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维高超声速进气道内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 被引量:7
1
作者 黄舶 李祝飞 +2 位作者 贾立超 杨基明 罗喜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84-1089,共6页
在多级压缩二维高超声速进气道中,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在前后两级压缩面交界的折角处会诱发壁面流动的分离,导致分离泡的产生.压缩面折角位置产生的激波与唇口处边界层相互作用,同样会诱发明显的壁面流动分离.这些分离现象均存在较为明... 在多级压缩二维高超声速进气道中,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在前后两级压缩面交界的折角处会诱发壁面流动的分离,导致分离泡的产生.压缩面折角位置产生的激波与唇口处边界层相互作用,同样会诱发明显的壁面流动分离.这些分离现象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动态特征和空间结构上的不稳定性,对进气道内流场及起动性能存在一定的影响.这里主要利用改进的高速纹影系统对二维二级压缩进气道内的流动结构进行观测及分析,揭示了分离流动的细节结构以及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采用改变壁面粗糙度以促进边界层转捩、壁面添加扰流器促进边界层内掺混流动等措施改变边界层流动状况,观察边界层控制对分离流动的影响,并取得了初步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进气道 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 流动分离 流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抑制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新型无源被动控制 被引量:9
2
作者 苏纬仪 张堃元 金志光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38-743,共6页
为了探索一种抑制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新型无源、被动控制方法,采用有限体积法计算流体力学程序,分别对压缩拐角和激波入射平板两种典型流动的附面层分离进行了无源被动控制的数值研究。数值结果表明,新型无源被动控制方法消除了20... 为了探索一种抑制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新型无源、被动控制方法,采用有限体积法计算流体力学程序,分别对压缩拐角和激波入射平板两种典型流动的附面层分离进行了无源被动控制的数值研究。数值结果表明,新型无源被动控制方法消除了20°压缩拐角流动所产生的分离泡;对激波入射平板所诱导的附面层分离,采用的自适应无源控制方法可将分离区长度减小为无控制时的58%、总压恢复可比无控制时提高7.2%、x=0.85m截面最大回流速度较无控制时减小了69.3%。从而验证了无源被动抑制控制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 被动控制 自适应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子式抽吸-射流激励器的激波/边界层干扰控制研究
3
作者 郑飞飞 张悦 +3 位作者 谭慧俊 于航 黄子誉 张梁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54,共14页
激波/边界层干扰(SWBLI)是超声速进气道中常见的流动现象,其诱导产生的分离往往会导致进气道气动性能严重下降。针对超声速进气道内Ma2.5来流条件下的入射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现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转子式抽吸-射流激励器的控制方法... 激波/边界层干扰(SWBLI)是超声速进气道中常见的流动现象,其诱导产生的分离往往会导致进气道气动性能严重下降。针对超声速进气道内Ma2.5来流条件下的入射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现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转子式抽吸-射流激励器的控制方法,并采用动网格技术和非定常仿真方法对激励器工作过程中的非定常流动现象和流动控制机理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相关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转子逆时针转动,激励器左右两通道连通的工作腔产生周期性的容积变化,进而在激励器顶端两侧孔口处形成周期性的正负压差和抽吸-射流效应,从而实现与外部流场的动量交换,达到减小分离区尺度、提高流场品质的控制效果。此外,当激波入射到不同位置时,激励器左右两通道进出口与分离区的相对位置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SWBLI控制效果,当射流频率为500 Hz时,激波入射到右侧通道出口下游X=10位置处时控制效果最佳,时均结果下分离区长度可减小14.39%,瞬时最高可减小25.37%。激励器对SWBLI的控制能力随着射流频率的增加而逐渐提高,但射流频率达到400 Hz后,继续增加射流频率,控制能力的提升速率明显减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式抽吸 射流励器 /边界层干扰 主动流动控制 动网格技术 脉冲式抽吸-射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诱导的激波风洞气体污染问题 被引量:6
4
作者 李进平 冯珩 姜宗林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9-296,共8页
