沉积泥沙体积比随含沙率的增加而不断降低。研究成果可为解决引黄滴灌灌水器堵塞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滴 灌水器堵塞 含沙率 流量衰减率 水均匀度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氯及毛管冲洗控制再生水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 被引量:13
2
作者 宋鹏 李云开 +1 位作者 李久生 裴旖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0-86,共7页
再生水滴灌系统中灌水器生物堵塞与其内部堵塞物质-附生生物膜的形成、生长有着密切关系,加氯配合毛管冲洗既可以借助加氯杀菌抑制微生物生长,又可以利用毛管冲洗的剪切力作用而促进毛管内部堵塞物质的脱落而冲出系统外部,有望成为一种... 再生水滴灌系统中灌水器生物堵塞与其内部堵塞物质-附生生物膜的形成、生长有着密切关系,加氯配合毛管冲洗既可以借助加氯杀菌抑制微生物生长,又可以利用毛管冲洗的剪切力作用而促进毛管内部堵塞物质的脱落而冲出系统外部,有望成为一种控制灌水器内部生物膜形成与堵塞的有效措施。为此,借助周期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yclic activated sludge system,CASS)工艺污水处理厂现场再生水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试验,研究毛管冲洗、加氯、加氯配合毛管冲洗3种模式对再生水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控制效果。研究发现加氯配合毛管冲洗可有效降低灌水器内附生生物膜中微生物的数量,较单独的毛管冲洗、加氯以及未进行任何处理条件下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s)含量分别降低了52.2%、44.2%、73.2%,微生物分泌的黏性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含量也分别降低了约28.0%、22.9%、63.9%,在微生物及其分泌的黏性多聚物的共同作用下,使得灌水器内部堵塞物质总量分别降低了47.4%、43.1%、69.1%,进而使得灌水器相对平均流量和灌水均匀度最高分别提升了40.0%、53.0%,灌水均匀度(coefficient of uniformity,CU)达到了70%以上。同时表明在推迟加氯起始时间后(即灌水器相对平均流量(discharge ratio variation,Dra)降至80%开始加氯),加氯仍可以达到满意的堵塞控制效果。但加氯配合毛管冲洗也会显著增加微生物活性,分别提升了36.5%、29.0%、15.7%,这也使得对灌水器堵塞的恢复效果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加氯 灌水器堵塞 再生水 毛管冲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水沉淀后水质对滴灌灌水器堵塞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晓晶 于健 +4 位作者 马太玲 宋耀兴 卢俊平 杜慧慧 王凡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8-264,共7页
利用2013年5月—10月和2014年7月—11月的实测数据,分析了乌海市不同功能的三个典型沉淀池(如意湖、林业湖和朝阳湖)的浊度、细菌总数、叶绿素a、总氮、总磷五项水质指标的沉淀、过滤效率,利用灌水器堵塞野外调查数据并结合堵塞物电镜... 利用2013年5月—10月和2014年7月—11月的实测数据,分析了乌海市不同功能的三个典型沉淀池(如意湖、林业湖和朝阳湖)的浊度、细菌总数、叶绿素a、总氮、总磷五项水质指标的沉淀、过滤效率,利用灌水器堵塞野外调查数据并结合堵塞物电镜扫描图片,探讨了黄河水经过平流沉淀+网式过滤组合模式处理后仍会造成灌水器堵塞的原因。结果表明:各沉淀池浊度的沉淀和过滤效率均较高,其中如意湖的沉淀效率最高,平均去除率为63%;2013年朝阳湖的过滤效率最高,为60.53%,各沉淀池水质指标的过滤效果普遍较差。黄河水经沉淀过滤后仍会造成灌水器堵塞,其主要原因与细小颗粒物和微生物形成的絮状结构有关,建议对原有沉淀、过滤措施提出改进,经一、二级沉淀后在泵房内改用叠片式砂过滤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灌水器堵塞 黄河水 沉淀效率 过滤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氯处理对再生水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久生 陈磊 栗岩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13,共7页
