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澜沧江构造带南段变质岩系锆石U-Pb年代学及构造涵义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丹丹 李宝龙 +1 位作者 季建清 刘昱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725-2738,共14页
澜沧江构造带南段的古老变质岩系因临沧花岗岩基的大面积出露而呈零星分散状出露,该地区是否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和变质岩系的精确时代以及澜沧江构造带变质岩系的变质时限等问题还不是很清楚。本文以变质岩系为研究对象,挑选出锆石颗... 澜沧江构造带南段的古老变质岩系因临沧花岗岩基的大面积出露而呈零星分散状出露,该地区是否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和变质岩系的精确时代以及澜沧江构造带变质岩系的变质时限等问题还不是很清楚。本文以变质岩系为研究对象,挑选出锆石颗粒进行U-Pb SHRIMP定年,获得锆石核部U-Pb年龄是1802Ma、1404Ma、1092Ma、906~961Ma、812Ma和727~623Ma,时代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揭示研究区存在前寒武纪的结晶基底,三叠纪(~230Ma)发育区域性岩浆作用事件,破坏改造了其结晶基底;昌宁-耈街剖面近澜沧江岸边花岗质片麻岩的锆石U-Pb谐和年龄为73.9±1.8Ma(MSWD=1.3,N=6),记录澜沧江构造带变质岩经历了晚白垩世变质事件。综合研究认为澜沧江构造带南段存在区域性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构造带中昌宁段之变质岩系的变质时间为晚白垩世(85~74Ma),并一直持续到36Ma,约32Ma之后构造带发生走滑运动,变质事件明显早于走滑运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系 锆石U-PB年代学 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晚白垩世 澜沧江构造带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澜沧江构造带及邻区几何学、运动学和构造年代学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波 张进江 +1 位作者 钟大赉 郭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89-909,共21页
滇西澜沧江构造带自北向南沿碧螺雪山和崇山连续延伸;按照构造几何学特点和运动学特征我们把该构造带分为3段:北段、中段和南段;本文对各段的构造、组构、运动学及构造年代学进行了翔实研究,得到以下认识:构造带呈双变质岩带,核部为强... 滇西澜沧江构造带自北向南沿碧螺雪山和崇山连续延伸;按照构造几何学特点和运动学特征我们把该构造带分为3段:北段、中段和南段;本文对各段的构造、组构、运动学及构造年代学进行了翔实研究,得到以下认识:构造带呈双变质岩带,核部为强变形高级变质岩带,两侧为强变形低级变质岩带,部分剖面几何形态似"花状"构造;宏观和微观组构特征均指示构造带北段和中-南段存在明显的运动学差异,北段为右旋走滑剪切,中、南段为左旋走滑剪切;同构造浅色花岗质糜棱岩中分选出白云母(北段)和黑云母(中段),进行单颗粒矿物的激光熔化^(40)r-^(39)r定年,结果显示,糜棱岩化造成了花岗质岩石同位素时钟的重置和部分重置;表面年龄指示了该构造带中新世的构造变形事件;其中,北段右旋韧性剪切作用年龄为17.8~13.4 Ma或更早,至少持续到13.4Ma,构造带中段记录了17.9~13.1 Ma的左行韧性剪切事件;构造变形时代表现出同时代和同期次特点。综合分析认为,位于印度与欧亚大陆斜向汇聚带东缘的澜沧江构造带,是调节印支块体陆内变形的重要变形区域,为典型的新生代剪压应变区;与区内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新生代左旋走滑相对应;剪压应变和应变分解过程中,构造带东—西向减薄作用通过韧性物质垂向挤出和沿剪切方向的挤出平衡,垂向挤出导致地壳增厚和高应变体的抬升,形成现今的地貌高位,统一的陡立面理和亚水平拉伸线理是韧性物质沿剪切方向挤出的流变学响应;构造带南段和北段运动学差异是澜沧江构造带新生代左旋剪压应变分解的必然产物和运动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构造带 构造几何学 运动学 激光 ^40Ar-^39Ar定年 剪压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构造带中南段小定西组火山岩形成时代的厘定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4
3
作者 韦诚 戚学祥 +2 位作者 常裕林 吉风宝 张诗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192-3214,共23页
