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与应用综述 被引量:282
1
作者 黄学良 谭林林 +4 位作者 陈中 强浩 周亚龙 王维 曹伟杰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1,共11页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越来越备受关注,尤其在一些特定场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具有传统电缆线供电方式所不及的独特优势,可以极大地提高设备供电的可靠性、便捷性和安全性。本文在讲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历史的基...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越来越备受关注,尤其在一些特定场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具有传统电缆线供电方式所不及的独特优势,可以极大地提高设备供电的可靠性、便捷性和安全性。本文在讲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阐述了现有几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实现方式及优缺点,并针对目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重点论述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方法及关键技术,最后针对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用热点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磁谐振耦合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关键基础与技术瓶颈问题 被引量:203
2
作者 杨庆新 章鹏程 +3 位作者 祝丽花 薛明 张献 李阳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共8页
近几年,电气科技工作者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探索如火如荼,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随着研究的深入,有许多关键基础问题和技术瓶颈问题需要解决。文章首先对该技术的近期研究现状作了简要回顾。其次重点提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7个关键... 近几年,电气科技工作者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探索如火如荼,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随着研究的深入,有许多关键基础问题和技术瓶颈问题需要解决。文章首先对该技术的近期研究现状作了简要回顾。其次重点提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7个关键基础问题和4个技术瓶颈问题。最后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应用前景作了进一步的展望,重点介绍了高速列车无线供电技术以及前期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基础问题 技术瓶颈 应用前景 高铁列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被引量:245
3
作者 范兴明 莫小勇 张鑫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584-2600,共17页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通过电磁效应或者能量交换作用实现从电源到负载无电气接触地进行电能传输的新型输电方式,相比传统导线输电方式,其具有安全可靠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一些特殊的应用场合,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目前已有的...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通过电磁效应或者能量交换作用实现从电源到负载无电气接触地进行电能传输的新型输电方式,相比传统导线输电方式,其具有安全可靠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一些特殊的应用场合,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目前已有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中,研究较多的主要有磁场耦合式和电磁辐射式,其中磁场耦合式以磁感应耦合式和磁耦合谐振式为主,电磁辐射式以微波辐射式和激光方式为主。该文首先叙述了这4种主流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分别对4种主流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待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了这些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应用研究,如交通运输、医疗电子、消费电子和空间太阳能等领域。最后讨论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传输 磁感应耦合 磁耦合谐振 微波辐射 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应用综述(英文) 被引量:72
4
作者 范兴明 高琳琳 +2 位作者 莫小勇 赵迁 贾二炬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53-1380,共28页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通过电磁效应或者能量交换作用实现从电源到负载无电气接触地进行电能传输的新型输电方式,相比传统导线输电方式,其具有安全可靠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一些特殊的应用场合,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现有研究和...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通过电磁效应或者能量交换作用实现从电源到负载无电气接触地进行电能传输的新型输电方式,相比传统导线输电方式,其具有安全可靠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一些特殊的应用场合,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现有研究和综述的基础上,回顾了4种广泛应用的WPT技术在近场耦合和远场辐射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应用。近场耦合技术主要包括磁感应耦合和磁耦合谐振类型,远场辐射技术包括微波辐射和激光发射类型。总结了这4种主要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分别对4种主流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待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了这些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应用研究,如交通运输、医疗电子、消费电子和空间太阳能等领域。最后讨论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传输 磁感应耦合 磁耦合谐振 微波辐射 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材料与超表面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综述 被引量:11
