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潮汐-三角洲复合砂体沉积环境
被引量:
31
1
作者
侯云东
陈安清
+7 位作者
赵伟波
董国栋
杨帅
徐胜林
高志东
李富祥
刘新昕
张晓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3-401,共9页
为了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石炭统本溪组的沉积环境与有利储集砂体发育分布规律,本文在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沉积相标志判别和砂体宏观分散体系刻画,建立了本溪组的沉积模式。本溪组具有潮汐成因的双向层理和河道牵引...
为了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石炭统本溪组的沉积环境与有利储集砂体发育分布规律,本文在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沉积相标志判别和砂体宏观分散体系刻画,建立了本溪组的沉积模式。本溪组具有潮汐成因的双向层理和河道牵引流成因的单向层理共存的特征;畔沟期的三角洲沉积作用弱,砂体规模小,强潮汐作用将砂体改造成补丁状,基本失去了原始三角洲的形态;晋祠期南部的三角洲沉积作用较弱,砂体规模中等,以强潮汐作用控制为主,被切割成孤立分布的潮汐砂坝群;晋祠期北部的三角洲沉积作用较强,中潮差背景下的河控砂体呈南北方向的条带状,规模最大,仍然保留了三角洲的形态;本溪期为开敞型陆表海湾环境,潮汐与河流相互作用的时空差异控制着本溪组砂体的发育分布规律。本溪组为潮汐砂坝-三角洲复合沉积体系,潮汐作用对先存三角洲砂体具有明显的破坏和再分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
作用
三角洲
潮汐砂坝
本溪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潮控河口湾砂坝发育特征及形成因素分析——以钱塘江为例
被引量:
7
2
作者
周涵
黄继新
+2 位作者
冯文杰
刘尚奇
尹艳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112,共12页
受河流和潮汐双重因素控制,潮控河口湾储层发育特征及形成因素复杂,导致现代潮汐河口治理和古代潮控河口湾有利含油储层预测困难。本文采用沉积数值模拟技术,以钱塘江为对象,开展河口区砂坝发育特征及成因模拟,揭示河口区砂坝成因与形...
受河流和潮汐双重因素控制,潮控河口湾储层发育特征及形成因素复杂,导致现代潮汐河口治理和古代潮控河口湾有利含油储层预测困难。本文采用沉积数值模拟技术,以钱塘江为对象,开展河口区砂坝发育特征及成因模拟,揭示河口区砂坝成因与形态、空间、厚度上的发育特征。通过设定不同底床坡度和潮汐能量,探讨河口区砂坝成因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河口区砂坝形成主要受控于潮汐作用,涨-退潮作用造成砂坝形成、迁移和演变;河口向海方向主要以长条状砂坝为主,河口向陆一侧发育U型坝和复合砂坝;河流段砂坝主要受控于河流水动力影响,潮汐作用不大。②潮汐能量增强,潮汐通道变宽变浅,河口向陆一侧发育的U型砂坝和复合坝多被侵蚀切割呈小型砂坝,向海一侧的小型砂坝逐渐演化为长条状砂坝;潮汐能量变弱时,涨落潮水道短,潮汐砂坝难以形成。潮汐能量中等时,砂坝较为发育,且有连片分布趋势。③随着底床坡度的逐渐增大,潮汐砂坝的集中分布区逐渐向海迁移,砂坝的分异性增加,形态由不规则的点坝,演变为分流砂坝,河流作用影响增强;底床坡度变小,则砂坝向海方向迁移的趋势减弱,此时潮汐作用增强,河口区砂坝由不规则点坝逐渐演变为长条形砂坝,规模逐渐变小。④砂坝的形成和分布受潮汐能量和底形共同作用,在潮汐能量M2:2.5、S2:2.1以及底形坡度0.003°下,长条形潮汐砂坝发育且具有典型的潮控河口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控河口湾
沉积数值模拟
潮汐砂坝
主控因素
钱塘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内波和内潮汐沉积对深水油气勘探的意义
被引量:
5
3
作者
蔡俊
吕修祥
+1 位作者
焦伟伟
高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2-57,共6页
石油地质学家有可能在思维定势的影响下运用鲍马序列将内潮汐水流形成的砂坝误解释成浊积扇,从而可能导致对油气圈闭要素不恰当地过高估计。系统总结了已发现的内波、内潮汐沉积的成分结构特征、沉积层序、岩相类型及沉积模式,指出了内...
