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潮位互补累积分布函数的潮滩地形遥感反演方法:以乐清湾为例
1
作者 张昭源 张华国 +1 位作者 曹雯婷 厉冬玲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8,共9页
潮滩是受潮汐影响而呈现周期性淹没和出露的区域,其淹没频率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潮滩高程。本研究利用时序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卫星遥感数据开展了基于潮位互补累积分布函数的潮滩地形遥感反演方法的研究,提出... 潮滩是受潮汐影响而呈现周期性淹没和出露的区域,其淹没频率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潮滩高程。本研究利用时序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卫星遥感数据开展了基于潮位互补累积分布函数的潮滩地形遥感反演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基于遥感观测次数权重缩放的淹没频率校正新方法,并基于淹没频率的数学定义探究了淹没频率与潮滩高程的函数关系,构建了基于潮位互补累积分布函数的潮滩地形反演模型。以乐清湾为研究区开展方法验证,基于时序Sentinel-1卫星SAR遥感数据,成功反演了乐清湾2019—2020年与2021—2022年两期潮滩地形,并基于对应年份的ICESat-2卫星激光测高数据进行了精度验证,两期潮滩地形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41 m与0.51 m。使用2019年的现场实测水深数据验证了2019—2020年的潮滩地形,均方根误差为0.48 m。本文提出的反演方法可以获得高精度潮滩地形,无需实测地形数据,可推广应用到潮滩地形动态监测工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滩地形 淹没频率校正 Sentinel-1遥感影像 乐清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岸外条子泥潮滩地形遥感遥测模拟 被引量:4
2
作者 马洪羽 丁贤荣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8-83,共6页
获取潮滩地形是合理开发利用潮间带滩涂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以江苏岸外条子泥为研究区,以地貌特征线为基础,结合该区域自建的4座水位测站的水位数据、实测断面数据和不同潮情下的遥感影像,模拟2013年和2014年两个连续水文年的潮滩地形。... 获取潮滩地形是合理开发利用潮间带滩涂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以江苏岸外条子泥为研究区,以地貌特征线为基础,结合该区域自建的4座水位测站的水位数据、实测断面数据和不同潮情下的遥感影像,模拟2013年和2014年两个连续水文年的潮滩地形。采用最邻近插值算法计算地貌特征线的高程值,进一步采用自然邻近法插值构建出条子泥滩涂地形。采用实测地形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拟的DEM能够反映当前潮滩的基本形态,平面精度达30m,垂直精度达25cm。潮滩形态年际变化较为剧烈,2006-2014年总体呈淤积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滩地形 地貌特征线 遥感遥测 条子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潮滩地形模拟方法
3
作者 范仲丽 丁贤荣 +2 位作者 葛小平 康彦彦 马洪羽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5-59,共5页
潮滩地形资料的获取是开发利用潮间带资源的第一步。以纳潮盆地为实验对象,从遥感影像面状信息入手,提取并组合影像中的信息,采用遥感与BP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遥感光谱信息、地貌特征与潮滩高程信息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 潮滩地形资料的获取是开发利用潮间带资源的第一步。以纳潮盆地为实验对象,从遥感影像面状信息入手,提取并组合影像中的信息,采用遥感与BP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遥感光谱信息、地貌特征与潮滩高程信息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在遥感光谱信息基础上,引入纳潮盆地纵、横剖面地貌特征因子的神经网络模拟效果更好;将潮滩滩面与潮水沟分别进行网络建模,生成地形,平均绝对误差达0.299m,这说明,神经网络在模拟高程起伏较大的区域时精度较低,适当降低神经网络输入数据的复杂度有利于改善网络的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潮滩地形 地貌特征线 盆地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秋季白脊管藤壶在江苏如东互花米草盐沼的附着及分布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润祥 高抒 +4 位作者 王丹丹 赵秧秧 朱冬 许振 左平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35,共10页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自1979年引入至今,已在我国海岸带大范围扩张并对盐沼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很大影响.本研究以附着生物藤壶为例,研究了互花米草扩张对附着生物的影响.通过对5个断面共28个样方的米草植株、附着藤壶以及藤壶...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自1979年引入至今,已在我国海岸带大范围扩张并对盐沼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很大影响.本研究以附着生物藤壶为例,研究了互花米草扩张对附着生物的影响.通过对5个断面共28个样方的米草植株、附着藤壶以及藤壶在互花米草上的最大附着高度调查,获得结果如下:藤壶在互花米草滩上的附着范围位于潮沟两侧,且呈宽度约为5 m的带状分布;潮沟规模越大,其向陆方向的延伸范围越宽;每个站位藤壶附着的相对最大高度都位于同一水平.附着藤壶均为白脊管藤壶Fistulobalanus albicostatus,平均干重237±69g·m-2,大部分藤壶直径在2~10mm之间.互花米草的平均干重为981±81g·m-2,潮沟附近互花米草高壮但密度较小,远离潮沟互花米草矮小但密度较大.分析表明,互花米草为藤壶提供了附着基质,并影响藤壶在潮间带的平面分布格局(尽管藤壶的生态位保持不变).影响白脊管藤壶分布特征的原因主要是海水浸没时间的差异;负地形的浸没时间更有利于藤壶的附着和生存;另外潮沟较高的潮水流速除了利于白脊管藤壶幼体的附着外,还可以通过水流的涨、落为其带来充足的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脊管藤壶 互花米草盐沼 浸没时间阈值 水沟 潮滩地形 江苏海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