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东部早白垩世花岗岩侵位的伸展地球动力学背景:激光^40Ar/^39Ar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33
1
作者 杨进辉 吴福元 +1 位作者 钟孙霖 罗清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75-1184,共10页
早白垩世古道岭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辽东半岛,主要由三种岩石组成,分别为庙岭变形闪长岩、万家岭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和古道岭中粒二长花岗岩及其所含的细粒镁铁质包体。其中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具有明显的变形组构,其片麻理方向与围... 早白垩世古道岭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辽东半岛,主要由三种岩石组成,分别为庙岭变形闪长岩、万家岭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和古道岭中粒二长花岗岩及其所含的细粒镁铁质包体。其中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具有明显的变形组构,其片麻理方向与围岩万福糜棱岩相同,表明该岩体为同构造岩体。利用单颗粒激光^(40)Ar/^(39)Ar 年代分析方法测定的岩体不同岩相和糜棱岩中单矿物(角闪石、黑云母、钾长石)的^(40)Ar/^(39)Ar 年龄表明,古道岭岩体边缘相和围岩糜棱岩在早白垩世(120~113Ma)共同经历了变形、变质作用,揭示了在早白垩世时期该区的快速冷却(抬升)历史。这一地质事件遍布辽东半岛,乃至华北克拉通东部,并与华北克拉通东部大面积拉伸盆地的形成、大规模金成矿作用、A 型花岗岩的就位和变质核杂岩的形成同期,是华北东部早白垩世克拉通破坏和岩石圈强烈减薄作用的浅部地壳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道岭岩体 辽东半岛 华北克拉通 岩石圈减薄 激光^40At/^39ar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芜盆地凹山和东山铁矿床中阳起石的激光^(39)Ar-^(40)Ar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马芳 蒋少湧 薛怀民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3-289,共7页
文章通过对凹山和东山铁矿床中特征的组合矿物之一伟晶状阳起石进行激光39Ar-40Ar法定年,精确测定了玢岩铁矿的成矿时代。其中东山铁矿中新鲜阳起石(黑绿色)的39Ar-40Ar等时线年龄在126~129Ma之间,与赋矿围岩大王山组火山岩中角闪石的... 文章通过对凹山和东山铁矿床中特征的组合矿物之一伟晶状阳起石进行激光39Ar-40Ar法定年,精确测定了玢岩铁矿的成矿时代。其中东山铁矿中新鲜阳起石(黑绿色)的39Ar-40Ar等时线年龄在126~129Ma之间,与赋矿围岩大王山组火山岩中角闪石的等时线年龄(127Ma)一致,证明成矿与成岩密切相关,成矿与成岩是同时期的产物。而凹山铁矿中蚀变阳起石(灰绿色)的39Ar-40Ar等时线年龄为(114±16)Ma。2种阳起石分别形成于成矿作用的不同阶段,黑绿色新鲜阳起石与磷灰石、磁铁矿同期形成,形成于岩浆向热液演化的高温阶段,在成岩和成矿之后的冷却过程中,矿体和潜火山岩体具有相同的闪石封闭温度(500℃±);而灰绿色蚀变阳起石形成于中期阳起石(透辉石)-钠长石-磷灰石-磁铁矿化矿体围岩蚀变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阳起石 激光39ar-40ar定年 玢岩铁矿 宁芜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显微探针^(40)Ar-^(39)Ar定年技术——大别山朱家冲榴闪岩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邱华宁 徐义刚 +2 位作者 云建兵 王强 赵令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18-1124,共7页