选取有压力补偿功能和无压力补偿功能,标称流量1.0~2.6L/h的6种灌水器,研究了加氯间隔1~4周、系统余氯质量浓度2.5~10mg/L对二级处理再生水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和系统均匀性的影响,以便确定加氯处理最优运行方式。系统采用每天灌溉12... 选取有压力补偿功能和无压力补偿功能,标称流量1.0~2.6L/h的6种灌水器,研究了加氯间隔1~4周、系统余氯质量浓度2.5~10mg/L对二级处理再生水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和系统均匀性的影响,以便确定加氯处理最优运行方式。系统采用每天灌溉12h的运行方式,累计运行84d(1008h)。结果表明,加氯处理可有效地减轻灌水器堵塞,使滴灌系统保持均匀系数大于90%的良好性能,流量小于1.38L/h的灌水器效果更为明显。尽管控制系统余氯浓度2.5、5.0和10.0mg/L均可以杀死再生水中99.9%的细菌,但加氯间隔1周和2周处理减轻堵塞使系统保持良好性能的效果优于加氯间隔4周的处理。从保持滴灌系统性能良好的角度出发,建议采用低浓度高频率的加氯处理运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 废水处理 加氯处理 灌水器堵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离子对再生水滴灌灌水器堵塞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郝锋珍 李久生 +1 位作者 王珍 栗岩峰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17,共7页
为探究不同化学离子(Fe2+、Ca2+)对滴灌灌水器堵塞发生过程的影响及堵塞机制,以二级处理再生水和地下水为水源,选取标称流量为1.1~1.8L/h的4种灌水器进行灌水器堵塞试验。试验中每天灌水12h,定期测定灌水器流量,试验结束后测定灌水... 为探究不同化学离子(Fe2+、Ca2+)对滴灌灌水器堵塞发生过程的影响及堵塞机制,以二级处理再生水和地下水为水源,选取标称流量为1.1~1.8L/h的4种灌水器进行灌水器堵塞试验。试验中每天灌水12h,定期测定灌水器流量,试验结束后测定灌水器生物膜干重及胞外多聚物EPS重量。结果表明:化学离子改变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和结构稳定性,增加了堵塞物质的形成和生长速度;向地下水加入Fe2+增大灌水器发生生物化学堵塞的风险,地下水同时加入Fe2+、Ca2+,灌水器以化学堵塞为主;再生水加入Ca2+提高了灌水器化学堵塞风险,加入Fe2+或同时加入Fe2+、Ca2+增加了发生生物化学堵塞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器堵塞 再生水 生物膜 化学堵塞 生物化学堵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流三通产生的高频压力脉冲对迷宫流道灌水器堵塞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靳彬彬 王新坤 +4 位作者 黄松 樊二东 颜海兰 姚吉成 鱼建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65-171,共7页
滴头堵塞是滴灌技术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分析75 kPa射流三通入口压力下形成的压力脉动对迷宫流道灌水器堵塞的影响。该研究以3个压力(恒定压力,射流三通左侧和右侧的脉动压力),采用因素组合,进行了滴灌系统迷宫流道灌水器堵塞试验研究... 滴头堵塞是滴灌技术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分析75 kPa射流三通入口压力下形成的压力脉动对迷宫流道灌水器堵塞的影响。该研究以3个压力(恒定压力,射流三通左侧和右侧的脉动压力),采用因素组合,进行了滴灌系统迷宫流道灌水器堵塞试验研究,最后确定射流三通产生的高频压力脉冲与稳压对平均相对流量(Dra)和克里斯琴森均匀性系数(CU)的影响。结果表明,射流三通组的平均相对流量和克里斯琴森均匀性系数分别比普通三通组高10.8%~14.8%和21.1%~44.9%。3种浑水浓度下(0.5,1.0和1.5 g/L),对于普通三通组,在第16、11和7次灌溉运行之后,平均相对流量降低到74%,这被认为灌水器处于严重堵塞的状态。但是,对于射流三通左和右侧组,分别在第18、16、14、13、11和10次运行后,平均相对流量仍高于75%。高泥沙沉积物浓度(1.5 g/L)的平均相对流量和克里斯琴森均匀性系数与低和中泥沙沉积物浓度(0.5和1.0 g/L)的有显着差异(P<0.01)。高浓度(1.5 g/L)时堵塞的可能性迅速增加,但此浓度下射流三通较普通三通依然具有抗堵塞性能。总之,射流三通产生的高频压力脉冲具有稳定的防堵塞性能。建议使用射流三通代替滴灌系统中的普通三通,以防止灌水器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发生器 高含沙量水 高频压力脉冲 灌水器堵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水灌溉陶瓷灌水器堵塞特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聂一品 郝志豪 +4 位作者 高子涵 鲁成泽 陈慧芳 刘燕芳 陈俊英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6-61,共6页
