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维材料中极化激元激光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睿洋 保文睿 +1 位作者 杜静 王卫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6-883,共8页
极化激元激光是一种新型激光,以半导体中激子-极化激元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的相干性实现超低阈值激光。不同于传统3维有机无机材料,2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与2维钙钛矿以其高激子结合能、高振子强度、直接带隙、范德华特性、谷极化... 极化激元激光是一种新型激光,以半导体中激子-极化激元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的相干性实现超低阈值激光。不同于传统3维有机无机材料,2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与2维钙钛矿以其高激子结合能、高振子强度、直接带隙、范德华特性、谷极化特性,有利于实现激子与腔模式的强耦合以及激子-极化激元的BEC,在极化激元激光的进一步发展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介绍了2维材料中的极化激元激光的原理和进展,分别从2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和2维钙钛矿的特性出发,重点综述了其中激子与腔模式的强耦合,极化激元的相干性的调控以及BEC的实现,并对2维材料中的极化激元激光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极化激元激光 强耦合 2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 2维钙钛矿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强线极化激光在e-p等离子体中传播的成丝不稳定性 被引量:2
2
作者 胡强林 肖桂兰 +1 位作者 余晓光 罗小兵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4-128,共5页
基于超强线极化激光在正负电子对(e-p)等离子体中的传播方程,讨论了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成丝不稳定性。得到了电磁波的非线性色散关系和不稳定性增长率,并讨论了传播过程中激光强度和等离子体温度对成丝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成丝不稳... 基于超强线极化激光在正负电子对(e-p)等离子体中的传播方程,讨论了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成丝不稳定性。得到了电磁波的非线性色散关系和不稳定性增长率,并讨论了传播过程中激光强度和等离子体温度对成丝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成丝不稳定性的强弱主要由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效应与受有质动力作用后等离子体密度的减小之间的竞争所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等离子体 线极化激光 波动方程 色散关系 成丝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极化激光场中e-He散射
3
作者 孙金锋 杨沁玉 +2 位作者 朱遵略 刘玉芳 江玉海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0-202,共3页
把二级玻恩近似 (SBA)的方法推广至圆极化激光场 ,计算了发生多光子交换时的激光辅助电子被氦原子散射的微分散射截面。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并与线性极化激光辅助散射结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微分散射截面 二级玻恩近似 极化激光 e-He散射 激光辅助散射 线性极化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强圆极化激光脉冲中氢原子阈上电离谱
4
作者 陈宝振 顾永俶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4期281-282,共2页
本文计算了超强激光中 (10 19W /cm2 )氢原子电离谱 ,并发现电离谱的峰值的位置在有质动力势所确定的能量附近。这和粒子模拟给出的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的超热电子所具有的能量相当。
关键词 超强圆极化激光 氢原子 超热电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强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辐射阻尼效应 被引量:7
5
作者 胡强林 肖桂兰 余晓光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79-1382,共4页
基于包含辐射阻尼效应的电子运动方程,通过坐标变换,分析了圆极化和线极化超强激光在等离子体中传播时,辐射阻尼效应对电子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极化情况下,辐射阻尼效应都随等离子体密度的增大而增强;在圆极化激光中,激光强度在1... 基于包含辐射阻尼效应的电子运动方程,通过坐标变换,分析了圆极化和线极化超强激光在等离子体中传播时,辐射阻尼效应对电子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极化情况下,辐射阻尼效应都随等离子体密度的增大而增强;在圆极化激光中,激光强度在1023~1026 W/cm2范围(对应于不同的等离子体密度)时,辐射阻尼效应将对电子的运动产生显著的反作用,而对于线极化激光,只有当激光强度远大于极限光强时,辐射阻尼效应才对电子的运动有明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阻尼效应 超强激光 等离子体 洛伦兹变换 线极化激光 极化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ton散射下强激光等离子体的辐射阻尼效应 被引量:4
6
作者 郝东山 蒋文娟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88-691,共4页
为了研究Compton散射对强激光等离子体中辐射阻尼效应的影响,采用多光子非线性Compton散射模型、相对论理论和洛伦兹变换方法,对Compton散射对不同极化激光在等离子体中产生辐射阻尼效应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提出了将Compto... 为了研究Compton散射对强激光等离子体中辐射阻尼效应的影响,采用多光子非线性Compton散射模型、相对论理论和洛伦兹变换方法,对Compton散射对不同极化激光在等离子体中产生辐射阻尼效应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提出了将Compton散射光作为等离子体产生辐射阻尼效应的新机制,给出了辐射阻尼满足的修正方程。结果表明,Compton散射使等离子体辐射阻尼效应对电子运动产生重要作用的几率增大,这主要是由于产生这种作用所需的入射激光强度降低,从而使电子频率增大、电场耦合频率增大的缘故。多光子非线性Compton散射光是产生和提高等离子体辐射阻尼效应的一个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光学 等离子体 极化激光 辐射阻尼效应 洛伦兹变换 多光子非线性COMPTON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斜入射方法计算碳纤维靶的激光增益
7
作者 盛家田 叶春福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09-312,共4页
