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红花浸泡液治疗潮湿环境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效果 被引量:6
1
作者 陈芳 刘瑜 +1 位作者 陈进翠 郑萍萍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4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藏红花浸泡液治疗潮湿环境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便利选取80例潮湿环境相关性皮肤损伤患者,根据患者住院号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及时清除损伤局部刺激物,生理盐水清洗后用电吹... 目的探讨藏红花浸泡液治疗潮湿环境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便利选取80例潮湿环境相关性皮肤损伤患者,根据患者住院号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及时清除损伤局部刺激物,生理盐水清洗后用电吹风吹干,控制或转移刺激物来源。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每天用藏红花浸泡液浸湿无菌纱布后湿敷患处15min,晾干;对照组每天用鞣酸软膏均匀涂于患处。结果观察组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326,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愈时间分别为(2.9±1.7)、(4.7±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5,P<0.05)。结论藏红花浸泡液能有效控制和治疗潮湿环境相关性皮肤损伤,缩短愈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湿环境相关性皮肤损伤 藏红花 鞣酸软膏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性回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叶盼 谢传艺 边雪梅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分析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患者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Peristomal Moisture-Associated Skin Damage,PMASD)的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早期预防PMASD的发生发展,并采取预见性、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供指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 目的:分析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患者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Peristomal Moisture-Associated Skin Damage,PMASD)的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早期预防PMASD的发生发展,并采取预见性、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供指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3月—12月于杭州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接受预防性回肠造口术的3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者联合面对面访问、电话及云平台对患者进行调查、随访,并由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结合询问情况及患者或照护者上传的照片诊断有无发生PMASD。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预防性回肠造口PMASD影响因素。结果:预防性回肠造口患者PMASD发生率为36.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造口处手术伤口、坐位时造口周围皮肤褶皱、更换照护者、造口袋类型、造口袋更换周期是预防性回肠造口患者发生PMASD的影响因素。结论:预防性回肠造口PMASD发生率高,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提供造口伤口和周围皮肤褶皱、造口产品等方面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指导,积极鼓励患者提高造口自我护理能力,以预防PMASD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性回肠造口 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 影响因素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与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7
3
作者 裴琛 郭红 +3 位作者 周玉洁 李宁 吕颀 张雪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30-34,共5页
目的构建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量表,为临床评价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提供评估工具。方法在文献分析基础上整理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相关风险因素并形成初始条目池。通过专家会议法、2轮德尔菲专家... 目的构建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量表,为临床评价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提供评估工具。方法在文献分析基础上整理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相关风险因素并形成初始条目池。通过专家会议法、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对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形成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量表。调查普外科行肠造口手术患者118例,对评估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构建的正式量表包括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量表水平的平均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为0.956,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914-1.000。118例肠造口手术患者中发生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42例(35.59%)。量表预测效度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5(P<0.001),当量表临界值为14.5时,Youden指数为0.525,灵敏度为0.643,特异度为0.882。量表总的Krippendorff′sα系数为0.794,一级指标的Krippendorff′sα系数0.651-0.779。结论构建的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为临床护理人员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提供了有效的评估工具,以减少肠造口患者皮肤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造口 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 风险评估 信度 效度 并发症 造口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路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孙秀伟 任海艳 +2 位作者 董敏 崔丽艳 黄静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 探讨尿路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患者发生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 便利选取某三级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尿路造口术的16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术后3个月内是否发生造口周围潮湿... 目的 探讨尿路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患者发生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 便利选取某三级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尿路造口术的16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术后3个月内是否发生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分为并发症组(50例)和非并发症组(119例),利用Logistic回归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应用ROC曲线下面积检验模型预测效果,并选取2021年1-12月的54例患者进行模型预测效果验证。结果 建模组术后3个月内造口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29.6%(50/169),验证组为31.5%(17/54)。最终纳入模型的预测变量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18.5(OR=0.101)、BMI 18.5~24(OR=0.134)、是否放化疗(OR=5.531)、造口定位(OR=3.853)、造口部位(OR=5.788)、造口底盘渗漏次数>3次(OR=5.211)、造口自护能力(OR=56.296)。Hosmer-Lemeshow检验P=0.77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51,约登指数为0.819,灵敏度为0.904,特异度为0.915。模型验证结果:灵敏度为0.882,特异度为0.948,准确率为96.3%。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良好,可为临床护理人员及时对尿路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高危患者采取预防性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造口 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 风险预测模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患者自我管理的证据总结 被引量:8
5
作者 白雅静 张琛琛 +2 位作者 董利英 董朝晖 李文丽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3年第5期724-729,共6页
目的:检索、评价并汇总成人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Peristomal Moisture-Associated Skin Damage,PMASD)患者自我管理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医护人员科学的健康指导和患者自我管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遵循循证医学“6S”金字塔模型... 目的:检索、评价并汇总成人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Peristomal Moisture-Associated Skin Damage,PMASD)患者自我管理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医护人员科学的健康指导和患者自我管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遵循循证医学“6S”金字塔模型自上而下的原则,系统全面地检索国内外PMASD患者自我管理证据的相关文献,包括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7月9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评价和资料的提取,并结合专业人员意见,汇总证据。结果:共纳入文献15篇,包括指南5篇、专家共识3篇、证据总结5篇、系统评价2篇。从学习相关知识、造口自我管理、饮食自我管理、自我监测、心理调节方面汇总了26条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的成人PMASD患者自我管理相关证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为临床医护人员开展针对患者自我管理的宣教、指导及评估方面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地规范成人PMASD患者自我管理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造口术 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 自我管理 证据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预防处理现况及对策 被引量:5
6
作者 蒋琪霞 徐娟 +11 位作者 魏巍 江智霞 张艳红 王静 唐永利 刘海英 华皎 韩秋英 陈爱华 白育瑄 薛嘉宇 朱冬梅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预防处理现况及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以问卷星形式进行网络在线调查,分析其皮肤损伤发生类型及特点、预防处理措施的实施情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预防处理现况及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以问卷星形式进行网络在线调查,分析其皮肤损伤发生类型及特点、预防处理措施的实施情况。结果共调查医护人员2901人,其中1069人(2794处)发生皮肤损伤,皮肤损伤发生率为36.8%(95%CI 35.1%~38.6%),压力性损伤发生率26.6%(95%CI 25.0%~28.2%),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8.8%(95%CI 7.8%~9.8%),皮肤撕裂伤1.5%(95%CI 1.0%~1.9%)。穿戴一、二、三级防护装备者皮肤损伤发生率分别为9.5%、43.1%和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取预防措施者仅占13.1%(380人),其中使用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和涂抹油剂分别占3.7%(107人)、5.8%(169人)和5.9%(170人)。皮肤损伤发生后,57.0%使用了不同方法处理。结论防护装备引起的皮肤损伤高发于穿戴二、三级防护装备的医护人员,以压力性损伤为主,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其次,预防和处理措施不足且不规范。建议从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加强管理,有效干预,维护一线医护人员的皮肤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防护装备 皮肤损伤 压力性损伤 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 皮肤撕裂伤 护理人员 皮肤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