三叠纪忙怀组、小定西组火山岩是澜沧江构造带中南段火山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澜沧江古特提斯缝合带构造演化的产物。本文报道了小定西组巨厚玄武岩中安山岩和流纹岩夹层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LA-ICP-MS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特征。... 三叠纪忙怀组、小定西组火山岩是澜沧江构造带中南段火山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澜沧江古特提斯缝合带构造演化的产物。本文报道了小定西组巨厚玄武岩中安山岩和流纹岩夹层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LA-ICP-MS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特征。流纹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小定西组火山岩形成于230Ma。安山岩为高Al2O3的高钾钙碱性岩类,其较强的Nb、Sr和Ti负异常、较弱的Eu负异常、较低的Mg#、(La/Yb)N比值和Cr、Ni含量等特征与小定西组高铝玄武岩极为相似,说明安山岩岩浆与玄武岩岩浆来源相同或相似,是交代地幔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岩浆熔离分异的产物。流纹岩的过铝质特征,强烈Ba、Nb、Ta、Sr、P、Eu和Ti的负异常,与芒怀组流纹岩和临沧花岗岩极为相似,Nb/Ta、Th/Ce和Th/U比值与大陆地壳一致,以及εHf(t)值为-11.6^+9.6,峰值分布于-6.0^+2.0之间,对应的地壳模式年龄(tDM2)为658~1990Ma,大部分集中在1100~1600Ma范围内,反映其岩浆来源于中上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并加入少量幔源组分的混合岩浆。小定西组玄武岩夹层中的安山岩和流纹岩都具有Rb、Ba、Th、U富集和Nb、Ta和Ti亏损,在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分布于陆缘弧或同碰撞岩浆岩区的特征。结合该区早三叠世地层缺失、晚三叠世磨拉石建造不整合覆盖在下伏地层之上,以及高压变质带的存在等分析认为澜沧江构造带中南段火山岩带中生代火山岩形成于同碰撞环境。在保山地块与印支地块碰撞过程中,交代地幔楔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基性岩浆在上升过程中诱发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酸性岩浆,下部基性和上部酸性两个岩浆房的岩浆间歇式喷发,形成下部以酸性火山岩为主(芒怀组),上部以基性火山岩为主(小定西组)的"双峰式"中三叠世火山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构造带 火山岩 岩石地球化学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澜沧江构造带中段新生代多期构造变形特征及时代约束 被引量:9
4
作者 吉风宝 戚学祥 +3 位作者 常裕林 张超 赵宇浩 韦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713-3724,共12页
澜沧江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保山-羌塘地块与兰坪-思茅地块之间的大型走滑剪切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和40Ar-39Ar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构造带中段剪切带内部存在早期斜向挤出和晚期水平走滑的两期线理及早期指示右行韧性剪切变形、后... 澜沧江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保山-羌塘地块与兰坪-思茅地块之间的大型走滑剪切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和40Ar-39Ar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构造带中段剪切带内部存在早期斜向挤出和晚期水平走滑的两期线理及早期指示右行韧性剪切变形、后期指示左行脆韧性剪切变形的构造指向。糜棱岩中石英晶格优选方位以中温(450~600℃)柱面轴底面滑移系为主,叠加中低温(300~550℃)底面轴滑移系;剪切带内云母片岩和花岗质糜棱岩中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都分布于15~17Ma,反映剪切带隆升过程中脆韧性左行剪切变形阶段的时代。结合前人成果进行分析认为新生代早期保山地块和兰坪-思茅地块向南南东挤出的同时沿澜沧江构造带中段发生大规模右行斜向走滑韧性剪切作用,后期保山地块南部沿北东向畹町和南汀河左行断裂带相对中北段向北东运动,致使隆升到中上构造层次的韧性剪切带发生左行脆韧性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变形 40Ar-39Ar年代学 澜沧江构造带 滇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澜沧江构造带中段中生代岩浆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菁菁 李大鹏 +2 位作者 康欢 耿建珍 陈静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33-1751,共19页