高空间分辨率紫外激光显微探针40Ar-39Ar定年技术在钾矿物环带、次生加大边、多世代矿物和难分选矿物之年代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南大别山朱家冲榴辉岩经过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形成榴闪岩。本文利用激光显微探针40Ar-39Ar定... 高空间分辨率紫外激光显微探针40Ar-39Ar定年技术在钾矿物环带、次生加大边、多世代矿物和难分选矿物之年代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南大别山朱家冲榴辉岩经过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形成榴闪岩。本文利用激光显微探针40Ar-39Ar定年技术成功测定了朱家冲榴闪岩之石榴子石环外的角闪石"绿眼圈"年龄为217±3Ma,石榴子石环内的多硅白云母年龄265±3Ma,环外的钠云母年龄223±4Ma。榴闪岩基质激光阶段加热40Ar-39Ar分析,获得高温阶段坪年龄为230Ma。多硅白云母年龄可能指示朱家冲榴辉岩超高压变质作用发生在265Ma之前;基质年龄代表了退变质作用峰期发生于230Ma;而217Ma角闪石"绿眼圈"为退变质作用晚期产物。这些40Ar-39Ar年龄印证了岩石薄片观察的矿物结晶顺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显微探针 40ar-39ar定年 榴辉岩 榴闪岩 退变质作用 大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龙江盆地中生代火山岩激光全熔^(40)Ar/^(39)Ar测年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永飞 卞雄飞 +2 位作者 郜晓勇 陈树旺 丁秋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12-1223,共12页
现龙江组与光华组作为大兴安岭北段龙江盆地中的主要地层单元,二者的时代与含义仍存有争议。通过对二者的建组剖面进行野外调查,采用最新的激光全熔40Ar/39Ar测年对剖面及周边的7件火山岩样品进行了精细的定年研究,结果显示,现龙江组年... 现龙江组与光华组作为大兴安岭北段龙江盆地中的主要地层单元,二者的时代与含义仍存有争议。通过对二者的建组剖面进行野外调查,采用最新的激光全熔40Ar/39Ar测年对剖面及周边的7件火山岩样品进行了精细的定年研究,结果显示,现龙江组年龄为125.1Ma±1.5Ma~117.0Ma±9.0Ma;光华组为125.4Ma±1.8Ma~121.6Ma±1.4Ma;甘河组为123.1Ma±1.1Ma~82.0Ma±4.0Ma。本区晚白垩世火山岩信息揭示龙江盆地可能发育大兴安岭北段晚白垩世弧山镇期火山岩。野外地质调查结果表明,现龙江组和光华组具有基本相同的火山喷发旋回,结合2个岩组相同的年龄结果,建议合并现龙江组与光华组,恢复为原龙江组,而不再使用从原龙江组上部划分出的光华组。从火山-沉积地层出露特征分析,龙江盆地与其北部的大杨树盆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2个盆地具有相同的地质演化历史,表明龙江盆地可能是潜在的油气调查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江盆地 大杨树盆地 激光全熔40ar/39ar年代学 龙江组 光华组 甘河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部基性岩脉^(40)Ar/^(39)Ar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49
5
作者 周晶 季建清 +4 位作者 韩宝福 马芳 龚俊峰 徐芹芹 郭召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97-1010,共14页
晚古生代以来,新疆北部地区侵入了一系列的基性岩脉,成为了解该地区地壳生长过程的重要窗口。本文采用激光^(40)Ar/^(39)Ar 年代学方法,对整个北疆地区出露的基性岩脉进行了精细年代学研究。从数据特征上分析,低本底激光^(40)Ar/^(39)A... 晚古生代以来,新疆北部地区侵入了一系列的基性岩脉,成为了解该地区地壳生长过程的重要窗口。本文采用激光^(40)Ar/^(39)Ar 年代学方法,对整个北疆地区出露的基性岩脉进行了精细年代学研究。从数据特征上分析,低本底激光^(40)Ar/^(39)Ar方法能对低钾含量、极少量样品(0.1mg~5mg)进行精细定年,所以非常适合进行基性岩脉的精细定年。本文展示的基性岩脉激光^(40)Ar/^(39)Ar 方法的高质量数据显示新疆北部基性岩脉群的活动时限跨越332~174Ma,为石炭纪—侏罗纪。由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新疆北部基性岩脉群在时间上,呈现脉动式侵位特征,在332~174Ma 之间,有多达6~7次脉动式活动,时间间隔大致为20~30Ma。从基性岩脉所揭示的大地构造含义来分析,新疆北部地区从石炭纪到侏罗纪处在一个相似的地壳演化阶段,为一个陆壳垂向生长、区域构造应力场显示拉张的构造环境,并在时间、空间上具有相对统一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脉 ^40ar/^39ar年代学 地壳生长 新疆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尕林格矽卡岩型铁矿金云母^(40)Ar/^(39)Ar年代学及成矿地质意义 被引量:25
6
作者 于淼 丰成友 +6 位作者 刘洪川 李定武 赵一鸣 李大新 刘建楠 王辉 张明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0-521,共12页