5
作者 荣灿灿 严俐慧 +2 位作者 路聪慧 夏晨阳 刘明海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5369-5384,共16页
超材料与超表面通过对电磁场和电磁波的灵活调控,能够显著改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传输特性,基于超材料与超表面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逐渐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该文首先对超材料的概念、设计以及构造进行了论述;其次对超材料介入无线... 超材料与超表面通过对电磁场和电磁波的灵活调控,能够显著改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传输特性,基于超材料与超表面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逐渐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该文首先对超材料的概念、设计以及构造进行了论述;其次对超材料介入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解析;接着详细阐述了超材料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效率提升、偏移调控以及电磁屏蔽的作用;最后探讨了该技术未来发展的瓶颈及关键技术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超材料与超表面 电磁调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混合储能系统供电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效率优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耿宇宇 杨中平 +1 位作者 林飞 王义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424-432,共9页
混合储能系统具有高功率密度和高能量密度的双重优势,但是很少有研究考虑混合储能系统的无线充电策略设计,本文考虑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特性,优化了混合储能系统的功率分配策略。首先,给出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对混合储能系统充电的电路,补偿... 混合储能系统具有高功率密度和高能量密度的双重优势,但是很少有研究考虑混合储能系统的无线充电策略设计,本文考虑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特性,优化了混合储能系统的功率分配策略。首先,给出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对混合储能系统充电的电路,补偿拓扑采用原边电感/电容/电容方式-副边串联电容方式。这种补偿拓扑具有恒定的二次电压输出,如果适当调整混合储能系统的功率,即可改变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等效负载,使其达到最优值,从而维持系统最优效率。其次,优化设计了混合储能系统的功率分配方式,提出混合储能系统的无线充电策略。这种策略既能满足系统能量输出的要求,又能保证系统高效工作。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混合储能系统 优化控制 功率分配 效率最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部件数据采集的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严后选 张天宏 孙健国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32-34,37,共4页
研究了旋转部件数据采集中的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包括无线电数据传输和光电数据传输。介绍了无线电遥测的原理、技术特点及应用;研究了红外数据传输技术在旋转部件数据传输中的应用;介绍了光纤旋转接头的研究状况,研究了激光器件的直接数... 研究了旋转部件数据采集中的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包括无线电数据传输和光电数据传输。介绍了无线电遥测的原理、技术特点及应用;研究了红外数据传输技术在旋转部件数据传输中的应用;介绍了光纤旋转接头的研究状况,研究了激光器件的直接数据传输,验证了24Mbps的数据传输。最后,对无线电数据传输和光电数据传输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部件 无线数据传输 无线电 光电 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章 激光传输技术 被引量:13
8
作者 安毓英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35-438,共4页
关键词 激光传输技术 激光 传输介质 大气衰减 大气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伪码调制激光探测系统研究
9
作者 宋崧 邓甲昊 +3 位作者 王学田 高珍 孙骥 孙志慧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5-99,共5页
为使一般伪码调制激光探测系统的升级和改进更简单、方便和廉价,提出把软件无线电技术应用于该系统。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入手阐述了系统的基本体系、硬件平台和软件系统实现。并设计了系统框图和DSP的硬件电路,编制了伪码产生... 为使一般伪码调制激光探测系统的升级和改进更简单、方便和廉价,提出把软件无线电技术应用于该系统。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入手阐述了系统的基本体系、硬件平台和软件系统实现。并设计了系统框图和DSP的硬件电路,编制了伪码产生的程序框图、信号处理软件流程图。实验研究表明:把软件无线电技术应用于伪码调制激光探测系统,为整个系统的模块化、小型化、智能化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目标探测 伪码调制 软件无线电 数字信号处理器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章 激光传输技术(续)
10
作者 安毓英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3-75,共3页
