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在恶性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许晶 管晓翔 陈龙邦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10期83-86,共4页
随着对肿瘤转移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步认识到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activator,uPA)及其受体(uPA receptor,uPAR)在肿瘤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肿瘤转移等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uPA... 随着对肿瘤转移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步认识到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activator,uPA)及其受体(uPA receptor,uPAR)在肿瘤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肿瘤转移等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uPA系统是目前肿瘤治疗重要的分子靶点,关于抑制与uPAR结合以及PA抑制剂(PA inhibitor,PAI)的研究成为抑制肿瘤转移的新的思路。文中就近年有关的研究进展,综述uPA系统对肿瘤转移的影响及其在治疗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 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正五聚蛋白3、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检测及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4
2
作者 薛华蓉 刘丽艳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2期87-92,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正五聚蛋白3(PTX3)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检测在反映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21年6月至2...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正五聚蛋白3(PTX3)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检测在反映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46例高龄CAP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并比较重症CAP患者(重症CAP组,n=50)及非重症CAP患者(非重症CAP组,n=96)入院时血清suPAR、PTX3及NLR水平,死亡组(n=12)与存活组(n=134)患者血清suPAR、PTX3、NLR、英国胸科协会改良肺炎(CURB-65)评分及PSI评分情况。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高龄CAP患者血清suPAR、PTX3、NLR水平与CURB-65评分、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C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在预测高龄CAP患者不良预后中的效能。结果重症CAP组与非重症CAP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10.43±2.16)×10^(9)/L和(7.65±1.83)×10^(9)/L]、CRP[(84.63±15.37)mg/L和(41.74±10.25)mg/L]、PCT[(0.53±0.15)μg/L和(0.12±0.02)μg/L]、中性粒细胞比率[(84.15±18.65)%和(73.15±14.69)%]、淋巴细胞比率[(8.44±2.15)%和(15.74±2.36)%]、NLR[(9.97±1.86)和(4.65±1.19)]、血清suPAR[(5.31±1.16)ng/mL和(2.38±0.36)ng/mL]、PTX3[(12.34±2.73)ng/mL和(6.41±1.57)ng/mL]及CURB-65评分[(2.13±0.75)分和(1.36±0.21)分]、PSI评分[(93.47±25.37)分和(60.43±19.42)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血清suPAR、PTX3及NLR均与CURB-65(r=0.396,0.281,0.325;P<0.05)及PSI评分(r=0.279,0.276,0.246;P<0.05)呈正相关;血清suPAR及NLR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349,0.306;P<0.05);血清PTX3与PCT水平呈正相关(r=0.32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NLR(OR=1.551,95%CI 1.188~2.025)、suPAR(OR=1.765,95%CI 1.223~2.546)及PTX3(OR=1.964,95%CI 1.159~3.328)是高龄C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共12例(8.22%)患者30 d内病死,死亡组患者血清suPAR、PTX3、NLR、CURB-65评分及PSI评分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血清suPAR(AUC=0.809,95%CI 0.719~0.899)、PTX3(AUC=0.788,95%CI 0.631~0.905)、NLR(AUC=0.836,95%CI 0.727~0.945)及PSI(AUC=0.714,95%CI 0.619~0.849)在预测CAP患者死亡中均具有一定价值,且血清suPAR、PTX3及NLR在预测CAP患者死亡中的效能高于CURB-65及PSI评分。结论血清suPAR、PTX3及NLR在反映高龄C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社区获得性肺炎 血清可性尿激酶酶原激活物受体 正五聚蛋白3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图QRS波时限联合血清白细胞介素-11和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丽 王艳红 孟静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2年第7期526-531,共6页
目的 探讨心电图QRS波时限联合血清白细胞介素11(IL-11)和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治的236例老年CHF患者... 目的 探讨心电图QRS波时限联合血清白细胞介素11(IL-11)和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治的236例老年CH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12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分为MACE组(n=76例)和非MACE组(n=160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入组时QRS波时限、血清IL-11和suPAR水平。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QRS波时限、血清IL-11和suPAR水平对老年C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QRS波时限、血清IL-11和suPAR水平患者预后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CH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非MACE组比较,MACE组患者QRS波时限[(126.74±9.63)和(110.29±9.47)ms]、IL-11[(64.05±14.49)和(46.26±11.86)pg/ml]和suPAR[(3.64±0.99)和(2.32±0.85)ng/ml]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QRS波时限、IL-11和suPAR预测老年CHF患者MACE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6、0.838和0.842,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21.07ms、52.24pg/ml和2.88 ng/ml。3者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68,灵敏度为94.74%,特异度为91.87%。