应用多组分NS方程和频散可控耗散格式(DCD)计算了爆轰驱动激波风洞中反射激波/边界层/接触面的相互作用过程,分析了驱动气体与试验气体在壁面射流作用下的掺混机制及其对风洞试验时间的影响.为了延长风洞的试验时间,提出在风洞贮室内增... 应用多组分NS方程和频散可控耗散格式(DCD)计算了爆轰驱动激波风洞中反射激波/边界层/接触面的相互作用过程,分析了驱动气体与试验气体在壁面射流作用下的掺混机制及其对风洞试验时间的影响.为了延长风洞的试验时间,提出在风洞贮室内增设环形隔板,以隔离壁面射流,延长风洞试验时间的方法.计算结果表明:环形隔板确实可以限制驱动气体与试验气体的过早掺混,显著增加激波风洞的有效试验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 反射/边界层相互作用 试验气体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膜冷却对激波与边界层相互作用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5
作者 侯伟涛 乔渭阳 罗华龄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5-560,共6页
针对跨声速平面叶栅中气膜冷却对流场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激波和边界层的相互作用及引入气膜冷却之后三者之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激波形成的逆压力梯度导致边界层出现分离现象,在引入冷却射流以后被部分抑制,流场细节... 针对跨声速平面叶栅中气膜冷却对流场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激波和边界层的相互作用及引入气膜冷却之后三者之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激波形成的逆压力梯度导致边界层出现分离现象,在引入冷却射流以后被部分抑制,流场细节显示在原分离处新形成了两个方向相反的分离旋涡。保持冷却条件不变,随着孔间距的减小,边界层分离现象被抑制的效果更加明显,平面叶栅热力损失系数逐渐减小。当孔径和孔间距之比达到0.67时,相对于没有引入气膜冷却的情况,热力损失系数降低了13%。冷气流量对射流和主流相互作用流场影响显著,冷气出口局部超声速区域显著增大流场损失,降低冷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膜冷却 边界层 相互作用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湍流模式 被引量:5
6
作者 杨晓东 马晖扬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7-63,共7页
选择8个近年来有代表性的非线性湍流模式,研究2个跨声速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问题.采用的非线性湍流模式包括4个二阶模式和4个三阶模式. 2个跨声速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流动是轴对称圆弧突起绕流和二维管道突起流动.通过数值计算结果和... 选择8个近年来有代表性的非线性湍流模式,研究2个跨声速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问题.采用的非线性湍流模式包括4个二阶模式和4个三阶模式. 2个跨声速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流动是轴对称圆弧突起绕流和二维管道突起流动.通过数值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的比较,对有关的非线性湍流模式进行评估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非线性模式的模化系数与平均流动应变不变量以及涡量不变量有关,反映了湍流的各向异性,比线性模式优越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湍流模式 边界层 相互作用 湍流 跨声速流动 空气动力学 气动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的非线性与多尺度湍流模式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晓东 朱建州 马晖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1-196,共6页
论文选择近年来有代表性的两个非线性湍流模式和两个双尺度湍流模式 ,研究二维管道突起跨声速激波 /边界层相互作用问题 .通过数值计算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对有关的非线性湍流模式和双尺度湍流模式进行评估和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 ,非线性... 论文选择近年来有代表性的两个非线性湍流模式和两个双尺度湍流模式 ,研究二维管道突起跨声速激波 /边界层相互作用问题 .通过数值计算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对有关的非线性湍流模式和双尺度湍流模式进行评估和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 ,非线性模式较好地反映了湍流的各向异性 ,结果明显优于线性模式 ;双尺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湍流能谱输运的非平衡特征 ,相对于单尺度线性模式有所改善 ,但不能反映湍流的各向异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湍流模式 多尺度湍流模式 /边界层相互作用 空气动力学 跨声速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壁约束下压缩激波/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低频不稳定性实验研究
8
作者 张凌峰 何淼生 +1 位作者 籍元 刘洪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9-130,共12页