用斜入射方法并考虑了激光被折射和P极化激光的共振吸收,计算了碳纤维靶的等离子体状态和激光增益。激光斜入射获得的类H-碳的n=2、3跃迁的激光增益系数,比按垂直入射的计算的值略大,但是,增益系数的空间分布变得更窄。激光... 用斜入射方法并考虑了激光被折射和P极化激光的共振吸收,计算了碳纤维靶的等离子体状态和激光增益。激光斜入射获得的类H-碳的n=2、3跃迁的激光增益系数,比按垂直入射的计算的值略大,但是,增益系数的空间分布变得更窄。激光增益发生在更靠近靶的外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入射 P极化激光 共振吸收 碳纤维靶 激光增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生物学
8
《中国光学》 EI CAS 1999年第6期21-21,共1页
Q631 99063640激光极化~129Xe的生物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Progress in study of biological MR imaging us-ing 1aser—polarized.~129Xe[刊,中]/孙献平,曾锡之(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所.湖北,武汉(430071))∥物理.—1999,28(6).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激光极化 研究进展 激光生物学 物理 武汉 中科院 数学 湖北 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9)Xe核自旋极化转移增强分子的核磁共振信号
9
作者 孙献平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6-122,共7页
激光极化的12 9Xe核具有极高的非平衡极化度和长的弛豫时间 ,这一特点使得它能够极化转移增强液体、固体或者固体表面分子中原子核自旋极化。因而 ,提高了它们的核磁共振探测灵敏度和扩展了在材料和表面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综述激光极化1... 激光极化的12 9Xe核具有极高的非平衡极化度和长的弛豫时间 ,这一特点使得它能够极化转移增强液体、固体或者固体表面分子中原子核自旋极化。因而 ,提高了它们的核磁共振探测灵敏度和扩展了在材料和表面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综述激光极化12 9Xe核与其它分子中原子核之间的极化转移研究与进展 ,介绍相关物理机制和参数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转移 核磁共振 激光增强核极化 氙原子核 自旋极化 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色圆偏振激光组合脉冲驱动氦原子产生椭圆偏振的阿秒脉冲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志斌 焦志宏 周效信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5-101,共7页
我们提出利用频率为ω,3ω和强度较弱的2ω组成的三色圆偏振激光组合脉冲驱动氦原子能够得到椭偏率较大的阿秒脉冲链的一种方法.通过强场近似方法,计算了氦原子在两色和三色圆偏振激光组合脉冲驱动下发射高次谐波谱及其合成阿秒脉冲链,... 我们提出利用频率为ω,3ω和强度较弱的2ω组成的三色圆偏振激光组合脉冲驱动氦原子能够得到椭偏率较大的阿秒脉冲链的一种方法.通过强场近似方法,计算了氦原子在两色和三色圆偏振激光组合脉冲驱动下发射高次谐波谱及其合成阿秒脉冲链,比较了氦原子(初态为s态)在这两种情况下发射高次谐波谱的特点及其合成阿秒脉冲链椭偏率的大小,结果发现,在反旋的两色ω,3ω激光脉冲基础上加入了频率为2ω的第三色激光脉冲联合作用到氦原子上,所得到的阿秒脉冲链的椭偏率相对于双圆场情况下有所增加,通过调整ω,3ω激光的强度比,并且选择适当的第三色激光的强度,对初态为s态的原子,仍能够得到具有较大椭偏率的阿秒脉冲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色圆极化激光 高次谐波 阿秒脉冲链 椭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靶对短脉冲强激光反射率的饱和现象
11
作者 章冠人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1995年第4期493-498,共6页
计算了铝靶对S极化短脉冲强激光的反时率的饱和段,将所得结果和H.M.Milchberg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二者十分一致。并对此饱和现象作了物理解释,认为是由电子的热运动和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关键词 铝靶 反射率 S极化短脉冲强激光 饱和现象 吸收系数 趋肤深度 玻尔兹曼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f polarons on different TiO_(2) surfaces
12
作者 SHI Zhiqun GONG Xueqing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77-1888,I0011-I0013,共15页
Polarons are widely considered t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charge transport and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materials,but the mechanisms of their formation and the underlying driving factors remain a matter of con... Polarons are widely considered t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charge transport and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materials,but the mechanisms of their formation and the underlying driving factors remain a matter of controversy.This study delves into the formation of polarons in different crystalline forms of TiO_(2) and their connection with the materials'structure.By employ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with on-site Coulomb interaction correction(DFT+U),we provid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lectronic polarization behavior in the anatase and rutile forms of TiO_(2).We focus on the polarization properties of defect-induced and photoexcited excess electrons on various TiO_(2) surfaces.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defect electrons can form small polarons on the anatase TiO_(2)(101)surface,while on the rutile TiO_(2)(110)surface,both small and large polarons(hybrid-state polarons)are formed.Photoexcited electrons are capable of forming both small and large polarons on the surfaces of both crystal types.