受水资源短缺的限制,我国仍有较多地区采用硬水进行灌溉。硬水易引发灌水器堵塞,为探明硬水灌溉下水的硬度对陶瓷灌水器堵塞的规律及堵塞机理,选取砂基陶瓷灌水器,使用杨凌自来水和配制的3种不同总硬度的硬水进行灌溉实验,观察其在55 d... 受水资源短缺的限制,我国仍有较多地区采用硬水进行灌溉。硬水易引发灌水器堵塞,为探明硬水灌溉下水的硬度对陶瓷灌水器堵塞的规律及堵塞机理,选取砂基陶瓷灌水器,使用杨凌自来水和配制的3种不同总硬度的硬水进行灌溉实验,观察其在55 d内流量变化过程,观察灌水器内堵塞物质形态,并借助X射线衍射仪检测堵塞物成分、含量。结果表明:硬水会造成灌水器堵塞,且水质越硬,堵塞越严重;硬水灌溉条件下,陶瓷灌水器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分为"波动阶段"和"下降阶段",且水质越硬,流量下降越明显;堵塞物质分析表明CaCO3沉淀是灌水器堵塞的主要原因。堵塞物影像表明,运行时间越长,水质越硬,堵塞物沉积越严重。研究结果为陶瓷灌水器在水质较硬地区的推广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水器 硬水 水器流量 灌水器堵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气泡对沼液滴灌系统灌水器的防堵塞效应与机理 被引量:6
8
作者 谭思源 沈岩 +3 位作者 刘雁征 王逍遥 肖洋 李云开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79-87,共9页
沼液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盐分离子与固体颗粒物等致垢物质,极易导致沼液滴灌系统灌水器物理-生物-化学复合堵塞,纳米气泡凭借其比表面积大、表面带负电荷、吸附性能高等特点,有望成为一种协同控制沼液灌溉系统复合型污垢的可靠方法。... 沼液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盐分离子与固体颗粒物等致垢物质,极易导致沼液滴灌系统灌水器物理-生物-化学复合堵塞,纳米气泡凭借其比表面积大、表面带负电荷、吸附性能高等特点,有望成为一种协同控制沼液灌溉系统复合型污垢的可靠方法。该研究旨在探究纳米气泡(Nanobubbles,NBs)对沼液滴灌系统灌水器复合型堵塞的缓解效应,明确NBs对灌水器附生生物污垢、化学沉淀和颗粒污垢的控制效果。将无NBs水和饱和NBs水进行不同体积配比,配置了3种NBs浓度的灌溉水:对照组(无NBs水)、饱和NBs水(全部为NBs水)、半NBs水(有无NBs的混配液体积相同),分别对3种内镶片式灌水器开展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NBs有效地缓解了灌水器堵塞,系统运行末期3种类型灌水器内部堵塞物质的干质量分别降低了22%~49%、18%~41%和25%~47%,而滴灌系统的相对平均流量和克里斯琴森均匀系数整体提高了15%~44%和26%~48%。NBs有效地控制了灌水器附生的生物污垢、化学沉淀和颗粒污垢形成,使得堵塞污垢中胞外聚合物的含量降低了29%~53%,碳酸盐、磷酸盐等化学沉淀的含量降低了52%~75%,而颗粒污垢的总量降低了35%~68%。相比而言,饱和NBs水处理比半NBs水处理下污垢的干质量减少了21%,建议在沼液滴灌工程中采用饱和NBs的方式来缓解灌水器堵塞。该研究证明了NBs是一种有效且生态友好型的防灌水器复合堵塞技术,有助于沼液滴灌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气泡 沼液 复合污垢 灌水器堵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钙镁离子地下水滴灌施肥系统堵塞效应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天志 王迪 +1 位作者 徐飞鹏 李云开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5-350,共6页