尕林格大型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位于东昆仑祁漫塔格盆山结合带中部,是祁漫塔格斑岩-矽卡岩成矿带内代表性矿床之一。因其地处盆地覆盖区、缺乏直接定年对象,一直未开展成矿年龄精细测定,制约了矿床成因和形成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深入认识... 尕林格大型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位于东昆仑祁漫塔格盆山结合带中部,是祁漫塔格斑岩-矽卡岩成矿带内代表性矿床之一。因其地处盆地覆盖区、缺乏直接定年对象,一直未开展成矿年龄精细测定,制约了矿床成因和形成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深入认识。本文采用40 Ar-39 Ar测年技术,获得尕林格矿区Ⅱ矿群磁铁矿矿石中金云母的40 Ar-39 Ar坪年龄为(235.8±1.7)Ma,等时线年龄为(234.1±3.7)Ma,反等时线年龄为(234.2±3.5)Ma。3组年龄数据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样品的坪年龄可以很好地代表尕林格矿床成矿年龄。结合区域成矿年龄数据表明,祁漫塔格成矿带在三叠纪存在大规模成矿作用,与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祁漫塔格带内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是对三叠纪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的响应,形成了构造-岩浆-成矿三位一体的时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祁漫塔格 尕林格 金云母 40ar/39ar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的差异隆升特征——花岗岩^(40)Ar/^(39)Ar年代学研究的证据 被引量:31
7
作者 王非 朱日祥 +5 位作者 李齐 贺怀宇 罗清华 卢欣祥 桑海清 王英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45-459,共15页
分别出露于东、西秦岭的曹坪和沙河湾岩体、老君山和秦岭梁岩体 ,是秦岭全面碰撞后于三叠纪末 (T3 )侵入的花岗岩体 ,其冷却历史记录了秦岭陆内造山阶段的初期隆升过程。通过对角闪石、黑云母和钾长石的40 Ar/ 3 9Ar年龄测定 ,以及对钾... 分别出露于东、西秦岭的曹坪和沙河湾岩体、老君山和秦岭梁岩体 ,是秦岭全面碰撞后于三叠纪末 (T3 )侵入的花岗岩体 ,其冷却历史记录了秦岭陆内造山阶段的初期隆升过程。通过对角闪石、黑云母和钾长石的40 Ar/ 3 9Ar年龄测定 ,以及对钾长石40 Ar/ 3 9Ar年龄谱进行的多重扩散域模拟计算 ,发现东、西秦岭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冷却历史 :从晚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 ,东、西秦岭同时由 5 0 0℃开始快速冷却 ,之后东秦岭经过一个短暂的稳定期 (约 2 0Ma)后又持续快速冷却 ,至中侏罗世末即已通过 15 0℃等温线 (约地表下 3~ 5km) ;而西秦岭在早侏罗世至晚白垩世初的近 10 0Ma中一直处于稳定平缓的状态 ,至晚白垩世中期才快速冷却至 15 0℃。这种不同的冷却历史可能反映了东、西秦岭的差异隆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40ar/^39ar年代学 MDD模式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丹东地区侏罗纪花岗岩的变形时代:^(40)Ar/^(39)Ar年代学制约 被引量:40
8
作者 杨进辉 吴福元 +3 位作者 罗清华 钟孙霖 张艳斌 Simon A Wilde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205-1214,共10页
辽东半岛出露大量片麻状花岗岩,其锆石U-Pb年龄为180~157Ma,该套岩石的最大特点表现在岩石明显经历了早期上盘向NW推覆和后期近EW向伸展作用的韧性改造,然而其变形时代却一直未得到确定。本文以丹东市西南部黑沟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为... 辽东半岛出露大量片麻状花岗岩,其锆石U-Pb年龄为180~157Ma,该套岩石的最大特点表现在岩石明显经历了早期上盘向NW推覆和后期近EW向伸展作用的韧性改造,然而其变形时代却一直未得到确定。本文以丹东市西南部黑沟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为例,通过激光^(40)Ar/^(39)Ar年代学研究探讨该岩体的变形时代。激光^(40)Ar/^(39)Ar定年结果表明,黑沟岩体经历的早期推覆、挤压事件发生在~143Ma,而后期地壳伸展作用则发生在121~113Ma,并且该区在早白垩纪期间经历了快速冷却、抬升过程。从而表明在晚侏罗纪-早白垩纪期间(143~113Ma)辽东半岛经历了区域构造体制变革。