石油地质学家有可能在思维定势的影响下运用鲍马序列将内潮汐水流形成的砂坝误解释成浊积扇,从而可能导致对油气圈闭要素不恰当地过高估计。系统总结了已发现的内波、内潮汐沉积的成分结构特征、沉积层序、岩相类型及沉积模式,指出了内波、内潮汐沉积对深水油气勘探的指导意义。此外,水道型内波、内潮汐沉积砂体可作为良好的储集层,可与深水背景沉积一起构成有利的地层或岩性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波
内
潮汐
内
潮汐砂坝
浊积扇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深水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潮汐-三角洲复合砂体沉积环境
被引量:
31
1
作者
侯云东
陈安清
赵伟波
董国栋
杨帅
徐胜林
高志东
李富祥
刘新昕
张晓星
机构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出处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3-401,共9页
基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重大专项(2016E-0502)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PLC201605)
文摘
为了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石炭统本溪组的沉积环境与有利储集砂体发育分布规律,本文在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沉积相标志判别和砂体宏观分散体系刻画,建立了本溪组的沉积模式。本溪组具有潮汐成因的双向层理和河道牵引流成因的单向层理共存的特征;畔沟期的三角洲沉积作用弱,砂体规模小,强潮汐作用将砂体改造成补丁状,基本失去了原始三角洲的形态;晋祠期南部的三角洲沉积作用较弱,砂体规模中等,以强潮汐作用控制为主,被切割成孤立分布的潮汐砂坝群;晋祠期北部的三角洲沉积作用较强,中潮差背景下的河控砂体呈南北方向的条带状,规模最大,仍然保留了三角洲的形态;本溪期为开敞型陆表海湾环境,潮汐与河流相互作用的时空差异控制着本溪组砂体的发育分布规律。本溪组为潮汐砂坝-三角洲复合沉积体系,潮汐作用对先存三角洲砂体具有明显的破坏和再分配效应。
关键词
潮汐
作用
三角洲
潮汐砂坝
本溪组
鄂尔多斯盆地
Keywords
tidal current
delta
tidal bar
Benxi Formation
Ordos Basin
分类号
P512.2 [天文地球—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潮控河口湾砂坝发育特征及形成因素分析——以钱塘江为例
被引量:
7
2
作者
周涵
黄继新
冯文杰
刘尚奇
尹艳树
机构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112,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57208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6ZX05031002-001)
湖北省创新群体项目(编号:2016CFA024)的成果~~
文摘
受河流和潮汐双重因素控制,潮控河口湾储层发育特征及形成因素复杂,导致现代潮汐河口治理和古代潮控河口湾有利含油储层预测困难。本文采用沉积数值模拟技术,以钱塘江为对象,开展河口区砂坝发育特征及成因模拟,揭示河口区砂坝成因与形态、空间、厚度上的发育特征。通过设定不同底床坡度和潮汐能量,探讨河口区砂坝成因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河口区砂坝形成主要受控于潮汐作用,涨-退潮作用造成砂坝形成、迁移和演变;河口向海方向主要以长条状砂坝为主,河口向陆一侧发育U型坝和复合砂坝;河流段砂坝主要受控于河流水动力影响,潮汐作用不大。②潮汐能量增强,潮汐通道变宽变浅,河口向陆一侧发育的U型砂坝和复合坝多被侵蚀切割呈小型砂坝,向海一侧的小型砂坝逐渐演化为长条状砂坝;潮汐能量变弱时,涨落潮水道短,潮汐砂坝难以形成。潮汐能量中等时,砂坝较为发育,且有连片分布趋势。③随着底床坡度的逐渐增大,潮汐砂坝的集中分布区逐渐向海迁移,砂坝的分异性增加,形态由不规则的点坝,演变为分流砂坝,河流作用影响增强;底床坡度变小,则砂坝向海方向迁移的趋势减弱,此时潮汐作用增强,河口区砂坝由不规则点坝逐渐演变为长条形砂坝,规模逐渐变小。④砂坝的形成和分布受潮汐能量和底形共同作用,在潮汐能量M2:2.5、S2:2.1以及底形坡度0.003°下,长条形潮汐砂坝发育且具有典型的潮控河口湾特征。
关键词
潮控河口湾
沉积数值模拟
潮汐砂坝
主控因素
钱塘江口
Keywords
tide-dominated estuaries
deposit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tidal sandbar
dominant factors
Qiantang River estuary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内波和内潮汐沉积对深水油气勘探的意义
被引量:
5
3
作者
蔡俊
吕修祥
焦伟伟
高平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2-57,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2102)
国家重大专项(2008ZX05004-004)
文摘
石油地质学家有可能在思维定势的影响下运用鲍马序列将内潮汐水流形成的砂坝误解释成浊积扇,从而可能导致对油气圈闭要素不恰当地过高估计。系统总结了已发现的内波、内潮汐沉积的成分结构特征、沉积层序、岩相类型及沉积模式,指出了内波、内潮汐沉积对深水油气勘探的指导意义。此外,水道型内波、内潮汐沉积砂体可作为良好的储集层,可与深水背景沉积一起构成有利的地层或岩性圈闭。
关键词
内波
内
潮汐
内
潮汐砂坝
浊积扇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深水油气勘探
Keywords
internal-wave
internal-tide
internal-tide bar
turbidite fan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
sedimentary model
deep-water petroleum exploration
分类号
TE111.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潮汐-三角洲复合砂体沉积环境
侯云东
陈安清
赵伟波
董国栋
杨帅
徐胜林
高志东
李富祥
刘新昕
张晓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3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潮控河口湾砂坝发育特征及形成因素分析——以钱塘江为例
周涵
黄继新
冯文杰
刘尚奇
尹艳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内波和内潮汐沉积对深水油气勘探的意义
蔡俊
吕修祥
焦伟伟
高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