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polaron distribution are primarily determined by the intrinsic properties of the crystals;the structural and symmetry differences between anatase and rutile TiO_(2) lead to the distinct polaron behaviors.Further investigation suggests that the polarization behavior of defect electrons is also related to the arrangement of electron orbitals around the Ti atoms,while the polarization of photoexcited electrons is mainly facilitated by the lattice distortions.These findings elucidat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larons and may contribute to understanding the performance of TiO_(2)in different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ARON surface defect PHOTOEXCITATION TiO_(2)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阶非线性光学玻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学锋 赵修建 +2 位作者 顾少轩 龚跃球 余家国 《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7-152,共6页
二阶非线性光学玻璃的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己成为光电子技术领域中最尖端的课题之一。本文重点评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二阶非线性光学玻璃领域的研究进展 ,分别从各种玻璃系统中诱导二次谐波发生 (SHG)的激光诱导极... 二阶非线性光学玻璃的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己成为光电子技术领域中最尖端的课题之一。本文重点评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二阶非线性光学玻璃领域的研究进展 ,分别从各种玻璃系统中诱导二次谐波发生 (SHG)的激光诱导极化、电场 /温度场极化和电子束辐射极化等方法。讨论了SHG的理论模型和实验研究。最后展望了未来二阶非线性光学玻璃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阶非线性光学玻璃 研究进展 二次谐波发生 激光诱导极化 电子束辐射极化 光电子技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er surface functionalization to achieve extreme surface wetting conditions and resultant surface functionalities 被引量:6
14
作者 WANG Qing-hua WANG Hui-x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0期3217-3247,共31页
Wetting condition of micro/nanostructured surface has received tremendous attention due to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commercial,industrial,and military areas.Surfaces with extreme wetting properties,e.g.,superhydr... Wetting condition of micro/nanostructured surface has received tremendous attention due to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commercial,industrial,and military areas.Surfaces with extreme wetting properties,e.g.,superhydrophobic or superhydrophilic,are extensively employed due to their superior anti-icing,drag reduction,enhanced boiling heat transfer,self-cleaning,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depending on solid-liquid interfacial interactions.Laser-based techniques have gained popularity in recent years to create micro/nano-structured surface owing to their high flexibility,system precision,and ease for automation.These techniques create laser induced periodic surface structures(LIPSS)or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on substrate material.However,micro/nanostructures alone cannot attain the desired wettability.Subsequent modification of surface chemistry is essentially needed to achieve target extreme wettability.This review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or both laser texturing techniques and the following chemistry modification methods.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fundamental mechanisms of surface structure generation via different types of lasers and various chemistry modification methods are discussed.The complex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laser texturing and surface chemistry modification methods to decide the final wetting condition is presented.More importantly,surface functionalities of these surfaces with extreme wetting properties are discussed.Lastly,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proposed and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er surface modification extreme wettability chemistry modification surface functiona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