关键词 激光传输技术 光纤波导 光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位置测量系统激光器无线电能传输
11
作者 张志博 邾继贵 +1 位作者 杨学友 叶声华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0-432,共3页
基于感应电力传输技术,为空间位置测量系统的发射器部分设计了一个无接触供电系统,作为扫描平台激光器工作电源。重点对电路工作的原理进行了介绍,在设计中采用软开关技术,减小了电路的工作损耗。同时,基于发射器工作平台的机械结构,对... 基于感应电力传输技术,为空间位置测量系统的发射器部分设计了一个无接触供电系统,作为扫描平台激光器工作电源。重点对电路工作的原理进行了介绍,在设计中采用软开关技术,减小了电路的工作损耗。同时,基于发射器工作平台的机械结构,对无接触电能感应耦合结构做简单介绍。最后列出了具体的实验参数与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电力传输技术 无接触 激光器电源 软开关 感应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超激光束传输技术 被引量:2
12
作者 Lea Freiburghaus 《制造技术与机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6-57,共2页
光束传输对于激光切割过程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具有重大意义,瑞士百超专注研发光束传输质量。光束性能与传输是百超激光切割系统的核心要素,它是技术含量最高、最耗费时间的工作之一,也是决定机床切割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传输技术 激光 激光切割系统 光束传输 传输质量 技术含量 稳定性 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电掩星和激光雷达观测结果比较 被引量:14
13
作者 曾桢 胡雄 +1 位作者 张训械 Makoto Abo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5-171,共7页
简要阐述了激光雷达和GPS掩星探测大气的基本原理,并利用1996年10月14日1625 UT时 B本 TMU钠和瑞利散射激光雷B(39.23°E、 35.37°N)资#,反演得到 30-55 km高度范围内大气密度... 简要阐述了激光雷达和GPS掩星探测大气的基本原理,并利用1996年10月14日1625 UT时 B本 TMU钠和瑞利散射激光雷B(39.23°E、 35.37°N)资#,反演得到 30-55 km高度范围内大气密度和温度的观测结果,与此同时通过激光雷达上空的 GPS掩星观测到的掩星切点处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获得测出的密度廓线符合得很好;温度廓线的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但在某些高度上有较大的偏离.文中最后对比较结果作了简要分析,讨论了重力波对大气密度和温度廓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MET 激光雷达 中层大气探测 电离层 无线电掩星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瑞利激光雷达和无线电探空仪观测数据对武汉上空重力波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吕洪方 易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82-1587,共6页
本文利用武汉大学的瑞利激光雷达的瑞利散射回波数据(30~65km)来研究武汉地区上空(30.5°N,114.4°E)重力波的活动规律和统计特性.通过对2003年12月到2005年3月观测的200h数据反演的密度进行处理分析,得到了重力波的... 本文利用武汉大学的瑞利激光雷达的瑞利散射回波数据(30~65km)来研究武汉地区上空(30.5°N,114.4°E)重力波的活动规律和统计特性.通过对2003年12月到2005年3月观测的200h数据反演的密度进行处理分析,得到了重力波的一些个例特征,并提取垂直波长为2km以上的重力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最可几的垂直波长是3.4km和17.20km,重力波振幅的月平均值在冬季有较大值,夏季值较小.与武汉2004年无线电探空仪的密度扰动提取到的重力波做比较,发现与瑞利激光雷达得到的重力波振幅的月平均值有很强的相关性,也是冬季值比较大,夏季值比较小.通过无线电探空仪的风场数据,本文还得到了急流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大风剪切年变化规律,发现急流和最大风剪切与激光雷达的重力波统计结果有很强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利激光雷达 无线电探空仪 中层大气重力波 统计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接收耦合线圈模式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特性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耿宇宇 杨中平 +1 位作者 林飞 王俊超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2期1-9,共9页
在大功率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应用中,为降低系统设计难度会采用多接收耦合线圈并联的方式降低器件应力,但是对该模式的特性需要详细分析。在相同输出功率和负载的约束下,对比分析一对一耦合线圈模式和多接收耦合线圈模式,采用固定变量法... 在大功率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应用中,为降低系统设计难度会采用多接收耦合线圈并联的方式降低器件应力,但是对该模式的特性需要详细分析。在相同输出功率和负载的约束下,对比分析一对一耦合线圈模式和多接收耦合线圈模式,采用固定变量法分析多接收耦合线圈个数与系统互感、频率、负载和效率的关系。在多接收耦合线圈模式下,对单负载和多负载两种情况下系统参数进行推导和分析,论证多接收耦合线圈在提升系统效率方面的优势。最后,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多接收耦合线圈模式对系统效率提升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多接收耦合线圈 特性分析 系统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溶胶激光雷达和无线电探空观测边界层高度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师宇 胡非 +1 位作者 丁伟宸 张哲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50-662,共13页