侧壁面约束条件下压缩激波/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Shock-Wave/Turbulent Boundary-Layer Interactions,SWTBLIs)呈现出区别于经典二维SWTBLIs的强三维特性,尤其是低频不稳定性问题自发现以来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而其与下游压缩环境之间的关... 侧壁面约束条件下压缩激波/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Shock-Wave/Turbulent Boundary-Layer Interactions,SWTBLIs)呈现出区别于经典二维SWTBLIs的强三维特性,尤其是低频不稳定性问题自发现以来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而其与下游压缩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尚不明确。本文基于带侧壁约束的超声速压缩拐角构建三维受限的SWTBLIs流动,并通过自由射流风洞实验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来流Ma∞=2.5,湍流边界层发展厚度对矩形流道宽度的占比约0.08,压缩拐角在12°~24°的宽范围内变化。通过不同压缩拐角下流场结构演化及壁面压力脉动信号谱特性的对比,揭示了侧壁面约束条件下压缩拐角对SWTBLIs低频大尺度振荡时间-空间演化行为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压缩拐角角度较小时,侧壁面约束导致的“拖尾效应”有助于延缓压缩拐角附近流动分离模式的过渡,并抑制压缩激波的不稳定性;压缩拐角达到20°及以上时,压缩拐角前沿逐渐发展为大尺度流动分离模式,侧壁面约束的角区将首先发展出能量集中的低频脉动,并逐步演化为两种峰值频率分别约为50Hz和200Hz量级的不同大尺度间歇性低频振荡叠加行为,且伴随着压缩激波形态的显著改变;两种低频振荡行为都属于SWTBLIs流场的全局性不稳定振荡,但沿着展向振荡强度差异显著,角区内的振荡强度远远高于中心主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气道 侧壁约束 /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 超声速压缩拐角 低频大尺度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肥皂膜气柱界面与激波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英文) 被引量:5
9
作者 罗喜胜 王显圣 +1 位作者 陈模军 翟志刚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13,26,共8页
基于肥皂膜技术提出了一种生成气柱界面的简单方法。形成的界面不需要支撑网格,因此初始条件可以很好地控制。在水平激波管中结合高速纹影开展了平面激波与二维或三维气柱界面作用的实验。纹影照片显示实验结果杂波更少,演变中的界面也... 基于肥皂膜技术提出了一种生成气柱界面的简单方法。形成的界面不需要支撑网格,因此初始条件可以很好地控制。在水平激波管中结合高速纹影开展了平面激波与二维或三维气柱界面作用的实验。纹影照片显示实验结果杂波更少,演变中的界面也比文献的结果更对称。此外,还特别研究了由极小曲面特征导致的三维效应,发现三维效应使界面的演变和发展变慢了。本研究将有助于更多了解三维性对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发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皂膜 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 极小曲面 -气柱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弓激波及其与行星际激波相互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友秋 孙旭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5-314,共10页
给定地球轨道附近的行星际条件和地球弓激波的几何位形,本文分析向阳侧弓激波强度参数沿激波阵面的分布,以及行星际激波与弓激波的相互作用.对于弓激波阵面相对日地连线轴对称的情形,得到如下结论:(1)弓激波强度参数分布相对由行星际磁... 给定地球轨道附近的行星际条件和地球弓激波的几何位形,本文分析向阳侧弓激波强度参数沿激波阵面的分布,以及行星际激波与弓激波的相互作用.对于弓激波阵面相对日地连线轴对称的情形,得到如下结论:(1)弓激波强度参数分布相对由行星际磁场和日地连线构成的基准面对称,各激波强度参数的最大值出现在基准面上.磁压比在垂直激波线一侧较大,而气压比在平行激波点一侧较大,导致总压比相对日地连线大致呈轴对称分布.(2)随着行星际磁场与日地连线夹角的增大,弓激波强度参数的最大值有所减小,且位置朝远离日下点方向偏移;但气压比和总压比的分布基本上不受影响.(3)行星际激波透过弓激波之后,切向磁场比更接近于1,但总磁场跳变幅度增大.(4)透过弓激波之后,行星际准垂直激波的总磁场比更接近于1,准平行激波的总磁场比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磁层 行星际-相互作用 MHD MHD黎曼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波与堆积粉尘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雷勇 赵振平 范宝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0-363,共4页
实验中利用带示踪粒子的X光脉冲摄影和阴影摄影技术 ,成功拍摄了激波与堆积粉尘作用后粉尘内部的波系图像和波后卷扬粉尘云的形状 ,进而测得入射激波倾斜角、透射激波倾斜角和波后物质界面折射角。在此基础上 ,利用相关理论对该流场进... 实验中利用带示踪粒子的X光脉冲摄影和阴影摄影技术 ,成功拍摄了激波与堆积粉尘作用后粉尘内部的波系图像和波后卷扬粉尘云的形状 ,进而测得入射激波倾斜角、透射激波倾斜角和波后物质界面折射角。在此基础上 ,利用相关理论对该流场进行分析 ,确定出该堆积粉尘状态方程中的待定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构方程 流场 堆积粉尘 X光脉冲摄影 阴影摄影 相互作用 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解激波/边界层相互干扰问题的有限体积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威 范绪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40-142,共3页