结合前人大地构造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辽东半岛晚侏罗纪-早白垩纪NW向推覆、挤压事件是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作用的结果,而晚期(早白垩纪)的地壳伸展事件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转向和变速、华北东部岩石圈较薄以及挤压后地壳松弛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半岛 侏罗纪花岗岩 变形时代 ^40ar/^39ar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地体内松多榴辉岩的同碰撞折返:来自构造变形和^(40)Ar-^(39)Ar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化启 许志琴 +2 位作者 杨经绥 唐哲民 杨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6-78,共13页
松多地区的区域构造变形与糜棱质白云母石英片岩和绿片岩的白云母单矿物40Ar-39Ar年代学测试表明拉萨地体内的松多地区于220~240 Ma经历过印支期碰撞造山事件。这次造山事件为晚二叠世松多榴辉岩带代表的古特提斯洋盆消失闭合之后北拉... 松多地区的区域构造变形与糜棱质白云母石英片岩和绿片岩的白云母单矿物40Ar-39Ar年代学测试表明拉萨地体内的松多地区于220~240 Ma经历过印支期碰撞造山事件。这次造山事件为晚二叠世松多榴辉岩带代表的古特提斯洋盆消失闭合之后北拉萨地体与南冈瓦那大陆碰撞的结果。该区榴辉岩与退变榴辉岩白云母和角闪石的40Ar3-9Ar测年结果也为220~240 Ma,且退变榴辉岩经历了与围岩一致的同构造变形,说明榴辉岩折返退变的时代和碰撞造山的时代一致。即碰撞造山的强挤压及挤压转换作用应是本区榴辉岩折返出露的主要机制。拉萨地体内印支晚期(210~190 Ma)大规模花岗岩带的发育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松多榴辉岩的折返与造山后伸展和区域内大规模花岗岩浆活动等后期热事件没关系,应为同碰撞折返机制。研究结果为高压变质岩石的同碰撞折返研究提供了一个具体实例和翔实的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体 榴辉岩 同碰撞折返 构造变形 40ar-39ar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岩体冷却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龚俊峰 季建清 +4 位作者 陈建军 桑海清 李宝龙 刘一多 韩宝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255-2272,共18页
对采自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核心地段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的13件标本中的20件矿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常规^(40)Ar/^(39)Ar年代学研究。数据显示,样品的(^(40)Ar/^(36)Ar)_i值均接近尼尔值(295.5±5),且绝大部分样品的坪年龄与其反等时线年... 对采自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核心地段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的13件标本中的20件矿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常规^(40)Ar/^(39)Ar年代学研究。数据显示,样品的(^(40)Ar/^(36)Ar)_i值均接近尼尔值(295.5±5),且绝大部分样品的坪年龄与其反等时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所测样品的^(40)Ar/^(39)Ar年龄大都集中在1.3Ma和2.5Ma左右,表明南迦巴瓦地区在上新世中期和更新世早期均经历了快速冷却抬升事件。本次测试的样品采自不同的高程及不同的构造单元,且样品原岩的成因及岩性各异,但沿着大峡谷由北向南不同地段的样品的不同矿物(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钾长石)的^(40)Ar/^(39)Ar年龄相近,而同一样品中不同矿物的^(40)Ar/^(39)Ar年龄大小又并非完全按照矿物对氩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温度高低来分布,表明该地区在上新世以来的岩体冷却速率很大,以致该地区的矿物对氩同位素体系的封闭过程与处于缓慢冷却环境中的封闭过程明显不同。以本文报道的数据估算,南迦巴瓦地区的岩体在最近3Ma以来的冷却速率达120~240℃/Ma,岩体抬升速率达3.4~6.9mm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喜马拉雅 南迦巴瓦 ^40ar/^39ar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中段哲古拉花岗岩中高压麻粒岩包体及其主岩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龚俊峰 季建清 +3 位作者 桑海清 韩宝福 李宝龙 陈建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677-2686,共10页