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不同QRS波时限、IL-11和suPAR的老年CHF患者MAC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室射血分数(OR=0.784,95%CI 0.684~0.898)、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OR=2.561,95%CI 1.044~6.284)、QRS波时限(OR=1.195,95%CI 1.105~1.292)、IL-11(OR=1.115,95%CI 1.059~1.174)和suPAR(OR=4.316,95%CI 2.012~9.260)是老年CHF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QRS波时限、血清IL-11和suPAR是老年CHF患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对老年CHF患者预后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1 慢性心力衰竭 QRS波时限 性尿激酶酶原激活物受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可溶性受体的检测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罗吕宏 徐根波 卢兴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6期529-532,共4页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 ( MM)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u- PA )及其可溶性受体 ( su PAR )的水平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 ELISA法检测 34例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的浓度 ,同时观察其中6例 MM患者化疗前后血浆...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 ( MM)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u- PA )及其可溶性受体 ( su PAR )的水平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 ELISA法检测 34例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的浓度 ,同时观察其中6例 MM患者化疗前后血浆 u- PA及 su PAR的浓度变化。结果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其中进展期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稳定期 MM患者 ( P <0 .0 1) ,而稳定期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6例 MM患者化疗后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 ,明显低于化疗前血浆 u- PA及 su PAR水平 ( P<0 .0 5)。骨髓涂片瘤细胞比例 >2 0 %的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 ,明显高于瘤细胞比例≤ 2 0 % M M患者 ( P<0 .0 5;P<0 .0 1)。M M患者血浆 u- PA及su PA R水平均与骨髓瘤细胞百分比及血清球蛋白呈正相关 ,而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升高可能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其水平可作为临床分期、判断疗效、了解疾病进展情况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尿激酶/分析 尿激酶酶原激活物 尿激酶酶原激活物受体 血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钱赓 易军 陈韵岱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0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类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观察该指标与术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36例...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类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观察该指标与术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36例,其中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8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51例,另选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留取全血标本,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uPAR的表达水平。观察ACS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24,48h,3个月后外周血单核细胞uPAR表达水平的变化。随访ACS组患者2年,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ACS组uPAR表达水平较SAP组及健康志愿者组均显著升高(P<0.01),ACS组PCI术后3个月的uPAR表达水平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1)。85例ACS患者平均随访(20.46±2.45)个月,术后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24例,事件组单核细胞uPA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无事件组(P<0.01)。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单核细胞上uPAR的表达水平与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P<0.01)。结论 ACS患者单核细胞uPAR的表达水平较SAP患者显著升高,ACS患者uPAR的表达水平与主要心血管事件具有明显相关性,单核细胞uPAR的表达水平是冠心病临床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敏感指标,对于判断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疾病 单核细胞 尿激酶酶原激活物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单核细胞表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的影响
6
作者 钱赓 陈未 +2 位作者 陈光辉 易军 陈韵岱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1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体外培养单核细胞表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黏附法分离、提取并纯化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对原代培养的单核细胞分别加入25,50,100mg/L浓度...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体外培养单核细胞表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黏附法分离、提取并纯化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对原代培养的单核细胞分别加入25,50,100mg/L浓度的oxLDL,分别培养12,24,48h,测定单核细胞的uPAR蛋白表达量及uPAR mRNA的水平变化。药物干预组加入含阿托伐他汀(终浓度为5.0μmo/L)和50mg/L的ox-LDL的培养液培养12,24,48h,同样方法测定单核细胞的uPAR蛋白表达量及uPAR mRNA的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oxLDL刺激组单核细胞uPAR蛋白表达水平有显著升高,并呈剂量依赖关系;oxLDL刺激组单核细胞uPAR mRNA的合成量被显著上调。阿托伐他汀干预组uPAR蛋白的表达水平及uPAR mRNA合成量的刺激效果均被显著抑制。结论 oxLDL刺激单核细胞高表达uPAR是通过转录水平的上调来刺激蛋白质合成增加的;阿托伐他汀对uPAR表达的抑制是通过下调uPAR转录水平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单核细胞 尿酶原激活物 受体 低密度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栓调节蛋白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