利用北京地区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连续3个月的激光雷达资料和无线电探空数据,按照清洁天、污染天和多云天3种天气条件,对大气边界层高度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激光雷达消光系数的梯度法、标准差法和小波法都能... 利用北京地区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连续3个月的激光雷达资料和无线电探空数据,按照清洁天、污染天和多云天3种天气条件,对大气边界层高度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激光雷达消光系数的梯度法、标准差法和小波法都能够较好地提取边界层高度。清洁天标准差法计算的边界层高度高于梯度法和小波法,08:00(当地时间,下同)和20:00由无线电探空得到的清洁天边界层高度平均值分别为1176 m和1224 m。污染天标准差法的计算结果要低于梯度法和小波法,污染天无线电探空得到的边界层高度平均值约为956 m,和清洁天相比降低了两百多米,重污染时最低降低至562 m,逆温层高度和PM2.5浓度具有明显的反相关关系。有云时,梯度法和小波法确定的边界层高度和云高非常接近,标准差法计算的结果略低。总体而言,气溶胶激光雷达计算的边界层高度随着污染等级的提高没有明显的降低趋势,相反在重度污染情况下反而有所增加,这可能是由于污染物的不断堆积导致的。梯度法确定的边界层高度易受到污染物传输过程的影响,略高于逆温层高度。另外,激光雷达确定的边界层高度受到残留层影响时,也会高于逆温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高度 空气污染 激光雷达 无线电探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激光无线能量传输及跟踪瞄准方法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崔子浩 华文深 +2 位作者 李刚 刘晓光 严阳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5-279,共5页
本文介绍了无人机的特点与发展趋势,针对小型无人机能量供给不足的问题,阐述了激光无线能量传输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无人机激光无线能量传输的系统结构,分析了无人机激光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效率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协作目... 本文介绍了无人机的特点与发展趋势,针对小型无人机能量供给不足的问题,阐述了激光无线能量传输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无人机激光无线能量传输的系统结构,分析了无人机激光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效率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协作目标的捕获跟踪瞄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激光无线能量传输技术 系统结构 能量效率 捕获跟踪瞄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电能传输抗偏移线圈的设计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智翔 张宣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7-165,共9页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具有灵活性高、安全、美观等优点,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传统线圈由于磁场分布不均匀,导致接收端在发生偏移时,互感系数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系统稳定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利用穷举推导抗偏移线圈参数的方法。该...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具有灵活性高、安全、美观等优点,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传统线圈由于磁场分布不均匀,导致接收端在发生偏移时,互感系数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系统稳定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利用穷举推导抗偏移线圈参数的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所需发射和接收线圈尺寸、线圈气隙,穷举出不同匝数和匝距的发射线圈。然后利用互感公式计算线圈发生偏移过程中的互感数值,并判断线圈发生偏移时互感是否稳定,最后通过筛选可以得到所需线圈的绕制参数。利用所提方法推导抗偏移线圈,计算时间较短,设计精度较高。通过实验验证,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线圈设计 抗偏移研究 互感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将弱无线电波转化成激光信号的新方法
19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45-645,共1页
从医学成像和射电天文学到导航和无线通信的很多应用都依赖于很弱射频微波的忠实传输和检测。在这项研究中,Eugene Polzik及同事演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个全新功能——利用一个纳米机械振荡器将弱的无线电波转化成激光信号。该振荡器(由... 从医学成像和射电天文学到导航和无线通信的很多应用都依赖于很弱射频微波的忠实传输和检测。在这项研究中,Eugene Polzik及同事演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个全新功能——利用一个纳米机械振荡器将弱的无线电波转化成激光信号。该振荡器(由氮化硅制成的一种膜片)能同时与从其表面发射的无线电信号和光耦合,这一特点被用来以达到量子极限的灵敏度将无线电信号作为光相移来测量。与现有检测器相比,这种方法的优势是能在室温下工作,所产生的信号也可以被轻易传输到标准光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信号 无线电 转化 无线电信号 射电天文学 无线通信 医学成像 纳米机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天气下的无人机集群激光传能策略
20
作者 曹阳 李金展 +4 位作者 彭小峰 黄冠 刘龙 谷亮 左竞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114,共11页
在降雨天气下,激光传能的效率降低,无人机集群续航时间缩短,为延长无人机集群的整体滞空时间,制定高效的充电策略至关重要。通过分析不同降雨量下,降雨动能对无人机悬停功率的影响,构建无人机悬停能耗模型,分析激光在小、中、大雨中传... 在降雨天气下,激光传能的效率降低,无人机集群续航时间缩短,为延长无人机集群的整体滞空时间,制定高效的充电策略至关重要。通过分析不同降雨量下,降雨动能对无人机悬停功率的影响,构建无人机悬停能耗模型,分析激光在小、中、大雨中传输的衰减特征,构建激光链路功率预算模型。在充电功率受限的情况下,提出一种在降雨天气下参数自适应调节的无人机集群充电策略,可根据充电效率、工作优先级、无人机部署位置、子系统效率以及激光雨衰等效应的影响,优化充电时间分配,进而提升无人机的整体滞空时间。仿真结果表明,在降雨量为5 mm/h时,整体滞空时间至多提升31.34%,降雨量增大至25 mm/h时,可提升20.09%。提出的充电策略能够有效提高降雨天气下无人机集群的整体滞空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无线电传输 充电策略 无人机集群 滞空时间 降雨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