滇西澜沧江构造带被认为是古特提斯洋的闭合位置,该带南段完好地保存了蛇绿岩及与俯冲消减和闭合相关的大量岩浆记录。然而这些记录在澜沧江构造带中段鲜有报道,导致区域构造格架的划分产生了分歧,严重影响了对青藏高原发展演化的认识... 滇西澜沧江构造带被认为是古特提斯洋的闭合位置,该带南段完好地保存了蛇绿岩及与俯冲消减和闭合相关的大量岩浆记录。然而这些记录在澜沧江构造带中段鲜有报道,导致区域构造格架的划分产生了分歧,严重影响了对青藏高原发展演化的认识。我们最近在澜沧江构造带中段崇山变质带内发现了印支期岩浆记录。通过开展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的研究,结合区域上已有的研究资料,得到如下主要认识。锆石U-Pb定年揭示澜沧江构造带中段崇山变质带闪长岩、花岗岩样品的结晶年龄为印支期(228~210 Ma)。区域印支期岩浆记录主要可以分为闪长岩、I型花岗岩以及S型花岗岩,这些岩浆岩均具有Nb、Ta和Ti等元素的亏损。闪长岩及I型花岗岩均表现出高MgO含量、Mg^(#)值(42~52)及较高的Cr含量,二者具有相似的全岩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S型花岗岩具有更高的K_(2)O含量以及更富集的同位素组成。不同类型岩石的空间接触关系、矿物学、捕获锆石年龄及主要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区域闪长质岩石为少量幔源物质与不同类型地壳物质混合的复杂产物,I型花岗岩为闪长质岩浆分异产物,S型花岗岩为壳源碎屑沉积岩的部分熔融产物。澜沧江构造带中段崇山变质带内印支期岩浆记录的岩性组合、主要地球化学特征及不同岩石成因均可与南段代表古特提斯主洋末期演化的岩浆记录类比,是古特提斯洋闭合阶段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澜沧江构造带 锆石U-PB定年 古特提斯洋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南团梁子岩组分异石英脉锆石U-Pb年龄——晚三叠世澜沧江构造带区域变质变形的时代制约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桂春 孙载波 +4 位作者 冯庆来 陈光艳 刘军平 俞赛赢 田素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1,共8页
在滇西南澜沧江构造带东侧、扬子板块西缘中元古代团梁子岩组含有大量的平行于区域面理(S2)的构造热液石英脉,利用LA-ICP-MS对3件石英脉和1件绿片岩中的锆石进行^(206)U/^(238)Pb测年,获得3组明显的组合年龄:395~461Ma、240~260Ma和22... 在滇西南澜沧江构造带东侧、扬子板块西缘中元古代团梁子岩组含有大量的平行于区域面理(S2)的构造热液石英脉,利用LA-ICP-MS对3件石英脉和1件绿片岩中的锆石进行^(206)U/^(238)Pb测年,获得3组明显的组合年龄:395~461Ma、240~260Ma和222~228Ma,大部分集中于222~228Ma。对比研究表明,区域上2期变质变形(M_1D_1、M_2D_2)与获得的锆石年龄有较好的对应性,早期的变质变形(M_1D_1)形成于早古生代(395~461Ma)原特提斯洋盆向东俯冲阶段;晚期的2期变质变形(M_(2a)D_(2a),M_(2b)D_(2b))发生于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240~260Ma)古特提斯洋盆向东俯冲阶段和晚三叠世早期(222~228Ma)古特提斯洋盆闭合阶段。晚三叠世早期变质变形(M_(2b)D_(2b))构造热液发生在临沧花岗岩侵位和弧陆碰撞型忙怀组火山岩(229~235Ma)之后,早于小定西组/芒汇河组拉伸期火山岩(210~222Ma),是古特提斯洋与扬子陆块碰撞后的应力松弛阶段俯冲岩片快速折返的证据,同时也反映了古特提斯洋盆在晚三叠世早期之前已经关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分异石英脉岩 团梁子岩组 变质变形 澜沧江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澜沧江构造带南段沙乐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军平 田素梅 +3 位作者 丛峰 孙柏东 黄晓明 徐云飞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4期29-40,共12页
沙乐花岗岩位于滇西思茅地块南涧县南西沙乐乡一带,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被少量正长斑岩侵入。LA-ICP-MS锆石U-Pb测年得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246.4±2.6Ma,花岗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245.7±3.6Ma,... 沙乐花岗岩位于滇西思茅地块南涧县南西沙乐乡一带,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被少量正长斑岩侵入。LA-ICP-MS锆石U-Pb测年得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246.4±2.6Ma,花岗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245.7±3.6Ma,表明该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属于早三叠世。岩石Si O2含量71.44%~76.39%,Al2O3含量12.72%~16.15%,K2O/Na2O=0.1~1.30,均属高钾钙碱性过铝-强过铝花岗岩。