为了深入了解喜马拉雅构造带的地质演化历史,同时为了探讨作为建立高压变质条件下的同位素年代学方法的重要前提的同位素体系特征,对出露于喜马拉雅中段西藏哲古拉地区的高压麻粒岩包体中的峰期矿物和退变质矿物及其主岩花岗岩中的富钾... 为了深入了解喜马拉雅构造带的地质演化历史,同时为了探讨作为建立高压变质条件下的同位素年代学方法的重要前提的同位素体系特征,对出露于喜马拉雅中段西藏哲古拉地区的高压麻粒岩包体中的峰期矿物和退变质矿物及其主岩花岗岩中的富钾矿物进行了常规^(40)Ar/^(39) Ar 年代学研究。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坪年龄为11.48±0.18Ma,钾长石坪年龄为12.63±0.19Ma,二者的等时线年龄与之相当,分别为11.63Ma 和12.58Ma。高压麻粒岩峰期矿物黑云母的坪年龄为48.5±0.54Ma,等时线年龄为48.95±0.83Ma,(^(40)Ar/^(36)Ar)_i 为285;退变质矿物角闪石的坪年龄谱呈马鞍形,坪区数据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31.1±5.4Ma,(^(40)Ar/^(36)Ar)_i 为394,显示有过剩^(40)Ar 的存在。结合前人的研究,推定高压麻粒岩经历了一个快速的退变质作用过程,不仅变质作用没有达到平衡,早期与晚期变质矿物之间也没有达成氩同位素交换平衡,在标本尺度上或高压麻粒岩包体与主岩花岗岩之间均是如此。根据^(40)Ar/^(39)Ar 年代学结果也可以了解到,在高压麻粒岩的退变质过程中,早期与晚期变质矿物之间的氩同位素体系有明显不同,这种氩同位素体系在不同变质阶段的不平衡记录为帮助建立不同变质地质事件的年代学序列提供了研究途径。依照获得的^(40)Ar/^(39)Ar 年代学数据,可以建立喜马拉雅中段高压麻粒岩包体形成和演化的动力学过程:推定高压麻粒岩经受了两期变质作用的叠加,峰期变质老于48.5Ma,晚期变质发生在31Ma 前后;大约在17Ma 前后为其主岩花岗岩捕虏,并在11Ma~12Ma 之间被带至地表。文中对前人锆石 U-Pb 年龄进行了再分析,认为在高压变质作用条件下,由于熔体或流体从变质岩石中被抽提出去而限制了变质锆石的生长,因此,高压麻粒岩包体中的锆石 U-Pb 年龄没有能够记录高压变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高压麻粒岩 ^40ar/^39ar年代学 氩同位素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中西部地区白垩纪玄武质岩石的^(40)Ar/^(39)Ar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彭头平 王岳军 +2 位作者 江志敏 喻晓彬 彭冰霞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7-458,共12页
对江西中西部两处中生代玄武质岩石进行了40Ar/39Ar年代学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赣西北上高和赣中螺丝山地区玄武质岩石分别给出了137Ma和90Ma的全岩40Ar/39Ar年龄。赣西北上高为亚碱性的玄武安山岩,而赣中螺丝山为碱性玄武岩/粗玄... 对江西中西部两处中生代玄武质岩石进行了40Ar/39Ar年代学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赣西北上高和赣中螺丝山地区玄武质岩石分别给出了137Ma和90Ma的全岩40Ar/39Ar年龄。赣西北上高为亚碱性的玄武安山岩,而赣中螺丝山为碱性玄武岩/粗玄岩,两者均以富集LREE和LILE、无明显HFSE亏损为特征。前者初始87Sr/86Sr=0.70492~0.70575,εNd(t)=0.61~3.36,落在Samoa-OIB同位素组成范围;后者初始87Sr/86Sr=0.70323~0.70350,εNd(t)=6.19~6.93,与Hawaii-OIB的Sr-Nd同位素组成相似。与赣南早中生代(约173Ma)EMⅡ型玄武岩一起暗示该地区中生代岩浆源区有着自岩石圈向软流圈属性演化的时序迁移规律,表明该区自早中生代以来处于软流圈上隆的岩石圈伸展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年代学 玄武岩 白垩纪 岩浆源区 岩石圈伸展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块南缘中段中生代花岗质岩石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冬艳 裴福萍 +2 位作者 许文良 王清海 杨德彬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2-268,共7页