为了分析高钙镁离子地下水滴灌条件下施肥系统堵塞风险及综合影响效应,开展了大田春玉米田间滴灌试验.选择地下水和再生水2种灌溉水源,使用圆柱型迷宫流道灌水器和片式灌水器两类灌水器进行试验,并从灌水器堵塞及其对作物生长、产量的... 为了分析高钙镁离子地下水滴灌条件下施肥系统堵塞风险及综合影响效应,开展了大田春玉米田间滴灌试验.选择地下水和再生水2种灌溉水源,使用圆柱型迷宫流道灌水器和片式灌水器两类灌水器进行试验,并从灌水器堵塞及其对作物生长、产量的影响角度,对比分析了高钙镁离子地下水、再生水滴灌施肥的安全性问题,结果表明:该种高钙镁离子质量浓度(180 mg/L)地下水滴灌施肥比40~60 mg/L的再生水滴灌施肥具有更大的系统安全性问题;高钙镁离子地下水滴灌系统灌溉7次后灌水器相对平均流量Dra降至77.6%,灌水器均匀度CU降至79.9%,比再生水滴灌还低3.0%和5.3%,春玉米植株株高、茎粗、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再生水降低7.4%,3.5%,3.7%,3.7%.研究可为合理利用地下水滴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地下水 再生水 钙镁离子 灌水器堵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缝式迷宫滴灌带灌水器流道内泥沙沉积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惠 王世雷 +1 位作者 王文娥 胡笑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92-99,共8页
为研究灌水器流道内泥沙颗粒淤积特性的影响因素,进一步降低物理堵塞发生的风险,该研究配置不同浓度(1.8、2.8、3.8 g/L)和不同粒径(0≤d<0.054 mm、0.054 mm≤d<0.075 mm、0.075 mm≤d<0.1 mm)的含沙水,进行全组合间歇滴灌堵... 为研究灌水器流道内泥沙颗粒淤积特性的影响因素,进一步降低物理堵塞发生的风险,该研究配置不同浓度(1.8、2.8、3.8 g/L)和不同粒径(0≤d<0.054 mm、0.054 mm≤d<0.075 mm、0.075 mm≤d<0.1 mm)的含沙水,进行全组合间歇滴灌堵塞试验,对含沙水灌溉下灌水器泥沙沉积特性进行分析并对灌水器内流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灌溉结束后,经由边缝式迷宫灌水器输出的泥沙中,黏粒与砂粒比例下降,粉粒比例上升,即灌水器弯曲流道对小于0.002 mm和大于0.05 mm粒径的泥沙具有明显阻滞作用,流道内堵塞的泥沙集中在0.054~0.1 mm的中大粒径范围内。灌水器流道内部流线在主流区呈波浪状前进,主流区水流流速大于近壁区,中部转角处流速均偏大。沙粒易受上转角和下转角处产生的漩涡影响而沉降集中在漩涡中心及背水面。滞留在漩涡区内的泥沙颗粒是引起灌水器堵塞的主要因素。为减少灌水器堵塞风险,在设计优化时宜考虑减少直角、锐角区域以减少漩涡区的形成。研究为滴灌技术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 数值模拟 系统 灌水器堵塞 迷宫流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灌水器多类型流道的微压水力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黎安 刘洁 +3 位作者 魏青松 王聪 史玉升 董文楚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7,12,共5页
微压条件下灌水器的水力性能相对于常压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试验研究了8种灌水器在微压条件下的流态特征、出水均匀度及抗堵塞性能。结果表明,非压力补偿式滴灌产品在微压和常压下的流量变化率没有明显波动,清水下出水均匀性良... 微压条件下灌水器的水力性能相对于常压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试验研究了8种灌水器在微压条件下的流态特征、出水均匀度及抗堵塞性能。结果表明,非压力补偿式滴灌产品在微压和常压下的流量变化率没有明显波动,清水下出水均匀性良好,而抗堵塞性能较差;压力补偿式滴头因为在微压下存在启动水压而影响了工作状态,当超过启动水压后其出水均匀性与常压时没有明显变化,抗堵塞性能良好,但是流量随压力增大而增大,没有起到压力补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压水力性能 水器 出水均匀度 灌水器堵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压力对迷宫流道灌水器泥沙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钱龙 余兴娇 +1 位作者 吴立峰 裴青宝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4-123,共10页