7
作者 高凤威 周琳 +5 位作者 邵小宝 王华 杨圆 陈鑫 刘艺 朱培元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748-753,共6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PAIC)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79例COVID-19确诊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危重型(n=51)和危重型...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PAIC)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79例COVID-19确诊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危重型(n=51)和危重型(n=28)2组。比较2组患者凝血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差异,分析TAT、TM和t-PAIC与其他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危重型COVID-19的诊断价值。结果与非危重型患者相比,危重型患者的TAT、TM和t-PAIC水平显著升高(P<0.001)。TAT、TM和t-PAIC与多项生物标志物呈正相关,其中TAT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最强(r=0.786,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T(OR=1.346,P<0.05)和t-PAIC(OR=1.128,P<0.05)是危重型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TAT、TM和t-PAIC联合诊断危重型COVID-19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918,诊断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4.1%。结论联合检测TAT、TM和t-PAIC可有效辅助诊断危重型COVID-19,对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血栓调节蛋白 组织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在肾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周雨菁 肖晓燕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68-772,共5页
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 PAR)作为一种新型损伤标志物,现已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研究。近年来有学者提出su PAR在多种肾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主要就su PAR与局灶节段... 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 PAR)作为一种新型损伤标志物,现已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研究。近年来有学者提出su PAR在多种肾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主要就su PAR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微小病变肾病(MCD)、Ig A肾病(Ig AN)、糖尿病肾病(DKD)、慢性肾病(CKD)、急性肾损伤(AKI)等多种肾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尿激酶酶原激活物受体 肾疾病 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孟凡刚 朱树干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0-22,共3页
应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正常脑组织 (3例 )和胶质瘤 (32例 )标本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 PAR)含量 ,并探讨 u- PAR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各生物学参数的关系。结果显示 :u- PAR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呈显著... 应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正常脑组织 (3例 )和胶质瘤 (32例 )标本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 PAR)含量 ,并探讨 u- PAR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各生物学参数的关系。结果显示 :u- PAR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呈显著正相关 (r=0 .83) ,而与病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瘤体大小等因素无关。提示 u- PAR可作为判断人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和浸润潜能的一项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酶原激活物 受体 脑胶质瘤 流式细胞测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诺贝特与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对人肝瘤细胞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静 叶平 +5 位作者 刘永学 袁广胜 杨维 韩春光 吴芳明 贺艳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4-197,共4页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对人肝瘤细胞株(HepG2)细胞1型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非诺贝特刺激HepG2细胞,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PAI-1mRNA水平,发色底物法检测PAI-1的活性变化。构建...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对人肝瘤细胞株(HepG2)细胞1型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非诺贝特刺激HepG2细胞,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PAI-1mRNA水平,发色底物法检测PAI-1的活性变化。构建4个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分别由PAI-1启动子序列从-804至+17间不同长度片段驱动,体外转染HepG2细胞,检测荧光素酶的活性。结果非诺贝特能使HepG2细胞PAI-1mRNA表达及蛋白活性显著降低,且呈一定剂量依赖性;还可使PAI-1转录活性显著降低;当转染质粒含有PAI-1启动子序列-636^+17、-449^+17-、276^+17 bp 3个片段时,荧光素酶活性显著增高;共转染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PPARα)表达质粒(PPAR-αpSG5)的细胞在非诺贝特诱导下PAI-1转录活性显著降低。结论非诺贝特可以抑制HepG2细胞PAI-1mRNA表达及其活性,调节PAI-1的基因转录,PPARα参与非诺贝特对PAI-1基因的表达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脂芬 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基因表达 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与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侯磊 雷敏 +2 位作者 孙晶莹 霍雪萍 王海鹏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1期1300-1305,共6页