对华北地块南缘4个中生代花岗质岩体中的角闪石和黑云母进行了40Ar-39Ar定年研究。结果表明,陕西黑山村岩体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黑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为126. 6±0. 3Ma,河南马家湾岩体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黑云母的40Ar-39Ar坪... 对华北地块南缘4个中生代花岗质岩体中的角闪石和黑云母进行了40Ar-39Ar定年研究。结果表明,陕西黑山村岩体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黑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为126. 6±0. 3Ma,河南马家湾岩体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黑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为126. 6±0. 2Ma,河南洛宁南八百坡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角闪石的40Ar-39Ar坪年龄为128. 3±0. 3Ma,山西蚕坊岩体花岗闪长岩中角闪石的40Ar-39Ar坪年龄为129. 2±0. 2Ma。上述结果显示华北地块南缘中生代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该期岩浆的产生应与中国东部早白垩世的伸展环境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陆块南缘 中生代 花岗质岩石 40ar-39ar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公爱NW向韧性剪切带构造特征及其^(40)Ar-^(39)Ar年代学约束 被引量:26
14
作者 陈新跃 王岳军 +2 位作者 韦牧 范蔚茗 彭头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2-319,共8页
在海南岛西部公爱地区识别出NW向韧性剪切带,其野外构造解析和显微构造分析表明,公爱NW向韧性剪切带早期为右旋剪切,变形温度约300~450℃。对该韧性剪切带糜棱岩样品中白云母单矿物的40Ar39Ar定年结果表明:样品04HN17和04HN18分别给出... 在海南岛西部公爱地区识别出NW向韧性剪切带,其野外构造解析和显微构造分析表明,公爱NW向韧性剪切带早期为右旋剪切,变形温度约300~450℃。对该韧性剪切带糜棱岩样品中白云母单矿物的40Ar39Ar定年结果表明:样品04HN17和04HN18分别给出了250.0±1.0Ma和248.0±1.0Ma的40Ar/39Ar坪年龄,为印支早期变形产物。海南公爱NW向韧性剪切带变形运动学和变形时序与印支北部NW向韧性剪切带(如SongMa地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这为理解公爱地区早中生代构造演化及华南陆块和印支半岛印支期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W向韧性剪切带 ^40ar-^39ar年代学 海南岛公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山中部增生造山过程:构造变形和^(40)Ar-^(39)Ar年代学制约 被引量:27
15
作者 宋东方 肖文交 +2 位作者 韩春明 田忠华 李咏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087-2098,共12页
北山造山带是诠释中亚造山带南缘增生构造过程的关键区域之一。北山中部变质杂岩及相关侵入岩经历了复杂变质变形作用,是解剖北山增生构造演化过程的关键。本文在详细野外观察基础上,结合显微构造变形和黑云母^(40)Ar-^(39)Ar年代学研究... 北山造山带是诠释中亚造山带南缘增生构造过程的关键区域之一。北山中部变质杂岩及相关侵入岩经历了复杂变质变形作用,是解剖北山增生构造演化过程的关键。本文在详细野外观察基础上,结合显微构造变形和黑云母^(40)Ar-^(39)Ar年代学研究,厘定北山中部相关岩石的变质变形时限。北山中部岩石普遍经历了韧性剪切变形。4个样品的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323.1±3.6Ma、296.0±3.7Ma、261.2±3.1Ma和209.2±4.0Ma,具有自北向南逐渐变年轻的特征。结合区域上岩石大地构造单元的展布特征,这些年龄反映了北山中部地区古生代至早中生代古洋壳(牛圈子洋盆)向北俯冲、造山带往南增生的过程。北山最晚的增生造山事件可能延续到三叠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造山带 构造变形 (40)ar-(39)ar年代学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 俯冲增生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气候构造作用下热史演化的40Ar/39 Ar年代学记录 被引量:7
16