降低工作压力已被广泛认为是最有效的减少滴灌系统维护和运行成本的方法之一。然而,使用高含沙水、回用水和微咸水等劣质水会增加灌水器堵塞的风险,因此探索了低压灌溉的可能性。使用高含沙水作为滴灌水源,分析了4个压力水平(50、80、10... 降低工作压力已被广泛认为是最有效的减少滴灌系统维护和运行成本的方法之一。然而,使用高含沙水、回用水和微咸水等劣质水会增加灌水器堵塞的风险,因此探索了低压灌溉的可能性。使用高含沙水作为滴灌水源,分析了4个压力水平(50、80、100和130 kPa)对迷宫流道灌水器防堵塞性能的影响,并测量了灌水器中保留淤积泥沙和排放淤积泥沙的粒径分布。结果表明,工作压力对灌水器的防堵塞性能有显著影响。当工作压力低于80 kPa时,滴灌头中的淤泥积累速度更快(最终累计量达52.31 mg),灌水器的堵塞过程加速,防堵塞性能显著降低,灌水器在运行10.92~12.78 d后出现整体堵塞。工作压力大于80 kPa时,滴头抗堵塞能力逐渐降低,系统在运行17.87~27.96 d后,灌水器出现突发性堵塞。灌水结束后,灌水器中淤积泥沙V10(6.61~8.29μm)和V25(13.54~20.93μm)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平均粒径增加了12.41%~23.77%,且受工作压力影响较小;而增加工作压力有利于减少灌水器内V50(31.64~56.31μm)的泥沙占比(下降约13.12%),粗颗粒泥沙V75(51.82~78.25μm)、V90(80.76~118.13μm)在4种工作压力下均不易排出流道,且在较小的工作压力下容易粘结成为更大的颗粒增加灌水器堵塞风险。工作压力对灌水器排出粗颗粒泥沙的影响较大,对微小泥沙的排出影响较小。因此,在高含沙量的滴灌系统中,迷宫流道灌水器在低压灌溉时的工作压力应控制在80 kP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器堵塞 高含沙水 工作压力 泥沙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全流土壤排渗过滤装置对黄河含沙水过滤和滴灌堵塞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凯亮 田军仓 夏天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1-56,60,共7页
为解决黄河含沙水滴灌过滤粘粒不易去除的问题,采用对比试验方法,设置了竖直地埋管式(V)、水平地埋管式(L)、辐射井管式(R)、渗水井管式(S)4种非全流土壤排渗过滤装置,进行了非饱和土壤处理(V2、L2、R2)与饱和土壤处理(V1、L1、R1和S)... 为解决黄河含沙水滴灌过滤粘粒不易去除的问题,采用对比试验方法,设置了竖直地埋管式(V)、水平地埋管式(L)、辐射井管式(R)、渗水井管式(S)4种非全流土壤排渗过滤装置,进行了非饱和土壤处理(V2、L2、R2)与饱和土壤处理(V1、L1、R1和S)条件下的黄河含沙水过滤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V1、L1、R1处理比V2、L2、R2处理两次过滤的平均滤水量分别提高3.73%、9.52%和10.56%,平均滤水含沙量分别降低2.74%、3.95%和1.84%;S处理滤水量最大,L处理滤水含沙量最小。各处理稳渗滤水含沙量均小于0.3 kg/m^(3),大于0.1 mm且小于0.129 mm的颗粒仅占0.58%。通过滴灌试验验证,S、V、L处理灌水器的相对流量和均匀系数分别大于75%和80%,均满足滴灌使用。综合考虑,建议在实践应用中推荐渗水井管式(S)和水平地埋管式(L)非全流土壤排渗过滤装置,可以为引黄灌区高效节水灌溉的黄河高含沙水过滤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堵塞 黄河含沙水 非全流过滤 非全流土壤排渗过滤 灌水器堵塞 过滤器 过滤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滴灌水源中泥沙表面附生生物膜的分形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伟楠 徐飞鹏 +2 位作者 周博 冯吉 李云开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14-920,共7页
为了解决灌水器堵塞这个制约引黄滴灌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关键问题,联合运用扫描电镜测试法和分形理论对黄河泥沙颗粒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泥沙颗粒表面形貌表现为以固体颗粒、微生物及其分泌的黏性胞外聚合物形成的复杂生物... 为了解决灌水器堵塞这个制约引黄滴灌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关键问题,联合运用扫描电镜测试法和分形理论对黄河泥沙颗粒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泥沙颗粒表面形貌表现为以固体颗粒、微生物及其分泌的黏性胞外聚合物形成的复杂生物膜结构.黄河泥沙颗粒表面具有显著的分形和多重分形特征,简单分形维数虽然能从整体上表征颗粒物表面形貌的复杂性与不规则性,但未能刻画颗粒物局部奇异性的微观特征,而多重分形谱可以定量描述这种复杂泥沙颗粒形貌特征.黄河泥沙借助其巨大的表面积,吸附了大量的微生物,微生物分泌的胞外聚合物质量浓度高达276.08~360.68 mg/L,这就要求在控制引黄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时,需要从以往单纯考虑泥沙颗粒物本身转变为综合考虑泥沙颗粒和微生物的耦合作用,寻求更为有效的堵塞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器堵塞 泥沙表面形貌 生物膜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clogging mechanism and hydrodynamic behavior of sediment movement in patch-type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15
作者 ZHU Ximao YU Liming +1 位作者 LI Na WANG Dan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49-756,共8页
Sediment particles,as one of the key components of drip irrigation technology,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ervice life of emitters and restrict the popularization of drip irrigation technology.Hence,two types of patch dr... Sediment particles,as one of the key components of drip irrigation technology,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ervice life of emitters and restrict the popularization of drip irrigation technology.Hence,two types of patch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focusing on the anti-clogging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experiment,were investigated.The dynamic variations in the clogging characteristics of emitters,specifically were subjected to statistical analysis.The movement mechanism of emitter clogging and discharging sediment was studied.The effects of emitter structure and position factors on emitter clogging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sure-compensated emitter exhibits superior anti-clogging perfor-mance,with a service life that is 227.8%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labyrinth channel emitter.A single structural factor cannot completely evaluate the anti-clogging performance of emitters.All factors causing emitter clogg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comprehensively.Emitters contain sensitive sediment prone to clogging,however,significant blockage occurs primarily when the sediment content is elevated.The discharge of sediment,denoted as V90,from the emitter is affected by the accumulative effect of clogged sediment.These results may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applic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drip irrigation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ip irrigation EMITTER physical blockage blockage pattern sensitive sedi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