提出了一种高效的求解二维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问题的算法.应用该方法分析了超音速绕压缩拐角的流动情况,与有关实验数据比较,结果令人满意.本算法采用Runge-Kuta法对时间进行离散,湍流采用Baldwin-Lomax... 提出了一种高效的求解二维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问题的算法.应用该方法分析了超音速绕压缩拐角的流动情况,与有关实验数据比较,结果令人满意.本算法采用Runge-Kuta法对时间进行离散,湍流采用Baldwin-Lomax模型.本算法可以推广到其他激波/边界层相互干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有限体积法 湍流 飞行器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气道激波-边界层两种控制方法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熊有德 李仁府 周玲 《航空兵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3-68,共6页
为了减小高速进气道内激波-边界层的干扰,对施加被动吹吸控制和泄压控制的二维进气道进行了数值模拟。首先分析了进气道喉部由于激波-边界层干扰形成的大规模分离区在两种控制方法下流场结构和流场品质的变化,发现两种控制方法均能减小... 为了减小高速进气道内激波-边界层的干扰,对施加被动吹吸控制和泄压控制的二维进气道进行了数值模拟。首先分析了进气道喉部由于激波-边界层干扰形成的大规模分离区在两种控制方法下流场结构和流场品质的变化,发现两种控制方法均能减小分离区的范围,降低分离区内的压力和回流速度,提高流场均匀性。之后比较了不同马赫数下两种控制方法的性能。结果表明,两种控制方法均能显著降低进气道不起动马赫数,提升总压恢复系数。其中泄压控制效果优于被动吹吸控制效果;但后者不会带来流量损失和静压比下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吹吸控制 泄压控制 -边界层干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HD控制激波诱导湍流边界层分离的机理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苏纬仪 陈立红 张新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23,共6页
为了研究磁流体动力学(Magnetohydrodynamics:MHD)加速边界层对激波-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的影响,用高阶有限差分法求解了小磁雷诺数近似的MHD湍流方程。其中,无粘通量采用WENN格式离散、粘性通量采用Roe平均中心差分离散,时间采用半隐式... 为了研究磁流体动力学(Magnetohydrodynamics:MHD)加速边界层对激波-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的影响,用高阶有限差分法求解了小磁雷诺数近似的MHD湍流方程。其中,无粘通量采用WENN格式离散、粘性通量采用Roe平均中心差分离散,时间采用半隐式推进,并采取追赶法求解。计算给出了湍流、电场、磁场和电导率等参数对边界层分离的影响,数值结果显示:在同样的逆压梯度下,湍流边界层分离能更快地趋于稳态流场,且分离区比层流小;通过施加洛仑兹力加速,边界层速度型面变得更加饱满、位移厚度减小、分离点和再附点向激波与固壁的交点靠近,分离区尺寸减小甚至最终被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相互作用 MHD流动控制 小磁雷诺数 边界层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音速翼型激波边界层干扰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继锋 李栋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7年第11期2727-2730,2744,共5页
通过求解可压缩雷诺平均N-S方程(RANS)和S-A湍流模型,数值模拟了菱形翼型在超音速情况下的流动,并对在超音速飞行中襟翼偏转产生的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计算得到的压力系数与理论计算的结果比较吻合,力矩系数也符合理... 通过求解可压缩雷诺平均N-S方程(RANS)和S-A湍流模型,数值模拟了菱形翼型在超音速情况下的流动,并对在超音速飞行中襟翼偏转产生的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计算得到的压力系数与理论计算的结果比较吻合,力矩系数也符合理论分析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 菱形翼型 -边界层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nkine涡作用下激波变形和分叉的数值研究
16
作者 王革 薛若军 顾璇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2期209-212,共4页
数值模拟了激波和Rankine涡相互作用,重点研究了波涡相互作用引起的激波结构的变化过程。应用非结构化适应网格下的二阶精度Godunov型的PLM格式来求解Elder方程,对一平面激波与不同涡强Rankine涡相互作用下瞬态激波的运动、发展进行... 数值模拟了激波和Rankine涡相互作用,重点研究了波涡相互作用引起的激波结构的变化过程。应用非结构化适应网格下的二阶精度Godunov型的PLM格式来求解Elder方程,对一平面激波与不同涡强Rankine涡相互作用下瞬态激波的运动、发展进行了研究。漩涡与激波间相对强度的大小对激波结构的影响明显,弱相互作用诱导激波变形,强相互作用诱导激波变形并产生分叉。计算结果表明,应用非结构化适应网格的PLM格式所得到的数值解较好地反映了瞬态激波结构的有关特征和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LER方程 PLM格式 -漩涡相互作用 变形 分叉 非结构化适应网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仑兹力控制高超声速进气道边界层分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7
作者 苏纬仪 张新宇 张堃元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6-41,共6页