作者 龚俊峰 季建清 +5 位作者 周晶 陈建军 庆建春 孙东霞 韩宝福 钟大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21-635,共15页
以喜马拉雅山系为典型实例,究竟是气候作用还是构造作用引起山体隆升的问题已经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前沿问题。无论是气候因素还是构造因素引起山体隆升,二者都与一个共同的地表过程——剥蚀作用相关,剥蚀作用对山体中地质体... 以喜马拉雅山系为典型实例,究竟是气候作用还是构造作用引起山体隆升的问题已经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前沿问题。无论是气候因素还是构造因素引起山体隆升,二者都与一个共同的地表过程——剥蚀作用相关,剥蚀作用对山体中地质体的影响可以用岩石矿物经历的热史演化来描述,所以,在造山作用研究中,山体或山脉的热史演化是揭开地质体经历地质过程、山体隆升研究的重要途径。利用河砂组成矿物来研究流域的地质过程和构造演化已经成为现代地质科学的重要手段。本文采集了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县以南约50 km处地东河段内的现代河砂,对其中的角闪石、白云母、黑云母及钾长石等四种矿物进行了高精度单颗粒激光^(40)Ar-^(39)Ar年代学测试,并进行了概率统计。地东河段河砂中富钾矿物^(40)Ar-^(39)Ar年代学统计结果显示,大峡谷流域的热史演化可以确定有多个阶段,分别可以识别出70~69、61~60、43-42、35~34、26~25、25~23、22~20、20~18、17~14、12~11、8~6、5~4及<2Ma等13个热史演化阶段。通过将上述热史信息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角度和碰撞速率变化曲线的对比,可以确定70~69、61~60、43~42、35~34、22~20和12~11Ma等6个阶段的年代学信息是两大陆碰撞角度和碰撞速率变化事件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热史上的记录;通过与全球深海氧、碳同位素记录曲线的对比,可以认为26~25、25~23、17~14、8~6、5~4和<2Ma等6个阶段的年代学信息是气候变化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热史上的记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质体热史演化是构造与气候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喜马拉稚构造结 激光^40 ar^39 ar年代学 气候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 Ar/^39 Ar年代学数据处理软件ArArCALC简介 被引量:19
17
作者 张凡 邱华宁 +4 位作者 贺怀宇 杨列坤 苏菲 王英 吴林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6,共4页
ArArCALC是40Ar/39Ar法数据处理专业软件,A.A.P.Koppers以Visual Basic编写的Microsoft Excel"宏",在Windows95—Vista系统上均可运行。经过不断改进,ArArCALC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功能强大且使用方便的软件,可全面进行40Ar/39Ar... ArArCALC是40Ar/39Ar法数据处理专业软件,A.A.P.Koppers以Visual Basic编写的Microsoft Excel"宏",在Windows95—Vista系统上均可运行。经过不断改进,ArArCALC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功能强大且使用方便的软件,可全面进行40Ar/39Ar数据计算,包括回归时间零点值、坪年龄、全熔年龄和等时线年龄计算并自动作图,给出分析误差、内部误差和外部误差。更重要的是,ArArCALC能将原始数据、各种参数、计算结果和图件以可编辑的Excel格式给出。ArArCALC交互性强,用户可随时对有关参数进行修改,重新计算,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鉴于上述优点,特此引荐ArArCAL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年代学 数据处理 ararCALC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达茂旗北部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角闪石^(40)Ar/^(39)Ar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建锋 张志诚 韩宝福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2-740,共9页