目的观察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u PA)对食管鳞癌ECA-109细胞增殖与转移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ECA-109的u PA干扰细胞(si-RNA)、阴性对照细胞(si-NC)与空白对照细胞(control) 24 h、48 h、72h时OD值... 目的观察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u PA)对食管鳞癌ECA-109细胞增殖与转移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ECA-109的u PA干扰细胞(si-RNA)、阴性对照细胞(si-NC)与空白对照细胞(control) 24 h、48 h、72h时OD值。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迁移与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blot检测细胞VEGF蛋白表达。结果转染后72 h si-RNA组较si-NC组和control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 <0. 05)。在转染后48h si-RNA组较si-NC组和control组G2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由(14. 2±2. 6)%与(18. 6±1. 9)%降至(8. 9±1. 2)%(P <0. 05),转染36 h迁移与侵袭细胞数减少(P <0. 05),转染后48 h划痕修复能力降低(P <0. 05)、VEGF蛋白表达下调(<0. 05)。si-NC组与control组相比,各检测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食管鳞癌ECA-109细胞中,u PA的下调能够降低细胞增殖活性,并且抑制细胞侵袭、迁移能力与VEGF蛋白表达,进而抑制其转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尿激酶酶原激活物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和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舒静 童晓 +1 位作者 陈哲民 夏正坤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水平与肾病病理类型和肾损伤的关系。方法:将124例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接受治疗的PNS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水平与肾病病理类型和肾损伤的关系。方法:将124例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接受治疗的PNS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根据病理类型,将观察组分为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组35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组41例、膜性肾病(MN)组27例、肾小球微小病变型(MCD)组21例;根据有无急性肾损伤,将观察组分为肾损伤组33例和非肾损伤组91例。检测受试者血清sTREM-1、suPAR水平,并分析其与PNS病理类型和肾脏损伤的关系。结果:观察组sTREM-1、suPA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肌酐(Scr)、尿酸(UA)、24 h尿蛋白(24hUp)、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尿微球蛋白(uβ2-MG)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蛋白(ALB)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肾损伤组血清sTREM-1、suPAR高于非肾损伤组(P均<0.05);MsPGN组、MN组、MCD组血清sTREM-1、suPA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均低于FSGS组(P均<0.05)。血清sTREM-1、suPAR与TC、TG、24hUp、uNAG及uβ2-MG呈正相关,而与ALB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PNS患儿血清sTREM-1、suPAR水平显著上升,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PNS病理类型和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 性尿激酶酶原激活物受体 急性肾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道肿瘤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的变化及其意义
13
作者 刘彬 皇甫超申 +1 位作者 葛振英 康玉华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09-310,共2页
目的 观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 PA)及其特异性受体 (u 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测定4 3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和 ... 目的 观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 PA)及其特异性受体 (u 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测定4 3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和 2 1例正常人血浆中u PA、u PAR和PAI 1含量。结果 食管癌、胃癌和结肠癌患者的血浆u PA、u PAR和PAI 1含量均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1) ;肿瘤组中 ,中、晚期组u PA显著高于早期组 (P <0 .0 5 ) ,已转移组u PA、u PAR和PAI 1较未转移组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1)。结论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u PA、u PAR和PAI 1含量不同程度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尿激酶酶原激活物 尿激酶酶原激活物受体 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酶联免疫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志聪 王斌 +1 位作者 华锋 崔恩海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4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影响。方法收集湖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肺损伤患者4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2例。对...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影响。方法收集湖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肺损伤患者4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PAI-1、t—PA、抗凝血酶原Ⅲ(AT-Ⅲ)、动脉血氧分压(PO2)及氧合指数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清PAI-1、t—PA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AT-Ⅲ水平显著升高(P〈0.05),动脉PO2及氧合指数显著上升(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显著降低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PAI-1、t—PA水平,提高血清AT-Ⅲ水平、动脉血PO2及氧合指数,改善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急性肺损伤 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组织酶原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早期转归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28
15