采用空间HLLE格式、时间LU-SGS推进、sst-kω湍流模型、多块结构网格程序,对磁流体动力学(Magnetohydrodynamic:MHD)控制高超声速二维进气道边界层分离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发现,不施加控制时,数值模拟得到的壁面静压和实验结果符合良好... 采用空间HLLE格式、时间LU-SGS推进、sst-kω湍流模型、多块结构网格程序,对磁流体动力学(Magnetohydrodynamic:MHD)控制高超声速二维进气道边界层分离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发现,不施加控制时,数值模拟得到的壁面静压和实验结果符合良好,进气道喉道处分离区占据喉道高度的1/3左右。通过施加MHD控制,消除了进气道内部的边界层分离,总压恢复系数从0.502提高到0.56,喉道处流场畸变系数减小了1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进气道 MHD流动控制 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 边界层分离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波的传播与干扰 被引量:23
18
作者 杨基明 李祝飞 +3 位作者 朱雨建 翟志刚 罗喜胜 陆夕云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41-587,共47页
激波的传播特性既取决于激波的产生条件,也与所处的传播环境密切相关.驱动条件、几何边界、介质的物理化学属性等发生变化时,都会引起激波传播特性的改变,而激波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对其波及的流场产生影响.尽管激波传播及其干扰现象广泛... 激波的传播特性既取决于激波的产生条件,也与所处的传播环境密切相关.驱动条件、几何边界、介质的物理化学属性等发生变化时,都会引起激波传播特性的改变,而激波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对其波及的流场产生影响.尽管激波传播及其干扰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科技活动之中,其复杂机理的认识、规律的描述乃至应用潜力的挖掘仍有漫长的路要走.本文根据气体中激波传播和干扰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描述特征,在对激波传播以及反射、折射等基本现象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目前的热点问题,包括激波/激波干扰、激波/边界层干扰、激波与湍流作用、激波的聚焦与点火以及激波作用下气体界面不稳定性等研究进行了介绍和讨论,旨在对近年来该领域的进展及获得的成果做一个概述和归纳,期望对将来的深入研究有一个鉴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 反射 /边界层相互作用 /界面相互作用 极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激波、旋涡和声波的复杂多尺度流动的直接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树海 李虎 刘旭亮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9-107,共9页
本文主要报道了我们近年来在银河并行机上采用五阶WENO格式所做的一系列直接数值模拟研究,主要包括激波与单旋涡相互作用、激波与旋涡对相互作用、激波与三维纵向旋涡的相互作用,以及可压缩各向同性湍流。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揭示激波与旋... 本文主要报道了我们近年来在银河并行机上采用五阶WENO格式所做的一系列直接数值模拟研究,主要包括激波与单旋涡相互作用、激波与旋涡对相互作用、激波与三维纵向旋涡的相互作用,以及可压缩各向同性湍流。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揭示激波与旋涡间相互作用中的激波动力学特性、旋涡变形、旋涡破裂和声波的产生机理,以及湍流等多尺度复杂流动的流场结构和流动机理。研究表明,高阶WE-NO格式具有很好的分辨率和稳定性,是研究上述包含强间断与复杂流场结构的流动的理想数值方法。研究发现,激波与强旋涡相互作用具有多级特征,即激波与初始旋涡的相互作用、反射激波与变形旋涡的相互作用、小激波与变形旋涡的相互作用。激波与旋涡对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声波包含两个区域:线性区和非线性区。在线性区,激波与旋涡对相互作用产生的声波是激波分别与每个旋涡单独作用产生的声波的线性叠加;而在非线性区则与激波和耦合旋涡对的作用有关。在激波与纵向旋涡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现旋涡破裂区存在多螺旋结构。在高初始湍流马赫数的各向同性湍流脉动场中,也发现了广泛报导的"小激波"的存在,这是可压缩湍流有别于不可压缩湍流的显著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数值模拟 并行计算 -旋涡相互作用 可压缩各向同性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计算超声速流中由湍流剪切层脉动引起的激波振荡频率的方法
20
作者 徐立功 冉政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8期729-735,共7页
在超声速或高超声速绕流中,一种很严重的脉动压力环境是由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引起的激波振荡.这种高强度的振荡激波可能诱发结构共振.因这一现象非常复杂,已发表的文章都采用经验或半经验方法.本文首次从基本流体动力学方程出发,给出了... 在超声速或高超声速绕流中,一种很严重的脉动压力环境是由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引起的激波振荡.这种高强度的振荡激波可能诱发结构共振.因这一现象非常复杂,已发表的文章都采用经验或半经验方法.本文首次从基本流体动力学方程出发,给出了由湍流剪切层引起的激波振荡频率的理论解,得到了振荡频率随气流Mach数M_(∞)和压缩折转角θ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与实验值是相符的.本文为激波振荡导致的气动弹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理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荡 湍流 边界层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