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合作治理体系的理论基础与实现途径 被引量:5
1
作者 武友德 李灿松 +1 位作者 李正 张磊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2-99,共8页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如何有效对跨国跨流域的敏感区、问题区实施治理成为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问题。近年来,中国作为区域性负责任的大国,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展一系列多国联合执法、替代种植等跨流域治理的实践活动。通过对这...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如何有效对跨国跨流域的敏感区、问题区实施治理成为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问题。近年来,中国作为区域性负责任的大国,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展一系列多国联合执法、替代种植等跨流域治理的实践活动。通过对这些实践的总结,我们认为跨流域创新治理体系的构建是解决跨国区域的关键,一方面要打破传统政府单一主导的方式,构建合理的参与机制与互动网络,打破传统的国家一元管理形式和单一的政府管理主体,开展多元治理和多级治理,重塑政府—社会之间的联系,引入企业、公民社会、非政府组织等不同主体共同实施对区域的联合治理;另一方面,则需做好区域合作顶层战略设计,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跨流域发展规划,制定多主体积极参与的制度体系,共同构建持续共赢的跨流域利益联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合作 区域治理 新区域主义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径流演变及年内分配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杨 王婕 +3 位作者 唐雄朋 罗贤 谈晓珊 王国庆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1-148,共8页
澜沧江—湄公河(简称:澜湄流域)是亚洲重要的国际河流,分析径流演变特征是跨境流域国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工作。基于澜沧江—湄公河干流8个水文站1960—2012年的实测径流资料,在进行区间划分及区间径流量计算的基础上,采用Mann... 澜沧江—湄公河(简称:澜湄流域)是亚洲重要的国际河流,分析径流演变特征是跨境流域国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工作。基于澜沧江—湄公河干流8个水文站1960—2012年的实测径流资料,在进行区间划分及区间径流量计算的基础上,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及有序聚类突变诊断方法分析了径流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旧州和穆达汉站实测径流量呈现非显著性增加趋势,其余6个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呈现减少趋势,其中允景洪站径流减少显著;呈现增加或减少趋势的区间径流量各占一半。(2)站点及区间径流量均存在有突变特征,最早的突变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最晚的突变年份发生在2008年;并且区间径流量和站点径流量在20世纪90年代及其以后的时期发生突变的占比明显高于前期。(3)环境变化特别是水电开发对允景洪—万象区间干流水文站径流年内分配的影响较为明显,1990—2012年期间主汛期流量较1960—1989年期间流量减小,但后期非汛期流量较前期略有增大,说明以水电开发为主的环境变化对该区间站点径流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削峰补枯,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澜沧江—湄公河的防洪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径流量 演变趋势 年内分配 国际跨境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开发中的文化思考——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与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3
作者 秦家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5-28,共4页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国,都面临着加速经济发展,赶上世界先进步伐的共同课题。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对这一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资源开发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一种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的社会行为。资源开发中必须保...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国,都面临着加速经济发展,赶上世界先进步伐的共同课题。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对这一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资源开发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一种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的社会行为。资源开发中必须保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成分(或称文化含量),才能保证这种开发活动持续、有效、科学地进行。 文化和经济,本来就不可以截然分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开发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持续发展 文化思考 国际学术研讨会 区域合作 价值导向 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化成分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库建设对植被干旱的影响及驱动机制
4
作者 朱伟明 李涛辉 +1 位作者 杨祥磊 张文翔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6-100,共15页
【目的】了解水库建设后气象-水文干旱对植被干旱的驱动过程,有助于提升流域对于植被干旱的监测和预警。【方法】以澜沧江—湄公河(LM)流域为研究区,基于三种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和植被状态指数(VCI)],... 【目的】了解水库建设后气象-水文干旱对植被干旱的驱动过程,有助于提升流域对于植被干旱的监测和预警。【方法】以澜沧江—湄公河(LM)流域为研究区,基于三种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和植被状态指数(VCI)],分析了1982—2016年流域内气象-水文-植被干旱的演变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滞后性分析探讨了水库建设前后不同干旱指数之间的关系变化和响应时间(DRT)的变化,最后探讨气象-水文干旱对植被干旱的影响及驱动机制。【结果】结果表明,在1982—2016年期间,流域内气象和水文干旱呈现出近似的变化趋势,而植被干旱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及缓慢的年际增长趋势(0.02~0.37/a)。水库建设后,流域下游植被干旱与气象干旱的相关性显著减小,流域上游植被干旱与水文干旱的相关性显著增强且呈负相关。此外,植被干旱对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响应时间变化显著。旱季期间,植被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响应时间平均延长1.6个月,对水文干旱的响应时间在万象—巴色段缩短0.2个月,其余区域平均延长3.2个月;雨季期间,植被干旱对水文干旱的响应时间平均延长2.6个月;同时,植被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响应时间在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在中国—清盛、清盛—万象、巴色—河口段的响应时间平均缩短2.3个月,而在万象—巴色段延长了3.8个月。【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的水库建设缓解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植被干旱现象。本文将有助于增强对水库建设的生态效益评估,以及提高对气象-水文-植被干旱响应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水库建设 气象-水文干旱 植被干旱 响应关系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湄公河跨境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质量演变 被引量:2
5
作者 沈盈佳 李灿松 +3 位作者 葛旭瑞 黄宇 刘宇斯 钱镜帆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8-190,共13页
【目的】研究澜沧江—湄公河跨境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质量地域分异。【方法】运用动态度模型和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基于Global Land 30、全球30 m精细地表覆盖数据集等,分析澜沧江—湄公河跨境流域在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2... 【目的】研究澜沧江—湄公河跨境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质量地域分异。【方法】运用动态度模型和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基于Global Land 30、全球30 m精细地表覆盖数据集等,分析澜沧江—湄公河跨境流域在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2个时序单元的土地利用变化;构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其分异。【结果】澜沧江—湄公河跨境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动速率差异明显;在图谱空间中,长期稳定型的分布最广,图谱变化类型呈片状零散分布;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呈多样性和不均衡性,林地为主要转出类型,贡献了总转出面积的46%以上。2000—2010年,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呈南北弱、中间强的散点分散格局;2010—2020年,则呈南北强、中间弱的片状集中格局,且不同类型的涨落势具有显著的相似性。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格局总体呈南高北低的片状分布,具有较弱的空间正相关性,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空间俱乐部收敛特征显著性较低。【结论】澜沧江—湄公河跨境流域土地利用具有图谱变化稳定性、地域分异国别性和生态质量差异性,耕地和草地转变为林地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但林地转为耕地以及城镇化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学信息图谱 生态环境质量 澜沧江—湄公河跨境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与云南对外开放
6
作者 张洪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1997年第1期63-67,共5页
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与云南对外开放张洪一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东麓,经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出境,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在越南胡志明市(西贡)附近入海,全长4500公里,在我境内称... 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与云南对外开放张洪一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东麓,经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出境,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在越南胡志明市(西贡)附近入海,全长4500公里,在我境内称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是世界著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湄公河 次区域合作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云南省 沿岸国家 经济合作 西南地区 东南亚 中南半岛 对外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