作者 黄海燕 张丽华 +1 位作者 沈碧玉 何燕 《护士进修杂志》 2013年第17期1544-1546,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转归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rtPA组)15例,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2...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转归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rtPA组)15例,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27例,未进行溶栓治疗。在治疗后14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将mRS评分≤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结果观察组治疗14d时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时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病死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护士掌握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技术,有助于提高脑梗死的溶栓率,减少溶栓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重组组织酶原激活物 血栓解疗法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和其受体(uPAR)在肝细胞癌的表达及其临床和病理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立 芮静安 +2 位作者 王少斌 陈曙光 曲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422-423,共2页
目的 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PA)和其特异性受体 (uPAR)在肝细胞癌 (HCC)的表达及其临床和病理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uPA和uPAR在HCC和非癌组织中的表达 ,并与临床及病理指标相联系。 ... 目的 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PA)和其特异性受体 (uPAR)在肝细胞癌 (HCC)的表达及其临床和病理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uPA和uPAR在HCC和非癌组织中的表达 ,并与临床及病理指标相联系。 结果 HCC中uPA和uPA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5 0 % (12 / 16 )和 6 8.8% (1/ 16 )。在进展性和侵袭性肿瘤与非进展性和非侵袭性肿瘤间uPA和uPAR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癌细胞和基质细胞胞浆且主要位于癌侵犯的边缘。非癌组织仅见少量阳性染色细胞 ,对照组无特异性阳性染色。在ELISA中 ,癌与非癌组织uPA抗原水平分别为 (4 2 3± 0 5 7)ng/mg蛋白和 (1 2 6± 0 14)ng/mg蛋白 ,uPAR抗原水平分别为 (4 2 5± 0 2 1)ng/mg蛋白和 (3 15± 0 2 3)ng/mg蛋白 ,有显著性差异 (t=18.96 3,P =0 .0 0 0 ;t=13.6 93 ,P =0 .0 0 0 )。且进展性和侵袭性肿瘤中其抗原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性和非侵袭性肿瘤 (P <0 0 5 )。  结论 uPA和uPAR在肝细胞癌表达较高并与其进展和侵袭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酶原激活 受体 肝细胞癌 病理学 临床意义 ELISA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和C反应蛋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德峰 孙力 +2 位作者 刘保国 于红艳 李民强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27-328,共2页
关键词 糖尿病 2 盐酸吡格列酮 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世德 陶新智 伍伟锋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3期724-726,共3页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6 0例CHF患者 (CHF组 )和 2 0例健康体检者 (正常对照组 )血浆t PA及...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6 0例CHF患者 (CHF组 )和 2 0例健康体检者 (正常对照组 )血浆t PA及PAI 1抗原含量。结果 CHF组血浆t PA和PAI 1平均含量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CHF患者血浆PAI 1含量增高随心功能恶化而愈加明显。结论 CHF患者纤溶功能明显下降 ,可用血浆t PA、PAI 1含量作为判断病情的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组织酶原激活物 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神经离断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对脊髓神经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驰 徐锡金 +2 位作者 霍霞 朴仲贤 吴名耀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8-10,F002,共4页
目的 : 探讨坐骨神经损伤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对脊髓神经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切断SD大鼠一侧坐骨神经 ,取损伤后 0、1、2、4、7和 14天的大鼠脊髓L5~L6节段 ,行石蜡包埋后对其中的tPA、凋亡蛋白 (Bax)进行免疫... 目的 : 探讨坐骨神经损伤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对脊髓神经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切断SD大鼠一侧坐骨神经 ,取损伤后 0、1、2、4、7和 14天的大鼠脊髓L5~L6节段 ,行石蜡包埋后对其中的tPA、凋亡蛋白 (Bax)进行免疫组化检测 ,用激光共聚焦对tPA在脊髓中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作进一步分析 ,RT PCR技术对L5以下节段伤侧脊髓中tPA和Bax的mRNA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 :tPA和Bax在蛋白和基因水平变化呈明显的时间、空间相关性。 结论 :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可释放一定量的tPA ,而这些tPA释放的级联放大作用可能是引起神经元死亡的始动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坐骨神经 脊髓 组织酶原激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拓扑异构酶Ⅱα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
作者 刘伟杰 李俊英 +2 位作者 张晓丽 任君旭 马燕娜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0期33-34,共2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9例乳腺癌组织中TOPOⅡα及UPA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中TOPOⅡα的阳性率为42.03%(29/69),UPA的...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9例乳腺癌组织中TOPOⅡα及UPA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中TOPOⅡα的阳性率为42.03%(29/69),UPA的阳性率为59.42%(41/69),二者的表达成高度正相关(r=0.9984)。TOPOⅡα在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P<0.05),UPA在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也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P<0.05),二者与乳腺癌的年龄、部位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TOPOⅡα和UPA在乳腺癌中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检测TOPOⅡα和UPA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拓扑异构酶Ⅱα 尿激酶酶原激活物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