内蒙古达茂旗北部的早古生代闪长岩侵入体产于包尔汉图-白乃庙岛弧带的西部,采用SHRIMP锆石U-Pb定年及角闪石40Ar/39Ar测年对其进行了精确的年代学研究。两件闪长岩样品分别获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453±3Ma和446.8±5.3Ma,... 内蒙古达茂旗北部的早古生代闪长岩侵入体产于包尔汉图-白乃庙岛弧带的西部,采用SHRIMP锆石U-Pb定年及角闪石40Ar/39Ar测年对其进行了精确的年代学研究。两件闪长岩样品分别获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453±3Ma和446.8±5.3Ma,角闪石40Ar/39Ar坪年龄为459.2±2.4Ma和442.9±4.2Ma。这为研究该时期弧岩浆作用提供了新的年代学证据,并表明该岩浆侵位后,经历了结晶并快速冷却的过程,可能揭示了本区岛弧带和华北板块碰撞的构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达茂旗 SHRIMP锆石U-PB年代学 40ar/39ar年代学 奥陶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崇山剪切断裂系显微构造特征及其^(40)Ar-^(39)Ar年代学约束 被引量:14
19
作者 陈新跃 王岳军 +1 位作者 范蔚茗 彭头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1-51,共11页
野外构造解析和显微构造分析表明:崇山剪切断裂系北部的崇山剪切断裂带为一条左旋走滑剪切带,变形温度为300~550℃,为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而南部的临沧剪切带是一条带有NWW-SEE向地壳缩短变形的左旋走滑剪切带,普遍为绿片岩相,变形... 野外构造解析和显微构造分析表明:崇山剪切断裂系北部的崇山剪切断裂带为一条左旋走滑剪切带,变形温度为300~550℃,为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而南部的临沧剪切带是一条带有NWW-SEE向地壳缩短变形的左旋走滑剪切带,普遍为绿片岩相,变形温度为300~450℃,存在向SE的推覆事件。对采自崇山和临沧韧性剪切带内糜棱岩样品中矿物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表明:崇山韧性剪切带凤庆至小湾公路26km处02DX-139样品中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28.3±0.1Ma,临沧韧性剪切带双江粟义剖面02DX-51样品白云母给出了31.5±0.2Ma的坪年龄。崇山-临沧剪切断裂带变形运动学和变形时序与哀牢山-红河剪切断裂带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这为理解滇西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和亚欧-印度块体的拼合效应及南海海盆的打开提供了新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山剪切断裂系 石英C轴岩组 ^40ar-^39ar年代学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早元古代基性脉岩的^(40)Ar-^(39)Ar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3
20
作者 廖超林 王岳军 彭头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4-361,共8页
针对华北克拉通中部地区(即Zhaoetal.(2001)称之的中部带)内元古代未变形变质基性岩墙群重要组成部分的太行山南段基性岩脉开展了较为系统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区内三条NWW或NNE走向的基性岩脉(99JX-16、99JX-65、99JX-... 针对华北克拉通中部地区(即Zhaoetal.(2001)称之的中部带)内元古代未变形变质基性岩墙群重要组成部分的太行山南段基性岩脉开展了较为系统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区内三条NWW或NNE走向的基性岩脉(99JX-16、99JX-65、99JX-71)在>80%的39Ar累积量基础上分别给出了1765.3±1.1Ma,1774.7±0.7Ma,1780.7±0.5Ma的坪谱年龄。1781~1765Ma的年龄限定了区内基性岩脉的侵位年龄,该年龄也一致于恒山NWW向未变形基性岩脉1769.1±2.5Ma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上述资料较好地约束了华北陆块早元古代基性岩脉的形成年龄。这为深入理解华北陆块1800Ma左右的热构造事件和华北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提供新的年代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年代学 基性岩脉 早元古代 太行山南段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