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和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解,样品点主要落入"火山弧花岗岩"、"板内花岗岩"区域,少量落入"碰撞花岗岩"区域,表明其形成于俯冲-碰撞岩浆弧转换环境。在Sr-Yb花岗岩分类图解中,主要属常见的低Sr高Yb花岗岩,少数样品属低Sr低Yb花岗岩,其物质来源为含砂质的变质泥质岩。结合锆石定年结果及岩体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沙乐花岗岩形成于缅泰马陆块与思茅地块大陆碰撞造山过程的初始阶段,同时表明昌宁-孟连洋碰撞最早时限为早三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乐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澜沧江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澜沧江带曼兵岛弧花岗岩成因与构造启示: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6
8
作者 孙载波 胡绍斌 +5 位作者 周坤 赵枫 李小军 包佳凤 张小凡 佘中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89-1408,共20页
昌宁-孟连缝合带是中国西南三江特提斯重要的古特提斯洋残余,但其消减过程仍然存在争议。南澜沧江构造带曼兵岛弧花岗岩体为探究古特提斯洋俯冲过程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对曼兵花岗岩体内的片麻状黑云花岗闪长岩和斜长角闪岩进行了锆石U... 昌宁-孟连缝合带是中国西南三江特提斯重要的古特提斯洋残余,但其消减过程仍然存在争议。南澜沧江构造带曼兵岛弧花岗岩体为探究古特提斯洋俯冲过程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对曼兵花岗岩体内的片麻状黑云花岗闪长岩和斜长角闪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二者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51.5±2.7Ma、253.8±1.1Ma和241.8±0.8Ma、259.5±1.9Ma,指示其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岩浆活动产物。曼兵花岗闪长岩属于钙碱性到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Ba、Sr和高场强元素,具有Eu的负异常(δEu=0.45~0.69)。花岗闪长岩和斜长角闪岩176Hf/177Hf平均值分别为0.2829035和0.2829762,锆石εHf(t)平均值为11.0和12.5;地壳模式年龄tDM C加权平均值分别为578.4Ma和469.3Ma,类似俯冲相关的新生下地壳演化的岛弧花岗岩。曼兵花岗岩具有低的Ce/Pb(3.89~6.57)、Th/La(0.32~0.58)和Sm/La(0.11~0.15)指示了新生下地壳被上部围岩的混染。综合区域古特提斯洋演化历史,认为曼兵岛弧花岗岩体形成于洋陆俯冲向地块增生转换的构造环境,提出三江地区古特提斯主洋盆的闭合延续至早三叠世才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兵岛弧花岗岩 古特提斯洋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澜沧江构造岩浆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景洪曼秀闪长岩体锆石U-Pb年龄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孙载波 卢晓萍 +3 位作者 俞赛赢 刘军平 田素梅 李序贵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3-480,共8页
曼秀闪长岩体位于景洪县城南东,与著名的南林山岩体呈平行展布,主要由黑云角闪闪长岩、黑云角闪石英闪长岩和石英闪长质碎粒碎斑岩组成。采用LA-ICP-MS法获得了曼秀岩体中闪长岩的四组锆石U-Pb年龄,分别是321±14 Ma、305.7±9.... 曼秀闪长岩体位于景洪县城南东,与著名的南林山岩体呈平行展布,主要由黑云角闪闪长岩、黑云角闪石英闪长岩和石英闪长质碎粒碎斑岩组成。采用LA-ICP-MS法获得了曼秀岩体中闪长岩的四组锆石U-Pb年龄,分别是321±14 Ma、305.7±9.3 Ma、291.3±7.6 Ma和307.4±7.3 Ma,表明曼秀岩体的形成时代在晚石炭—早二叠。全岩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岩石中Th、Zr等富集,而Nb、Hf等亏损。具有轻稀土富集特征,δEu=0.73~0.98(平均0.85)呈弱负异常特征,而δCe=0.89~1.06(平均0.95),异常不显著。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显示,曼秀闪长岩体与火山弧花岗岩相似,并向同碰撞花岗岩过渡,说明南澜沧江带在晚石炭—早二叠早期为大洋岛弧俯冲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长岩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岩石地球化学 地质意义 曼秀岩体 澜沧江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